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68讲 外感温热篇 第十、八讲

第十条: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邪矣。

因为气分证它是一个阶段,所以呢咱们就按照气分证这个顺序把它讲下来。

下面一条啊,是湿热病,湿热里结阳明胃肠,讲的是这个问题,同时呢和伤寒的阳明病作鉴别,这个在第十条,把它提到前面来,和第六、第七一起讲,为什么呢?他们都是气分证。可以说呀第六、第七,是气分的无形热盛。也不能说是完全无形,第七条它是有湿,湿有形,这个呢是有形热结。他讲,“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 ,还是接着(第七条),既不入血分,又不从外解,邪留三焦,留恋气分。他这句话啊应该是接着第七条,但是为什么搁在第十条去了呢?可能学生中间提问题,老师,你讲了这么多气分证,你给我讲讲整个卫气营血的治疗吧,那第八条就讲卫气营血的治则,第九条还是讲湿热病,第十条还是讲湿热,这顺序是这么下来的,实际上这一条是接第七条是最合适,都是讲邪留三焦。他讲:“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邪矣。”如果湿热邪气在三焦,“不得从外解”,那就是说用分消走泄法没效,不能解除,它就要导致里结,结在哪?定位定在“阳明胃与肠也”,阳明胃肠气分湿热结聚。湿热邪气结聚在阳明胃肠,就叫做里结,那是有形的了,“亦须用下法”,湿热病也可以用下法。下边提出这句话来,“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这怎么解释?看后一句,“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图形演示:3:29)这就是说,湿热的里结,它是温病,(对应:伤寒——燥热里结),温病湿热里结,和伤寒的燥热里结,从部位上来讲,都在阳明胃肠,部位是一样的。但是呢,他们有个区别,有气、血之分,“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是)什么意思?伤寒的燥热里结是血分证吗?他说“不可以气血之分”,那么就是说伤寒是在血,湿温是在气。那请问:伤寒的燥热里结是在血吗?——不是啊,阳明里结还是气分证啊。还是气分证,为什么这提出个“血”来?伤寒的燥热它进一步发展,可以入血。入血出现什么表现?入血最常见的是吸烁真阴。就是说,中焦的阳病燥热不解,消耗津液,消耗哪儿的津液?无形热盛消耗的是胃阴,胃中的津液。有形热结消耗的是真阴。所以治疗“急下存阴”,急下的目的是什么?急下只是个手段而已,不是目的,急下的目的是存阴,存的是哪儿的阴?存的是真阴。真阴耗损,按卫气营血来说是哪个阶段呢?那不是血分证吗?

