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伤寒六经与温病卫气营血


[转]伤寒六经与温病卫气营血



伤寒以六经分证,温病以卫气营血及三焦分证,只是为了方便于指导临床,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证候分类而已。其实二者分类的理论基础,均出自中医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学说等基础理论;分类的客观依据,均来源于临床事实,故二者并无根本矛盾。卫气营血辨证是以病机为纲来作证候分类的,这固然是温病学说首创,然卫、气、营、血的病机却并非温病所独有,《伤寒论》中同样讨论了这些病机;如果以营卫来分类太阳主证,则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两者相对而言,前者偏重于卫分,后者偏重于营分,这与桑菊饮证偏重于卫分、银翘散偏重于营分有些相类;只是病因有寒热之分而已。

六经病包括温病,非但温病,万病都不能跳出六经病的标准。不用怀疑六经有多么特殊,仲景所言六经就是三阴三阳六条经络。六经是六条通道,络表里贯上下,无论内外病变,都可以通过六经看现状、预测发展、指导治疗。——这里有一点不能混淆,仲景是用六经来说理“伤寒”这个病,同样六经还可以用来说理其它病。六经在这里的概念相当于一种说理工具,而非一类疾病或证候群。例如,太阳病:太阳经伤于寒会有什么情况呢?那就是伤寒的太阳证(太阳病);如果是风邪或湿邪等伤于太阳经呢?那就是风、湿的太阳证(伤寒论重点是论六淫之伤的“伤于寒”,其它则要求学者触类旁通<“庶可以见病知源”>,并非说用六经来论述的伤寒就是所有外感病的全部——更贴切地说它是一种可以仿效和旁通的标准)。引申一点:伤寒包括温病吗?回答是肯定的。再问:温病一定属于伤寒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温病派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搞清楚什么是伤寒。我曾经转载过我们的刘大哥、大教授的《思考中医》,这无疑是一部好书,是中医旱季的一瓢甘露,但是我也读到了搞学术研究的人的一些无奈与牵强。该书《第二章伤寒之意义》对伤寒的涵义的解释,令我大跌眼镜啊!诚然,就抛开仲景《伤寒论》,我们研读中医经典就要有那种思想和读书效果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将仲景的《伤寒论》所论的伤寒牵强地去广义狭义区分,实非仲景之意也!

在《伤寒杂病论》卷三的伤寒例第四,仲景明确地指出了:

(1)为什么伤寒论是侧重论述伤于寒——“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历之气也”。

(2)什么是伤寒——三个必备条件:一、“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二、“凡触冒霜露,体中寒”;三、“中而即病者”。有这三条件,“则名伤寒耳”、“谓之伤寒也”。那我们是不是这样来学习和应用仲景先圣留给我们的伤寒论的呢?旁敲侧击与之相关的外感病:“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春伤于风,夏必飧泄……”虽然是在说伏气所发之病与的真正病邪之间的联系,然而也进一步说明伤寒之外还有其它外感病“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必发何病,详而取之。”到了这里,我们应该已经走出了伤寒概念的迷茫,知道了寒邪的厉害、知道了寒邪在特定时候会让人得伤寒病,或者伏于机体发为其它季节的疾病,但与其他季节的时行之气又是有所差别的。更详尽的内容就需要我们多啃书本、多思考领悟了。

卫气驱邪,此说不完全正确。卫气当然就是阳气的一种,阳气是什么?阳气是真气的一种,具体下面再说。驱邪的是真气而不是卫气。之所以叫卫气,说明它的特长是抵御而不是驱赶。卫气运行到某经,如果该经真气充实,加之卫气的抵御能力,邪气败退则疾病向愈。

真气是什么?真气=正气=宗气=元气,是人体阴阳二气平秘稳定的生命能源。有人说真气就是阳气,我只能说读书一定要记住理论的核心思想,分离了核心就什么花样都能读出来。真气是一种气,气属于阳这没说错,但真气并非纯阳,至于有些武侠小说或武功秘籍所载的纯阳真气……呵呵,各读各的书,我们学医的只要明白阴阳的关系就够了。可以这样看,我们人体的真气就是生命力,阴阳二气在某些地方分工了,阳性的部分我们就称为阳气、阴性的部分我们就称为阴气。其中,流行在经脉之外的有保护作用的阳气我们叫做卫气,流行在经脉之内的有濡养作用的阴气我们叫做荣血。“某经病在某时欲解,除了卫气在此时运行于该经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也在影响该经?以少阴经为例说明。”流注,又叫气血流注、真气流注。仲景的年代虽然早远,但已经纳入了本草、内、难精髓并重于历法、流注、经络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上的关系,“真气不行于经,曰经气绝;不行于腑,曰腑气绝;不行于脏,曰脏气绝”,所以提问中的“因素”,当然就是真气。真气主宰着人体的生老病死。中医讲的人体,阴阳而已。阴阳所主者,形气而已。形者,身也,气者,真气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邪传某经时,真气内存,邪不可干,自然邪退),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如遇该经真气不至,或真气虚弱,卫阳又不能完全抵抗病邪的进攻,则病邪深入)。卫气流行的同时,还有荣气的流注,荣卫相加才是真气,或许这可以解释滋阴、存津液的问题吧?差不多又要往回说,阐明一个更加炽热争议的话题:温病。在《伤寒论》中,的确已经多次提到了温病治法,以及滋阴、存津液的方药法理,这也说明伤寒并非一定都用阳热之剂、度证施方才是圣贤之旨;再,前面提到的和伤寒论中多处指出的已经很明白告诉我们了一件事:伤寒论重点论述了伤寒的诊治,也论及了伏气致病的诊治,温病作为伤寒伏邪发病的部分也已谆谆教下。——后世的温病学,的确是弥补了伤寒论于温病方面的不足,但有一点也是很显眼的,那就是我们只看重了卫气营血理论、清热保津法则与伤寒论解表散寒的对立面,而忽略了它们的共同点和真正差别的所在——共同点:都讨论了温病;差别:伤寒论详述了伤寒伏气引发温病的治法,而温病派主要立论治疗的不仅仅是伤寒伏气所致的温病。

没分清楚的是后人,还有步后人后尘的我们。如果要学会中医,本草、内、难、伤寒必不可少(当然还有四大经典的理论源泉:易经)。而要学好中医,一定要走“阴平阳秘”的道路,无论是扶阳还是滋阴,一定要辩病邪、识舌脉、断证候、斩病魔。养阴养阳,古有明训,我等后学,学习的方向、方法一定要拿稳,不然,千古后还是毫无意义的舌战牺牲品…… 
2016年3月17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热病证治(八):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
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关系总结——马述臣
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辩证
中医疾病传变规律
【重磅干货】换个角度看中医经典,五运六气告诉你什么叫恍然大悟?
陕西宝鸡凤翔县常卫江:中医辨证思维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