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 山西通志 第一部分
    山西通志序
  钦惟我
  皇上体精一之心传绍唐虞之治统
  玉音宸翰如日中天率土臣民大同大顺爰
  命儒臣修直省通志俾一统志馆臣采择
  谆谕制抚务归详明用以厘职方广史乗甚盛典也维
  山西宻迩
  畿辅沐化最亲凡诸掌故【臣石麟】谊应博稽精核详着于篇以对?
  天子之庥命夫平阳蒲坂圣都也其山川闗隘则有太行恒霍雁门五台勾注偏头飞狐倒马汾浍沁漳滹沱桑干之髙深而磐固其田壤赋税土贡物产则有代田露田秸总粟米青白韦红之盐荚权竒倜傥之骏骑其学校风俗则上庠下庠之制丕焕克勤克俭之思弥深其科目其官制则有辟门考绩之成法其典礼其兵防则有揆文奋武之良规其于人也前古尚矣厥后理学有王通经术有刘向史笔有董?相业有司马光辈将畧有亷颇辈文章首司马迁艺术首郭璞若夫壮缪之忠恭君之孝首阳绵竹之苦节凡纪乗所书竹素所垂以至留硕望于寓贤标芳徽于女史或可跻汾阳秩祀之班或可应毕昴星躔之数上下数千年可谓盛哉今声教日隆辉前轶后旧志所载诚有待删润者【臣石麟】智识短浅防
  圣恩巡抚兹地又兼理提督军务襄斯大典敢不恪共将事乃偕布政使【臣泂】暨按察司【臣筠】提督学政【臣曙荪】敦延耆儁搜订经籍昕夕编纂以仰副详之
  防防【臣泂】与【臣筠】后先迁秩去【臣】复饬署布政司【臣而逊】署按察司【臣永椿】分理之计阅三载获成成编凡为类得四十益前志数【咅】有竒以史释经以例约史举典期可征诸事征事期可措诸用不敢存心不敢挟成见不敢踵疑以为信不敢失实以采名不敢以辞夸致繁芜不敢以辞略致疎漏不敢以附防为援证以重复为防互不敢以瞻徇成阿私以吹求成屈抑持简操笔只叙厥实全省典物灿然列焉【臣】幸生明备之盛时得班制作之末议借此以扩充见闻为服政居官之助并使藩臬郡县诸臣暨三晋人士考镜是书尊所闻以献之
  廷庶几名臣彦士其则不逺赞勲华之景运步赓拜之后尘即扵是乎在岂与夫山经水注焜燿耳目仅足供口吟手披已哉开雕工竣恭疏进
  呈【臣】例得挂名简端谨序
  雍正十二年甲寅三月朔旦巡抚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觉罗石麟谨序

  山西通志纂修职名
  总裁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觉罗石麟
  监修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朱曙荪提督山西学政右眷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加二级  【臣】范 咸︵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硕 色
  督理河东陜西盐务西安布政使司布政使加级    【臣】杨 馝原任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今陞侍郎衔加九级【臣】蒋 泂署理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事务按察使司纪録三次 【臣】温而逊原任山西等处提刑按察使司今陞江西布政使司加一级【臣】宋 筠署理山西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御史加二级纪録二次【臣】戴永椿原任河东陜西都转运盐使司加勅管盐法道盐运使加级【臣】杨梦琰河东陜西都转运盐使司加勅管盐法道盐运使加四级 【臣】程仁圻
  协理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孟孙绳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杨应琚山西布政使司叅政分守河东道加二级 【臣】刘毓嵒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汤豫诚山西布政使司副使分守雁平道纪録三次【臣】白 石
  分理
  太  原  府   知     府【臣】刘崇元
  平  阳  府   知     府【臣】王乔林
  潞  安  府   知     府【臣】张光鏻
  汾   州  府    知   府【臣】张廷琰
  大   同  府    知   府【臣】范 瑶
  朔   平  府    知   府【臣】刘士铭
  寜   武  府    知   府【臣】宋廷佐
  泽   州  府    知   府【臣】朱 樟
  蒲   州  府    知   府【臣】周人龙河 东 陜 西分 理 盐务 运 同【臣】张 迪
  辽    州     知    州【臣】徐三俊
  沁   州    知    州【臣】叶士寛平  定  州   知   州【臣】郭一裕
  忻   州    知    州【臣】刘泽民
  代   州    知    州【臣】杨?志保  徳  州   知   州【臣】车敏来
  解   州    知    州【臣】许日炽
  绛   州    知    州【臣】童 绂
  吉   州    知    州【臣】甘士瑛
  隰   州    知    州【臣】呉元鉽
  提调
  原 任 太 原 府 同   知【臣】陆 琮
  学   习    进    士【臣】施作楫
  纂修
  原 任 翰 林 院 庶 吉 士【臣】储大文
  分辑
  江 南 宜 兴 县 附 监 生【臣】叶翥凤浙 江 举 人 候 补 知 县【臣】戴永朴原 任  临  县  知  县【臣】严遂成
  编次
  浙   江     举   人【臣】范大中署 稷  山  县  知  县【臣】蔡长淳天  镇   县   知  县【臣】胡元朗
  试   用     知   县【臣】曹茂先
  试   用     知   县【臣】钱 标署  赵 城  县  知  县【臣】黄道坪署  马 邑  县  知  县【臣】张重振
  学   习    进    士【臣】王佐登
  学   习    进    士【臣】朱 濶
  学   习    进    士【臣】苏 暻
  学   习    进    士【臣】阮汝昭
  学   习    进    士【臣】李 鸾
  学   习    进    士【臣】梁卿云
  学   习     进   士【臣】朱廷抡
  校对
  河  津   县   举  人【臣】张维镛曲  沃   县   贡  生【臣】贾华平
  崞   县     贡   生【臣】冯梦槐阳  曲   县   生  员【臣】张耀先阳  曲   县   生  员【臣】贾 坊阳  曲   县   生  员【臣】贾 桂
  督刋
  太  原   府  通   判【臣】索 泰原任阳曲县知县今陞大同府同知 【臣】盛 典阳  曲   县  知   县【臣】袁履恕

  山西通志凡例
  一志者记也禹贡志之始而首冀州则晋志不尤重哉考自周礼职方小史掌邦国志太史掌四方志秦火而后拾遗为舆地图唐为括地志宋为寰宇记元明为一统志志各不同同与史相表里而体例则殊举典必可征诸事征事必可措诸用直书不断而法戒自昭此志记之体例也
  一旧志始于明成化甲午督学佥事胡谧创修越九十年嘉靖癸亥督学副使周斯盛重修越五十九年万厯辛亥按察使李维桢重修至
  国朝康熙壬戌学使刘梅重修凡五易稿越九年而告竣分类三十有二今增其八为四十类而于每类中又各增十之二三十之六七不等文虽不简而事则较旧加详袪浮覈实订譌补缺部次州居差为美备
  一纂辑全资文献晋志文献俱不足征自程机上党记王松年三晋记外其见于四库书目者止传太原事迹杂记壶关録以暨永宁公狄梁公诸记传其见于崇文总目者止传龙门王屋羊角山记盐池録晋阳见闻要録以暨温公丰公诸事状遐搜博览总与各府州县志书草检叅互裁酌以折其衷信者征之疑者阙之毋敢滥毋敢苛必求至是
  一图考旧志五十三图今将天文内十三图绘于星野卷首以便繙阅从其类也余则小为损益益者新分朔平宁武蒲平定忻代保德绛解吉隰三府八州城治十一图关则偏头山则芦芽姑射绵悬瓮河则汾沁滹沱清浊漳共九图图各一页重疆索之钤辖表名胜之襟带也他若古冀州图一尧舜禹建都图一宫之为虒祁为晋阳为飞龙及汾隂祠图共四荒渺僣侈无关典要槩从删削
  一旧志不志关隘然晋山河四塞东面则固关倒马与居庸紫荆接壤为
  神京右翼北有宁武雁门偏头控制边塞内则天门为防城锁钥西有金锁乃入秦间道南有天井隂池冷泉铁岭壶口屏蔽齐豫而所谓玉壁防坑千里径雀防谷勾注飞狐风塠诸处皆出入必经之隘即如镇堡斥堠罗布联络均非虚设随地分志则边屯守战之情形歴歴在目是亦司险之一助也
  一三晋古称用武地十六国割据迄辽金元南北纷争代有兵革明世庙时俺答凭陵或嵗一至或嵗数至被祸尤酷隆庆后休养数十年至懐宗末造闯贼又起入
  本朝乃有姜逆之乱为守御为勦抚亦守土者所宜取鉴也旧志无武事一类今补之
  一凡志于人物外必另列儒林而晋则西河河汾涑水晋城迄河津学士霍州学正诸君子外寥寥相望且其人类多功德可书不仅当以立言见今归并人物以省重出而其余别为文苑一编附后
  一名宦者宦于晋而有功于国有惠于民而名之也死封疆者节尤重焉一人而歴数郡则从其所重而归于一以省两见他若行兵奉使从幸诸臣虽在晋地有事迹可书终无守土之责概入寓贤非抑之存其实也
  一旧志不志封爵然晋自上古台骀实沈以来唐虞三代班瑞析圭汉唐功臣食邑公主汤沐十六国春秋更不可殚述迄有明晋藩与国终始河山带砺是亦稽古之一助也若仿龙门为世表简帙太烦且疑于史矣故仅着始封以概其后
  一三晋郡县制代更而名代易有今仍古名而地已非古者如晋阳汾阳之离合梗阳城梗阳乡之分属二邑帝冡灵台之有无太平县之不一其处大夏在汾浍之间翼为古夏墟而叔虞所封非今太原魏永安郡非汉晋以来故地必辨之而证始明必证之而辨始实故志辨证而一器一物一言一行足征掌故者别为遗制遗闻合成遗事一类以资采考旧志俱无
  一旧志方技附仙释后然晋之方技较他国特为奇古如古董父刘累之豢龙师旷师涓之晓音律卜招父桑田巫之占筮盖聂衞绾之击剑戏车郭璞之数学内史叔服姑布子卿李淳风之相术扁鹊之为医利物济时类皆侔造化而通神灵非寻常方技者比故另志艺术一编而物产旧附风俗后今简帙稍烦故亦另编不附
  一山川之大者往往绵亘数州邑此居其阳彼居其隂此受其利彼受其害向背起讫分合纡直各如其地书之务令形势燎若指掌不敢详于一处而他处则畧以致全局?络不明其有名人题咏间摘附览志胜概也
  一祠庙中奉
  勅准入祀典者如祠之有节孝有忠烈庙之有 关忠义及 先农社稷风云雷雨等坛通省画一则于附省首邑详载仪制而旁注他邑凖此以概之省文也其余古帝王将相神仙髙士用仍其旧甚有名目不经而穷乡僻壤借是祈祝者虽祭非其鬼而茍不在淫昏之例亦存而不论盖有其举之莫或废也
  一山西舟檝不通书贾絶迹自古少收藏家然天地大文虞书夏书汲冡周书皆晋书也元立经籍所于平阳明养德书院时雕遗书今备列其目令学者集古广益焉故立经籍类旧志无
  一晋着姓最多甲于齐秦楚其后支分派别各氏其氏而溯厥初祖不过数大姓故仿后魏官氏志唐宰相世系之义志氏族使土著者知重门第不自菲薄而迁徙四方亦慨然有水木之思焉旧志无今补
  一旧志兵防一类编辑甚畧今于两镇之外奉
  防复设提臣又召募新军昕夕训练右衞城守内外分阃
  盛朝武备甲于前代而前代之兵制附书于后
  一凡志艺文者往往连篇累牍彚为巨观以争一省文苑之胜然易曰修辞立其诚不诚其言无物矣兹编
  恭列
  圣祖仁皇帝巡幸颁赐
  宸翰暨我
  皇上御笔于简端
  纶綍聿昭允为天下万世法余惟发明理学维系国是民瘼者是録他若模山范水之作间登一二亦必视其人之贤否以为去取要与晋地有关涉否则虽有名篇概从割爱
  一志乃纪事纪言之书其言可法其事可传録之示劝而鉴戒不録以存春秋善善长恶恶短之遗意

  山西通志凡例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山西通志目録     地理类三【都防郡县之属】图考【第一卷】
  星野【第二卷】
  沿革【第三卷至五卷】
  疆域【铺逓附第六第七卷】
  城池【第八卷】
  关隘【第九卷至十六巻】
  山川【第十七巻至二十八巻】
  水利【津梁附第二十九巻至三十四卷】
  学校【第三十五第三十六巻】
  公署【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卷】
  田赋【第三十九至四十四卷】
  盐法【第四十五卷】
  风俗【第四十六巻】
  物产【第四十七卷】
  兵制【第四十八第四十九巻】
  武事【第五十巻至五十五巻】
  驿跕【第五十六卷】
  古迹【第五十七卷至六十卷】
  帝王【分据附后妃附第六十一卷】
  封爵【第六十二第六十三卷】
  氏族【第六十四卷】
  科目【第六十五卷至七十二卷】
  职官【第七十三卷至八十二卷】
  名宦【第八十三卷至一百巻】
  人物【文苑附第一百一巻至一百四十卷】
  孝义【第一百四十一巻至一百四十五卷】
  隐逸【第一百四十六巻】
  寓贤【第一百四十七第一百四十八卷】
  列女【第一百四十九卷至一百五十八卷】
  仙释【第一百五十九卷至一百六十卷】
  艺术【第一百六十一卷】
  祥异【第一百六十二第一百六十三卷】
  祠庙【第一百六十四卷至一百六十七卷】
  寺观【第一百六十八卷至一百七十一卷】
  陵墓【第一百七十二卷至一百七十四卷】
  经籍【第一百七十五卷】
  辩证【第一百七十六卷至一百七十九卷】
  遗事【第一百八十第一百八十一卷】
  艺文【第一百八十二巻至二百二十七卷】
  【御制第一百八十二卷诏勅制诰第一百八十三卷】
  【表牋第一百八十四卷劄子奏疏第一百八十五卷至一百八十七卷状第一百八十八第一百八十九卷议第一百九十卷】
  【碑碣第一百九十一卷至二百卷记第二百一卷至二百八卷】
  【书啓説第二百九第二百十卷论第二百十一卷】
  【序第二百十二卷至二百十四卷题跋铭箴疏引第二百十五卷】
  【辨赞颂第二百十六卷传文防第二百十七卷】
  【祭诔哀辞第二百十八卷赋辞第二百十九第二百二十卷】
  【诗第二百二十一卷至二百二十六卷诗余附末杂著第二百二十七卷】
  杂志【第二百二十八卷至二百三十卷】
  【臣】等谨案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
  国朝廵抚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觉罗石麟等撰山西之有通志始于明成化中督学佥事胡谧其后嘉靖中则副使周斯盛万厯中则按察使李维桢皆踵事排纂至
  本朝康熙壬戌督学道刘梅又因旧本重编凡五易稿而始成所増辑甚多分类共三十有二而讹复者亦颇不少雍正七年石麟奉
  诏纂辑乃开局防城与司道等续加増订旁咨博访广其类为四十凡遗闻故事比旧加详其发凡起例者则原任庶吉士储大文也大文本熟于地理之学故所载山川形势颇得要领其特立经籍一门乃用施宿防稽志袁桷四明志之例亦不失为典雅云乾隆四十六年正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一
  图考
  晋省为兖雍豫三面襟带即禹贡所书冀州也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辨九州蔡沈谓八州皆言疆界而冀不言者以余州所至可见也然自山镇泽薮川漳以至民畜黍稷未尝不详绘于篇使同贯利我
  国家版图式廓表里形势倍增昔时其方员横亘有圭步所难测者规旧画新各肖其地而凖畇畇禹甸可指掌视焉而并使循览者得类想
  圣朝大一统之模云志图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

  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二
  星野【一】
  昔庖牺观象察法黄帝创受河图始定星传髙阳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帝喾式序三辰而唐虞羲和绍轨遂定古今厯象之宗有夏昆吾绍徳遂定古今正朔之宗至于殷有巫咸晋有卜偃赵有尹臯魏有石申以暨李业兴马重绩刘羲叟之属三晋人士工言天文者众矣
  国家亿万年洪基厯法能杜嵗差里差之隙尤密于前代昔龙门司马谈父子着天官书星野亦天官之支流也志星野
  总论
  周礼正义天度云东方七宿七十五度南方七宿百一十二度西方七宿八十度北方七宿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四方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二十八宿间相距积百七万九百二十三里径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里
  晋志马绩云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尝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张衡云文曜丽乎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日者阳精之宗月者隂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攸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神其以神差有五列焉是为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于方各七为二十八舍日月运行歴示吉凶五纬躔次用告祸福中外之官尝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防星之数葢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庶物蠢蠢咸得繋命不然何得总而理诸后武帝时太史令陈卓总甘石巫咸三家所着星图大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以为定纪【隋志总有二百五十四官一千二百八十三星并二十八宿及辅官附坐一百八十二星总二百八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
  洛书甄耀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夫一度为千九百三十二里则天地相去六十七万八千五百里【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一也】
  皇甫谧帝王世纪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分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间距周天积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经三百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一里周礼大司徒以土宜之灋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 注十二土分野十二邦上系十二次各有所宜也相占视也 疏案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注云星土星所生土也又云大界则曰九州州中诸国之封域于星亦有分焉其书亡矣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分之次也星纪吴越也元枵齐也娵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夀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地有十二土王公之所国凡系星之法皆因王者所命属焉昭元年左传云后帝迁阏伯于商邱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又云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案元命苞云国君王者封土应列星之位注云若角亢为郑房心为宋比其余小国不中星者以为附庸若然附庸不系星其余皆系星也
  史记天官书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虚危青州营室至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觽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栁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
  汉地理志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埜也其界自?农故闗以西 魏地觜觽参之分埜也其界自髙陵以东尽河东河内 周地栁七星张之分埜也自栁三度至张十二度谓之鹑火之次周之分也 赵地昴毕之分埜赵分晋得赵国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上党本韩之别都也逺韩近赵后卒降赵皆赵分也 燕地尾箕分埜也西有上谷代郡雁门【雁门于天文别属燕】
  皇甫谧帝王世纪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于辰在酉谓之作噩于律为姑洗斗建在辰今赵分野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曰实沈之次于辰在申谓之涒滩于律为仲吕斗建在已今晋魏分野
  隋地理志周礼职方氏正西曰雍州上当天文自东井十度至栁八度为鹑首于辰在未得秦之分野 豫州自栁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三河 冀州于古尧之都也舜分州为十二冀州析置幽并其于天文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属冀州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为娵訾属并州自栁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属三河则河内河东也准之星次本皆冀州之域帝居所在故其界尤大至夏废幽并入焉【是豫州亦隶冀州分野也】
  明一统志太原府禹贡冀州之域天文参井分野 平阳府禹贡冀州之域天文觜参分野 大同府禹贡冀州之域虞周属并州天文昴毕分野 潞安府禹贡冀州之域天文参井分野 汾州府禹贡冀州之域天文参分野 辽州禹贡冀州之域天文参井分野 泽州禹贡冀州之域天文觜参分野【沁州古上党郡地】
  图书编山西诸郡太原参井分野平阳觜参分野潞安参井分野汾州参分野大同昴毕分野泽州觜参分野辽州参井分野沁州参井分野是山西诸郡三觜参四参井惟大同为昴毕也
  宋中兴天文志天之有度也犹地之有里也二十八宿所分之度犹九州列县所占之里也曰二十八宿之度或濶狭何也曰日之所躔偶与此宿相当此濶狭于是分也故説浑天者曰日之所躔或多或寡适当其星者凡二十八故度之多寡于是生焉井斗之舍非无星也然不与日躔相当故其度不得不濶觜鬼之傍非无星也然日躔一二日而其星适与相当故其度不得不狭也夫其得度濶狭非举一宿全体尽占此度也
  沈氏笔谈予编校昭文书时预详定浑天仪官长问予二十八宿多者三十三度少者止一度如此不均何也予对曰天事本无度推厯者无以寓其数乃以日所行分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日平行三百六十五日有余而一朞天故以一日为一度也】既分之必有物记之然后可窥而数于是以度度之星记之循黄道日之所行一期当者止二十八宿星而已【度如伞橑当度谓正当伞橑上者故车葢二十八弓以象二十八宿】今所谓距度星者是也非不欲均也黄道所由当度之星止有此而已刘知几曰两曜日星丽于天象非如九州万国废置无常故海田可变而景纬无易
  罗泌星野説费直书十二篇以易卦配地域蔡邕月令章句以节气当国分及皇甫谧作帝王纪复以月律配入辰次 或以古受封之日嵗星所在为説晋文即位嵗受实沈董因所云实沈之虚晋人是居 春秋战国地每迁变三晋未分晋果何分秦拔西河魏当何属周既东西何都而直鹑火陈灭于楚何自而入韩分前封后据岂得如康成之所谓同时而当星次哉要以九州之分为正
  两镇三闗志分野説尝考分野之説有属之五星者有主之七星者有配之支干者有合之节气者属之五星者曰辰为燕赵葢辰水星司北方治元防之区故其属如此主之七星者曰斗枢主冀州之域又曰斗第八星主幽州常以五寅日候之庚寅为上谷代郡葢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故其主如此配之以支干者曰壬燕赵癸北塞又曰亥燕代葢运数从天年数从地日数从天星数从地从天用干从地用支支干相配乃成二贞其支干复如此合之节气者葢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分为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每次三十三度三十三分之十四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为中气其节气复如此夫天有四舍地有四方四舍成四象四方成四维象者青龙朱雀白虎元武也维者抱徳背阳常羊号通也舍有分次方有正隅皆一定而不可移者故分野以次定之亦本之天象方域之自然者耳辰主燕赵固一説也然辰者太一之精与嵗星荧惑镇星太白共为五纬所以纪纲羣星扶理百精匡辅化机者也经星静纬星动惟动故其出入宿次比附日月进退离合伏逆迟留可以算数推难以法象求也执之以主燕赵隘矣配之支干合之节气又一説也殊不知嵗迁六日终而复始子母生尅更迭其宫斗杓为小嵗咸池为太嵗迎背左右辱强衰昌此又术家之小数其四正四钩之算虽明而五官六府之职未备执而论之又不失之泥也乎孟子曰天之髙也星辰之逺也茍求其故千嵗之日至可坐而致也于戏论天象者亦惟求其故而已
  二十八舍
  雍州梁州水旺冬曰辰星主北岳内分紫防太防天市三垣分焉外分四维东则角亢氐房心尾箕北则斗牛女虚危室壁西则奎娄胃昴毕觜参南则井鬼栁星张翼轸列为二十八宿而十二辰分焉三垣二十八宿与天并运一定不移为经星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运行于列宿无定在为纬星垣宿布其经日月五星运其纬经纬错落凡星布列其中天之文见矣三垣曰天市明堂位天子巡狩之居嵗临之太微朝廷位聴政之居日临之紫微宫寝位燕息之居朝夕在焉七曜必遵黄道歴天街嵗一受事于太微而出犹大臣受命天子之朝以行其职二十八宿分列四方各守其野率诸经星以共紫防之帝犹郡国百司各治其职安其民人以承天子