湿温病湿热结在胃肠,因为湿和热裹在一块,它不入血,它始终是在气分,不入血分。

所以它们(伤寒、温病)两个有气血之分。这个大家要搞明确啊。伤寒的阳病,或者是温热病的阳病。温热的阳明(病)和伤寒的阳明里结是一样的,都可以吸烁真阴,入血分。湿热病不会,这个(伤寒的阳明里结)你必须急下存阴,这个(湿热阳明里结)因为它在气分不入血,就不下,不对,叶天士讲不能这么想,这个同样要用下法,同样用下。他特别强调“亦须用下法”,不能因为说伤寒的阳明里结和湿热的阳明里结有气血之分,就认为不可下。但是“下”和“下”又不一样,话又转回来了啊,同样用下法,这个原则是不变的,但是下法和下法里边又有区别。“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这个呀伤寒病要猛攻急下,用什么呢?大承气汤。因为什么?邪热在里,燥结得非常甚,燥和结都非常甚,所以要猛攻急下,你不猛攻它下不去,急下才能存阴。“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湿热病的里结证,是湿热结聚,你猛攻急下,下不来,它不是燥结,它是湿结,湿邪粘滞,难以速除,它不象那个燥屎一样啊,一攻就下去了,它粘,粘在肠道上,所以“下之宜轻”。怎么下?这种下:轻下、缓下、反复下,这么个原则。轻下、缓下、反复下,因为什么呢?它是湿邪,就是一点一点地往外刮,把它刮下去,不能就一下子捅下去,它也不可能一攻就下,要缓缓而下,代表方剂是什么?叶天士在这儿没有提方,但是把法提出来了,要缓下。俞根初《通俗伤寒论》里边有个方,是最好的体现——枳实导滞汤,这个方剂呢是导滞通下。为什么要导滞?因为湿邪困阻胃肠,脾不健运,胃的消磨能力降低,里边就停了饮食积滞,它是湿、热、食积,三种东西,湿热邪气加上饮食积滞这种病理产物,合在一起。所以必须祛湿、清热、消食、通下。而且湿阻气机,肠道不通,你不行气,它也下不去。这个(枳实导滞汤)方剂是用了五类药,(祛湿、清热、消导、行气、通下),祛湿药、清热药,这是针对湿热邪气的,还加上消食药,是针对湿热困阻胃肠,所形成的饮食积滞这种病理产物的,再加上行气的药,通肠道的气机,再加上通下药。在这个前提下,前四类的前提下,通下药才能够发挥作用。如果不行气、不燥湿、不化滞,它(湿热邪气)下不去。而且这个方剂的特点,用量都非常轻,咱们讲过这个方啊,用量,方剂里边药物的量都非常轻,为什么?轻而缓,慢慢下,一点一点向下刮。你着急,说我量大,量大反而伤阳。邪气下不去,阳气伤了。要轻下、缓下。正因为它轻、它缓、去得慢,所以要反复下。下到什么程度为止?叶老又说了,“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伤寒的阳明腑实证用攻下法之后,只要出现稀便,那就说明燥热已解,别下了,中病即止,大承气汤不是轻易用的,只要是大便一稀,那就说明燥热解除了,不可再用,不能再下了。“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湿温病本来就大便溏滞不爽,色如黄酱,内夹不消化食物。只要是这种便,你就下吧。因为大便稀就说明湿邪未尽,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必大便硬”,唉,用这通下药通来通去的呢,稀便变成硬便了,“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唉,下到大便干,说明湿没了。温病湿温和伤寒的区别都用下法,一个是猛攻急下,一个是缓下、轻下、反复下。伤寒只要是大便稀,就停下;湿温病只要是大便稀,就继续下。

那么就是说,(温病湿热里结、伤寒燥热里结)这两类病,它们的可下之征是什么?可以攻下的客观指征是什么?——温病(湿温)的可下之征是大便溏;伤寒(燥热里结)的可下之征(是)大便硬。

那停下之征怎么说——反过来,湿热病大便硬就不下了;伤寒病大便溏(就不下了)。

说起来简单,临床上你就按照这个原则办就不会错。

这一条内容啊并不复杂,就讲了一个湿温病的下法,它是气分证,所以呢放在气分证里面。

温热病的治疗大法——第八条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温热病的治疗大法,第八条。第八条啊突出地讲了温热病的治疗大法,但是呢它不仅是这一个内容,这一条实际上是两个内容:

1.温热病的传变规律

第一条讲的是温热病的传变规律。传变规律呀,他在第一条已经讲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实际上已经点出(传变规律)来了,在(第八条)这儿呢就是更进一步地明确了一下,重点是在第二部分。

2.温热病的治疗大法

在116页,第八条,这一条是解答的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来了:老师,您前边啊把温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伤寒的区别,以及温病初起的治法,逆传入营的治法,都讲了。把气分的治法,也大概地谈了一下。那么您是不是再给我们讲一讲温病是怎么发展?系统地讲一讲温病是怎么发展。再有,不同阶段的温病究竟怎么治疗?解答这么两个问题,温病的传变规律,它不是发生规律,是传变规律。再一个就是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这一条呢是作为温病治疗的大纲大法提出来的,但是并不全面,这一点应该首先肯定,它只是讲了温热病,不包括湿热病,为什么呢?第七条讲的不就是湿热病吗?第十条讲的也是湿热病呀,第九条还是讲的湿热病,那另外还有内容,所以这条只是温热病。温热病呢,里边也不是太全面,因为什么?在前边一到五条,他已经讲了一部分,这个地方只是归纳而已。所以前后的内容要对照看,前后互参,不能光看这一条,光看这一条并不全面。

