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导学案

1 《藤野先生》导学案

 

年级:初二年级  科目: 语文         课型:预+    主备人:刘滚灿

 

备课时间:2011  2  18      上课时间: 11 2 20   审核:初二语文组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相关资料:

 

独学内容:

 

解释下列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将文中的字词抄写出来解释,

 

绯红:                 宛如:               流言:

 

畸形:                 匿名:                发髻:

 

杳:                   瞥见:                          美其名曰:

 

 

 

 

                         第一课时

 

1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

 

2 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

 

3 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3  介绍时代背景:

 

    

4 快速阅读课文

 

a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b 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

 

 

 

C根据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划分文章的部分,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组长可以适当提示组员)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5、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小组群学)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6、小组代表展示所学内容

 

 

7、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

 

A)、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B)、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C)、“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小组内群学,(注意:组长不能包办,只负责记录和总结补充归纳,明确展示的要点)

 

 

8、小结: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通过对全文的理解你知道着是为什么吗?

 

 

 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  预习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速读课文 (对学内容)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品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品读部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6-23

1、用笔勾画出对藤野先生进行描写的语句,

 

2、概括出在仙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从而进一步概括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

 

 

 

四、研习课文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六、研习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七、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1 请学生朗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体会个别字词的斟酌)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36               37                 38

 

2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一词有什么意思呢?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总结全文,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藤野先生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预习:独学字词

 

绯红:鲜红。        宛如:好像。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陌生:不熟悉。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杳: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第一课时

 

2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4 (a)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b)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7  A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B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C“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8 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

 

二、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1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写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第三课时

 

  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2  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反馈习题:

1、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2、不过  对东京所见的失望  3 赏樱花 学跳舞

 

基础知识:一、 1 .绯         jié jī wù xǐn g

 

2 (1)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 也作 深恶痛绝 . , 痛恨 . (2) 光亮得可以当镜子照 . , . (3) 尽力 . , 用尽 . (4)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 ( 山海经 )    《朝花夕拾》按照作品的写作先后顺序来看 , 应依次是《阿长与 ( 山海经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 因为作品的内容依次是童年、少年求学与青年时期东渡日本求学 .

 

4 .标致:形容十分丑陋;精通时事:指精通一些无聊的事情;正人君子:指反动文人 .

 

二、 (一)、 1 .日本 爱国    青年”查“我”的听课笔记一事 . 2 D

 

3 .深深的自责精神 , 作者并不因为自己是误看到这一幕而原谅自己 ,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省精神 .

 

4 D 5 匿名信事件 “幻灯片事件”  

 

反馈习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                ,表现了“我”           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                        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怎样的丑恶灵魂?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么?

 

 

6、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一、基础知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

 

fēi(   )          huì(   )          xùn(   )         nì(   ) 名信    

 

(   )        (   )         恶痛疾 (   )     发人深 (   )

 

2 .解释下列词语 ,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

 

(1) 深恶痛 疾:

 

(2) 油光可 鉴:

 

(3) 力:

 

(4) 凄然:

 

3 .文学常识填空并回答问题 .

 

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 __________ 》《 ________ 》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__________ 》一书 . 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 , 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的写作先后 ? 请说出你的理由 . 

 

4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反语 , 如“实在 标致极了”“问问 精通时事的人”“再继续写些为“ 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几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反语 , 请你说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的含义是什么 ?

 

标致:

 

精通时事:

 

正人君子:

 

二、阅读                (一)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 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 并且要求 A 他们 将检查的结果 , 发表出来 .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 干事却又竭力运动 , 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 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

 

    中国是弱国 ,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 B 他们 疑惑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

 

    “万岁 ! C 他们 都拍掌欢呼起来 .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 此后回到中国来 ,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D 他们 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 , 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1 .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这事”是指什么 ? 请加以概括 .

 

2 .文章中加点的四个“他们” , 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

 

3 .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何种情感 ? 试加以分析 .

 

4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

A 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 , “我”十分气愤 .

B 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 , 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 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 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 , 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

D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 , 兴灾乐祸 , 严重地伤害了 . “我”的民族自尊心 , 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  

5. 从选文来看 , 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这两件事 .( 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 6 个字 )

 

 

 

 

 

2 导学案

                       主备人:刘滚灿        审核:初二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自主预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2、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3、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写在日记上即可)

A、为母亲洗一次脚    B、为母亲梳一次头    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   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

教学过程:

1、导入:

2、交流展示(字词、搜集材料、 准备工作)

3、速读课文,结合已有的印象。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4、合作探究 

 

A】探究题目一:读了(              ),我看到了一位(              )的母亲。(对学内容)

 

(方法指导:如何概括事件?例如: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    

 

 

b】探究题目二:从文中母亲的几件事中,哪些话语或是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群学内容 ,组长指导)

 

5 小结,预习:

其实作为颇有名气的学者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按照下面例子,再找出几例试着体会作者在运用词语方面的分寸感。

 

如:⑴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5、达标检测

a、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真实的母亲。这些形容词里有没有你不欣赏母亲的地方?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对于母亲身上你不欣赏的地方今后你会怎样对待呢?