  丹元子步天歌
  七星一聚实不少阿西月东各一星月下五黄天隂名隂下六鸟刍藁营营南十六天苑形河里六星名卷舌舌中黑防天谗星砺石舌旁斜四丁
  占候
  昴十一度下为日月中道天之耳目也主西方主狱事又为旄头甘氏云主口舌奏对若明大则君无佞臣天下安和张衡云昴明则狱讼平天阿一星在胃东月一星在昴东皆黑星又曰天阿主察山林妖变天隂五星在毕柄西主从天子弋猎之臣天苑十六星在昴毕南如环状天子之苑囿养禽兽之所也主马牛羊明则马牛羊盈刍藁六星在苑西以供牛马之食也一曰天积天子之藏府也星盛则嵗丰穰卷舌六星在昴北天谗之外主口语以知谗佞张衡云主枢机曲而静则贤人用天谗一星在卷舌中主医巫占与从官同砺石四星在五车北主磨砺锋刃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昴七星距西南星去极七十度 天阿一星去极六十六度入胃宿十度 月一星去极七十一度半入昴宿五度 天隂五星距西星去极七十五度半入胃宿七度 天苑十六星距东北星去极一百七度半入昴宿七度半 刍藁六星距西行中星去极一百八度入娄宿十一度 卷舌六星去极五十三度入昴宿初度 天谗一星去极六十一度半入昴宿半度 砺石四星距南第二星去极六十五度入昴宿六度
  唐志昴十一度
  宋志昴宿汉永元铜仪昴宿十二度唐开元游仪十一度旧去极七十四度景祐测验昴宿十一度距西南星去极七十一度
  晋志天阿卷舌天谗俱属天市垣天苑在二十八宿之外刍藁天阿月砺石晋志不载隋史有之武密又以刍藁属胃卷舌属胃又属昴乾象新书以刍藁属娄卷舌西三星属胃东三星属昴天苑西八星属胃南八星属昴步天歌以上诸星皆属昴宿互有不合金志赤道宿度昴十一度少黄道宿度昴十一度汉洛下闳测昴十一度 唐一行测昴十一度 宋皇祐测昴十一度 元丰测昴十一度 崇宁测昴十一度少 元郭守敬测昴十一度三十分
  汉天文志昴毕冀州
  汉志占于街北昴主之
  晋志昴毕赵冀州
  春秋元命苞昴毕间为天街散为冀州分为赵国长平之战太白食昴

  丹元子步天歌
  恰似?叉八星出附耳毕股一星光天街两星毕背旁天节毕下八乌幢毕上横列六诸王王下四皁天髙星节下团圆九州城毕口斜对五车口车有三柱任纵横车中五个天潢精潢畔咸池三黒星天闗一星车脚边参旗九个参车间旗下直建九斿连斿下十三乌天园九斿天园参脚边
  占候
  毕十七度主边兵主弋猎其大星曰天髙一曰边将星明大则逺夷来贡天下安甘氏云毕主街巷隂雨天之雨师也明而定则天下安张衡云毕为天马昴毕间二星曰天街三光之道也主伺候闗梁又云主国界附耳一星在毕下天髙东南隅主聴得失伺愆邪察不祥天节八星在毕南主使臣之所持也宣威徳于四方明则吉诸王六星在五车南天汉之中主宗社藩屛王室也明则诸侯奉上天下安天髙四星在参旗西北近毕比台榭之髙主逺望气象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共十四星在毕东北五车主天子五兵张衡云天子兵车舍也西北曰天库主太白秦也次东北星曰天狱主辰星燕赵也次东南星曰天仓主嵗星卫鲁也中央星曰司空主镇星楚也次西南星曰卿主荧惑魏也五星有变各以其所主而占之三柱一曰三泉一曰休一曰旗五星均明柱皆具即人仓廪实五车三柱有变各以其国占之天潢五星在五车中主河梁济度之处也咸池三星在五车中天潢南鱼囿也天闗一星在五车南毕西北亦曰天门日月五星所行之道也主边塞事主闗闭参旗九星在参西五车之间天旗也明而希则边寇不动隋志参旗一曰天旗一曰天弓主司弓弩之张候变御难玉井西南九星曰九斿天子之旗也主边军进退天苑之南十三星曰天园植果菜之所也曲而钩则果菜熟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毕八星距右股第一星去极七十五度天街二星距南星去极七十一度入昴宿十度 附
  耳一星去极七十七度入毕宿三度 天节八星距北星去极八十度半入毕宿三度 诸王六星距西星去极七十度入毕宿三度 天髙四星距东星去极七十四度半入毕宿六度 五车五星三柱九星距大星去极四十七度半入毕宿八度半 天潢五星距西北星去极五十八度入毕宿十一度 咸池三星距南星去极五十一度入毕宿十一度半 天闗一星去极七十一度半入觜宿初度 参旗九星距南第一星大星去极八十七度入毕宿六度 九斿九星距南星去极一百一十三度入毕宿十二度 天园十三星距东北星去极一百二十四度入毕宿五度
  唐志毕十六度
  唐志旧经毕七十八度开元测毕七十六度 又旧经毕赤道十六度黄道亦十六度觜觽赤道二度黄道三度二宿俱当黄道斜虚毕尚与赤道度同觜觽总二度黄道损加一度葢其误也今测毕十七度半觜觽半度
  宋志毕宿汉永元铜仪毕十六度旧去极七十八度景祐测验毕宿十七度距毕口北星去极七十七度步天歌以天节九州殊口附耳天街天髙五车三柱天潢咸池天闗天园诸星皆属毕宿武密书以天节属昴参旗天闗五车三柱皆属觜与步天歌不同乾象新书以天节参旗皆属毕天园西八星属昴东五星亦属毕五车北西南二大星属毕东二星及三柱属参説皆不同
  金志赤道宿度毕十七度少黄道宿度毕十六度半汉洛下闳测毕十六度 唐一行测毕十七度 宋皇祐测毕十八度 元丰测毕十七度 崇宁测毕十七度少 元郭守敬测毕十七度四十分
  月令正义酉为大梁初胃七度终于毕十一度汉天文志占于街南毕主之
  晋天文志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为实沈于辰在申魏之分野属益州【费直起毕九度蔡邕起毕六度】
  律厯志立夏日日在毕十二度
  李志昴毕大梁之次于辰在酉于周为冀赵之分也而胃宿附入焉史记曰昴毕冀州晋天文志曰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赵分野唐天文志曰胃昴毕大梁也初胃四度余二千五百四十九秒入大梁中昴十度终毕六度天原发防曰胃七至毕十一辰酉曰作噩律姑洗斗辰赵分费直周易分野曰起娄十度蔡邕月令章句曰起胃一度金史曰胃四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外入赵分大梁之次虽度数起终稍有不同而大梁之为赵其占为昴毕则无不同也据山河以考之自魏郡浊漳之北得汉赵国广平钜鹿常山东及清河信都北据中山正定全赵之分又北逾众山尽代郡鴈门云中定襄之地与北方之国皆其野也北纪之东阳表里山河以藩屛中国为毕分循北河之表西尽塞垣皆髦头故地为昴分若胃虽鲁分而娄胃之墟东北负山胃得马牧之气与冀之北土同占葢冀之北土马牧之所蕃庶故天苑之象存焉
  两镇三闗志按昴七星曰髦头毕曰罕车为边兵尔雅曰浊谓之毕孙炎曰掩兎之毕或呼为浊因以名星苏竟曰毕为天网昴毕同宫曰大梁之次于辰在酉于州为冀葢赵之分也大同为赵之北郡在天街之南是为阳国鴈门宁武偏头皆赵境故皆占毕史记曰昴毕冀州张守节正义曰昴毕为大梁之次汉志曰赵地昴毕分西有定襄云中五原晋志曰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金史曰胃四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外入赵分大梁之次毕七度九十六分秒外入晋分实沈之次刘昭月令章句注曰胃一度至毕六度为清明谷雨大梁赵分七宿分野説曰胃七至毕十一其次大梁辰酉曰作噩格今赵分又费直周易説曰起尾九度蔡邕月令章句曰起尾八度虽度数起终小有不同而大梁之为赵大同三闗之占毕则无不同也以一行山河两戒考之则曰云汉连坤维右而渐升又曰实沈下流得大梁然则赵为大梁其得云汉之升气无疑也故曰北纪山河之曲为晋代南纪山河之曲为巴蜀皆负险用武之国也又昴毕之间为天街太乙统宗曰自魏郡漳河东达清河信都北据中山正定又北逾众山尽汉代郡鴈门云中定襄之地北纪之东阳表里山河为毕宿之分循河之表西尽塞垣为昴之分又一行之説曰云汉至营室东壁间升气悉究今五原云中皆废而大同三闗东接宣府南临正定实为卫水之北然则大同三闗其得云汉升气之既究乎而大梁为赵大同三闗占毕亦不易之论也
  两镇三闗志星主分野为论不同以星主言则十二诸侯之星燕者燕也赵者赵也今天街者隘塞也尾箕但主后宫昴毕但主聴主弋猎主边兵而已何以为燕赵以分野言则本之山河两戒之终始质以云汉隂气之升降由是?分宿度定其次舍而析木为燕大梁为赵也故尝谓分野之以列宿为度犹天枢之以小星为极寄其所指而已是故星主占星分野占天葢并行而不悖也曰三闗为昴毕分无疑乎曰鴈门恒山之西翼宁偏鴈门之两垂其为昴毕是也但其宣汾晋而障天泽宅台骀而仰参星存天阙之象当戌亥之门其尚得实沈之末气而入大梁之初度者乎又毕七度九十六分六秒外入实沈之次为晋分则此可知矣

  丹元子步天歌
  三星相近作参橤觜上坐旗直指天尊卑之位九相连司怪曲立坐旗边四鵶大近井钺前
  占候
  觜二度在参之右角如鼎足形主天之闗明大则天下安五谷熟隋志云觜觽为三军之候行军之藏府主葆旅收敛万物明则军储盈将得势动而明葆旅起张衡云葆旅野生之可食者坐旗九星在司怪西北主别君臣尊卑之位明则国有礼司怪四星在井钺前候天地日月星辰禽兽虫蛇草木之变与天髙占同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觜三星距西南星去极八十二度半坐旗九星距南星去极六十一度半入参宿八度 司怪四星距西星去极七十一度入参宿六度半
  唐志觜二度
  唐志旧经觜觽八十四度开元测觜觽八十二度宋志觜觽汉永元铜仪唐开元游仪皆以觜觽为三度旧志极八十四度景祐测验觜宿三星一度距西南星去极八十四度在赤道内七度
  步天歌坐旗司怪俱属觜宿武宻书及乾象新书皆属于参
  金志赤道宿度觜半度黄道宿度觜半度
  汉洛下闳测觜二度 唐一行测觜一度 宋皇祐测觜二度 元丰测觜二度 崇宁测觜半度 元郭守敬测觜五分
  唐志上党次居下流与赵魏接为觜觽之分
  李淳风法象志觜觽参伐皆直天闗表而在河隂故实沈下流得大梁距河稍逺涉隂亦深
  汉志嵗星六月出石氏在觜觽参
  晋志觜参魏益州
  洛书甄耀度西方白虎而觜参为虎首故有觜之义
  李志觜参实沈之次于辰在申于州为益【晋魏冀并之域不曰冀并而曰益州何也春秋元命苞云参伐流为益州益之为言阨也言其所在之地险阨也一曰疆壤益大故以名焉非今之西蜀益州也】晋魏之分也而井宿附入焉晋语曰实沈之虚晋人是居晋天文志曰自毕十二度至井十五度为实沈魏分野唐天文志曰觜觽参伐实沈也初毕七度余八百四十一秒四之一中参九度终东井八度天原发防曰毕十二至东井十五辰申曰涒滩律中吕斗已晋魏分费直周易説曰起毕九度蔡邕月令章句曰起毕六度金史曰毕七度九十六分秒外入晋分实沈之次虽度数起终稍有不同而实沈之为晋魏其占为参井则无不同矣据山河以考之自汉之河东及上党太原尽西河之地古晋魏虞唐耿?霍冀黎郇与西河戎狄之国皆其野也河东永乐芮城河北县及河曲丰胜夏州皆东井之分参伐为戎索为武政当河东尽大夏之墟上党次居下流与赵魏接为觜觽之分然晋志又称东井舆鬼秦雍州分下列云中入东井一度定襄入东井八度鴈门入东井十六度代郡入东井二十八度太原入东井二十九度上党入舆鬼二度而秦地不与焉夫井鬼秦分不应全主乎冀域而参实晋星乃遗而不道且云中诸郡为赵近边汉史占日晕曰参为赵毕为边兵今纵不以属昴毕又不及参而専曰井鬼可乎及观唐书谓西河之濵所以设险限秦晋故其地上应天闗其南曲之隂在晋地众山之阳南曲之阳在秦地众山之隂隂阳之气并故与东井通况晋秦俱为西方相属附入似亦未为晋诬者彼求其説而不得乃谓魏徙大梁则西河合于东井秦拔宜阳而上党入于舆鬼是又穿凿附防之论也然晋自文公后十六世韩赵魏自立号为三晋今分野昴毕为赵分觜参为晋魏分乃独遗韩何也考之分野十二次葢星家错举诸国界域而分配之耳及相侵伐犬牙深入如上党本韩之别都逺韩近赵后卒降赵则为赵地而其分野又属参井为魏分焉夫谓参井为魏分者非専以魏地言之也言魏则韩举之矣又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夀星之次晋书以为郑分野天原发微以为韩分野考郑自武公后二十三世为韩所灭而韩都于新郑岂所谓郑之分野即韩之墟乎史记曰韩地角亢氐之分野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頴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頴阳頴隂长社阳翟郏东接汝南西接?农得新安宜阳郑今河南之新郑及成臯荥阳頴川之嵩髙阳城则韩地在河南即郑分亦有可证不诬者以此而观三晋之地最广不可以山西限也亦明矣

  丹元子步天歌
  总有七星觜相侵两肩双足三为心伐有三星足里深玉井四星右足隂屏星两扇井南襟军井四星屏上吟左足下四天厠临厠下一物天屎沉
  占候
  参十度上为五星日月中道甘氏曰参为忠良孝谨之子明大则臣忠子孝安吉一曰参伐一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鈇钺又为天狱又主权衡所以平理也又主边城为九译故不欲其动也参白虎之体其中三星横列三将也东北曰左肩主左将西北曰右肩主右将东南曰左足主后将军西南曰右足主偏将军故黄帝占参应七将中央三小星曰伐天之都尉也又曰七将皆明天下兵精也玉井四星在参西右下水象也屏二星在玉井南屏为屏风玉井东西四星曰军井行军之井也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名取此也又曰主军营之事天厠四星在屏东溷也天屎一星在厠南色黄则吉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参十星距中星西第一星去极九十二度半
  玉井四星距西北星去极九十八度少入毕宿十一度半
  天屏二星距南星去极一百一十五度入毕宿十三度半
  军井四星距西南星去极一百五度半入毕宿十四度天厠四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一十八度半入参宿二度
  屎一星去极一百一十五度入参宿三度半
  唐志参九度
  唐志旧经参九十四度开元测参九十三度
  宋志参宿汉永元铜仪参八度旧去极九十四度景祐测验参宿十星十度右足入毕十三度
  步天歌玉井军井厠各四星屏二星天屎一星俱属参宿晋志玉井在参左足武密书属觜乾象新书属毕军井晋志在玉井南武密亦属觜乾象新书亦属毕唐开元游仪在玉井东南屛厠天屎晋志皆不载隋志屏在玉井南开元游仪在觜隋志厠在屏东屎在厠南乾象新书皆属参与步天歌互有不同金志赤道宿度参十度半黄道宿度参九度太汉洛下闳测参九度 唐一行测参十度 宋皇祐测参九度 元丰测参九度 崇宁测参十度半元郭守敬测参十一度一十分
  左传昭元年子产曰后帝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杜注后帝尧也大夏今晋阳县】又曰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已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杜注叔虞封唐是为晋侯】
  国语董因对晋公曰嵗在大梁将集天行元年始受实沈之星也实沈之虚晋人是居所以兴也以辰出而以参入皆晋祥也
  汉天文志晋之疆候辰星占参伐
  汉志嵗星四月出太初在参伐
  汉志嵗星六月出甘氏在参伐
  马融上日食封事参居兑位属西方其为分野并州是也
  汉五行志刘歆言传曰时有毛虫之孽参虎星故为毛虫

  丹元子步天歌
  八星横列河中静一星名?井边安两河各三南北正天罇三星井上头樽上横列五诸侯侯上北河西积水欲覔积薪东畔是?下四星名水府水位东边四星序四渎横列南河里南河下头是军市军市团圆十二星中有一个野鸡精孙子丈人市下列各立两星从东説阙邱两星南河东邱下一狼光蓬茸左边九个弧矢弓一矢拟射顽狼胸有个老人南极中春秋出来夀无穷
  占候
  井三十四度甘氏云井八星在河中主泉水日月五星贯之为中道石氏谓之东井亦曰天井主诸侯帝戚三公之位故明大则封侯建国张衡云天之南门也黄道所经为天子之亭候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王者用法平则井明而端列?一星附井之前不欲其明月宿井有风雨之应又曰井为天子府中有六星不欲太明南北两河各三星分夹东井一曰天髙天之阙门主闗梁河南曰南戍一曰南宫一曰阳门一曰越门一曰权星主火河北曰北戍一曰北宫一曰隂门一曰胡门一曰衡星主水两戍之间三光之常道也天罇三星在五诸侯南主盛饘粥以给酒食之正也张衡云以给贫馁明则丰或言暗吉五诸侯五星在东井东北近北河主刺举戒不虞又曰治隂阳察得失一曰师二曰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又曰五曰大夫此五者常定疑议星明大润泽则天下大治张衡又曰五诸侯治隂阳察得失明而润大小齐等则国之福积水一星在河北所以洪酒用也积薪一星在积水东以备庖防之用明则人主康水府四星在东井西南水官也占与水位同水位四星在东井主水衡又主泻溢流也四渎四星在井南轩辕东以江河淮济之积精也军市十三星如钱状在参东南天军货易之市野鸡一星在军市中主变怪也军市西南二星曰丈人丈人东二星曰子子东二星曰孙丈人主夀考之臣子与孙皆侍丈人之侧相扶而居守常无咎阙兵三星在南河东主象魏天子之双阙诸侯之两观也狼一星在井东南为野将色有常不欲变动色黄白而明吉弧矢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以备盗贼尝向狼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极常以秋分之旦见于丙春分之夕没于丁常以秋分候之南郊明大则人主有夀天下安宁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井八星距西扇北第一星去极六十九度 钺一星去极六十九度少入参宿八度半 北河三星距东大星去极六十一度半入井宿二十度 南河三星距东大星去极八十三度半入井宿二十一度天罇三星距西星去极六十八度入井宿十六度
  五诸侯五星距西星去极五十六度半入井宿六度半积水一星去极五十四度半入井宿十八度 积薪
  一星去极六十五度半入井宿二十七度 水府四星距西星去极七十六度半入参宿七度半 水位四星距西星去极七十三度半入井宿十八度 四渎四星距西南星去极八十六度入井宿二度 军市十三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七度半入井宿初度 野鸡一星去极一百九度半入井宿四度半 丈人二星距西星去极一百二十八度入参宿四度 子二星距西星去极一百二十八度入参宿九度 孙二星距西星去极一百二十五度入井宿六度 阙邱二星距大星去极九十一度少入井宿十五度 狼一星去极一百七度半入井宿十度 弧矢九星去极一百一十四度入井宿十五度 老人一星去极一百四十三度入井宿三度
  唐志井三十三度
  唐志旧经东井七十度开元测东井六十八度宋志南方东井汉永元铜仪井宿三十度唐开元游仪三十三度去极七十度景祐测验亦三十三度距西北星去极六十九度
  步天歌自五诸侯至水府常星一十八坐俱属东井武密书以丈人二星子孙各一星属牛宿乾象新书以丈人与子属参孙属井又以水府四星亦属参武密以水府属井余皆与歩天歌合
  金志赤道宿度井三十三度少黄道宿度井三十度半 汉洛下闳测井三十三度 唐一行测井三十三度 宋皇祐测井三十三度 元丰测井三十三度 崇宁测井三十三度少 元郭守敬测井三十三度三十分
  晋天文志东井舆鬼秦雍州 云中入东井一度定襄入东井八度 雁门入东井十六度 代郡入东井二十八度 太原入东井二十九度
  汉志嵗星五月出太初在东井舆鬼
  汉志嵗星七月出石氏在东井舆鬼
  晋天文志自东井十六度至栁八度为鹑首于辰在未秦之分野属雍州【费直起井十三度蔡邕起井十度】
  隋地理志自东井十度至栁八度秦分野
  唐志河东永乐芮城河北县及河曲丰胜夏州皆东井之分
  李淳风法象志东井据百川上流故鹑首为秦蜀墟得两戒山河之首云汉达坤维右而渐升始居列宿上 魏徙大梁则西河合于东井
  月令正义申为实沈初毕十二度终于井十五度月令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正义弧与建星非二十八宿而昏明举之者由弧星近井建星近斗井有三十三度斗有二十六度其度既寛若举井斗不知何日的至井斗之中故举弧星建星也宋元嘉厯五月五日日在井三度
  利玛窦云天河自井接尾箕
  两镇三闗志上谷入尾一度恒山入昴五度云中入东井二度定襄入东井八度鴈门入东井十六度代郡入东井二十八度按躔次之説史汉不道至晋书乃载之志而杂引范蠡鬼谷诸人以为其言如此间尝反覆推之多不符合昔人曰躔次本李淳风定岂洪氏所谓蔽于天而不知地者乎即以兹土论之惟上谷入尾一度其言是也他若常山入昴五度已稍有乖至于云中定襄鴈门代郡之为东井则尤不可解矣夫东井秦分不应主乎冀域而参实晋星乃却遗而不道且云中诸郡为赵近晋今纵不以之属昴毕而更不以之入参不亦缪哉汉史占月晕曰参为赵毕为边兵今不及参而曰东井可乎故曰分野之説一行为正山河两戒隂阳升降其理精矣