第一段,“大凡看法,”这个(凡)字可不能轻易用,这个(凡)字当“规”讲,是指的一般规律。一般来说,就是这种规律。这个(凡)字不能轻易用,咱们现在呀一般不使用这个(凡)字,现在写文章怎么说呢? “一般来说”,这句话也代表规律。要说成现代的汉语,那凡字,现代的表述方式是,“一般来说,温病怎么怎么样”,那“大凡看法”那就是说,一般来说,对温病的发展规律的看法是什么呢?“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这个“凡”字讲的是“规律”,吴鞠通用这个“凡”字,就用得不好,“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就这一个“凡”字就给人抓住了,因为它(“凡”字)讲的是规律,王孟英就提出来了,春温病伏气内发,是始于手太阴吗?不一定啊。所以这个“凡”字啊在这指的是规律。什么规律呢?“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把前面第一条又深化一步。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说?(图形演示19:42)“卫之后方言气”,卫分就传变到气分。“营之后方言血”,营分就传到血分。这个没错吧?是指的这么个问题吧?卫之后就是气分,营分证之后就是血分。那么气和营之间又怎么样?没说啊,断开了,这个学问就在断开这。温病的辨证归根结底是气血辨证,因为湿热邪气侵犯人体,它既可以导致功能失常,又可以导致实质性的损伤。功能性的失常统称气分证,气的病变,脏腑的功能病变,也就是脏腑之气的正常运行发生了障碍,所以统称是气病。血病,这个“血”,应该说包括血、精、津、液,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体所有的体液在内,(为)实质性的损伤。伤血包括伤津、伤精、伤营都在内了。温病从它对人体的损害来说,无非是这么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功能失常了,一方面是实质损伤了。当然,功能损伤的轻,实质损伤的重,这个没问题。但是呢要光说气血辨证太笼统了,它范围太广了,一个“气”,包括了表证也包括了里证。一个“血”,包括了所有的血病。太笼统了。那么为了使它更具体化,更容易指导临床,所以“气”前边加个“卫”,实际上啊“卫之后方言气”呀,应该说是,气前面是卫,这个话倒过来说就好理解了,是为了把气病,功能损伤的病分得更细一点,让你临床更好使用,(所以气)前面加了个“卫”,这个“卫”实际上是指的卫外功能失常。卫分证是卫外功能失常,气分证是脏腑功能失常,合起来都是功能失常,所以“卫之后方言气”,都是功能的病变。“营之后方言血”,实际上是血前面是营,营是血的初起阶段,热邪深入血脉,先损伤血中津液,然后耗血动血,这个(在营分)轻,这个(在血分)重。所以为了把血分证更具体化,把它的浅深轻重再区别开,前边给加了个“营”,它们两个都是实质性的损伤,这个(“营”)只是血中津液,这个(“血”)就是血液了,既耗血又动血,它真出血了,或者是肝血肾精损伤了。(营)轻(血)重,(卫)轻(气)重,(卫之后方言气)从轻到重,它再发展,也是功能失常的病变,没有实质性的损伤。这个(营之后方言血)发展,有轻有重,但本质都是一样的。所以,可以说呀,这部分(由卫到气)是量变。由营到血也是量变。中间(气、营)为什么不给你连上?或者是由这(气)到这(血),由气到血这个阶段是质变,性质不一样了,不光是程度的差别,卫和气,营和血都是程度的差别,气和营之间是本质的差别,实质性的损害,所以它中间给你断开,断开实际上是加强语气,并不是这儿有疏忽。

按照卫气营血辨证的规律,“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这是肯定的,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传变形式?它并不一定都按照卫气营血,这么一步一步地走,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其他的变化,比如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心主血属营”,这算不算逆传哪?由卫分就可以传到营分去。由气分可不可以直接窜入血分呢?可以呀,卫→气,气到→营,营到→血,这么个过程,不是一条直线。

大家看这个表达,由卫分传到气分,由气分可以传到营分,由营分到血分。

或者是由卫分就直接入营,中间还可以出现卫气同病,这个过程属逆传,当然哪,由肺的气分传营也是逆传,但是气分不只是肺啊,由气分传到营分,还可以出现气热未罢,营热已起,表现为气营两燔。

