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村志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显示:现存1949年前编修的地方志有8200多种,其中乡镇、村、里志有160多种。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郎遂编纂的安徽池州《杏花村志》,被世人誉为“开编纂村志之先河”,是唯一入选《四库全书》的村志。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以来,特别是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全国编纂出版的乡镇村志累计达4000余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村志编修呈快速发展之势,但是多数村志仍以自发编修为主,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有效的指导,编纂出版质量堪忧。在全国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要结合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对地方志包括部门志、行业志、专题志、乡镇村志编纂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当前,如何贯彻落实刘延东副总理讲话精神,指导和服务好村志编修工作,笔者结合近年来咸阳市部分村志编修实践,试谈管见,不妥之处,请方家正之。
  一、村志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村是社会组成的基本细胞,是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生存的基本载体,承载着人们太多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情结。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村庄逐渐消弭于人们的视野中。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只剩270万个,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尤其以城乡接合部的村庄消失的最为迅速。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拿什么将一个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村庄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让大家持久地记住乡愁呢?毋庸讳言,村志就是十分重要的载体。 
  首先,村志可以永久留住人们记忆中的家乡。地方志书是全面系统地记述一个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记录、传承历史的特殊功能。作为村志,就是全面系统地记述一个行政村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现在,我们虽然无法留住村庄渐已走远的脚步,但是可以通过编修村志,真实、完整地将一个村自然、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方方面面的历史瞬间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让人们记忆中的家乡定格下来,留住乡愁。 
  其次,编修村志是挽救乡土文化的重要方式。每一个村庄都是一部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品格,印证着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轨迹,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在这个乡村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随着一部分村庄的消失,大量的史料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乡土文化面临着逐渐灭绝的境地,如一些古民居、旧农具和民情风俗等。编修村志可以把这些濒临灭绝的乡土文化挽救下来,留住这笔丰富的乡土文化财富,使其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永不磨没,依旧清晰如昨。 
  第三,村志是联结人们乡土情感的重要纽带。相比较省、市、县三级志书来说,村志所记述的多是“点”上情况,反映的是普通群众的生活、情感,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从头到尾充盈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人文魅力,有血有肉,亲切可信,特别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村志中充盈的浓浓的乡情、乡风、乡愁,可以将人们联系凝聚在一起,形成深厚的乡土情结,激发起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大动力。 
  二、当前村志编修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村志一直未纳入全国修志规划,导致村志编修缺乏统一规范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编纂出版质量参差不齐。据笔者翻阅咸阳市10余村编纂的村志,发现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1.从组织形式来说,村志编修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志书定位为省、市、县三级志书,并规定“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没有对村志编修提出明确要求,致使村志一直未纳入第二轮修志工作规划,编也行,不编也行,随意性很大。近年来,咸阳市编纂的10余部村志,只有1部是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编纂的,其余均为村上的一些文化人、有识之士凭着对村庄的眷恋之情和对地方文化的一股热爱之情,自己主动编纂的,完全是一种自发行为。由于缺乏政府统一的规划、组织、管理,他们在村志编修中,得不到有关方面配合,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尤其是经费无法保障,在编纂初期,大部分由个人掏腰包,征集资料、打印志稿,出版印刷经费多靠这些人奔走呼吁,搞募捐,拉赞助。有的村志编纂完稿几年,苦于无钱,不能及时出版。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村志编修工作的顺利开展。 