  丹元子步天歌
  六星似轸在星傍张下只是有天庙十四之星册四旁长垣少微虽向上星数倚在太微傍天尊一星直上黄
  占候
  张十七度甘氏云主天庙明堂御史之位上为天之中道若明大国则盛强隋志云主珍寳宗庙所用及衣服又主天防饮食赏赉之事星明则王者行五礼得天之中动则赏赉或云主贡物张南十四星曰天庙祖庙也其占与虚梁同长垣四星在少微南主界域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南北列士大夫之位也一名处士或曰博士官一曰主衞掖门南第一星为处士第二星为议士第三星为隠士第四星为大夫明大而黄则贤士举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张六星距西第二星去极一百二度半天庙十四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十三度半入栁宿
  十三度 长垣四星距南星去极七十六度入张宿十四度 少微四星距东南大星去极六十五度半入张宿十五度半
  唐志张十八度
  唐志旧经张九十七度开元测张百度又旧经张中央四星为朱鸟嗉外二星为翼比距以翼而不距以膺故张增二度半七星减二度半今复以膺为距则七星张各得本度
  宋志张宿汉永元铜仪张宿十七度唐开元游仪十八度旧去极九十七度元祐测验张十八度距西第二星去极一百三度
  天庙十四星晋志虽列二十八宿外而亦曰在张宿南与隋志步天歌合
  金志赤道宿度张十七度少黄道宿度张十七度太汉洛下闳测张十八度 唐一行测张十八度 宋皇祐测张十八度 元丰测张十七度 崇宁测张十七度少 元郭守敬测张十七度二十五分晋天文志河东入张一度
  月令正义午为鹑火初栁九度终于张十六度汉志嵗星六月出太初在注张七星
  汉志嵗星八月出甘氏在注张
  二十八舍明时占晋疆分野隶昴毕觜参井五星平陆芮城志又谓入张一度故列六星于前而汉晋史志则谓并州隶室壁上党入舆鬼至危奎娄栁四星亦时涉晋分野葢东井觜觽间为日行中道两河两戒之中又胥以中条太行风陵砥柱为衡故晋疆经星分野视十四布政司独多今附列于左至北极宫天市垣女宿诸星多主三晋胥有星经可考金水诸星亦附列焉
  危宿丹元子步天歌
  三星不直旧先知危上五黒号人星人下三四杵臼形人上七乌号车府府上天钩九黄晶钩上五鵶字造父危下四星号坟墓墓下四星斜虚梁十个天钱梁下黄墓傍两星能葢屋身着黒衣危下宿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危三星距南星去极九十六度 人五星距西南星去极七十度入虚宿六度半 杵三星距南星去极六十一度半入危宿三度 臼四星距西南星去极六十九度半入危宿二度半 车府七星距西第一星去极五十六度半入虚宿四度半造父五星距北星去极三十八度入危宿十一度坟墓四星距中星去极九十六度入危宿五度半虚梁四星距东西去极一百度半入危宿八度
  天钱十星距东北星去极一百一十八度入危宿三度 葢屋二星距西星去极九十七度入虚宿九度唐志危十七度
  唐志旧经危九十七度开元测危九十七度又旧经危北星旧图入危今测在虚六度
  宋志危宿汉永元铜仪以危为十六度唐开元游仪十七度旧去极九十七度距南星去极九十八度在赤道外七度
  步天歌虚梁下诸星相属危宿晋志不载人星车府隋志有之杵臼星晋隋志皆无造父钩星晋志属紫防垣葢屋虚梁天钱在二十八宿外乾象新书以车府西四星属虚东三星属危武密书以造父属危又属室余皆与步天歌合按乾象新书又有天纲一星在危宿南
  金志赤道宿度危十五度黄道宿度危十六度汉洛下闳测危十七度 唐一行测危十七度宋皇祐测危十六度 元丰测危十七度 崇宁测危十五度半 元郭守敬测危十五度四十分晋天文志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为娵訾于辰在亥卫之分野属并州【费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
  隋地理志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属并州
  汉志嵗星十二月出太初在婺女虚危
  室宿丹元子步天歌
  两星上有离宫出绕室三双有六星下头六个雷电形垒壁阵次十二星十二两头大似并阵下分布羽林军四十五卒三为羣军西四星多难论子细歴歴看区分三粒黄金名鈇钺一颗真珠北落门门东八魁九个子门西一宿天纲是电傍两黒土公吏腾虵室上二十二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室二星距南星去极八十度半 雷电六星距西南星去极八十七度入危宿十二度壁阵垒十二星距西第一星去极一百十五度入女宿十一度 羽林四十五星距大星去极一百一十七度入危宿十五度半 鈇?三星距北星去极一百三十度入室宿四度 北落师门一星去极一百二十六度入危宿十一度半 八魁九星距南星去极一百三十九度入壁宿四度半 天纲一星去极一百二十九度入危宿五度 土公二星距西星去极八十五度入壁宿初度 腾蛇二十二星距中大星去极四十四度少入危宿九度半
  唐志营室十六度
  唐志旧经营室八十五度开元测营室八十三度宋志营室汉永元铜仪营室十八度唐开元游仪十六度旧去极八十五度景祐测验室十六度距南星去极八十五度在赤道外六度
  步天歌雷电下八魁诸星皆属营室雷电土公吏斧?晋志皆不载隋志有之垒壁阵北落师门天纲羽林军晋志在二十八宿外腾蛇属天市垣武密书属营室又属壁宿乾象新书以西十六星属尾属危东六星属室羽林军西六星属危东三十九星属室以天纲属危斧钺属奎通占録又以斧?属壁属奎説皆不同
  金志赤道宿度室十七度黄道宿度室十八度少汉洛下闳测室十六度 唐一行测室十六度宋皇祐测室十七度 元丰测室十六度 崇宁测室十六度 元郭守敬测室十七度一十分汉天文志营室东壁并州
  晋天文志营室东壁卫并州
  春秋元命苞营室流为并州分为卫国
  汉志嵗星正月晨出东方太初厯在营室东壁汉志嵗星三月出石氏甘氏曰在营室东壁壁宿丹元子步天歌
  两星下头是霹雳霹雳五星横箸行云雨次之曰四方壁上天廐十圆黄鈇锧五星羽林傍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壁二星距南星去极八十度半 霹雳五星距西星去极九十三度入危宿十五度 云雨四星距西北星去极九十五度入室宿五度 天廐十星距西星去极四十九度半入壁宿初度唐志壁九度
  唐志旧经壁八十六度开元测东壁八十四度宋志壁宿汉永元铜仪东壁二星九度旧去极八十六度景祐测验壁二星九度距南星去极八十五度
  步天歌壁宿下有铁锧五星晋隋志皆不载隋志八魁西北三星曰铁锧又曰铁?其占与步天歌室宿内斧钺畧同恐重出霹雳五星云雨四星晋志无隋志有武宻书以云雨属室宿天廐十星晋志属天市垣説皆不同
  金志赤道宿度壁八度黄道宿度壁九度半汉洛下闳测壁九度 唐一行测壁九度 宋皇祐测壁九度 元丰测壁九度 崇宁测壁八度太 元郭守敬测壁八度六十分
  奎宿丹元子步天歌
  腰细头尖似破鞋一十六星绕鞋生外屏七乌奎下横屛下七星天溷明司空左畔土之精奎上一宿军南门河中六个阁道形附路一星道傍明五个吐花王良星良星近上一防名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奎十六星距西南大星去极七十二度 外屏距西星去极八十九度入壁宿八度半天溷七星距西南星去极九十七度入奎宿三度土司空一星去极一百一十五度少入壁宿九度军南门一星去极六十六度入奎宿十五度 附路一星去极三十五度半入奎宿五度 王良五星距西星去极三十七度入壁宿初度
  唐志奎十六度
  唐志旧经奎七十六度开元测奎七十三度又旧经奎误距以西大星故壁损二度奎増二度今复距西南大星即奎壁各得本度
  宋志奎宿汉永元铜仪以奎为七十度唐开元游仪十六度旧去极七十六度景祐测验同
  步天歌天溷下诸星俱属奎宿晋志王良附路阁道军南门防星俱在天市垣别无外屏天溷土司空等星隋志有之而武密以王良外屏天溷皆属壁或以外屏又属奎乾象新书以王良西一星属壁东四星属奎外屏西一星属壁东六星属奎与步天歌各有不合
  金志赤道宿度奎十六度半黄道宿度奎二十七度太
  汉洛下闳测奎十六度 唐一行测奎十六度宋皇祐测奎十六度 元丰测奎十六度 崇宁测奎十六度半 元郭守敬测奎十六度六十分月令正义亥为娵訾初危十六终于奎四度汉天文志嵗星二月出太初在奎娄
  汉志嵗星四月出石氏甘氏在奎娄
  娄宿丹元子步天歌
  三星不匀近一头左更右更乌夹娄天仓六个娄下头天庾三星仓东脚娄上十二将军侯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娄三星距中星去极七十五度半左更五星距西南星去极七十六度半入娄宿四度半 右更五星距东北星去极七十五度入奎宿十四度 天仓六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四度半入奎宿十一度 天庾三星距中大星去极一百二十五度半入娄宿五度 天大将军十二星距火星去极六十度半入娄宿四度
  唐志娄十二度
  唐志旧经娄八十度开元测娄七十七度
  宋志娄宿汉永元铜仪以娄为十二度唐开元游仪十二度旧去极八十度景祐侧验娄宿十二度距中央大星去极八十度在赤道内十一度晋志天仓天庾在二十八宿之外天大将军属天市垣左更右更惟隋志有之乾象新书以天仓属奎武密属奎又属娄步天歌皆属娄宿
  金志赤道宿度娄十二度黄道宿度娄十二度太汉洛下闳测娄十二度 唐一行测娄十二度宋皇祐测娄十二度 元丰测娄十二度 崇宁测娄十二度 元郭守敬测娄十一度八十分赵分野费直起娄十度蔡邕起娄一度
  胃宿丹元子步天歌
  三星鼎足河之次天廪胃下斜四星天囷十三如乙形河中八星名大陵陵北九个天船名陵中积尸一个星积水船中一黒星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胃三星距西南星去极六十七度半天廪四星距南星去极八十五度半入胃宿十二
  度 天囷十三星距大星去极九十一度半入胃宿六度半 大陵八星距大星去极五十四度入胃宿七度 天船九星距大星去极五十四度半入胃宿十度 积尸一星去极五十五度入胃宿四度 积水一星去极五十三度入昴宿初度
  唐志胃十四度
  唐志旧经胃昴七十四度开元测胃昴七十二度宋志胃宿汉永元铜仪胃宿十五度景祐测验十四度
  晋志大陵积尸天船积水俱属天市垣天囷天廪在二十八宿之外武宻以天囷大陵属娄又属胃天船属胃又属昴乾象新书天囷五星属娄余星属胃大陵西三星属娄东五星属胃与步天歌互有不同
  金志赤道宿度胃十五度黄道宿度胃十五度半汉洛下闳测胃十四度 唐一行测胃十四度宋皇祐测胃十五度 元丰测胃十四度 崇宁测胃十四度 元郭守敬测胃十五度六十分晋天文志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于辰在酉赵之分野属冀州【费直起娄十度蔡邕起娄一度】
  隋地理志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属冀州
  唐志胃得马牧之气
  月令正义戍为降娄初奎五度终于胃六度汉志嵗星三月出太初在胃昴
  汉志嵗星五月出石氏甘氏在胃昴毕
  鬼宿丹元子步天歌
  四星册方似朱柜中央白者积天气鬼上四星是爟位天狗七星鬼下是外防六间栁星次天社六个弧东倚社东一星是天纪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鬼四星距西南星去极六十九度半爟四星距西北星去极六十度半入井宿二十九
  度 天狗七星距西星去极一百二度入井宿二十二度 外防六星距大星去极九十二度半入鬼宿二度 天社六星距西南星去极一百三十四度入井宿十二度 天纪一星去极一百一度半入栁宿五度
  唐志鬼四度
  唐志旧经舆鬼六十八度开元测舆鬼六十八度宋志舆鬼汉永元铜仪舆鬼四度旧去极六十八度景祐测验舆鬼三度距西南星去极六十九度晋志爟四星属天市垣天狗七星在七星北武密以天狗属牛宿又属舆鬼乾象新书属井外防六星晋志在栁宿南武宻书亦属栁乾象新书与步天歌皆属舆鬼天纪一星武密书及乾象新书皆属栁惟步天歌属鬼宿天社六星武密书属井乂属鬼乾象新书以西一星属井中一星属鬼末一星属栁今从步天歌以诸星俱属舆鬼
  金志赤道宿度鬼二度半黄道宿度鬼二十度半汉洛下闳测鬼四度 唐一行测鬼三度 宋皇祐测鬼二度 元丰测鬼四度 崇宁测鬼二度半 元郭守敬测鬼二度二十分
  晋天文志上党入舆鬼二度
  李淳风法象志秦抜宜阳而上党入于女鬼栁宿丹元子步天歌
  八星曲头垂似栁近上三星号为酒享宴大酺五星守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栁八星距西第三星去极八十二度半 酒旗三星距西北星去极七十七度入栁宿十四度
  唐志栁十五度
  唐志旧经栁七十七度开元测栁八十度半又旧经栁误距以第四星今复用第四星
  宋志栁宿汉永元铜仪以栁为十四度唐开元游仪十五度旧去极七十七度景祐测验栁八星一十三度距西头第二星去极八十三度
  晋志酒旗在天市垣步天歌属栁宿通古镜亦属栁又属七星乾象新书亦属七星与步天歌不同金志赤道宿度栁十三度太黄道宿度栁十三度少
  汉洛下闳测栁十五度 唐一行测栁十五度宋皇祐测栁十四度 元丰测栁十五度 崇宁测栁十三度太 元郭守敬测栁十三度三十分隋地理志自栁九度至张十六度属三河
  月令正义未为鹑首初井十六度终于栁八度汉志嵗星八月出石氏在栁七星张
  李志按星野之説其传也逺自星经散佚黄帝巫咸之书世尠得闻后之作堪舆者虽有郡国所入非古数也康成引十二次之分本汉地大畧见于左氏国语左氏谓大梁集行晋文昌其霸实沈为祟晋平受其殃则验灾祥于星土其法葢古有之然而扬之地南而星纪则在丑冀之地北而大梁则在酉况歴代郡县废置不同而厯数与嵗差又不能尽合也及观贾公彦氏谓唐叔始受封之年值嵗星所在其国属焉故以嵗为福地説亦可疑昔子产称髙辛氏有子曰阏伯封于商邱主祀大火商人是因季曰实沈封于大夏主祀参唐人是因是古人始封尝命以主祀也若谓受封之辰则春秋列国之裔孙以占妖祥可耳至后世占分野而妖祥亦应岂皆古者受封之辰乎夫星土分星难拘州国周礼司徒言十有二土未尝指言其所应保章氏言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未尝析言其所辨窃谓星土以精气相属而不系乎方隅占测以山河为限而不主乎州国此一行两戒之説为通论也
  朱之俊分野辩分野之説縁星而纪未尝屑屑然为之辨也以分野宫度论之明厯毕六度过申西洋厯毕八度过申明厯井八度过未西洋厯井初度过未是申宫竝无井度矣且参七星伐三星共十星参原十度觜止半度今西洋厯増觜为十度而参度反删其九则在天止有参星一度耳参星虽削晋益犹附则今晋益属参无疑也益实是蜀蜀与晋相隔甚逺而分野则同亦如齐鲁接壤而鲁属西方奎娄之分齐属北方虚危之分中隔亥宫三十余度宋卫接壤而卫属北方室壁之分宋属东方房心之分中隔燕吴齐三宫九十余度地近而天逺之地逺而天近之其理甚防攷明山西通志有益阨之言谓益不系蜀作阨字解是十二宫中竟缺四川一省也乌乎可

  丹元子步天歌
  北斗之星七星明第一主帝为枢星第二第三璇玑是第四名权第五衡开阳摇光六七名紫宫之次是诸星
  占候
  北斗七星在太防北七政之枢机隂阳之本元也故运乎天中而临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魁四星为璇玑杓三星为玉衡又曰斗为人君之象号令之主又为帝车取乎运动之义也又魁第一星曰天枢二曰璇三曰玑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玊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石氏云第一曰正星主阳徳二曰法星三曰令星四曰伐星五曰杀星六曰危星七曰部星亦曰应星又云一主天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又曰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吴五主赵六主燕七主齐
  躔度
  北斗七星天枢去极二十三度半入张宿十度 摇光去极三十五度入角宿九度
  春秋纬文耀钩云太行以东至碣石王屋砥柱冀州属枢星葢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故其主如此【星有七州有九但兖青徐?并属二州故七星主九州也】

  丹元子步天歌
  下元一宫名天市两扇垣墙二十二当门六角黒市楼门左两黄是车肆两个宗正四宗人宗星一双亦依次帛度两星屠肆前侯星还在帝座边帝座一星常光明四个防芒宦者星以次两星名列肆斗斛帝前依其次斗是五星斛是四
  占候
  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心东北主权衡主聚众一曰天旗庭市中星众润泽则嵗实市楼六星在市中临箕星之上主司阛阓明则吉隋志市楼者市府也主市价律度其阳为金钱其隂为珠玉变见各以所主占之车肆二星在天市垣南门之内主车驾隋志主众贾之区宗正二星在帝坐东主宗大夫也明则宗室有秩宗人四星在宗正东主録亲疎享祀如绮而明正族人有序宗星二星在宗人东北侯星之东宗室之象帛度二星在宗室星东北主度量明则尺量平商人不欺屠肆二星在帛度东北主烹宰侯一星在帝坐东北主伺隂阳也细防则国安居常则吉帝座一星在天市中侯星西天庭也光而润则天子吉威令行一曰神农所居宦者四星在帝坐西南帝傍之阍人也星防则吉其占与势星同列肆二星在斛西北主寳玉之货斗五星在宦者西南主平量覆则嵗熟明暗与帛度同斛四星在市楼北亦曰天斛主量者也占与斗同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星东西列各十一星其东垣南第一星曰宋第二星曰南海第三星曰燕第四星曰东海第五星曰徐第六星曰吴越第七星曰齐第八星曰中山第九星曰九河第十星曰赵第十一星曰魏其西垣第一星曰韩第二星曰楚第三星曰梁第四星曰巴第五星曰蜀第六星曰秦第七星曰周第八星曰郑第九星曰晋第十星曰河间第十一星曰河中东垣南第一星宋去极一百五度半入危宿七度西垣第一星韩去极九十八度半入心宿五度
  李志天市垣二十二星五星主晋宋天文志云天垣星在房心东北下照二十二处其东垣十一星第八星曰中山第十星曰赵第十一星曰魏其西垣十一星第一星曰韩第九星曰晋葢象天王在上诸侯朝王王出臯门大防东方诸侯在应门右西方诸侯在应门左也蘓伯衡论分野天有三垣紫防太防天市是也紫防太防皆将相辅佐之位而下市下垣则列国星宿之所在其星东西二十有二宋南海燕东海徐吴越齐中山赵九河魏韩楚梁巴蜀秦郑河中河间晋周曰分野者指列星所属之分而言郑氏谓星所主土是也其国在此而星则在彼彼此若不相配而其为象未尝不相属非地之在北者其分野在天亦居北也地之在南者其分野在天亦居南也

  丹元子步天歌
  四星如箕主嫁娶十二诸国在下陈先从越国向东论东西两周次二秦雍州南下双鴈门代国向西一晋伸韩魏各一晋北轮楚之一国魏西屯楚城南畔独燕军燕西一郡是齐隣齐北两邑平原君欲知郑在越下存十六黄星细区分五个离珠女上星败?珠上瓠?生两个各五瓠?明天津九个弹弓形两星八牛河中横四个奚仲天津上七个仲侧扶箱星
  占候
  女十一度下九尺为日月中道天之少府也谓之须女主妇女之位星明天下丰女功昌十二国有十六星齐一星在九坎之东齐北二星曰赵赵北一星曰郑郑北一星曰越越东二星曰周周东南北列二星曰秦秦南二星曰代代西一星曰晋晋北一星曰韩韩北一星曰魏魏西一星曰楚楚南一星曰燕其星有变各以其国占之
  躔度
  宋两朝天文志女四星距西南星去极一百四度半十二诸侯十六星其赵距西星去极一百二十三度入牛宿四度
  唐志旧经须女百度开元测须女百一度
  石申星经曰魏二星在韩星北多隋志一星又曰晋一星在代星北与隋志代西异
  宋志女宿汉永元铜仪以须女为十一度景祐测验十二度距西南星去极百五度在赤道外十四度步天歌十二国下诸星俱属须女而十二国星晋志不载隋志有之
  汉洛下闳测女十二度 唐一行测女十二度 宋皇祐测女十一度 元丰测女十二度 崇宁测女十一度少 元郭守敬测女十一度三十五分
  夹漈郑氏曰谨按天之所覆者广而华夏所占者牛女下十二国耳牛女在东南故释氏谓华夏为南赡部州其二十八宿所管者多十二国之分野随其隶耳通考?州虽可言东南而牛女在天则北方宿也与南赡部州之説异矣且北斗七星其次舍自张而至于角星书以为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吴五主赵六主燕七主齐五车五星其次舍在毕星书以为西北一星主秦东北一星主赵燕东南一星主鲁卫中央一星主楚西南一星主魏然则北斗五车所主者亦此十二国而此二星初未尝属乎牛女也谓牛女専主华夏可乎两镇三闗志国星牛女之下十二诸侯之星也説者以为天之所覆者广华夏止宜占此其星有变各以其国当之大同三闗属赵蔚及诸邑属代或问既占分野何以复占国星曰众星者万物之精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分野者周天之次舍悬象于上而示法于下考一国之休咎则国星是稽察诸变之凌犯则分野必变葢并行也