由气分传到血分,也可以出现气血两燔。

 
 

图1

应该说呀卫气营血辨证,是这么个传变规律,要是画一条直线,卫→气→营→血,当然可以,(但)太简单了,它的传变形式多种多样,总归,(卫气营血)这么传就重,倒过来(血营气卫)就轻,按卫气营血逐步是深入,按照血营气卫它就逐步减轻,是这么个规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个(第八条的传变规律)把第一条又加以深化,“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顺传没讲,逆传实际上是到心,“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又加以扩展了,气也不单纯是肺,营、血,也不单是心,凡是和气有关的,所有脏腑都可以叫气分证,那么凡是损伤血脉的都可以叫做营分证、血分证,那涉及的脏腑就广了,和血有关的,心、肝、肾,就扩展了一步。

2.温热病的治疗大法

把这个(传变规律的)问题实际上是复习归纳了一下,归纳完了之后,叶天士又接着往下讲了,就按卫气营血嘛,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治疗大法,提出来:

在卫汗之可也”

②“到气才可清气”

③“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④“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讲了这么四个阶段的治法。这四个阶段的治法并不全面,说它是个大法,它并不全面,卫分可以,气分不光是清气的问题,温病的气分证都是清气吗?湿热病就不是,特别是湿温初起,要化湿,那个在第七条讲了,分消走泄,以分消走泄为例。在(第十条)这儿只讲的是温热病。另外,入营就是透热转气吗?透热转气不是大法,是辅助方法。所以(上面4条)这个大家怎么理解?把前面讲过的和它结合起来理解。

首先说“在卫汗之可也”,这个“汗”是不是发汗?叶天士并没有说“在卫发汗可也”,(而是)说“汗之可也”。它(汗)是化是使动词。咱们中医的名词里面,使动词特别多,燥湿、清热,那个“燥”和“清”都是使动词,使湿燥,使热清。解表,使表解。实际上都是使动词。“汗之可也”,就是使他出汗就可以了。至于说怎么让他出汗,那办法多了,不一定就是发汗。怎么才能使他出汗呢?——祛除表邪。伤寒要想祛除表邪是非发汗不可——辛温发汗。温病就不一定。你根据不同的邪气,风热、暑热、湿热、燥热,邪气不同,祛除表邪的方法不同,总而言之,用各种方法祛除了在表之邪,就达到了使腠理通畅的目的。因为表有邪腠理就不通畅,祛除表邪就能够通畅腠理。腠理通了,全身的气机就条达通畅了。条达通畅了以后,津液四布。在有表邪的时候,他的气机不通畅,津液的敷布也有障碍,它也不能正常地四布。气机通畅了,津液就能该到哪去,就到哪去,它就可以到体表,津液行于表就可以微有汗出,也可能不出汗,不出汗,邪也照样解,只要是药物起作用了,表气通达了就行了。所以这个出汗哪,是因为津液四布,是这么个逻辑出来的汗,而不是说你用药物发出来的汗。

祛除表邪,通畅腠理,气机条达,津液四布,微有汗出。

用什么方、什么法,(在卫汗之可也)这个地方没提,就告诉你达到这个效果就可以了,出汗只是邪气解除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必然结果,不一定有汗。

(在卫汗之可也——辛凉轻剂),叶天士实际上讲了,他在哪条讲的?他第二条讲了,“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寒轻剂”,在表,不就是在卫吗?已讲得很清楚啊。辛、凉、轻。辛能散,散的是风,或者是有湿,它也散湿。凉能清;轻能宣。通过辛散、凉清、轻宣,祛除表邪。表邪一祛,气机通畅,津液四布,他自然就汗出。这种汗出应该说是通过的药物的作用,使生理功能恢复正常而出的,自然的汗出,应该说是生理性的汗,而不是药理作用的汗,也不是病态的汗。