  2.从编纂体例来说,虽名曰“村志”,但是未按照志书的体例来编纂。事以类聚、横排竖写、述而不论、生不立传是志书编纂的基本体例。部分村志未能科学、严谨、规范地遵守这些体例。在篇目编排上,有的虽然按照纲目体或章节体来编排,但是分类不科学、归属不得当、标题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根本没有按照纲目体或章节体来编排,而是直接将记述的内容一一罗列出来。在体裁使用上,虽均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志书体裁,但有的没有以“志”为主体,整部志书收录的是各类回忆文章,其中还有一部村志的“概述”,名为“概述”,记述的内容却是村志编修的经过。在史实方面,有的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史料的核实甄别,“硬伤”较多。在行文方面,有的使用第一人称,称谓、称呼不够规范,褒贬评述性的语言较多。 
  3.从装帧印刷来说,质量普遍不高。在版式上,有的采用32K版本,有的采用小16K,有的采用异形16K或大16K。在封面设计上,文化品位不浓,未能很好地体现出该村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印刷上,由于经费短缺,印刷不规范,粗制滥造较多,影响了志书的整体质量。 
  4.从出版程序来说,都不是由正式出版社出版。有的从新闻出版部门取得内部资料书号,以内部资料形式出版的,有的根本没有走出版程序,而是直接印刷发行。 
  三、加强和规范村志编修工作 
  村志编修方兴未艾。在深入推进省、市、县三级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地方志工作机构要顺势而为,重视并规范村志编修工作,推动村志编修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1.加强组织管理,形成分级负责的编修机制。修志是政府行为。近年来,自发兴起的村志编修热潮,是人民群众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是一种自觉的基层社会文化现象。各级地方政府要顺应大势,把村志编修工作作为发展繁荣基层文化工作一项重要任务,纳入视野,统筹安排,规范推进。省级要做好科学规划,统一安排。20117月,《山西省地方志工作条例》正式施行,首次将村志编纂纳入政府工作,使得山西省村志编修工作有序推开,取得显著成效,已编纂完成500余部。市、县要解决好困扰村志编修的经费问题。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将村志编修经费分别列入财政预算,市级设立村志奖励基金,每编纂一部村志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县级设立村志编修基金,每编纂一部村志从基金中拨付足额经费。镇(街道)要成立专门机构,抓好组织协调,根据本地实际,组织那些已经消亡或即将消亡的村以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名村开展村志编修工作,并加强督促检查,形成从上到下有规划、有安排,有人干、有人管的村志编修工作机制。 
  2.强化技术指导,形成规范化的质量保障体系。村志是省、市、县三级志书的延伸,拓展了志书编修的领域,为地方志工作注入了新的鲜活的内容。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在深入推进省、市、县三级志书编纂工作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村志编修工作的技术指导。省级要制定出台村志编修工作指导意见,对编纂范围、时间断限、记述内容、体例体裁、行文要求、审查验收、装帧版式、印刷质量、出版程序等提出明确要求,做到全省统一、规范。市、县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才的培养上。当前村志编修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匮乏。虽然农村中有一定文字功底的文化人不乏其人,如乡土作家、离退休的老教师、老干部等,但是,他们缺乏地方志书编纂的专业知识。市、县方志机构要从农村中选出有一定文化基础、记忆力好、头脑清晰、熟悉村情、热爱修志的人才,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熟悉修志知识,了解修志操作程序。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派有一定修志经验的人员或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从村志编修的初始环节开始,参与全程指导和具体编纂工作,抓出几部精品村志,示范辐射,带动面上编修工作。同时,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切实履行好村志评审职责,严把出版前的最后关口,对不符合评审要求,达不到志书质量规定的村志,要提出修改意见,拟定修改方案,督促做好修改完善,确保村志编修质量。 
  3.广泛开展宣传,形成各方关注村志编修的社会氛围。修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参与,村志编修也不例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各界普遍关心、支持、参与村志编修工作,逐步形成政府推动、方志机构指导、专家学者参与、全社会关注的村志编修格局。首先,要广泛宣传村志编修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村志编修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其次,要深入宣传村志编修的社会价值,动员社会各界、有关专家学者和全体村民自觉参与到村志编修中来,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共同为村民留下一份珍贵的永不忘怀的乡愁,为社会留下一份宝贵的永不消失的乡土文化遗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承历史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
构建地方志编修体系
【方志四川•探索思考】葛丽平 ‖ “一域全景式村志”的编纂模式探索——对“名村志”编纂工作的逆向思考
【年鉴】浅谈编纂出版乡镇志书的意义
村志村史编修渐成热潮 抢救乡村文化留住乡愁
东莞市村志编修刍议 ——兼谈《油甘埔村志》 | 东莞市地情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