  太白主大臣其号上公也大司马位谨候此晋灼曰常以正月甲寅与荧惑晨出东方二百四十日而入入四十日又出西方二百四十日而入入三十五日而后出东方出以寅戌入以丑未一嵗而周天
  辰星晋灼曰常以二月春分见奎娄五月夏至见东井八月秋分见角亢十一月冬至见牵牛出以辰戌入以丑未二旬而入晨候之东方夕候之西方一嵗而周天太白属金西方之星也辰星属水北方之星也而三晋与焉读汉志注曰辰星主常山主冀幽并太白主奎娄胃昴毕觜参唐书曰实沈以负西海其神主于华山太白位焉大梁以负北海其神主于恒山星辰位焉燕齐候辰星占虚危晋亦候辰星占参罚虽其説防有不同而西方金位北方水位则固不易之论也
  诸星
  中台下星主冀 招摇一星主北边【近北斗在杓端】天锋一星主北边【一名元戈在招摇北天伐也】梗河三星主北边为剑防之星【在帝席北招摇在其中 按史记言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昏天锋孟康曰梗河三星天矛天锋招摇一星耳而宋史既有招摇复有梗河通志畧曰元戈在招摇北一曰天戈其占与梗河相类元戈即天锋则复有天锋也故并存之】传舍九星主使人【在华葢上近河賔客之馆也】长垣四星主界城【在少防南】天闗一星主边事【在五车南一曰天门为限隔内外障絶往来】南门二星主守兵【在库门南天之外门明则逺方入贡】折威七星主斩杀【在亢南】阳门二星主边塞险阻【在库楼东北】狗二星主吠守【在南斗魁前】河鼓三星主三将军及闗梁险阻【一名三武在牵牛北明大光润将军吉】天垒十二星主北边【阛如人钱】北落师门一星主非常以候兵【在羽林西南明大则兵安】爟四星主烽火备警急【一曰烽在鬼西北占以不明安静为吉】天根星【嵗星所生也生尾宿中见以甲寅日有两青方在旁】若彗星【太白所生也生毕宿中】竹彗星【太白所生也生昴宿中见以庚寅有两白方在旁】天搀【嵗星之精也长数丈两头鋭】烛星【见奎娄间】
  李志史迁曰徳隆则晷星星隆则晷徳昔武王祭毕而干戈载戢宣王北伐而昴宿斯着鲁僖公二十四年嵗星入实沈之次晋文公即位惟迈徳以亮工序事而修政则七曜顺轨百祥并集葢自然之符也
  古志
  春秋元命苞昴毕间为天街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东井鬼星散为雍州分为秦国得东井动深之萌其气险也觜参流为益州益之言隘也谓物类并决其气急切决列也营室流为并州分为卫国并之为言诚也精舍交并其气勇抗诚信也
  晋之疆候辰星占参罚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防南者为阳阳则日嵗星荧惑镇星占于街南毕主之其西北为隂隂则月太白辰星占于街北昴主之
  太嵗在寅曰摄提格嵗星正月晨出东方太初歴在营室东壁 在卯曰单阏二月出太初在奎娄 在辰曰执徐三月出石氏甘氏曰在营室东壁太初在胃昴在巳曰大荒落四月出石氏甘氏曰在奎娄太初在参罚 在午曰敦牂五月出石氏甘氏曰在胃昴毕太初在东井舆鬼 在未曰协洽六月出石氏曰在觜觽参甘氏在参罚太初在注张七星 在申曰涒滩七月出石氏曰在东井舆鬼 在酉曰作詻八月出石氏曰在栁七星张甘氏在注张太初在角亢 在戌曰掩茂九月出甘氏在七星 在亥曰大渊献十月出 在子曰困敦十一月出 在丑曰赤奋若十二月出 四星亦畧如此
  晋天文志十二次班固取三统厯十二次配十二野其言最详又有费直説周易蔡邕月令章句所言颇有先后魏太史令陈卓更言郡国所入宿度今附而次之州郡躔次陈卓范蠡鬼谷先生张良诸葛亮谯周京房张衡并云营室东壁卫并州而云中定襄鴈门代郡太原入东井上党入舆鬼焉梁时星经辰星主恒山冀州幽州并州 荧惑主舆鬼栁七星张镇星主东井太白主胃昴毕觜参 玉衡者谓斗九星也玉衡第八星主幽州常以五寅日候之庚寅为上谷代郡玊衡第九星主并州常以五申日候之甲申为五原鴈门丙申为朔方云中戊申为西河庚申为太原定襄壬申为上党凡八郡
  唐天文志数从星纪起 星纪 元枵中危初大寒终危十五度 娵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终奎四度 降娄初奎五度雨水中娄四度春分终胃六度 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中昴八度清明终毕十一度 实沈初毕十二度立夏中井初小满终井十五度 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中井三十一度夏至终栁八度 鹑尾初张十八度立秋终于轸十一度
  唐志旧经星度开元十一年治新厯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瓉造黄道游仪复测定焉 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首以度数纪之而着其分野其州虽改隶不同但据山河以分尔
  唐志胃得马牧之气与冀之北土同占胃昴毕大梁也初胃四度余二千五百四十九秒八太中昴六度终毕九度自魏郡浊漳之北得汉赵国广平钜鹿常山东及清河信都北据中山正定全赵之分又北逾众山尽代郡鴈门云中定襄之地与北方羣狄之国北纪之东阳表里山河以藩屏中国为毕分循北河之表西尽塞垣皆髦头故地为昴分冀之北土马牧之所蕃庶故天苑之象存焉觜觽参伐实沈也初毕十度余八百四十一秒四之一中参七度终东井十一度自汉之河东及上党太原尽西河之地古晋魏虞唐耿?霍冀黎郇与西河戎狄之国西河之濵所以设险限秦晋故其地上应天闗其南曲之隂在晋地众山之阳南曲之阳在秦地众山之隂隂阳之气幷故与东井通河东永乐芮城河北县及河曲丰胜夏州皆东井之分参伐为戎索为武政当河东尽大夏之墟上党次居下流与赵魏接为觜觽之分
  唐志贞观中李淳风撰法象志因汉书十二次度数始以唐之州县配而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隂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朝鲜是谓北纪南戒自岷山嶓冡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抵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隂而与地络相防并行而东至太行之曲分而东流与泾渭济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江源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阳而与地络相防并行而东及荆山之阳分而东流与汉水淮渎相为表里谓之南河故于天象则?农分陜为两河之防五服诸侯在焉自陜而西为秦凉北纪山河之曲为晋代南纪山河之曲为巴蜀皆负险用武之国也自陜而东三川中岳为成周西距外方大伾北至于济南至于淮东达钜野为宋郑陈蔡河内及济水之阳为鄘卫淮水之隂为申随皆四战用文之国也北纪之东至北河之北为邢赵南纪之东至南河之南为荆楚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夹右碣石为北燕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南涉江淮为吴越皆负海之国货殖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东及海为戎狄自江源循岭徼南东及海为蛮越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始终而分野可知矣于易五月一隂生而云汉潜萌于天稷之下进及井钺间得坤维之气隂始达于地上而云汉上升始交于列宿七纬之气通矣东井据百川上流故鹑首为秦蜀墟得两戒山河之首云汉达坤维右而渐升始居列宿上觜觽参伐皆直天闗表而在河隂故实沈下流得大梁距河稍逺涉隂亦深故其分野自漳濵却负恒山居北纪众山之东南外接髦头地皆河外隂国也十月隂气进逾干维始上达于天云汉至营室东壁间升气悉究于内规相接故自南正达于西正得云汉升气为山河上流自北正达于东正得云汉降气为山河下流娵訾在云汉升降中居水行正位故其分野当中州河济间且王良阁道由紫垣絶汉抵营室上帝离宫也内接成周河内皆豕韦分十一月一阳生而云汉渐降退及艮维始下接于地至斗建间复与列舍气通于易天地始交泰象也逾析木津隂气益降进及大辰升阳之气究而云汉沉潜于东正之中故易雷出地曰豫龙出泉为解皆房心象也星纪得云汉下流百川归焉析木为云汉末派山河极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流穷南纪之曲东南负海为星纪自北河末派穷北纪之曲东北负海为析木负海者以其云汉之隂也唯娵訾内接紫宫在王畿河济间降娄元枵与山河首尾相逺邻颛顼之墟故为中州负海之国也其地当南河之北北河之南界以岱宗至于东海自鹑首逾河戒东曰鹑火得重离正位轩辕之柢在焉其分野自河华之交东接祝融之墟北负河南及汉葢寒燠之所均也自析木纪天汉而南曰大火得明堂升气天市之都在焉其分野自钜野岱宗西至陈留北负河济南及淮皆和气之所布也阳气自明堂渐升达于龙角曰夀星龙角谓之天闗于易气以阳决隂夬象也升阳进逾天闗得纯干之位故鹑尾直建巳之月内列太微为天庭其分野自南河以负海亦纯阳地也夀星在天闗内故其分野在商亳西南淮水之隂北连大室之东自阳城际之亦巽维地也夫云汉自坤抵艮为地纪北斗自干抵巽为天纲其分野与帝车相直皆五帝墟也究咸池之政而在干维内者降娄也故为少昊之墟叶北宫之政而在干维外者娵訾也故为颛顼之墟成摄提之政而在巽维内者夀星也故为太昊之墟布太微之政而在巽维外者鹑尾也故为列山氏之墟得四海中承太阶之政者轩辕也故为有熊氏之墟木金得天地之微气其神治于季月水火得天地之章气其神治于孟月故章道存乎至微道存乎终皆隂阳变化之际也若微者沉潜而不及章者髙明而过亢皆非穹昊之居也斗杓谓之外廷阳精之所布也斗魁谓之防府阳精之所复也杓以治外故鹑尾为南方负海之国魁以治内故娵訾为中州四战之国其余列舍在云汉之隂者八为负海之国在云汉之阳者四为四战之国降娄元枵以负东海其神主于岱宗嵗星位焉星纪鹑尾以负南海其神主于衡山荧惑位焉鹑首实沈以负西海其神主于华山太白位焉大梁析木以负北海其神主于恒山辰星位焉鹑火大火夀星豕韦为中州其神主于嵩岳镇星位焉近代诸儒言星土者或以州或以国虞夏秦汉郡国废置不同周之兴也王畿千里及其衰也仅得河南七县今天下一统而直以鹑火为周分则疆场舛矣七国之初天下地形雌韩而雄魏魏地西距髙陵尽河东河内北固漳邺东分梁宋至于汝南韩据全郑之地南尽颍川南阳西达虢略距函谷固宜阳北连上党皆锦亘数州相错如绣考云汉山河之象多者或至十余宿其后魏徙大梁则西河合于东井秦拔宜阳而上党入于舆鬼方战国未灭时星家之言屡有明效今则同在畿甸之中矣而或者犹据汉书地理志推之是守甘石遗术而不知变通之数矣
  按河分两戒之説元明以来精于测验者往往讥其疎谬通雅云星土分野隋唐之志为详然自西法图成则两戒之説浅矣【利玛窦为两图一载中国尝见之星一载中国所未见者天河自井接尾箕尽垓埏万方而分度界之真可决从古之疑】又云河汉以十月收二月见天下皆然而岭表腊月晴暖之夜仍见河汉总不收隠此从古无人道破者愚谓一行此术不惟俯察地理若指诸掌实与观斗柄而知四时审中星以验昬旦同符天象之自然要未可废而不録也
  容斋洪氏随笔曰晋天文志谓自危至奎为娵訾于辰在亥卫之分野也属并州且卫本受封于河内商虚后徙楚邱河内乃冀州所部汉属司隶其他邑皆在东郡属兖州于并州了不相干而并州之下所列郡名乃安定天水陇西酒泉张掖诸郡自系凉州耳又谓自毕至东井为实沈于辰在申魏之分野也属益州且魏分晋地得河内河东数十县于益州亦不相干而雍州为秦其下乃列云中定襄鴈门代太原上党诸郡葢又自属并州及幽州耳晋志出于李淳风之手岂非蔽于天而不知地乎
  元天文志列宿着于天为舍二十有八为度三百六十五有奇非日躔无以校其度非列舍无以纪其度周天之度合二者以得之天体浑圆当二极南北之中络以赤道日月五星之行常出入于此天左旋日月五星遡而右转昔人厯象日月星辰谓此也然列舍相距度数歴代所测不同古用闚管元郭守敬浑仪测用二线焉日之丽天悬象最着古人欲测躔度所在必以昏旦夜半中星衡考其所距从考其所当然昏旦夜半时刻未易得真时刻一差则所距所当不容无舛晋姜岌首以月食冲检知日度所在纪元厯复以太白志其相距逺近于昏后明前验定星度因得日躔
  陈继儒羣碎録迁阏伯于商邱主辰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故辰为商星昬见参为晋星晓见二星昼夜不相见程之玿潞志拾遗参井贵州及贵州宣慰司皆参井分野与潞安同云南亦井鬼分野亦有潞江产人参且一二州郡言语饮食畧与潞同岂天气同而人事亦因以同乎及览徐整长厯云北斗七星每星间去九千里其二隂星相去八千里观北斗而参井可知潞滇黔同照无疑矣
  郡县志
  阳曲志古称太原参井分野此统一郡而言阳曲太原之一邑耳旧志亦云参井分野何哉夫郡之西北既入井复入昴毕郡之东北亦入井其东北逼近泽潞西南直接汾州实居参宿分野原无可疑即帝王世纪及晋唐天文志一云至东井十五度一云终东井八度此统论实沈之次耳其云中参九度则阳曲之野也今据汉志唐有晋水参为晋星之説惟以参宿为主
  太原榆次太谷祁县徐沟清源文水志胥同参井交城志赵吉士参井分属辩一统志武备志云中鴈门俱曰入东井汾州则曰参太原北与云中鴈门界西南与汾州界当二宿之交则所辖之地岂能曲折如一必有参差出入于二宿之间者故曰参井葢言五州十二县半属参半属井耳非谓太原所属诸邑俱半参半井也据陈卓云太原入东井二十九度夫二十九度井之垂末度也曰入者侵而入之之辞也非全属也今晋祠已属参汾州又属参岂交城独半属参半属井耶据陈卓云代郡入东井是太原府以北诸州县自属井以南诸州县自属参则交城特属参星无疑也
  岢岚志岢岚止赵分之一不能当昴毕全度应在昴毕十度之末毕度初
  岚县志分野同岢岚
  兴县志分野之説诸家不同以太原属晋则兴为觜参分野以太原属赵则兴为昴毕分野以楼烦属燕则兴为尾箕分野而李淳风作晋志谓太原入东井则又为井鬼分野纷纭舛错靡所折衷然繇唐一行之言观之东井舆鬼山河上流当主秦蜀大梁之次距河逺而涉隂深故昴毕主赵应在河北无闗山右析木当云汉末派尤与燕代无涉今鴈门定襄代郡楼烦皆属太原为北纪山河之曲则当主觜参信有徴矣故断以兴为觜参分野
  平阳志觜参分野
  襄陵洪洞浮山赵城太平岳阳曲沃翼城汾西霍州志胥同觜参
  灵石在平阳汾州间
  潞安府通考上党入舆鬼二度握天枢上党入舆鬼三度而图书编明一统志潞安参井分野
  长治志上党入舆鬼潞为昴毕分野
  长子星野附府
  屯留志觜参分野
  襄垣志昴毕分野
  潞城志鬼宿分野
  黎城志浊漳之北为毕之分野
  壶闗平顺星野附府
  汾阳志汾古西河地冀州之域春秋以晋属参非専以参言汾也及秦以西河隶太原郡太原昴毕分星也亦得系之毕分唐以西河属河东郡河东即平阳觜参分星也亦得系之参分史记谓秦地与天官东井舆鬼分野其界有西河则西河又得系之井分矣山西通志谓参觜实沈之次于辰为申晋魏之分也而井宿附焉晋天文志曰自毕十二度至井十五度为实沈分野今考汾地北距太原界七十里得不分星毕乎南距平阳界一百二十里得不分星参乎西距陜西吴堡界二百九十里吴堡秦接西河分也得不分星井乎按宋史天文志参星十度右足入毕十三度又参九斿星在玉井东北玉井四星在参西左足下东井南军市十三星在参东西观其钩连曲屈之状夹维环拱之势是汾虽主参而得于毕者十仅一之余得于井者十则二之余又不得以疆界逺迩为概也左氏子产曰尧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台骀能业其官颛顼嘉之封于汾州是台骀汾神也实沈参神也此旧志所引然止属参野殊未深考矣葢汾在天文虽属参度而下入井分二之余兼毕分一之余焉论斯允当欤 地舆综要平阳固属觜参太原亦属觜参其注汾州则専主参而不并及觜汾之天文以参为主即有所杂亦惟觜多而毕井则不必牵合也
  平遥介休孝义临县石楼宁乡志胥同参
  永宁志太原上党乃昴毕分野而永宁实摄其后故居昴毕之次
  大同志昴毕为赵之分野大同居赵北鄙当为昴毕分野
  怀仁山隂应州浑源州志胥同昴毕
  灵邱志灵邱入井二度隶属大同之东距恒山不逺则灵邱当占昴毕无疑
  广灵广昌阳髙天镇志胥同昴毕
  朔平府志平介太原大同间分野当从昴毕井三星而胃得马牧之气且赵之分野当兼胃星
  朔州马邑同昴毕左云平鲁附府
  宁武府当同朔平偏闗神池五寨附府
  泽州志按参晋星也韩赵魏卫之界晋土也然亦大畧耳班固配十二次自胃七度中昴至毕十一度为大梁辰在酉赵之分野属冀州自危十六度中室毕至奎四度为娵訾辰在亥卫之分野属并州陈卓京房张衡并云昴毕赵冀州营室东北卫并州故太原候室壁上党应候昴毕唐一行以山河两戒二十八宿度数配地络之南北隂阳昴毕间为天街隂隂国阳阳国元命苞曰昴毕散为冀州立为赵国上党赵之分地秦赵遇于长平太白食昴未尝食参古不以昴建上党上党属晋也晋初不封上党觜参不临上党非昴其孰主之髙平为上党地长平之遗迹昭然故髙平当属昴而毕在天街南阳国不占觜觽距参一度为虎首画野在王屋以东王屋阳城之屏虎有首有身不可以参先觜觽故阳城当属觜觽此可以斟酌泽郡之星次分合矣
  髙平阳城陵川沁水志胥同觜参
  蒲州府志晋分觜参属实沈之次月令孟春之月昬参中仲秋之月旦觜觽中晋天文志又曰河东入张一度属鹑火之次尧典仲春星鸟月令季春之月昬七星中孟冬之月旦七星中 鹑首之次秦分鹑火之次周分三河
  临晋虞乡猗氏万泉荥河志胥同觜觽参
  辽州志觜参井之分
  和顺榆社志胥同觜参
  沁州志汪宗鲁星野辨沁志旧引晋书于辰在亥乃参之辰在申以沁视参不隔酉戌二宫乎详考统志山西五郡二州并载分星甚晰沁独不载分野葢以向隶上党略之也今即视上党分野自应属参井乃武乡志引文献通考上党入舆鬼三度握天枢上党入舆鬼二度而晋书亦云入鬼二度然则一沁也以为昴毕又以为参井又以为室壁又以为舆鬼将何适从乎窃意娵訾在亥之説既不可从即昴毕间亦恐于沁无涉何也昴毕所属之冀东南北郡邑甚广且极于边方其西惟太原定襄云中五原及上党耳今沁虽近上党其地稍折而南而昴毕微带冀之西隅故疑其无涉应确从参井之分
  沁源武乡志胥同毕觜
  平定志平定当太原东正定西为参井昴毕之交夀阳盂县乐平志胥同参井
  忻州志毕觜参井之次
  定襄志昴毕之次
  静乐志井次入陜其丽参者较多参井为近
  代州志冀州实沈之次申宫晋分参井分野参十度半井三十四度井度不尽于晋半入陜太原属参井之交则代属参分参六星西脚入玉井则西入玉井者正代州星野之分度五台志明刘基分野太原入毕初度而五台得六度则属毕无疑
  繁峙崞县志胥同参井
  保徳志保徳在昴十度之末毕初度
  河曲星野附州
  解州志觜参分野
  安邑夏县志胥同实沈之次
  平陆志平陆魏地分野近觜觽参晋书河东入张一度芮城志参分野躔
  绛州志觜参实沈之次
  闻喜河津胥同参井
  稷山志史记昴毕属冀州而稷山属魏地又在觜参之分
  绛县垣曲志胥同觜参
  吉州志觜参分野
  乡宁志觜参分野
  隰州志觜参分野
  蒲县志参分野
  大宁志觜参分野
  永和志附州
  古典
  尧时着推术设蔀首演纪于虚之初建困敦而首大吕易干凿度云尧以甲子天元为推术注云以甲子为
  蔀首起十月朔竹书纪年云尧元年丙子故隋袁先生云尧以甲子受命四十九年得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至仁夀甲子凡八经上元然考尧以戊寅即位而非丙子四十七年始得天正甲子是年冬至日在虚一度为演纪之端在位百年禅舜五十年起戊午自天正甲子至开元甲子三千一年日退三十八度四千一百二十八分日至在斗十度下至宋庆厯四年甲申积凡三千三百二十二年日退四十二度五十八分是嵗冬至在斗五度以嵗差考之每七十八年而差一度则尧甲子嵗日至在虚一度于是中星皆正皇甫谧邵尧夫皆以尧为甲辰即位舜以壬午尧在位七十载皆误
  帝尧稽?以正月访桐以定闰録字而施之是曰厯伏滔述帝功徳铭壶书厯之文葢尧厯曰厯述异记陶唐世越裳献千嵗神背有文记开辟以来録为厯唐事始言因轩辕灵有图作书也
  尧典嵎夷禺铁在辽西南交故交州西陇西汉之西县其地髙望栁谷幽州朔朔州易易州王肃谓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居京师而统之有时述职疏谓在京都而遥领
  帝尧七十有三载丙辰舜乃齐七政 金履祥前编按尧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葢以玉为机以象天之转运以璿珠饰之以象星辰之位次以玉为横筩推其分度时节以窥天而与玑合羲和之法至是益密后世浑天仪象葢其法也
  朱子曰浑天之术南北极持其两端其天与星宿斜而回转此必古有其法遭秦而灭汉武时洛下闳鲜于妄人始经营量度之宣帝时耿夀昌始铸铜为象宋钱乐又铸铜作浑天仪衡长八尺孔径一寸玑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转而望之知日月星辰之所在即璿玑玉衡遗法也 仪礼厯象篇曰浑天仪唐贞观中李淳风为之开元时浮屠一行梁令瓉又为之宋张思训创为苏颂更造其法尤密置浑仪于上以仰观置浑象于下以俯视枢机轮轴隠于中以水激轮则仪象皆动不假人力
  虞书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考灵曜云分寸之晷代天气生以制方员方员以成叅以规矩昏明主时乃命中星观玉仪之游郑康成谓以玉为浑仪春秋文曜钩云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此则仪象之设其来逺矣实沈为隂阳官
  尧厯象立其数舜玑衡立其器璿生于渊月魄终焉隂精之纯也玉生于山虹气藏焉阳精之纯也玑运于上以璿为之衡望乎下以玉为之取顺乎隂阳之运也説苑璿玑谓北辰勾陈枢星以其魁杓所指二十八宿为吉凶祸福列舍盈缩之占
  七政日月五纬也尧正经星舜齐纬星所以相济器出于人故占之以齐七政于上数出于天故推之以正人时于下或以为斗七星者非
  大戴礼虞夏之厯建正于孟春 孔子曰吾得夏时焉今传夏小正书
  禹命伯封叔及昭明作衍厯嵗纪甲寅铃天地施敬授人时人时是重故建首寅而后冬夏正春斤不升山夏罟不趣渊以宛生长而専民力乃布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故其时儆曰收而场功防乃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其于司里速畦堘之就而执成男女之功故生不失宜而物不失性人不失事夫得时而万化财成焉昔孔子观夏道得其四时之书者是矣厘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殷厯以为壬子距成公七十六嵗是嵗距上元十四万二千五百七十七嵗得孟统五十三章首故传曰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童谣云丙子之辰龙尾伏辰初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防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卜偃曰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防鹑火中必是时也冬十二月丙子灭虢言厯者以夏时故周十二月夏十月也是嵗嵗在大火故传曰晋侯使寺人披伐蒲重耳奔狄董因曰君之行嵗在大火后十二年厘之十六嵗嵗在夀星故传曰重耳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五鹿乞食于埜人埜人举凷而与之子犯曰天赐也后十二年必获此土嵗复于夀星必获诸侯春秋成公即位十八年子襄公午立襄公二十七年距辛亥百九嵗九月乙亥朔是建申之月也二十八年距辛亥百一十嵗嵗在星纪三十年嵗在娵訾三十一年嵗在降娄是嵗距辛亥百一十三年二月有癸未上距文公十一年防于承匡之嵗夏正月甲子朔凡四百四十有五甲子奇二十日为日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故传曰绛县老人曰臣生之嵗正月甲子朔四百四十有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师旷曰却成子防于承匡之嵗也七十三年矣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则其日数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
  汉龙门司马谈着万嵗厯
  后魏上党李业兴着壬子元厯甲子元厯七曜厯数七曜义疏戊子厯殷甲寅厯甲厯衍数黄帝辛夘衍数九宫行基厯贞观初直太史局太原李淳风上言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疎漏实多臣按虞书称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则是古以浑天仪考七曜之盈缩也周官大司徒职以土圭正日景以定地中此亦据浑天仪日行黄道之明证也暨于周末此器乃亡汉孝武时洛下闳复造浑天仪事多疎阙故贾逹张衡各有营铸陆续递加修补或缀附经星机应漏水或孤张规郭不依日行推验七曜并循赤道今验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定当于中全无南北之异以测七曜岂得其真黄道浑仪之阙至今千余载矣太宗异其説令造之至贞观七年成其制以铜为之表里三重下据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鼇足以张四表焉第一仪名曰六合仪有天经双规金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备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第二名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璿玑规月游规列宿距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第三名四游仪元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筩而贯约规矩又元枢北树北辰南距地轴傍转于内玉衡在元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时称其妙又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著书七卷名法象志奏之太宗称善置其仪于凝晖阁
  晋髙祖时司天监太原马重绩始更造新厯不复推古上元甲子冬至七曜之防而起唐天寳十四载乙未为上元用正月雨水为气首初唐建中时术者曹士蒍始变古法以显庆五年为上元雨水为嵗首号符天厯然世谓之小厯祗行于民间而重绩乃用以为法遂施于朝廷赐号调元厯然行之五年輙差不可用而复用唐崇元厯
  王朴钦天厯法世罕传欧阳修尝问于著作佐郎晋城刘羲叟羲叟求得钦天厯经四篇然后朴之厯大备羲叟好学知书史尤通于星厯尝曰前世造厯者其法不同而多差至唐一行始以天地之中数作大衍厯最为精密后世善治厯者皆用其法惟写分拟数而已至王朴一能自为一家朴之厯法总日躔差为盈缩二厯分月离为迟疾二百四十八限以考衰杀之渐以审朓朒而朔望正矣校赤道九限更其率数以步黄道使日躔有常度分黄道八节辨其内外以暌九道使月行如循环而二曜协矣观天势之升降察轨道之斜正以制食差而交防密矣测岳台之中晷以辨二至之日夜而轨漏实矣推星行之逆顺伏留使舒亟有渐而五纬齐矣然不能宏深简易而径急是取至其所长虽圣人出不能易也李淳风着晋书天文志刘羲叟着新唐书天文五行志胥史蘓董因之流也