至于说辛凉轻剂用哪些药,他在(在卫汗之可也)这儿没说,但是他《临证指南医案》里面,有大量的这类的方剂,吴鞠通选了其中的一个,组成了银翘散。银翘散虽然是《温病条辨》的方,但是是叶天士(辛凉轻剂)这个法,在他医案里面的一个方。一般人哪很难把(在卫汗之可也)这段话,再从医案里面结合起来,很难做到这一点,吴鞠通做到了,所以说他是集大成者。这个“轻”除了轻宣之外,还指轻重的轻,就是说不能用重剂白虎汤。大家看,为什么用这两字(“可也”),“汗之可也”,这句话是轻描淡写,你就用辛凉轻剂宣透表邪,使他邪气解除,津液四布就行了,就达到目的了,就可以了。

跟下一段接上,“到气才可清气”,这两句话是连着的,不到气分千万别清气,白虎汤是清热方不错,但是它清的是气分热,必须到气分才能用。表证,用辛凉剂可以,但是不能用重剂(如白虎汤),必须要轻。这个方(白虎汤)太重,(辛凉轻剂)这句话也有这层意思。所以用辛凉轻剂透表就可以了,千万不要用气分的药,因为它没有到气。

“到气才可清气”。到气分了,就用清法。清法(是)怎么个“清”法?就说一个 “清”,有多少种类?后人就给他总结,他笼统这么说可以呀,大的原则,“热者寒之”,用清法,但是具体用哪些药?比如说(第一种类型)轻清宣气——栀子豉汤,这是《伤寒论》的方啊,应该是清气法呀,符合叶天士所说的“清”啊,这是最轻微的,气分的最轻证,气分初起,无形热盛,病情不重,郁郁微烦,温温欲吐,就行了,也是轻描淡写。一个豆豉,一个栀子,宣郁折热,两个药。

(第二种类型)如果重了,要用辛寒清气法。这个是对于蒸热来讲。使用辛寒清气法,代表方剂——白虎汤,它所针对的是里热外达,里边的热向外蒸,蒸蒸发热,蒸蒸汗出。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热势向外发越,为什么?他热在肺和胃,胃主肌肉,胃为十二经气血之海。十二经的气血都是热的,从胃里面出发到肌肉,所以肌肉热。肺主皮毛,肺外合皮毛,肺有热向外,皮毛也就热呀。所以皮毛、肌肉皆热,腠理开泄,大汗出。这种情况下用白虎汤。为什么用辛寒?辛能散,达热出表,既能清热又能因势利导,使里热外达。

第三种类型,苦寒直折。为什么要用苦寒药?因为它是郁热。代表方剂——(黄连黄芩汤、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柴胡山栀)。热郁在少阳,里热很盛,心烦、口渴、溲赤、便干,就是不出汗,热憋在里面,因为它气机不通,汗出不来,它热没有向外达,你能导得出来吗?导不出来怎么办?从里面清,使它往下降,用苦寒的药,代表方剂——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黄连黄芩汤。还有就是柳宝诒《温热逢源》,的黄芩汤加味。这两个方子,药物虽然不一样,法是一样的,苦寒直折,配上宣郁,宣通气机的,因为它是郁热。在温病里面找一个,绝对就是苦寒直折的方,我后找不出来,为什么?因为温热病是燥热伤阴的病,你完全纯用苦寒,它反而更伤阴。咱们说过,吴鞠通讲:“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你看看这(些)方,都不是纯用苦寒。这是一大类。

清气法呀,基本上就在这个范围内互选,选药啊互相组方就行了。

再有一种,苦寒攻下法。苦寒攻下法在温病里面也用啊,而且温病下不厌早啊,温病不怕早下,它比伤寒下得还早,为什么呢?它是燥热伤津,燥热损伤津液,越早下越能存阴。所以他就提出来各种攻下的方剂,《温病条辨》里面很多,但是叶天士在这儿呢,没有明确说,他就在咱们刚才讲的第十条里面说了一句,说了一句(湿温)攻下,温热病他没有具体提,那个不用提。攻下法虽然不是清法,是属于下法,在八法里面清和下是两种方法,但是用苦寒攻下,能不能起到清的作用?——能够。承气汤,温病里面用大承气和调胃承气最多。承气汤可以说(是)以下代清,通过下而达到清的目的,起这个作用,釜底抽薪嘛,它比清法还厉害。所以苦寒攻下,这咱们得说明一下,它不属于清法,但是在温病里面用,用它是来(起)清(的作用)。