 

 

第二课时

课堂目标:

1 小组展示

2 总结探究

准备展示目标:

1 概括事件,体会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分寸感

教学过程

四、设置报道站,小组准备

五、按照目标,小组展示

3,教师归纳,问题探究

 a、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b、文章最后一段写什么?

 

 

 

  c、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d、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4、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任何体现的?

 

 

 

5   积累  搜集有关母爱的故事、诗歌、名言。

 

                      

 

拓展延伸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写一个50字以内的片段。(写在日记本上)

 

课内反馈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①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③“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用原句回答)

 

 

.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⑥仿句练习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同题美文欣赏:             邹韬奋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蒙眬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在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爱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探究:

 

1、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典型片段 

 

2、感受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两文的异同点

3、我的第一本书

      课型:预习      主备人:刘滚灿       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2、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预习(独学)

读读课文。读写下列字词。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2、搜集作者牛汉的资料。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复述课文(3-8段)。

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读音准确,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对学)

a、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写在A内容(1)即可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下面内容,教师可先做例子,然后让学生依照例子去做准备

A 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对学+群学)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补述“他一辈子挎个篮子在附近几个村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交代?

 

 

 

B 品评含义丰富语言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上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第二课时

 

1 复习反馈

2 小组板演准备报道展示

展示目标

a、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b、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3 、课堂小结: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4 课内反馈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

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7.通观全文,“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9.试评价画线句。

 

 

 

10.你认为第二段中“我”的做法对不对?老师的做法对不对?

 

 

 

11.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12.乔元贞的命运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拓展训练:“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4 列夫、托尔斯泰 导学案

 

年级:初二年级       科目: 语文         课型:预习      主备人:刘滚灿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品味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及其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

重难点:学习对托尔斯泰进行细腻而夸张的肖像描写方法。

预习(独学)

1、掌握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解释四字词语)

黝黑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粗制滥造            广袤无垠               无可置疑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黯然失色              鹤立鸡群            

 

 抑郁寡欢                 藏污纳垢                正襟危坐   

 

2、同学们自行搜集列夫托尔斯泰和作者茨威格的资料写在下面:

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一课时

 

1、导入:从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入手、、、、、、那我们来看看名作家茨威格是怎样描述托尔斯泰的。

 

2默读课文,感知文意。文章可分为那两部分?(充分朗读课文)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默读1-5段,勾画出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也可抓住第一段

 

A文章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

 

 

B、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说说其作用。

 

 

 

 

    总结并明确:肖像描写应抓住人物的特征去写,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使文章更幽默生动,也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

 

4、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及其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

 

A、初见托尔斯泰的客人为什么惊奇地屏住呼吸?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托尔斯泰的目光。

 

(犀利)

 

B、托尔斯泰眼睛蕴涵的感情是怎样的?勾画出关键词语。

 

C、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从“这对珠宝”到“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进行刻画。)

 

D、文中能否看出托尔斯泰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他的人生是不幸福的,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E、这些描写表现了托尔斯泰的什么精神?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小结

 

                         第二课时

 

1 小组准备展示,目标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2 小组展示

3 问题探究

1、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来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通过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四、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俊秀之光才是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的含义?

 

 

 

 

5布置作业:

欣赏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想想上课时你自己的描述,你觉得人物肖像描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时间允许可以写一段人物肖像描写,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

 

 

 

5、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年级:初二年级       科目: 语文         课型:预习      主备人:刘滚灿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了解海伦 凯勒的有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感悟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深深地感激和怀念之情

3、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预习独学

1、认真阅读下列资料,勾一勾关键词和重点句子,力争对本文作者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比较准确和详细的了解,读完后,用简短的语言写下你的感受。

  ①海伦·凯勒,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的了不起的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先后完成了《我生活的故事》等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海伦那种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她的生命是个奇迹。可以说这个奇迹有一半是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

  ②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将不仅要看到她面庞的轮廓,以便我能够将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还要研究她的容貌,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她正是以此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任务的。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设计意图:充分感受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传奇人生及她对莎莉文老师的爱戴之情,建起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自己的思维。

  写下你的感受:

 

 

2、下列内容:  ①加点字注音,②解释词语(小组可先分工,后交流合作)

 

①生字: 

搓捻(cuō niǎn)    觅食(mi)     惭愧(kuì)     譬如(pì)     栖息(qī)   小憩(qì)  

 

遨游(áo)     冥思遐想(xiá)    迁徙(xǐ)     繁衍(yǎn    期期艾艾(ài)

②字词: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冥思遐想:深沉、悠远地思索或想像。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3、朗读课文二至三遍,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2 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本文主要写了莎莉文老师的哪几件事,请同学们看了课文后作出概括。

 

 

②读了本文,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3 研读赏析

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1、作者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你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2、找出文中关于“爱”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B 感悟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深深地感激和怀念之情

 

1 从文中找出我对莎莉文老师感谢怀念之情的句子,加以体会

 

 

2 本文的标题有怎样的含义,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指导,小结,准备展示内容

 