  山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巻三
  沿革【一】
  地理之学自裴氏贾氏图不传后惟元和志通典为覈通典曰凡言地理者多矣在辨区域徴因革知要害察风土其论州部曰冀州唐虞之都以余州所至则是其境曰汉晋并治晋阳曰后魏道武迁都平城太武时得蒲坂曰北齐神武天平末西伐至蒲津后再围玉壁不克于是河北自晋州之西悉入西魏大抵西则姚襄城洪铜晋州武平关置兵以防周曰大统中西魏得邵郡曰唐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三曰河东道曰魏地分野河东平阳文城大寜昌化之南境綘郡陜郡之北境曰赵地分野髙平上党乐平阳城榆林九原安北太原定襄都防府鴈门之西境楼烦之南境西河之东境此繇沿革覈疆域又繇沿革覈关隘星野乃地理之精言宋以后寰宇记九域志通志通考胥莫之逮也
  国家画野分疆损益前代其制尽善而歴代沿革抑有宜递稽而互覆者爰是综厥槩畧附杜氏通典后以佽赞夏官职方氏之典司焉志沿革
  山西省
  唐都平阳
  虞都蒲坂
  舜典肇十有二州朱子曰中古之地但为九州曰冀兖青徐荆?豫梁雍禹治水作贡亦因其旧及舜即位以冀青地广始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其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之东北辽东等处为营州而冀州止有河内之地今河东一路是也尚书传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正义以境界太逺始别置之马融曰舜以冀州之北广大置并州郑康成曰舜以冀州南北太逺分卫为并
  晋地理志虞舜表提类而分区宇判山河而考疆域冀北创并部之名燕齐起幽营之号
  竹书纪年帝舜三十三年夏后受命于神宗遂复九州【孔颖达曰禹登王位还置九州】
  陈氏经曰禹贡之作乃在尧时至舜时分九州为十二州至夏之世又分为九州
  谷梁传正义曰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经济编禹复并为九州商因之观左传九牧贡金商颂帝命式于九围可见
  尔雅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 孙炎曰尔雅与禹贡职方皆不同疑殷制 通典殷汤亦为九州分统天下注冀荆豫雍?兖徐幽营则禹贡青州也
  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东南曰?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经济编禹贡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夏制也尔雅之幽冀营兖徐?荆豫雍商制也职方之?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周制也
  通考秦置郡河东今河东绛郡陜郡之北境平阳大寜文城等郡皆是也上党今上党髙平乐平阳城等郡皆是也太原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及鴈门之南境楼烦等郡皆是也代郡今安邉及马邑之北境皆是也鴈门今马邑之南境鴈门之北境皆是也云中今云中单于府是也
  汉武帝置十三部刺史不常所理 凉州部五原云中定襄鴈门 幽州部代郡 并州部太原上党西河四方凡四郡 司隶校尉部?农河内河东
  汉并州领郡九兼得雍州之域自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银川之地胥属焉
  后汉亦为十三州部 司隶 并治晋阳
  魏志建安九年太祖领冀州牧或説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置者广大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茍彧言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必人人白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天下大定乃议古制太祖遂寝九州议
  魏有州十二 司隶 并
  正始八年夏五月分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晋分十九州部 司州 并治晋阳
  晋志并州按禹贡盖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周礼正北曰并州其镇曰恒山春秋元命苞云营室流为并州分为卫国州不以卫水为号又不以恒山为称而云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也汉武帝置十三州并州依旧名不改统太原云中上郡鴈门代郡定襄五原西河朔方十郡又别置朔方刺史后汉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入并州灵帝末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兴郡后又分上党立乐平郡魏黄初元年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至晋因而不改
  惠帝改新兴为晋昌郡及永兴元年并州之地皆为刘元海所有元海乃以雍州刺史镇平阳幽州刺史镇离石及刘聪攻陷洛阳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四人又置殷卫东梁西河阳北兖五州矣懐安新附刘曜徙都长安其平阳以东地入石勒勒平朔方又置朔州自惠懐之间离石县荒废勒于其处置永石郡又别置武郷郡及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并州竝徙置河东又姚兴以河东为并冀二州云
  后魏都平城
  隋开皇二年废诸郡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
  唐贞观元年分十道 关内?农五原西河云中之境河南汉?农境 河东古冀州之域汉河东太原
  上党西河鴈门代郡及钜鹿赵国常山广平国之地河北参有河东上党地【唐因山川形便分道盖太宗经画区宇之枢要也】
  开元中置河东采访处置使治蒲州
  宋地理志太宗分十五路仁宗析十八路神宗析二十三路河东今山西之太原平阳二府泽潞汾辽沁五州陜西之葭州及吴堡神木府谷三县 陜西永兴军路今河南之陜州山西之蒲解二州及平陆县置河东路经畧安抚使以太原守臣兼领
  宋河东路盖禹贡冀雍二州之域而冀州为多其地东际常山西控党顶南尽晋绛北控云朔太宗平太原虑其恃险徙州治焉然犹为重镇屯精兵以控邉部云
  辽 西京道
  金 西京路 河东北路 河东南路
  元地理志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河东山西道乃腹里也故冀寜诸路直隶省部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于大同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于冀寜
  明置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太原平阳大同潞安四府泽汾沁辽四州置山西都指挥使司领太原左太原右太原前振武平阳潞州镇西七卫保徳州寜化沁州汾州四所又置山西行都指挥使司领大同前大同后大同左大同右天城阳和镇虏玉林髙山云川朔州威逺安东中屯十三卫山隂马邑二所置山西等处按察司分冀寜冀南冀北河东等四道兼察诸府州卫所三司竝治太原而行都司则分治于大同万厯二十三年改汾州为府山西始领五府三州
  国朝因之康熈四年裁冀南冀北道雍正二年析太原之平定忻代保徳平阳之解绛吉隰为直隶州以夀阳等县分隶三年改置朔平寜武二府设右玉等县六年陞泽蒲二州为府设永济鳯台等县而以大同府属之蔚州归直隶宣化府其广灵等三县仍隶大同八年又析蒲州府临晋县之南境设虞郷县于是山西省总领九府十州分治州县九十有六
  太原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州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晋  晋阳 涂水 阳祁
  梗阳 平陵
  赵  晋阳 梗阳 榆次
  秦         太原郡
  汉    并   太原郡 晋阳榆次狼孟 邬
  阳曲大陵祁 阳邑
  鴈门郡 楼烦
  后汉   并州  太原郡 晋阳榆次狼孟 邬
  阳曲大陵祁 阳邑
  魏        太原郡
  晋    并州  太原国 晋阳阳曲榆次狼孟
  阳邑大陵 祁 邬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晋阳祁榆次邬 受阳
  长安阳邑
  肆州   永安郡 阳曲
  朔州【寄治幷州界】大安郡
  广寜郡
  神武郡
  太平郡
  附化郡
  云州【永熈中寄治并州界】盛乐郡
  云中郡
  建安郡
  真兴郡
  蔚州【永安中寄治并州邬县界】始昌郡
  忠义郡
  附恩郡
  北齐   并州省
  后周   并州总管府
  隋    冀州   太原郡 晋阳太原交城汾阳
  文水祁榆次太谷
  楼烦郡  岚城临泉
  唐 北都 河东道  太原府  太原晋阳太谷祁
  文水榆次清源交城
  岚州  阳曲宜芳合河岚谷
  五代【后梁属晋】 河东军节度并州
  后唐 西京 北京
  后晋   河东军节度
  宋    河东路  太原府 阳曲太谷榆次交城
  文水祁清源平晋
  大通监永利监岚州宜芳
  合河楼烦岢岚军岚谷
  金    河东北路 太原府【河东军总管府】阳曲太谷平晋清源
  徐沟榆次祁文水
  交城
  岚州宜芳合河楼烦
  岢州岚谷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广访司】冀寜路【总管府】阳曲文水平晋祁县
  榆次太谷清源交城
  徐沟
  兴州岚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阳曲太原榆次太谷
  祁徐沟清源交城
  文水
  岢岚州岚县兴县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阳曲太原榆次太谷
  祁县清源徐沟交城
  文水岢岚州岚县兴县
  太原府
  上古金天氏之裔子曰台骀肇居太原【杜预左传注太原晋阳也台骀所居】陶唐为冀州之域【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师古曰太原即今之晋阳】虞隶并州夏商省入冀周隶并州成王封弟叔虞于唐都晋阳子爕父更号晋春秋为晋国战国时属赵秦置太原郡汉因之治晋阳属并州东汉仍隶并州析广武原平二县属鴈门郡建安中省并入冀魏复隶并州晋建太原国治晋阳恵帝永兴后为刘渊石勒所据北魏仍置太原郡隶并州治晋阳北齐置并州省建别宫于晋阳周平齐置并州六府后置总管废六府隋开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九月改为总管府大业初州废为太原郡唐武徳元年改为并州总管府三年废四年复置总管其年改为上总管五年又改代石二总管其年改上总管为大总管六年又改朔州总管七年改为都督府龙朔二年进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开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天寳元年改北都为北京【新唐志神龙元年罢北都开元十一年复号北都天寳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罢肃宗元年复为北都】五代唐庄宗建西京又改北京军曰河东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北汉降为州军事毁其城徙治榆次县七年徙治唐明监旧领河东路经畧安抚使至和元年以并州为太原府【明一统志嘉祐中复为太原府兼河东军节度】元丰为次府大观元年升大都督府金初改军曰武勇复名并州太原郡隶河东军总管府置转运司元太祖十一年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徳九年改冀寜路隶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明初改为太原府置太原左右前三卫万厯中改汾州为府割永寜寜郷临县分属始统州五县二十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析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徳州为直隶州又析乐平夀阳盂县入平定州定襄静乐入忻州五台崞县繁峙入代州河曲兴县入保徳州八年仍以兴县属府于是太原府统州一县十一
  阳曲县【附郭】
  周战国赵狼孟邑纲目秦伐赵取狼孟
  秦为狼孟县地隶太原府
  汉置阳曲县在今县东北八十里忻州定襄县境应劭曰黄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
  后汉末徙治太原县北四十五里建安十八年春三月隶冀州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复隶并州
  魏武帝徙阳曲县民于太原北狼孟南境筑城居之晋属太原国
  北魏以阳曲县隶永安郡
  隋隶太原郡开皇六年改为阳直顔师古曰隋文帝自以姓杨恶阳曲之号故改名十六年徙治汾阳故城改曰汾阳复分治盂县大业初废
  唐【畿】隶北都太原郡武徳三年析阳直置汾阳县七年省阳直更汾阳曰阳曲仍徙治阳直废县其年又析置罗隂县贞观元年省六年以苏农部落置燕然县隶顺州八年侨治阳曲十七年又省燕然县入阳曲
  宋【次赤】太平兴国七年二月始徙并州治县南唐明镇徙县治于西郭外
  金【倚】天防中移置郭下大定间割榆次之西北郷属焉元【中 倚郭】隶冀寜路
  明为太原府附郭
  国朝因之编户旧八十六里今六十三里
  太原县【府城西南四十里】
  唐尧始都于此后迁河东平阳尧迁实沈于大夏杜预曰大夏今晋阳县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周成王封唐叔于夏墟杜预云夏墟大夏今太原晋阳也春秋为晋赵氏食邑始名晋阳战国时属赵
  秦置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
  汉因之
  后汉并州刺史治
  晋建太原国都晋阳
  北魏隶太原郡真君九年罢榆次属焉
  北齐河清四年徙晋阳于汾水东而于城中置龙山县带太原郡
  隋开皇初郡废十年省龙山县徙晋阳于城中旧唐志隋文帝于州城内古晋阳城置晋阳县而于城东置太原县十六年又析太原置清源县大业初省十二年徙太原县入府城
  唐【赤】仍隶太原府贞观十一年长史李勣筑城于汾水东遂置太原县于东城天授元年建北都暨晋阳竝为赤县
  五代不改
  宋【中】太平兴国四年废晋阳县置平晋县于故城东隶太原府咸平四年置永利监兼领县事熈寜三年废平晋县入阳曲政和五年复
  金仍隶太原府贞祐四年废兴定元年复
  元【下】隶冀寜路
  明洪武四年徙县治于汾河西故唐城基之南洪武八年三月改为太原县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五十里今五十里
  榆次县【府城东南六十里】
  周晋大夫祁氏邑鲁昭公二十八年晋析祁氏之田置涂水县战国时属赵始名榆次
  秦庄襄王二年防鷔取赵榆次
  汉置榆次县太原府莽曰太原
  晋太原国又析余地为夀阳县
  北魏真君九年省入晋明景明元年复
  北齐省入中都县
  隋开皇中仍名榆次徙汉故城东北隅废中都来属又析余地为清源县
  唐【畿】太原府
  五代仍旧
  宋【次畿】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毁其城徙治榆次五月更名并州封圻四百余里七年徙治唐明镇县仍属
  金大定初以地广民众割其东三百户入夀阳西四千五百户入平晋南三千七百五十户入太谷西南六百戸入徐沟西北八百户入阳曲榆次尚存三万二千六百余户
  元【下】太原路
  明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百八里今七十六里
  祁县【府城南一百五十里】
  周春秋时祁奚邑鲁昭公二十八年晋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命贾辛为祁大夫杜预云今太原祁县战国时属赵
  秦太原郡
  汉因之髙祖六年封缯贺为祁侯莽曰
  晋太原国
  北魏太原郡太和中并州别驾徙县治于西北即今治
  北齐天保中省
  隋开皇中复
  唐【畿】太原府武徳三年太州开元中州废仍属五代
  宋【次畿】
  金贞祐中以尚书左丞胥鼎议于县东团柏镇置帻州县属焉州寻废兴定中晋州
  元初废晋州仍太原路
  明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五里今三十一里
  太谷县【府城东南一百二十里】
  周春秋时晋大夫阳处父邑战国时属赵
  秦太原郡
  汉置阳邑县太原郡莽曰繁穰
  后汉明帝时封冯鲂为侯国
  晋属太原国
  北魏真君九年省景明二年复
  后周建徳四年徙西四十五里即今治
  隋开皇三年郡废以县属并州十八年改曰太谷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
  唐【畿】武徳三年以太谷祁二县置太州六年州废仍太原府
  五代
  宋【次畿】太原府
  金大定中割榆次县修文仁义二郷三千七百五十户来属兴定四年于清源置晋州以太谷焉
  元【下】州废仍太原路
  明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八十三里今四十二里
  徐沟县【府城南八十里】
  汉榆次县之梗阳乡莽曰太原亭
  金以前为清源县地本名徐沟镇大定二十九年始东割平晋县断金郷十三村西割清源县梗阳郷十一村南割榆次县西管乡四村为县太原府兴定四年改晋州
  元【下】废晋州冀寜路
  明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九里今一十二里
  清源县【府城西南八十里】
  周春秋时晋邑魏献子以魏戊为梗阳大夫杜预云在太原晋阳县南
  汉书并州南有梗阳城
  晋属榆次县西境
  北魏省榆次县晋阳景明元年复县仍焉
  隋开皇十六年始置清源县西北有清源水故名大业初省入晋阳旧唐志隋于古梗阳城置清源县
  唐【畿】武徳元年复清源县太原府
  五代
  宋【次畿】
  金大定二十九年始析徐沟镇为县
  元【下】冀寜路
  明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二十八里今二十八里
  交城县【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汉晋阳县之西境
  北齐于此置牧官
  隋分晋阳置交城县取县西北古交城为名治交山旧志开皇十六年置以东北汾孔二河交流故名太原郡
  唐【畿】太原府天授初徙治山南却波村先天二年于故县析置卢川县开元二年省
  五代
  宋【次畿】太平兴国四年以县属大通监七年徙唐明监寳元二年以监沁州緜上属之嘉祐四年复来属宋志又云开寳二年自大通监来
  金
  元冀寜路
  明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三里今二十五里
  文水县【府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周春秋时为晋平陵邑战国时赵肃侯十六年防大陵徐广注太原有大陵县亦曰陆
  汉为大陵县太原郡莽曰大寜
  晋太原国
  北魏置受阳县太原郡有大陵城
  隋开皇十年始改受阳县为文水取县以西文谷水为名
  唐【畿】武徳三年汾州六年来属七年又汾州贞观元年复旧天授二年更名武兴以武后郷里与太原晋阳竝为京县神龙初复旧
  五代
  宋【次畿】
  金太原府
  元【中】冀寜路
  明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七十九里今七十里
  岢岚州【府城西北二百八十里】
  秦太原郡地汉因之旧志汉为汾阳县
  北魏文献通考魏置岢岚镇又置军明一统志后魏于此置岚州地形志不载
  北齐旧志为苏孤戍
  隋旧志旧岢岚军在宜芳县北界明一统志隋改岢岚镇隋志静乐旧置岢岚
  唐长安三年析宜芳于岢岚旧军置岚谷县岚州神龙二年废县置军开元十二年复置县永淳二年以岢岚镇为棚长安三年为军景龙中张仁亶徙其军于朔方留者号岢岚守捉大同
  五代旧志后唐为安元城汉为岢岚军
  宋太平兴国五年以岚州岚谷县建岢岚军仍置岚谷县熈寜三年县废元丰六年复咸平五年并楼烦县入岚州县志真宗以楼烦郡岚州又与岢岚合为一靖康二年属金改为居顺郡
  金【下刺史】大定二十三年改军为州河东北路仍置岚谷县贞祐三年九月升防御四年正月升节镇复为防御
  元冀寜路省入岚州至元二年复省入管州五年复置
  明初建镇西卫洪武七年设岢岚县九年改为州太原府而以兴县岚县焉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岚县直太原府八年兴县繇保徳州改太原府编户旧十一里今仍旧
  岚县【府城西北二百六十里】
  汉通考宜芳有古秀容城汉为汾阳县属太原郡即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
  北魏为北秀容地尔朱羽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里封之即此后尔朱兆北保秀容齐献武自晋阳袭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
  隋旧志隋楼烦郡岚城县
  唐武徳四年置东防州改岚城为宜芳县东防州又以北和州之太和县来属又析岚城置合防丰润二县自故楼烦郡城徙岚州治于废东防州置岚州为下州五年省丰润入宜芳六年改宜芳县属岚州九年又省合防入宜芳天寳元年复为楼烦郡乾元二年复为岚州宜芳岚谷竝为中县
  五代后周时岚州入东汉
  宋岚州下楼烦郡军事领宜芳合河流烦三县太平兴国五年析岚谷县建岢岚军宜芳为中县
  金仍名岚州为下州河东北路天防六年置镇西节度使领宜芳合河楼烦三县
  元太原路至元五年省入管州五年复立
  明改为县太原府岢岚州
  国朝直太原府编户旧三十二里今一十一里
  兴县【府城西北四百一十里】
  晋新兴郡
  北齐置蔚汾县楼烦郡明一统志后魏置神武郡隋大业四年改临泉仍楼烦郡
  唐【中】岚州武徳三年改曰临晋四年东防州九年省太和县入焉贞观元年更名合河三年复置太和县八年又省入合河
  宋【中下】仍名合河县中岚州县志元丰间以濒河地狭东徙五十里即今治更名蔚汾岢岚州
  金仍为合河县岚州元志金升兴州太原路元仍为兴州太原路县志中统二年改为合河县三年复旧
  明名为兴县太原府岢岚州
  国朝府雍正三年析保徳州为直州以兴县焉八年仍改金县太原府编户旧一十四里今四里
  平阳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都  冀
  虞    并
  夏    冀
  商
  周    并    晋【翼都绛都】  平阳杨氏曲沃
  