入营。看这几个字啊,“在卫”、“到气”,“入营”、“入血”,这词一样吗?邪在卫分,由卫分到了气分,再深入到营分。这“入”是深入的意思,深了。“卫之后方言气”,用的是这俩词(在卫、到气),“营之后方言血”,俩都是“入”,这叫深入营分,入营,应该怎么治?还可以透热转气。入营就光透热转气就行了吗?它不行。但是在(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这儿呢,就说这么一句话,而且后头跟上仨药,“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这句话咱们昨天说了,要跟前面的话结合起来。第四条,“参入凉血清热方中”。“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入营有什么表现呢?怎么治疗呢?用凉血清热的方,这个就不用再说了,凉血清热还不知道是什么吗?营分证的凉血清热,和血分证的凉血清热有点差别,因为它轻,它重在清营养阴,用清营养阴的药物,吴鞠通用清营汤。在(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这儿他为什么单独提出一个“透热转气”来?因为在第四条他提了一个“即撤去气药”,用什么什么药,“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这个法是肯定的,而且这个地方把药提出来了,(犀角、元参、羚羊角),在第四条呢学生没记,到这儿把它补上了。这三个药(犀角、元参、羚羊角)是凉血药,它(犀角)入心,它(羚羊角)入肝,它(玄参)滋阴,用凉肝的药干什么?心主血脉,肝藏血呀。血分热盛,心热肝也热呀,所以用犀角清心,用羚羊角清肝,羚羊角还清肺。所以血分证用羚羊角大家好象不太理解。羚羊角是凉血药,凉肝就是凉血,因为肝藏血呀。元参滋阴降火,甘咸寒,是不是既能清营热又能养营阴?他说的这三个药,你要以药测证,你肯定测出来他有阴虚,没有阴虚用元参干什么?举了这么三个药,告诉你大法是清血热。具体来说就是清营分的热,滋养营阴,用这几个药。另外,还可以辅助(使用)透热转气法,因为气分的热不除,气机不通畅,营热就没有出路。所以在清营凉血的同时,要加透热转气药,使气分的热势降低,气机通畅,使营分的热邪有出路,透出气分而解。他是这么个原则。但是透热转气用哪些药?没有(说),后面跟着这三个(犀角、元参、羚羊角)不是,后面这三个(药)是对应(凉血清热)它的。透热转气药在第四条讲了,“从风热陷入者,犀角、竹叶之属”,竹叶透风热。“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花露——湿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金汁这个是滞热,因为大便不通,“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因为大便虽然不通,但是未必即成腑实,所以他没用下,还是用清。

 
 

(图2)

如果说燥结成实了,用陈光淞的话说,“大黄、玄明粉亦可加入”,那就看程度了,透风热;透湿热;透滞热。有食积的,消食也是透热;有痰饮的,化痰也是透热;安宫牛黄丸不就是透热吗?豁痰开窍还不是透热吗?这个范围非常广。吴鞠通的宣白承气汤,宣肺化痰是不是透热?牛黄承气汤是不是透热?都是。导赤承气汤。都是通过各种渠道,只要是有热透不出去,气分的气机不通畅,解决了这个问题都是透热转气。所以透热转气的药非常多,这个问题(竹叶、花露、金汁、人中黄、大黄、玄明粉)在第四条已经讲了,所以这儿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就没说。把这两条结合起来看,它的大法是凉血清热,根据他的药物(犀角、元参、羚羊角)测它这个证,它有阴伤。所以具体来说用清营养阴的方法,使用(竹叶、花露、金汁、人中黄、大黄、玄明粉)这些药物,再配合着透热转气,使用这些药物(竹叶、花露、金汁、人中黄、大黄、玄明粉),这不就全了吗?这两条得结合起来看,这是个总结性的语言,把前面的就不再重复了。

下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DAY 19】养成每日背诵的好习惯
温热病治疗大法
热病衡正2
叶天士《温病论》
伤寒论冠名法求索(5)
温病辨治汇讲第七讲(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