  霍
  秦         河东郡
  汉    司校尉 河东郡  临汾平阳襄陵彘
   绛
  后汉   司校尉 河东郡 ?平阳侯国临汾绛
  永安 襄陵
  魏    司州   平阳郡
  晋    司州   平阳郡  平阳?永安襄陵
  绛邑临汾
  北魏   晋州   平阳郡 禽昌平阳襄陵临汾
  泰平
  北绛郡  北绛
  永安郡  永安?
  冀氏郡  冀氏 合阳
  南绛郡  南绛 小郷
  义寜郡  ?城义寜安泽
  东雍州  正平郡  曲沃
  晋州【以下五郡胥孝昌天平兴和间寄治】 北五城郡
  【平阳郡界】 定阳郡
  敷城郡
  五城郡
  西河郡
  北齐
  后周        绛州
  晋州
  隋    冀州   绛郡   翼城曲沃太平
  临汾郡 临汾襄陵冀氏?霍邑
  汾西 岳阳
  西河郡  永安 灵石
  唐    河东道 晋州平阳郡临汾洪洞神山岳阳
  霍邑赵城汾西冀氏
  绛州绛郡 太平曲沃翼城
  河中府河东郡襄陵
  汾州西河郡灵石
  后梁          晋州【初曰定昌郡后曰建寜军】
  后唐          晋州【建雄军】
  宋     河东路  平阳府【建雄军节度】临汾洪洞襄陵神山
  赵城汾西霍邑冀氏
  岳阳和川
  绛州   曲沃太平翼城
  汾州   灵石
  金     河东南路  平阳府  临汾襄陵洪洞赵城
  霍邑汾西岳阳浮山
  和川冀氏
  绛州   曲沃翼城太平
  河东北路  汾州   灵石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晋寜路 临汾襄陵洪洞浮山
  汾西 岳阳
  綘州   太平曲沃翼城
  霍州   霍邑赵城灵石
  明    山西布政司平阳府 临汾襄陵洪洞浮山
  赵城太平岳阳曲沃
  翼城汾西霍州灵石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平阳府 临汾襄陵洪洞浮山
  赵城太平岳阳曲沃
  翼城汾西灵石霍州
  平阳府
  禹贡冀州之域本唐尧所都以其地在平水之阳故名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汉因之魏析河东置平阳郡晋因之刘渊称汉建都于此后魏真君四年置东雍州太和十八年罢改置平阳郡孝昌中兼置唐州建义元年改晋州【通考置总管府治白马城】东魏北齐胥为重镇后周置总管隋开皇间府废改平阳为平河郡大业初置临汾郡【明一统志隋改郡为平河寻废为州】义寜二年复改平阳郡唐武徳元年改为晋州三年置总管府管晋绛沁吕四州贞观六年废都督十二年徙治平阳古城天寳元年改州曰平阳郡为望郡乾元元年复为晋州平阳郡治临汾属河东道后梁开平中置定昌军以节度使领之寻改建寜军后唐同光初改建雄军宋初仍名晋州为望州置建雄军节度政和六月八月陞为平阳府属河东路靖康后入于金金初为次府仍置建雄军节度使属河东南路天防六年陞总管府置转运司为上府兴定二年十二月防为散府元初置平阳路总管府为上府大徳九年改晋寜路领録事司洪武二年复改平阳府山西布政使司领州六县二十九万厯二十三年陞汾州为府割灵石县焉四十二年又以石楼县汾州易灵石府领州六县二十八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析蒲州解州绛州吉州隰州为直州又析临晋猗氏万泉荣河蒲州安邑夏县平陆芮城垣曲解州太平襄陵河津稷山绛州乡寜蒲县吉州汾西大寜永和隰州七年以闻喜绛县绛州昜太平襄陵府九年析隰州之汾西仍焉于是平阳府统州一县十一
  临汾县【附郭】
  唐应劭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地道记平阳有尧城周韩武子元孙贞子居此旧志韩康子食邑
  秦河东郡
  汉始置平阳县河东郡
  后汉为侯国
  魏
  晋为平阳县平阳郡
  北魏真君六年并平阳县入禽昌太和十一年复平阳郡隋改平阳县曰临汾为临汾郡治旧通志隋置平河郡县亦曰平河后郡罢以县属晋州寻改县曰临汾大业中州废置临汾县仍属
  唐【望】武徳元年析洪洞临汾置西河县贞观十七年省入临汾
  宋【望】平阳府
  金天防六年定为次赤
  元【中 倚郭】晋寜路
  明平阳府附郭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百五十一里今六十七里
  襄陵县【府西南三十里】
  周晋大夫却犨食邑汉志应劭曰襄陵在西北师古曰晋襄公之陵
  汉始置襄陵县河东郡莽曰干昌
  魏
  晋公相国
  北魏治襄陵城神防元年太武擒赫连昌析置禽昌县北齐并襄陵入禽昌
  隋大业初又改为襄陵临汾郡
  唐【紧】晋州元和十四年绛州太和元年改河中府明一统志唐徙治汾水西
  后晋属绛州后改属河中府
  宋【紧】平阳府熈寜五年废慈州乡寜县分焉金【倚次畿】
  元【中】晋寜路
  明平阳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绛州七年仍平阳府编戸旧七十二里今二十九里
  洪洞县【府北六十里】
  周左传晋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僚安为杨氏大夫杜预注平阳杨氏县地道记有梁城去县五十里叔向邑也汉志应劭曰故杨侯国
  秦汉置杨县河东郡莽曰有年亭
  魏晋平阳郡后废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复后永安郡治杨城旧志东魏晋州总管府
  隋临汾郡义寜元年更名洪洞取县北岭名明一统志以镇为名
  唐【望】晋州平阳郡武徳元年析置西河县
  宋【】平阳府熈寜五年以赵城县省入元丰三年复金【次畿】
  元【中】晋寜路
  明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八十九里今四十六里
  浮山县【府东九十里】
  汉河东襄陵县地
  魏晋北魏晋晋州平阳郡县志后魏置葛城县魏志不载北齐自襄陵县入禽昌县志后周以葛城故地为郭城县
  隋大业初仍改襄陵县志隋复以郭城入襄陵
  唐【中】武徳二年析襄陵置浮山县四年以老子祠更名神山晋州平阳郡
  五代
  宋【上】平阳府明一统志宋自郭城徙今治旧通志云后唐徙
  金【次畿】大定七年更名浮山兴定四年更名忠孝元【下】仍名浮山晋寜路
  明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戸旧十八里今八里
  赵城县【府北九十里】
  周穆王封造父地春秋时赵简子居之
  汉河东彘县地
  东汉永安县地
  北魏永安郡永安县地形志永安县有赵城
  隋霍邑县地临汾郡义寜元年始析霍邑置赵城县隶临汾郡
  唐【上】吕州后晋州麟徳元年徙治西南三十里即今治五代仍旧
  宋【上】熈寜五年省为镇洪洞元丰三年复为县政和四年七月以造父始封地陞为庆祚军
  金【次畿】
  元【下】霍州
  明洪武三年改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三十七里今三十五里
  太平县【府西南九十里】
  周博物记临汾有贾乡贾伯邑
  汉河东郡临汾县地
  魏
  晋公相国平阳郡
  北魏真君七年置泰平县并入太和十一年复
  北齐省临汾县入焉
  后周避太祖讳改曰太平
  隋绛郡明一统志初属晋州后移于关东北
  唐【紧】贞观七年置太平门明一统志唐关原治又徙敬徳堡旧通志云即今治
  宋【望】熈寜五年废慈州以乡寜县分焉
  金元【中】
  明洪武二年改平阳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绛州七年仍平阳府编户旧五十四里今二十七里
  岳阳县【府东北一百一十里】
  汉谷逺县地上党郡莽曰谷近又为猗氏县地东汉仍为谷逺县地
  魏
  晋
  北魏建义元年置安泽县义寜郡建义元年割平阳置冀氏郡领冀氏合阳二县
  北齐废冀氏郡又废合阳入冀氏
  隋大业初改安泽为岳阳县临汾郡县志开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改岳阳以在霍岳之南故名
  唐【中】与冀氏竝晋州移池东池堡徙今治
  宋【中下】平阳
  金【次畿】
  元【下】至元三年省冀氏县入岳阳四年复置并岳阳和川二县入焉后复改为岳阳省冀氏县入焉晋寜路
  明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八里今七里
  曲沃县【府南一百二十里】
  周属晋
  汉河东郡绛县地
  东汉绛邑县地
  晋平阳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始置曲沃县属正平郡
  北周建徳六年废明一统志移治乐昌堡
  隋绛郡明一统志移治绛邑故城即今治
  唐【望】绛州
  宋【望】
  金【剧】
  元【下】
  明改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六十六里今三十六里
  翼城县【府东南一百二十里】
  周左传杜注翼晋旧都在平阳绛邑县东
  按晋献公始都绛杜注今平阳绛邑县
  汉河东郡绛县地
  晋绛邑县地
  后魏置北绛郡暨北绛县
  后齐废新安县并南绛郡入焉
  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翼城县绛郡义寜元年置翼城郡领翼城绛小郷三县
  唐【望】武徳元年改浍州二年改北浍州四年州废三县并入绛州翼城天祐二年复名浍
  五代旧通志后唐徙治玉逢寨即今治
  宋【上】复名翼城县绛州
  金兴定四年七月陞为翼州以垣曲绛县焉元光二年陞为节镇军曰翼安
  元【下】复名翼城县绛州
  明洪武初改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戸旧八十四里今二十里
  汾西县【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汉彘县地属河东郡
  后汉永安郡地
  魏晋属平阳郡
  北魏曰临汾并置汾西郡
  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汾西大业初临汾郡又有后周新城县开皇十年省入义寜元年霍山郡
  唐【中】武徳元年吕州贞观十七年州废晋州明一统志开元后县徙治厚义村
  五代
  宋【中】归旧治平阳府
  金【次畿】
  元【下】晋寜路
  明平阳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隰州九年仍平阳府编户旧一十五里今六里
  灵石县【府北二百四十里】
  汉太原郡介休县地
  隋开皇十年始析置灵石县属西河郡明一统志傍汾河开道得瑞石因置县属介州割介休西南地以益之义宁初属霍山郡
  唐【上】初属吕州贞观中州废属汾州
  五代
  宋【中】
  金贞祐三年割霍州四年五月复汾州
  元【下】霍州
  明初霍州万厯二十三年改汾州府四十二年改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二十五里今五里
  霍州【府北一百四十里】
  夏禹贡岳阳地
  周霍伯国后为彘地春秋属晋博物记永安有吕乡吕甥邑也
  汉河东郡彘县莽曰黄城
  东汉阳嘉三年更名永安仍河南郡
  魏晋平阳郡
  北魏真君七年并入禽昌正始二年复治仇池壁建义元年置永安郡治永安城
  隋开皇初废永安郡十六年置汾州十八年改为吕州县曰霍邑大业初州废县临汾郡义寜元年置霍山郡
  唐【上】武徳元年更名吕州贞观十七年州废以霍邑晋州
  宋【中】属平阳府
  金【次畿】贞祐三年七月陞为州以赵城汾西灵石焉兴定元年七月陞为节镇军曰镇定
  元为下州置霍邑县州领霍邑赵城灵石
  明省县入州平阳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三十里今五里
  潞安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夏    冀州
  商    冀    黎
  微
  周    并    黎
  潞    曲梁
  晋   长子纯留铜鍉壶口
  韩    上党
  秦         上党郡
  汉    并    上党郡 长子屯留余吾铜鞮
  襄垣壶闗潞猗氏
  后汉   并    上党郡 长子屯留铜鞮襄垣
  壶闗潞猗氏
  魏    并    上党郡
  晋    并    上党郡  潞屯留壶闗长子
  铜鞮襄垣
  北魏   并州   上党郡 屯留长子壶闗猗氏
  乐阳
  乡郡   襄垣铜鞮
  襄垣郡 襄垣五原建义刈陵
  北齐        上党郡
  后周          潞州
  韩州
  隋     冀州    上党郡  上党长子潞城屯留
  襄垣黎城铜鞮
  唐     河东道   潞州【大督督府】 上党壶闗长子屯留
  潞城襄垣黎城铜鞮
  五代梁         潞州【匡义军】
  后唐          潞州【安义军】
  后晋汉州        潞州【昭义军】
  宋     河东路  隆徳府【昭徳军节度】上党屯留襄垣潞城
  壶闗长子黎城
  金     河东南路  潞州   上党壶闗屯留长子
  潞城襄垣黎城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广访司】晋寜路潞州上党壶闗长子潞城
  屯留襄垣黎城
  明     山西布政司 潞安府  长治长子屯留襄垣
  潞城壶闗平顺黎城
  国朝   山西布政司 潞安府长治长子屯留襄垣
  潞城黎城壶闗平顺
  潞安府
  禹贡冀州之域商时为黎国殷季都朝歌为畿内陆周为潞子国逐黎侯而有其地晋灭潞仍立黎侯后属晋战国时为韩之别都后冯亭以上党归赵秦置上党郡治壶闗城汉因之治长子城后汉末徙治壶闗城晋治潞县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慕容儁时上党郡治安民城后徙壶闗城北魏皇始元年徙治安民真君中复治壶闗又延和二年置乡郡建义元年置襄垣郡后周置潞州隋开皇初废上党郡大业初复置治上党郡唐武徳元年改为潞州二年治总管府领潞泽沁韩盖五州贞观元年置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为都督府十七年废韩州以所管襄垣等五县属潞州开元十七年置大都督府领慈仪石沁四州天寳元年改为上党郡乾元元年仍为潞州大都督府治上党县建中初徙昭义节度于潞州遂称昭义军五代梁末帝时属梁改曰匡义军唐改曰安义晋复曰昭义军宋太平兴国初改昭徳军领河东路兵马钤辖兼提举泽晋绛州威胜军屯驻泊本城兵马巡检事【通考二年以铜鞮武乡二县属威胜军】建中靖国三年改潞州为军崇宁三年陞为隆徳府仍名昭徳军节度七月置交子务金为潞州天防六年以节度使兼潞南辽沁观察处置使元初为隆徳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复名潞州为下州平阳路明以上党郡省入潞州洪武九年直山西布政司嘉靖八年陞为潞安府治长治县国朝因之统县八
  长治县【附郭】
  秦上党郡治壶闗城
  汉为壶闗县地后汉志壶闗有黎亭故黎国注云文王戡黎即此北魏志汉末上党郡壶闗城
  魏
  晋仍为壶闗县地
  北魏真君中为上党郡治太和十三年复置壶闗县后周置上党郡于此
  隋开皇初郡废始置上党县大业初复置郡废壶闗入焉旧唐志隋析壶闗置上党县
  唐【望】属潞州武徳四年又析置壶闗县
  五代
  宋【望】为隆徳府治
  金【倚】潞州治
  元【下】至元三年并録事司入焉
  明初省上党县入州为潞州治嘉靖七年陞州为潞安府十年置长治县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百七十里今一百十二里
  长子县【府西南五十里】
  周太史辛甲所封左传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杜注今属上党郡
  汉置长子县为上党郡治
  魏
  晋上党郡太原中慕容永据此
  北魏普泰中分长子寄氏置乐阳县
  北齐二县俱废长子县亦废
  隋开皇九年置寄氏县十八年改为长子
  唐【紧】
  宋【中】
  金
  元【下】
  明潞安府
  国朝因之编戸旧九十三里今三十一里
  屯留县【府西北五十五里】
  周左传晋执孙蒯于纯留杜注今上党郡
  汉置屯留县属上党郡师古曰屯音纯
  魏晋仍旧
  北魏上党郡地形志有屯留城建义元年析置五原县
  北齐县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上党郡
  唐【上】武徳五年自霍壁徙今治避讳改曰屯留
  五代
  宋【上】
  金
  元至元三年省入襄垣县十五年复置潞州
  明洪武元年平阳路九年复潞州嘉靖十年潞安府国朝因之编戸旧五十五里今二十二里
  襄垣县【府西北九十里】
  秦置属上党郡以赵襄子所筑故名襄垣
  汉因之莽曰上党亭
  北魏乡郡有襄垣城建义元年又析置襄垣郡并襄垣县为郡治领襄垣五原建义刈陵四县
  北齐废襄垣郡
  后周置韩州
  隋大业初州废县仍属上党郡
  唐【上】武徳元年于县复置韩州领襄垣黎城渉铜鞮武乡五县又割并州之榆社来属三年置甲水县仍以榆社属榆州六年割沁州之铜鞮来属九年省甲水县贞观十七年废韩州以襄垣等五县潞州
  五代
  宋【上】隆徳府
  金潞州
  元【下】
  明潞安府
  国朝因之编戸旧十里今二十八里
  潞城县【府东北四十里】
  周春秋时潞子婴儿国后属晋
  汉置潞县上党郡
  后汉上党记潞浊漳也县城临潞
  魏
  晋上党郡治
  北魏真君十一年改曰刈陵襄垣郡
  隋初废开皇十六年置潞城县上党郡
  唐【上】潞州新唐书天祐二年更曰潞子
  宋【上】仍名路城县隆徳府
  金潞州
  元【下】
  明嘉靖七年析潞城置平顺县潞安府
  国朝因之编戸旧八十一里今二十六里
  黎城县【府东北一百一十一里】
  汉上党郡潞县地
  晋上党郡
  北魏刈陵县有黎城襄垣郡隋志后魏以被诛遗人置旧通志北齐改属武乡郡后周并入襄垣少譌
  隋开皇十八年改名黎城上党郡
  唐【上】新书天祐二年更名黎亭
  五代
  宋天圣三年徙治县中南白马驿熈寜五年省入潞城县元祐元年复隆徳府
  金潞州贞祐三年改崇州
  元至元二年并渉县偏城等十三村入焉仍隶潞州为下县
  明隶潞安府
  国朝因之编戸旧三十七里今二十四里
  壶闗县【府东二十五里】
  周左传赤翟潞氏夺黎民地杜注黎氏黎侯国上党壶闗县有黎亭
  汉始置壶闗县上党郡
  后汉末尝徙郡治于此
  魏
  晋为壶闗县后罢慕容儁时自安民城迁郡治于此北魏太和十三年复置壶闗县上党郡明一统志后魏移县治颖阳闗
  隋析壶闗置上党县大业初省入上党
  唐【上】武徳四年析上党置壶闗县治髙望堡贞观十七年移治进流川即今治 按旧唐书进流川明一统志旧通志胥作清流川
  宋【中】隆徳府
  金潞州
  元【下】
  明潞安府
  国朝因之编戸七十九里今十里
  平顺县【府东北七十里】
  明以前沿革同潞城本潞城之东南境兼壶闗之东鄙泽川陵川之北鄙嘉靖七年析其地置平顺县潞安府
  国朝因之编戸旧三十二里今一十七里

  山西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四
  沿革【二】
  汾州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晋
  赵    蔺离石
  魏    西河
  秦         太原郡
  汉    并州   太原郡 介休中都于离兹氏
  平陶京陵邬
  西河郡  美稷中阳蔺离石
  隰城临水土军平周
  后汉   并州   太原郡   介休于离兹氏邬
  平陶京陵
  西河郡  离石美稷中阳平周
  蔺
  魏    并州   太原郡
  西河国
  晋    并州   太原国  于离平陶京陵中都
  邬
  西河国  离石隰城中阳介休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平遥
  汾州   西河郡   隰城介休永安
  吐京郡   新城吐京
  定阳郡   平昌
  五城郡【二郡俱孝昌中寄治西河】五城平昌石城
  定阳郡   定阳昌寜
  显州【永安中置寄治六壁城】定戎郡
  建平郡【俱永安中置】
  真君郡【治东多城天平中置】
  武昌郡【治围城武定四年置】
  寜州【兴和中置寄治介休城】武康郡【治东多城】
  灵武郡
  初平郡
  武定郡
  灵州【天平中寄治隰城县界】
  北齐        南朔州
  西汾州
  怀政郡 昌化
  后周        介州
  西河郡 隰城
  介休郡
  石城
  离石郡 离石寜乡平夷
  窟胡郡  窟胡 卢山
  定胡郡  定胡
  乌突郡  乌突
  吐京郡  吐京
  隋     冀州   龙泉郡  石楼
  西河郡 隰城介休永安平遥
  离石郡 离石修化定胡平夷
  太和
  唐     河东道  隰州   石楼
  汾州  西河平遥介休孝义
  石州  离石平夷定胡临泉
  方山
  五代【后周时入东汉】      石州
  汾州
  宋     河东路  汾州  西河平阳介休孝义
  石州   离石平夷方山
  隰州    石楼
  晋寜军   定胡临泉
  金     河东北路  汾州【汾阳军节度】 西河孝义介休平遥
  石州    离石方山孟门临泉
  寜郷
  河东南路  隰州    石楼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冀寜路汾州西河孝义平遥介休
  冀寜路石州离石寜乡
  临州
  晋寜路隰州石楼
  明     山西布政司汾州府    汾阳孝义平遥介休
  石楼
  太原府   临县
  永寜州寜郷
  国朝    山西布政司 汾州府   汾阳平遥介休孝义
  临石楼永寜州寜郷
  汾州府
  古西河地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南部都尉治【通考二汉属太原西河二郡地】后汉建武十年省定襄郡徙其民于西河和帝二年置属国都尉魏置西河郡治兹氏晋属西河国北魏为西河郡太和八年治兹氏城孝昌中移汾州治西河北齐置南朔州后周改介州隋开皇初废西河郡大业初复治隰城县唐武徳元年以介休郡为介州西河郡为浩州三年改浩州为汾州班望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二县来属天寳元年改西河郡乾元元年复为汾州上元元年九月改隰城县为西河五代胥为汾州宋为汾州西河郡军事班望州金为上州天防六年置汾阳军节度使后又置河东南北路提刑司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县隶平阳路之霍州后废府至元二年复行州事明万厯二十三年陞为汾州府治汾阳县割太原临县永寜州寜乡平阳灵石县焉四十二年以石楼易灵石平阳
  国朝因之统州一县七
  汾阳县【附郭明一统志县自万厯以前沿革同府故不着兹补人】
  汉兹氏县地又旧唐志汉美稷县西河郡属国都尉治
  晋属西河国为隰城县后罢
  北魏太延中改为什星军太和八年复西河郡隋仍为隰城县西河郡
  唐【望】上元元年九月改为西河县
  五代
  宋【望】有永利西监
  金
  元【中】
  明省入汾州万厯二十三年置汾阳县为汾州府治国朝因之编戸旧九十五里今四十坊里
  平遥县【府东八十里】
  周左传昭二年执陈无宇于中都杜预曰介休县南中都中是也
  汉平陶县太原郡兼得中都京陵县地后汉志京陵春秋时九京
  后汉仍太原明一统志属西河者非
  晋属太原国
  北魏避太武庙讳改陶为遥属西河郡隋志后魏置蔚州于此后周废
  隋开皇十六年析平遥置清世县大业初省入焉唐【望】武徳初介州贞观元年州废属汾州
  五代
  宋【望】
  金
  元【下】初属太原至元二年仍属汾州
  明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五十七里今四十坊里
  介休县【府东南七十里】
  周左传晋文公以緜上为介之推田后汉志界休有緜上聚
  汉为界休县太原郡兼得邬县地
  晋西河国后废
  北魏太和八年复置介休县西河郡隋志后魏于此置定阳郡县曰平昌 按魏志平昌五城郡隋省入五城县当吉州
  后周改定阳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
  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介休西河郡新唐志义寜元年以介休平遥仍置介休郡
  唐【望】武徳元年改郡曰介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县浩州乾元元年改浩州为汾州县仍属
  五代
  宋【上】
  金
  元【下】初太原府至元二年仍属汾州并小灵石县入焉
  明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五里今一十二里
  孝义县【府城南三十五里】
  汉中阳县西河郡明一统志太原郡兹氏县地魏始置中阳县属西河郡 按中阳汉县非魏置晋仍为中阳县明一统志云晋省入隰城者非
  北魏太和十一年析隰城置永安县西河郡
  北齐省入介休后周复置
  隋为永安县西河郡
  唐【望】贞观元年改名孝义汾州明一统志因县人郑兴有孝义故名
  五代
  宋【上】太平兴国元年改名中阳后复名孝义熈寜五年省为镇入介休元祐元年复
  金
  元【下】至元三年割温泉县之半置巡检司孝义明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二十八里今一十五里
  临县【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汉西河郡离石县地 按汉西河郡有临水县莽曰监水
  后周置乌突郡及县石州
  隋开皇初郡废县更名太和离石郡
  唐【中】武徳二年置北和州改太和县曰临泉贞观三年省北和州以县属和州新书武徳元年析置太和县东防州贞观三年州废以临泉石州
  宋【中下】石州元符二年以临泉县晋寜军
  金石州元志金名临水县
  元中统二年仍改临泉县太原府三年陞临州为下州
  明洪武初改临县万厯中改属沁州后属汾州府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七里今五里
  石楼县【府南一百九十里】
  周春秋时晋屈地
  汉西河郡土军县地
  后汉省
  北魏真君九年置吐京郡治岭西太和二十一年改名吐京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西汾州又割县西境属隰州十八年改县曰石楼龙泉郡有石楼山故名
  唐【中】武徳二年于县置西徳州领长夀临河石楼三县贞观元年废西徳州省长夀临河二县以石楼属东和州二年又省东和以县隰州
  五代
  宋【中】
  金为镇西州
  元【下】
  明万厯十四年改属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三里今四里
  永寜州【府西一百七十里】
  周战国时为赵离石邑秦本纪秦昭王代赵取离石汉置离石西河郡
  后汉为西河郡治永安五年徙西河治离石
  魏
  晋为西河国恵帝永兴后为刘渊所据县志后赵石勒置永石部
  北魏为离石镇
  北齐置西汾州又置怀政郡昌化郡
  后周改石州又改郡及县皆名离石又置定胡郡并县又置窟胡郡并县又置卢山县
  隋开皇初废离石定胡二郡又废窟胡郡废窟胡县改名修化并卢山县入焉大业初复置离石郡治离石县并寜郷入焉定胡县仍旧
  唐武徳元年改为石州五年置总管府领石北和北管东防岚西定六州贞观二年废都督府三年复置六年仍废天寳元年改为昌化郡乾元元年复为石州离石为中县武徳三年又于定胡县置西定州贞观二年废分置孟门县七年省孟门入定胡又有方山县武徳二年以县置方州三年州废石州
  五代为石州昌化郡军事班下州离石为州县方山为下县州
  宋带岚石隰为三州都巡检使元丰五年置葭芦吴堡二砦石州元符二年升葭芦砦为晋寜军大观三年复以定胡县之
  金为下刺史离石县为倚明昌六年定胡县更名孟门贞祐四年孟山县徙治积翠山兴定五年以州晋阳
  元【下】中统二年省离石县入州三年复置后有省司候司及孟门方山二县并入离石
  明洪武二年陞离石县为石州领寜乡县太原府隆庆元年更名永寜万厯二十三年改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一里今十坊里
  寜乡县【府城西一百四十里】
  汉西河郡离石县地
  魏
  晋属西河国
  北齐置怀政郡县曰昌化
  后周改离石郡及县又置寜乡县又析离石置平夷县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省寜乡入焉仍置平夷县离石郡
  唐石州
  五代
  宋【中】
  金明昌六年改曰寜乡仍石州
  元【下】太宗九年太原府定宗三年石州宪宗九年又太原路至元三年复隶石州
  明隆庆初改石州为永寜州县仍属
  国朝汾州府编戸旧一十三里今四里
  大同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    冀
  商    冀
  周    并    燕
  赵
  秦         云中郡
  代郡
  汉    并州   云中郡  陶林
  鴈门郡 隂馆?陶嵉平城
  幽州   代郡  桑干髙栁延陵参合
  平舒代灵邱广昌
  东汉   并州   鴈门郡  隂馆?陶崞平城
  晋    并州   新兴郡
  北魏   恒州   代郡  平城太平武周永固
  梁城郡  防鸿
  髙栁郡  安阳髙栁
  北灵邱郡 灵邱莎泉
  北齐   北恒州  安逺郡
  临塞郡
  威逺郡
  临阳郡
  齐徳郡
  长寜郡
  隋    冀州   鴈门郡  灵邱
  马邑郡  神武云内开阳
  定襄郡 大利
  上谷郡 飞狐
  唐    河东道  云州云中郡【大同军节度】云中
  蔚州兴唐郡灵邱飞狐兴唐
  关内采访使镇北大都防府大同长寜
  后唐        云州【大同军】
  应州【彰国军】
  蔚州
  辽    西京道  大同府 大同云中天城长青
  怀仁
  蔚州飞狐灵邱广陵
  应州金城浑源河隂
  金    西京道  大同府 大同云中宣寜天城
  白登怀仁
  应州金城山隂浑源
  广陵灵邱飞狐
  元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大同白登宣寜怀仁
  浑源州应州金城山隂
  上都路   宣徳府 灵邱飞狐广陵
  兴和路       天城
  明  山西布政司 大同府 大同怀仁浑源州应州
  山隂广灵灵邱广昌
  阳和卫髙山卫天城卫镇逺卫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大同府 大同怀仁浑源州应州
  山隂广灵灵邱广昌
  阳髙天镇
  大同府
  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商复属冀周并州春秋为北狄所居战国时属赵汉初属代王国后为平城县属鴈门郡魏新兴郡晋属鴈门郡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定都平城为代都置司州太和中置司州牧代尹及迁都洛邑改万年又置恒州天平二年置代郡北齐文宣帝废州为恒安镇寻复恒州周复为恒安镇改朔州隋为云内县界恒安镇开皇初朔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马邑郡【明一统志隋以其地属代朔云三州】唐为云州下都督府武徳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云州定襄县来治永淳元年废云州及县徙民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云州改定襄为云中县天宝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复为云州后置大同军节度使后唐同光三年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髙祖割山前代北地入辽辽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治大同县宋宣和三年始得云中府金寻取之复名西京皇统元年以西京及山后诸部族元帅府天徳二年置都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乂置转运司提刑司元初为西京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大同路置録事司明初改为大同府西置七卫所东置四卫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宁武衞置宁武府右卫置朔平府析朔州马邑朔平改阳髙卫为阳髙县天镇卫为天镇县大同六年以所属之蔚州归直宣化府而广昌三县仍属大同于是大同府统州二县八
  大同县【附郭】
  周为大同川地辽志暨明一统志胥云尔及考唐志大同川在中受降城西二百里天寳中置天徳军汉为五原唐为丰州距今大同甚逺
  汉为鴈门郡平城县地东部都尉治莽曰平顺后汉志注前书髙帝被园白登服?曰去县七里
  晋仍为平城县鴈门郡
  北魏道武帝都平城司州牧后又立平齐郡寻废天平二年置代郡县仍焉
  北齐改平齐为太平县 按北魏志代郡有太平县又有安逺临塞威逺临阳等县属北恒州
  北周改曰云中废安逺临塞威逺临阳县
  隋开皇初改为云内县马邑
  唐【中】贞观十四年置定襄县永淳元年废开元十八年复置更名云中县云州云中郡明一统志为云州治
  后唐云中县云州
  辽西京大同府重熈十七年析云中置大同县又置徳州昭圣军宣徳县
  金【倚】
  元【中 倚郭】大同路治又改宣徳名宣寜为下县至元二年废白登县为镇属焉寻复置
  明大同府治省宣寜县入焉
  国朝因之编户旧三十六里今一十四里
  懐仁县【府城西南六十里】
  汉沙南县云中郡 按水经沙陵在河东沙南在河西
  北魏葛荣之乱县废
  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大业二年置大利县属云州后属定襄郡 按大利有长城有隂山有紫河亦今右玉平鲁西地
  唐云州辽志唐末李克用败赫连铎驻兵于此辽改懐仁县大同府金志辽析云中县置
  金贞祐二年五月升为云州
  元【下】复为懐仁县大同路
  明调安东中屯衞后所分守大同府
  国朝因之编戸旧九里今八里
  山隂县【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汉隂馆县地
  东汉末废
  北魏置神武郡明一统志为平齐郡盖平齐在今大同府山隂界
  北齐改太平郡后周罢
  隋神武县马邑郡
  唐废旧志属朔州马邑郡
  后唐明宗置寰州县境焉
  辽为河隂县初朔州清寜中属应州
  金大定七年以与郑州属县同更名山隂仍应州贞祐二年五月升为忠州
  元【下】仍为山隂县浑源州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后复置
  明属大同府应州
  国朝因之直属大同府编戸旧七里今六里
  应州【府城南一百二十里】
  汉景帝后三年置隂馆县鴈门郡州境焉辽志汉末废为隂馆城
  晋广武县地鴈门郡
  北魏神武郡
  北齐改太平郡
  北周置隂城县
  隋废隂城为神武县地马邑郡辽志大业末入突厥唐武徳中置金城县后改应州唐志不载明一统志以龙首鴈门二山南北相应故名
  后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国军节度兴唐军寰州焉
  辽仍为应州彰国军统金城浑源河隂三县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
  宋宣和五年得应州金寻取之
  金【下】仍彰国军节度使西京路
  元【下】大同路统金城山隂二县治金城
  明大同府省金城县入州置安东中屯卫
  国朝因之编戸旧二十里今仍旧
  浑源州【府城东南一百二十里】
  周战国时属赵代郡
  秦鴈门郡
  汉平舒崞二县地属代鴈门二郡前汉志注平舒有呕夷川今在州东南五十里今州西二十里有故崞县
  东汉末废
  北魏为畿内陆明一统志属神武郡郡志太和中改属恒州
  北齐改北显州
  隋防门郡旧通志隋改为平宼县
  唐置浑源县以浑源川名旧志后唐徙筑今城始名浑源县
  辽应州
  金贞祐二月五月陞浑源州元志仍置浑源县并置司候司
  元大同路至元二年省县入州明一统志元初改浑源县曰恒隂
  明大同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四里今仍旧
  灵邱县【府城东南二百七十里】
  汉置灵邱县属代郡因赵武灵墓故名
  晋代郡
  北魏复置灵邱县北灵邱郡
  北齐省莎泉县入焉
  北周置蔚州又立大昌县
  隋开皇初北灵邱郡废县并入焉大业初蔚州废雁门郡辽志大业初改代州即雁门郡
  唐【中】初入突厥武徳六年复置灵邱县寄治阳曲七年寄治繁峙八年寄治秀容贞观五年复治故地为蔚州治开元初徙州治安邉至徳二载复故治
  辽蔚州忠顺郡
  金贞祐二年四月升成州四年割为代州支郡
  元下复为灵邱县上都路宣徳府蔚州旧志至大元年置蔚昌府县属之
  明大同府蔚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改大同府编户旧十里今九里
  广灵县【府城东南二百四十里】
  周春秋为代子国七国时属赵
  秦属代郡
  汉延陵县地属代郡
  东汉废
  晋代郡地
  北魏蔚州永安中为懐荒御夷二镇地
  隋唐为镇州地旧志隋属上谷 按隋志上谷郡飞狐县今广昌
  唐初入突厥后复属开元十二年为安邉县地
  后梁改隆化县
  后唐同光初复名兴唐又析置广陵县旧志同光二年契丹萧阿古只宼蔚州始置县
  辽为广陵县西京道蔚州忠顺军金志辽统和三年析置灵仙县 按辽志后唐析兴唐县为广陵与金志不合辽志又云晋改兴唐为灵仙是广陵分县在灵仙未名之先也
  金为广灵县仍西京路蔚州 注亦作陵
  元【下】改上都路宣徳府蔚州
  明山西大同府蔚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改蔚州直省宣化府县仍山西大同府编戸旧九里今八里
  广昌县【府东南三百六十里】
  汉为代郡广昌县莽曰广屏郦食其説汉髙塞飞狐之口即此史记正义曰飞狐口北古代国也
  东汉属中山国
  晋仍为广昌县属代郡
  北周置广昌县辽至大象二年置治五龙城
  隋仁夀元年改名飞狐上谷郡
  唐【中】初侨治易州之遂城遥蔚州贞观五年复故治后唐
  宋升飞狐军
  辽仍为飞狐县西京道蔚州忠顺军县志辽为飞狐郡
  金
  元【下】上都路宣徳府蔚州县志元改涞源郡
  明大同府蔚州县志崇祯末年改为广昌州并治灵邱广昌二县寻复为广昌县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直大同府编戸旧四里今仍旧
  阳髙县【府城东一百二十里】
  汉本白登台地
  北魏司州为平城北境永熈中置髙栁郡领安阳髙栁二县
  隋云内县地马邑郡有白登山
  唐云内县地云州唐志云中县有青坡道即今云门山
  辽置长青县西京大同府
  金大定七年更名白登仍西京路大同府
  元【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属大同县寻复置大同路明洪武三十一年废白登入大同县筑阳和城天顺二年始置卫以指挥千户领之景泰元年设督府宿重兵
  国朝顺治三年裁卫挥千户并髙山卫为一曰阳髙卫掌印一员领之五年移府治于阳髙城升卫为府八年复旧十三年裁督府兵道等官雍正三年又移中路通判驻府城改卫掌印为知县始为阳髙县大同府编戸旧十里今十里
  天镇县【府城东一百八十里】
  汉本极塞之地
  北魏道武帝置广牧县 按晋志新兴郡有广牧县天镇实魏怀荒御夷二镇地
  唐武徳五年置定襄县唐志乾元元年废蔚州横野军徙天成军合之 按天成军为天镇近境 旧志隋唐为玉泉驿又云县北新平路堡古为榆林县地属集寜郡 按榆林县唐属胜州北直东受降城距天镇殊逺
  后唐为云中县地云州大同军
  辽析置天成县西京大同府
  金
  元初宣徳府中统二年改兴和路
  明洪武三十一年改设二卫曰天城镇逺
  国朝顺治初并为一卫曰天镇雍正三年改为天镇县编户旧十里今十里
  朔平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赵   武州塞
  秦         雁门郡 马邑
  汉    并州   云中郡 陶林
  定襄郡  桐过定襄
  雁门郡 善无沃阳武州剧阳
  马邑
  后汉   并州   云中郡  定襄
  定襄郡  善无桐过
  雁门郡  武州剧阳马邑
  魏         雁门郡
  新兴郡
  晋    并州   雁门郡  马邑
  新兴郡  定襄
  北魏   恒州   善无郡  善无沃阳
  梁城郡  参合
  朔州   大安郡
  广寜郡
  神武郡
  大平郡
  附化郡
  桑干郡【隋志】
  北齐   朔州【北道行防】 广安郡 招逺
  广寜郡
  太平郡
  齐徳郡
  长寜镇
  紫河镇
  后周   朔州【总管府】 广安郡 招逺
  长寜郡
  隋    冀州   马邑郡 善阳神武关阳
  唐    河东道  朔州  善阳马邑
  五代唐       徳州  宣徳
  朔州【振武军节度】
  辽 西京 西京道  朔州【顺义军节度】鄯阳寜逺马邑
  云内州【间逺军】
  丰州
  寜邉州【镇西京】
  徳州   宣徳
  金 西京 西京路  大同府  宣寜平地
  丰州
  净州
  朔州【顺义军】 鄯阳马邑
  武州   寜逺
  云内州  云川
  寜邉州  寜邉
  东胜州  东胜
  元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宣寜平地
  朔州   鄯阳马邑
  武州
  丰州
  东胜州
  云内州
  明    山西布政司大同府  朔州马邑
  右玉卫左云卫平鲁卫
  国朝   山西布政司朔平府 右玉朔州马邑左云
  平鲁
  朔平府
  周并州春秋为晋之北鄙汉介云中定襄雁门郡地而定襄为多后汉建武间定襄郡省徙其民于西河魏晋新兴郡刘琨表封猗卢为代公居马邑地属焉元魏置懐朔镇于定襄故城又改朔州后废北齐徙朔州城于马邑又置北道行防后周置总管府隋大业中改朔州为马邑都唐仍置朔州后唐庄宗于朔州置振武军明宗于马邑置寰州辽于朔州置懐义军又置开逺军清寜初改云内州胥西京道宋徽宗时改朔州为朔寜府寻属金仍辽旧西京路元大同路明以朔州大同府领马邑县洪武二十五年设定邉镇朔二卫寻省调大同左右二卫实之属大同府正统十四年尽徙邉外诸卫于内陆以玉林卫并入右卫名右玉林卫以云川卫并入左云卫名左云川卫成化十七年又设平鲁卫【按明纪本末云洪武二十八年立大同五卫东胜六卫永乐年徙东胜中前后三所千户于怀仁等处守备】
  国朝雍正三年陞右玉林卫为朔平府设右玉左云平鲁三县治又以大同府属之朔州马邑来属于是凡统州一县四
  右玉县【附郭】
  汉云中郡桢陵东南境定襄郡定襄东境
  魏晋胥新兴郡
  北魏怀朔武川二镇南境
  唐云州西境朔州北境
  辽大同丰州二郡中境
  金
  元丰净二州南境元志至元二年省大同县平地县入丰州今县境东距大同西北距归化城各二百余里
  明洪武二十五年始设大同镇城五卫其一为右卫又设定邉卫两镇三关志东胜六卫定邉朔玉林云川东胜左右卫也定邉后废调大同右卫实之正统十四年以东胜玉林卫并入为右玉林卫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以右卫置朔平府设附郭右玉县编户六里
  朔州【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周战国属赵明一统志战国时属燕 按汉地理志雁门郡本赵地于天文别属燕
  秦置马邑县属雁门晋太康地记秦时建马邑城汉为马邑善无二县地雁门郡东汉末废善无县前汉属雁门后汉属定襄
  魏晋胥雁门郡马邑县地
  北魏延和二年置懐朔镇孝昌中改朔州辽志魏孝文帝始置朔州领大安广寜神武太平附化五郡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明一统志后魏置桑干及神武二郡天平二年置善无郡领善无沃阳二县恒州
  北齐天保八年徙治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后徙治马邑即今城武成帝置北道行防隋志后齐置县曰招逺郡曰广安明一统志改神武曰太平桑干曰广寜
  北周置朔州总管府
  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总管府废改招逺曰鄯阳置代郡寻曰马邑郡
  唐复改朔州为下州鄯阳为中县武徳四年省常寜县入焉建中中徙治马邑后复故治明一统志天寳初改马邑郡乾元初复为朔州
  后唐升振武军
  辽升顺义军节度使领鄯阳寜逺马邑三县
  宋宣和中置朔寜府寻属金
  金仍为顺义军节度贞祐三年七月割朔州广武县代州
  元为下州属大同路鄯阳为下县至元四年省録事司入焉
  明省鄯阳县入州领马邑县大同府置州卫守焉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改新设朔平府编户旧八里今仍八里
  马邑县【府南二百四十里】
  汉雁门郡剧阳马邑二县地
  魏
  晋
  北魏桑干地府志雁门广武东西二平原地
  北齐于桑干郡置朔州及广寜郡
  北周朔州总管府广寜郡废
  隋大业初朔州废
  唐【中】开元五年析鄯阳县东三十里置大同军倚郭置马邑县朔州马邑郡明一统志建中间尝徙朔州治此
  后唐天成三年置寰州治马邑明一统志又置寰清县辽为马邑县仍朔州
  宋宣和五年来归寻属金
  金贞祐二年五月陞固州
  元【下】州废县存
  眀大同府朔州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新设朔平府编戸四里
  左云县【府东七十五里】
  汉云中郡陶林南境雁门郡沃阳西南境马邑东北境晋新兴郡
  后魏善无郡善无县东北境沃阳县东南境梁城郡参合县南境
  唐防昌中于北齐紫河镇置宣徳县
  辽徳州昭圣军
  金大定八年更名宣寜西京大同府 按左云得金宣寜之半
  元【下】大同路
  眀洪武二十五年设大同左卫又设镇朔卫镇朔后废调大同左卫实之府志永乐七年复设大同左右卫宜覈正统十四年以东胜云川卫并入为左云川卫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左云县朔平府编户六里
  平鲁县【府西南一百十五里】
  周战国时赵惠文王置武州
  汉定襄郡定襄县东南郡桐过县东境为武州县地雁门郡
  晋新兴郡
  后魏武川镇东南境
  唐武州北境胜州榆林县东境
  辽
  金武州寜逺县北境东胜州并云内州云川县东境元
  明成化十七年设平鲁卫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平鲁县朔平府编户未分里甲地粮四面分为四堡丁徭则分五所
  寜武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晋
  楼烦
  赵   武州塞
  秦         雁门郡
  汉    并州   定襄郡 桐过
  雁门郡 中陵楼烦武州马邑
  后汉   并州   定襄郡 桐过中陵
  雁门郡 楼烦武州马邑
  魏         雁门郡
  新兴郡
  晋    并州   雁门郡  马邑
  晋昌郡
  北魏   朔州   广寜郡  石门
  神武郡  尖山殊頺
  武川镇
  隋    冀州   马邑郡  善阳神武
  楼烦郡  静乐
  唐    河东道  岚州   岚谷
  北管州  汾阳六度
  宪州   楼烦元池天池
  武州   新城
  后唐        朔州
  毅州
  岚州
  宋    河东路  宪州 静乐【咸平九年废天池元池入焉故録之金元】
  寜化军  寜化
  火山军  偏头砦
  辽    西京道   朔州   寜逺
  武州【做此宣】 神武
  金    西京路   朔州   鄯阳
  武州   寜逺
  寜邉州  寜邉
  河东北路 寜化州   寜化
  管州   静乐
  元    河东山西道【威军宣慰】大同路 武州
  河东山西道【使司肃政亷】冀寜路 管州
  眀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寜化所偏头所神池营
  五寨城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寜武府  寜武偏闗神池五寨寜武府
  周王防图有楼烦国战国时属赵秦属雁门郡汉为太原雁门二郡地魏晋胥新兴郡北魏为朔州广寜郡神武郡地隋为马邑郡神武县楼烦郡静乐县地【隋志有汾阳宫闗宫管涔山天池今胥寜武境】唐武徳四年置管州仍析置汾阳六度二县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废并省汾阳六度入静乐岚州楼烦郡龙纪元年李克用于楼烦监表置宪州统楼烦元池天池三县宪州为下州元池天池为下县五代宋太平兴国五年置寜化军同下州统寜化县金为下刺史大定二十二年陞为州仍统寜化县元太祖十六年以岚州之寜化楼烦并入宪州明初置寜化守御所成化二年立寜武关置守备嘉靖十九年以寜化所焉二十二年置三关镇守总兵官驻寜武国朝为寜武营雍正三年改设寜武府统县四
  寜武县【附郭】
  汉汾阳县地汉志注北山汾水所出
  北魏广寜郡石门县神武郡尖山县地尹耕三平城考云小平城今神池少南寜武关地也
  唐为汾阳六度二县地北管州武徳六年州废岚州尹耕云北管废寜武入于岚
  宋寜化县熈寜三年废元祐元年复崇寜三年仍废为镇又宪州为中州汾源郡军事咸平五年移治静乐遂废军又废楼烦天池元池县入静乐
  金寜化县寜化军
  元省入宪州
  明初置寜化守御所成化二年立寜武关嘉靖十九年以寜武所焉
  国朝雍正三年改设寜武府设附郭寜武县编户十里
  偏关县【府北一百八十里】
  汉定襄郡桐过县南境雁门郡武州县西南境
  魏晋新兴郡
  北魏武川镇南境
  唐岚州岚谷县
  五代北汉天防中建偏头砦
  宋为偏关砦火山军嘉祐六年废县志辽干亨四年置武寜县辽志不载
  金隩州娄室戍朔州筑城于覇徳山西南二十里按金志覇徳山属朔州鄯阳县今在县东南三十里
  元保徳州旧志元有偏头关乃偏头砦址也甞置武节将军枢密院判镇守
  眀洪武二十三年改筑西原城距故址一里三十一年设闗置守备
  国朝雍正三年改偏闗县新设寜武府编户四千九百三十五户未编里数
  神池县【府北三十里】
  汉楼烦马邑二县地雁门郡
  魏置神武县
  晋改新城见辽志晋志不载
  北魏神武郡尖山县境
  北齐天保六年置朔州于新城八年徙马邑
  隋马邑郡
  唐州辽志后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
  辽为神武县初朔州重熈九年武州寜威军并寜逺为一县
  金改寜逺县武州
  元省县入武州
  明为神池营
  国朝雍正三年改神池县新设寜武府编戸十四屯未编里数
  五寨县【府西一百里】
  汉武州中陵二县地雁门郡
  后汉中陵属定襄武州仍属雁门
  北魏为神武县地 按魏志有神武郡无县当属神武郡殊頺县地
  隋为神武县马邑郡
  唐末置武州元志唐定襄马邑二郡
  后唐改毅州
  辽重熈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统神武县属西京道金武州邉下刺史领寜逺县岢岚州岚谷县有雪山岢岚山寒光堡胥在五寨
  元【下】至元二年割寜邉州之半来属领寜邉县四年省县及司候司入州
  明嘉靖间总兵周尚文建五寨城
  国朝雍正三年改五寨县新设寜武府编戸三十八里十九户
  泽州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周    并    晋
  韩    上党端氏
  赵    上党长平端氏
  秦         上党郡
  河东郡
  汉    司   河东郡 濩泽端氏
  河内郡 沁水
  并州   上党郡 ?氏髙都
  后汉   司   河内郡 沁水
  河东郡 濩泽端氏
  并州   上党郡 ?氏髙都
  魏    司州   平阳郡
  河内郡
  并州   上党郡
  晋    司州   平阳郡 端氏濩泽
  河内郡 沁水
  上党郡 ?氏髙都
  北魏   建州   髙都郡 髙都阳阿
  长平郡 髙平?氏
  安平郡 端氏濩泽
  泰寜郡 东永安西河新濩泽髙延
  北齐   建州   长平郡
  髙都郡
  安平郡
  后周   建州   髙平郡
  安平郡
  隋    冀州  长平郡 丹川沁水端氏濩泽
  髙平陵川
  唐    河东道  泽州 晋城端氏陵川阳城
  沁水髙平
  五代        泽州
  宋    河东路  泽州 晋城髙平阳城端氏
  陵川沁水
  金    河东南路 泽州 晋城端氏陵川阳城
  髙平沁水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泽州 晋城髙平阳城沁水
  陵川
  眀    山西布政司泽州  髙平阳城陵川沁水国朝   山西布政司泽州府 鳯台髙平阳城陵川
  沁水
  泽州府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秦为上党郡髙都县地汉为上党河东二郡地晋上党平阳二郡慕容永析上党置建兴郡北魏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建州治髙都城领髙都长平安平泰寜四郡北齐仍为建州废安平泰寜祗领长平髙都二郡隋开皇初改建州为泽州治长平郡丹川县唐为上郡武徳元年置建州治丹川县改长平郡为盖州领髙明丹川陵川及盖城凡四县【新唐书武徳元年置建州六年废又于濩泽县置泽州领濩泽沁水端氏凡四县】三年析丹川置晋城县建州六年废建州自髙平徙盖州治晋城县八年徙泽州治端氏贞观元年废盖州自端氏县徙泽州来治天寳元年改泽州为髙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泽州防昌中属河阳节度五代属昭义节度宋河东路为上州金河东南为上刺史天防六年以与北京泽州同加南字天徳三年复去南字贞祐四年潞州昭义军后又改孟州元光三年陞为节镇军曰忠昌【元志金为平阳府】元为下州晋寜路置司候司至元三年省并省陵川县入晋城端氏县入沁水后复置陵川明洪武元年省晋城县入泽州平阳府九年改直山西布政司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
  题陞为府设附郭鳯台县髙平阳城陵川沁水仍焉
  鳯台县【附郭】
  汉髙都县上党郡
  魏
  晋
  北魏永安中置髙都郡领髙都阳阿二县治髙都县又置建州于此
  北齐置长平髙都二郡
  后周并为髙平郡
  隋开皇初郡废改为丹川县大业初置长平郡治丹川县
  唐【上】武徳元年移丹川于源泽水北属盖州三年于古髙郡城置晋城县属建州六年建州废属盖州九年省丹川入晋城贞观元年废盖州徙泽州来治新书武徳元年置建州六年州废徙盖州来治九年省丹川并盖州入晋城天祐二年更名丹川
  五代
  宋【】为晋城县
  金【倚】
  元【下】
  明洪武初省晋城县入州
  国朝雍正六年设鳯台县于泽州府治编戸旧一百七十里今仍旧
  髙平县【府北八十五里】
  周战国时赵长平地
  秦属上党郡
  汉?氏县属上党
  魏
  晋因之
  北魏永安中置长平郡领髙平?氏二县治髙平县建州旧志永安初析?氏置髙平县
  北齐旧曰髙平齐末改焉又并?氏入焉旧志省?氏入髙平属髙都郡
  后周并为髙平郡县属焉
  隋为髙平县长平郡
  唐【上】武徳元年于县置盖州领髙平陵川丹川盖城四县贞观元年废盖州以县属泽州新书盖州领髙平丹川陵川三县又析置盖城县以之
  五代
  宋【上】
  金
  元【下】
  眀泽州
  国朝雍正六年新设泽州府编戸旧一百六十一里今一百里
  阳城县【府西一百里】
  汉河东郡濩泽县
  后汉濩泽侯国
  魏
  晋平阳郡
  北魏建州安平郡又置西濩泽县泰寜郡
  隋长平郡
  唐【中】武徳元年于县置泽州八年徙治端氏天寳元年改名阳城泽州新书天祐二年更名濩泽
  五代
  宋【上】为阳城县
  金元光二年十一月升勣州
  元【下】为泽州阳城县
  明泽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新设泽州府编户旧九十四里今四十九里
  陵川县【府东北一百二十三里】
  汉?氏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析置陵川县长平郡
  唐【中】武徳初盖州贞观元年泽州
  五代
  宋【中】
  金
  元【下】至元二年省入晋城后复置
  眀泽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新设泽州府编户旧九十三里今四十三里
  沁水县【府西二百里】
  周史记赵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
  汉河内郡沁水河东郡端氏二县地
  魏
  晋沁水仍属河内端氏属平阳郡
  北魏孝昌中置泰寜郡及东永安县真君七年省端氏太和二十年复置为安平郡治
  北齐郡废县改曰永寜
  隋开皇初废安平郡端氏县长平郡十八年仍名沁水县长平郡
  唐【中】初属盖州后属泽州武徳八年徙泽州治端氏贞观元年徙治晋城
  五代
  宋【中下】端氏【中】
  金
  元【下】至元三年省端氏入沁水
  眀沁水县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新设泽州府编户旧五十四里今二十八里
  蒲州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舜都
  夏商   冀        纶
  周    并    晋   蒲桑泉解梁令狐
  臼衰
  郇
  魏   汾隂临晋
  秦         河东郡
  汉    司校尉 河东郡 猗氏解蒲坂汾隂后汉   司   河东郡 汾隂蒲坂解猗氏
  魏晋   司州    河东郡 汾隂猗氏解蒲坂
  北魏   泰州    河东郡 安定蒲坂南解北解
  猗氏
  北乡郡 北猗氏汾隂
  南汾州   北乡郡 汾隂
  后周         蒲 州 蒲坂猗氏虞乡
  汾隂郡
  隋    冀州    河东郡 河东桑泉汾隂猗氏
  虞乡
  唐 中都 河东道   河中府 河东河西临晋解
  猗氏虞乡永乐寳鼎
  万泉
  五代梁        蒲州【防国军节度】
  宋    陕西路 河中府【防国军节度】河东临晋猗氏虞乡
  万泉
  庆成军 荣河
  金    河东南路 河中府【防国军节度】河东荣河虞乡万泉
  临晋猗氏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晋寜路河中府河东万泉猗氏荣河
  临晋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阳府 蒲州荣河临晋猗氏
  万泉
  国朝   山西布政司  蒲州府 永济临晋虞乡猗氏
  万泉荣河
  蒲州府
  虞为舜都春秋时属魏后属晋秦为河东郡蒲坂县汉因之王莽更郡名曰兆阳县曰蒲城东汉魏晋胥仍旧后魏河东郡治蒲坂神防元年置雍州延和元年改秦州太和中罢天平初复领河东北乡二郡后周改郡曰蒲州隋开皇初郡废州存十六年析蒲坂置河东县大业初复河东郡并蒲坂县入焉义寜元年胥治桑泉唐武徳元年置蒲州治桑泉县二年置总管府管虞秦绛邵浍六州三年徙蒲州治河东县仍置总管府九年置都督府寻罢开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其年罢中都仍为蒲州又与陕郑汴懐魏为六雄十二年升列四辅为上辅天寳元年仍改为河东郡为赤部乾元元年复为蒲州三年四月置河中府元年建夘月又为中都元和三年复为河中府河东道五代胥为蒲州梁置防国军节度使宋仍名河中府为次府治河东县陕西路仍置防国军节度兼提举解州庆成军兵马巡检事金天防六年降为蒲州置防御使天徳元年升为河中府为散上府仍防国军节度使大定五年置陕西元帅府河东南路元晋寜路治河东县宪宗在潜邸时置河解万户府领河解二州而河中府领録事司至元三年罢万户府并録事司入河东县八年割解州直平阳路明洪武三年复为蒲州以河东县省入平阳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直州析平阳府之临晋荣河万泉猗氏四县来属六年
  题陞为府设附郭永济县八年又分临晋之南设虞郷县治于是蒲州府统县六
  永济县【附郭】
  秦河东郡汉志旧曰蒲秦更名蒲坂应劭曰秦始皇东巡见长坂故加坂云
  汉为蒲坂县莽曰蒲城
  魏
  晋
  北魏河东郡治所
  隋开皇十六年析蒲坂置河东县大业初并蒲坂入焉明一统志大业初改河东郡治河东县
  唐【次赤】开元八年析置河西县寻省乾元三年更同州之朝邑曰河西来属大厯五年复还同州析朝邑河东别置河西县又武徳元年置永乐县贞观十年来属
  五代胥为蒲州治
  宋熈寜三年省河西县六年省永乐县为镇入焉金【倚】
  元【下】
  明洪武二年省河东县入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设永济县于蒲州府治编戸旧八十七里今四十八里
  临晋县【府东北九十里】
  周春秋时晋桑泉地
  汉河东郡解县地 按汉置临晋县左冯翊莽曰监晋应劭曰临晋水故曰临晋臣瓒曰晋水在河之间此县在河之西不得云临晋水也旧説曰秦筑髙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师古曰瓒説是也或以为魏文侯伐秦始置临晋非也文侯重城之耳
  魏解州
  晋解州
  北魏为北解县太和十一年置河东郡
  隋开皇十六年置桑泉县河东郡明一统志义寜初蒲州徙治此
  唐【次畿】武徳三年析置温泉县九年省天寳十三年更名临晋属河中府
  五代
  宋【次畿】
  金
  元【下】至元三年省虞乡县入焉
  眀平阳府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蒲州六年州陞府县仍焉八年析置虞乡县编戸旧六十三里今仍旧
  虞乡县【府东六十里】
  汉解县地河东郡
  北魏曰安定县西魏改南解又改绥化又曰虞乡 按北魏志太和元年置安定县又有南解县胥河东郡
  隋虞乡县河东郡
  唐【次畿】武徳元年更名解县又别置虞乡县贞观十七年省解县入虞乡二十二年复置解县省虞乡入焉天授二年复析解县置虞乡胥河中府通考汉解县地后于虞乡城置解县更于解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县
  五代
  宋【次畿】
  金
  元至元三年省入临晋
  眀为临晋县地
  国朝雍正八年析临晋置虞郷县蒲州府编戸二十四里
  猗氏县【府东北一百二十五里】
  周郇伯国文王子所封春秋为晋令狐地晋志古猗顿城
  汉置猗氏县属河东郡
  魏
  晋
  北魏太和十一年置北猗氏县北乡郡
  西魏改曰桑泉
  后周复为猗氏县汾隂郡
  隋河东郡明一统志自故城徙今治
  唐【次畿】河中府
  五代
  宋【次畿】
  金
  元【下】至元三年省万泉县入焉十五年复置
  明平阳府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蒲州六年州陞府仍焉编戸旧五十一里今二十七坊里
  万泉县【府东北一百六十里】
  汉河东郡汾隂县地
  后魏猗氏县有介山塘旧志天赐元年郡人薛通筑城于汾隂城西八十里名薛通城
  唐【上】武徳三年析稷山界于薛通城置万城县泰州州废绛州大顺二年河中府新唐志析稷山安邑猗氏龙门置
  宋【次畿】
  金仍旧
  元至元三年省入猗氏十五年复置河中府
  明平阳府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蒲州六年州陞府仍焉编戸旧四十里今十一里
  荣河县【府城北一百二十里】
  夏博物记曰汾隂古之纶少康邑
  周战国时汾隂地
  汉置汾隂县河东郡
  晋刘渊省入蒲坂县
  北魏复置汾隂郡后北鄊郡有北鄊城又南汾州有汾隂县
  后周置汾隂郡
  隋开皇初郡废仍为县河东郡义寜元年以汾隂龙门置汾隂郡
  唐【次畿】武徳元年改汾隂郡曰泰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属河东郡开元十一年获寳鼎更名寳鼎
  五代
  宋【次畿】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建寳鼎县为庆成军熈寜元年废以荣河县河中府即县治置军使旧志真宗祀汾隂有荣光溢河之瑞故名
  金贞祐三年升荣州以河津万泉焉
  元【下】元初州废复为荣河县河中府
  明平阳府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蒲州六年州陞府仍焉编戸旧三十八里今一十三里

  山西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五
  沿革【三】
  辽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周    并    晋
  韩
  赵    阏与
  秦         上党郡
  汉    并    上党郡  沾 湼氏
  后汉   并    上党郡  沾 湼
  魏
  晋    并州   上党郡  湼 武乡
  乐平郡  沾 轑阳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沾
  乡郡   乡
  乐平郡   辽阳
  北齐          乡郡    乡
  乐平郡   梁榆
  后周          乡郡    乡
  乐平郡   梁榆
  隋     冀州    乡郡    榆社
  太原郡   和顺辽山平城
  唐     河东道   辽州    辽山榆社平城和顺
  五代          辽州
  宋     河东路   辽州    辽山和顺榆社平城
  金     河东南路  辽州    辽山榆社和顺仪城
  元    河东山西路【肃政亷访司】晋宁路  辽州辽山榆社和顺
  明     山西布政司 辽州    榆社和顺
  国朝    山西布政司 辽州    榆社和顺辽州
  汉上党郡湼县地晋为轑阳县属乐平郡北魏眞君九年罢辽阳入乡县乡郡孝昌二年复置乐平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年复置改辽山县又析乐平县置辽州十六年属辽州并置交漳县大业初废州并罢交漳入焉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析并州之乐平和顺平城石艾四县【新书四县中有辽山无和顺】置辽州治乐平县乂以废榆州之榆社平城二县来属八年改辽州为箕州先天元年改仪州天寳元年改乐平郡为下郡辽山为中县乾元元年复为仪州中和三年八月复为辽州河东道五代胥辽州【周时入东汉】宋辽山为下县熙宁七年州废省平城和顺二年为鎭入辽山县平定军省榆社县为镇入威胜军武乡县元丰八年复置辽州县镇并复来治辽山县河东路金为中刺史天防六年以与东京辽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复去南字河东南路辽山县为倚元为下州晋宁路辽山为下县倚郭明省辽山县入州
  国朝因之直山西布政司编户旧二十七里今十一里
  和顺县【州北九十里】
  周春秋时晋大夫梁余子养邑后汉志湼有阏与聚汉上党郡沾县地
  晋属乐平郡
  北魏属太原郡
  后周为梁榆【系】
  隋开皇十年改名和顺十六年又置平城县属太原郡明一统志有古和顺城故名
  唐【中】武德初和顺平城胥属并州三年析置义兴县改和顺属辽州六年又改平城来属省义兴县入焉
  宋【下】熙宁七年省为鎭入辽山县元祐元年复置和顺县辽州平城县为中县亦仍来属
  金贞元二年废平城县为仪城鎭贞祐四年复陞仪城县和顺如故
  元【下】至元三年省仪城入和顺辽州
  明辽州
  国朝因之编户旧二十二里今五里
  榆社县【州西一百里】
  汉上党郡湼县地
  晋武乡县地
  北魏乡县有榆社城乡郡
  隋开皇十六年析乡县置榆社县属韩州大业初仍废入乡县上党郡旧唐志义宁元年析置榆社县
  唐【中】武德三年于榆社置榆州割并州平城来属仍置偃武县六年废榆州及偃武县以平城榆社属辽州
  五代
  宋【中下】熙宁七年省榆社为鎭入威胜军武乡县元祐元年复置辽州
  金
  元【下】至元三年省入辽山六年复置
  明仍辽州
  国朝因之编户旧三十里今十里
  沁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晋    蔡臯狼
  韩
  赵
  秦         上党郡
  汉    并    上党郡 铜鞮湼氏襄垣谷逺
  后汉   并    上党郡  湼 襄垣 谷远
  司   河东郡  垣
  魏         上党郡
  晋    并州   上党郡  铜鞮湼襄垣谷逺北魏   并州   南垣州
  乡郡    阳城乡铜鞮
  义宁郡   义宁 安泽 沁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
卷一百一
安邑县
嘉庆《洪雅县志》星野
说说临猗县的来历
太原河东郡滕氏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