展示目标1  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展示目标2  感悟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深深地感激和怀念之情

 

展示目标3  了解海伦 凯勒的有关情况及自由创作

 

第二课时

1 复习巩固;爬黑板

2 小组准备,对子组辅导 教师巡视

3 小组展示

4 集体归纳总结

5 巩固拓展

6、——作者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下,领悟到了爱的真谛,这种爱的感觉和体验让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爱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答案,请说说你的心声吧。 仿照下列句子,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

爱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爱是__________

爱是漫漫长夜里的一豆灯光,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反馈

 

 

 

 

 

 

 

 

 

 

 

 

 

 

 

 

 

 

 

向你介绍一种傻瓜式阅读法

 

余映潮

 

   阅读课文也好,阅读课外文章也好,让同学们感到最困难的就是不知道怎样去读,不知道从何处读起。其实这也不怪同学们,阅读这件事,有时候头绪、要求是过于繁杂了。

  下面向你向你介绍一种傻瓜式阅读法。它挺简单,而且挺实惠。

  这种阅读方法也叫做“三个句子阅读法”,就是说,一篇文章到手,你对着它用三个句子说说话就行了。

  第一个句子是:这是一篇_____________

  第二个句子是:这篇文章好在(或“美在”)____________

  第三个句子是: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一篇非常短的寓言,咱们来对它用三个句子说话。

 

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取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现在用第一个句子说话:这是一篇寓言,这是一篇写动物故事的寓言,这是一篇关于小鱼和大鱼的寓言,这是一篇写小鱼和大鱼对话的寓言,这是一篇写不懂事的小鱼向有生活经验的妈妈求教的寓言,这是一篇鱼妈妈对幼稚的小鱼讲述“人生”道理的寓言,这是一篇关于谨防上当受骗的寓言,这是一篇关于生命安全的寓言,这是一篇内容很严肃的寓言……

  现在用第二个句子说话:这篇文章好在它是一篇寓言,好在它是一篇很短很短的寓言,好在它是一篇语意层层推进的寓言,好在文中的小鱼就是一条小鱼,好在文中的大鱼就是一条大鱼,好在小鱼与大鱼的对话集中在对一个问题的讨论之上,好在“钓钩”这个比喻极为鲜明地表现了用心险恶的阴谋,好在这短短的故事中有着极为深刻的让我们终身受用的人生哲理 ……

  现在用第三个句子说话: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用对话展开内容的写寓言的方法,学到了说话要像大鱼那样善于对重要之处进行强调,学到了“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这样的人生道理,学到了“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这样的深刻的警句……你看,三个句子多有用,说去说来,文章就被你说懂了。

  现在,请你对着这篇寓言继续说话,好吗?

 

 

 

教学指导:教师组织复习的技巧

 

余映潮

 

  初中语文总复习的全部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月。在短短的八周时间中要对中考作文进行扎实深入的复习,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从内容上讲,它讲究系统性、实用性、针对性;从安排上讲,它讲究技巧性和科学性,每一个方面的疏忽和肤浅都会影响到复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掌握一定的组织中考作文复习的技巧。

  下面介绍这样几个方面的作法。

  ()合理地划分复习的阶段

  划分复习阶段的过程,也就是规划复习的步骤、安排复习内容的过程。它在科学分析、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勾画出复习进程的基本轮廓,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从而确保复习内容的系统和周全。一般来讲,可这样进行划分:

  1.教材梳理阶段

  此阶段是作文总复习的基础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师生合作,对初中语文教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梳理,通过梳理明确复习的重难点,明确所要借鉴的内容,明确所要撷取的材料,使复习的内容有据可依,让复习的内容心中有底。梳理的主要内容有:

  (1)初中语文三种主要文体的训练序列

  应使之表格化,从中窥见复习的重难点,从中找到需要加强训练或补充的内容。

  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大作文的训练主要有如下的14次:

  ①说自己想说的话,①说话要真实、要实在,③说话要有条理,④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⑤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⑥展开想象,拓宽思路,⑦写人记事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⑧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⑨围绕中心选择材料,⑩要根据中心确定详略,11叙述结合描写,12在记叙中穿插议论,13人物小传,14新闻报道。这14次训练中的12次集中在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则完全没有记叙文的作文训练。

  我们再来看人教社原统编教材的训练体系,人教社原统编教材安排了18次记叙文大作文写作训练,其中记事、写人的训练点有:

  ①记叙一件事,②记叙生活中的见闻,③记一次参观或访问,④选用片段材料写人,⑤写一件新鲜事,⑥写一个熟悉的人,⑦写自己深受感动的事,⑧记叙比较复杂的事,⑨通过几件事记叙人物,10在记叙中穿插议论,11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等十余次。

  对比的结果表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点远没有原统编教材的训练目的明确。从中考复习应试的角度来看,原统编教材的训练点更有实用价值。通过教材梳理,我们就可以借鉴统编教材的训练安排,调整总复习中的作文训练点,以更加准确地逼近考点。

  (2)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供利用的材料,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中所需要的论据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人名言、人物故事、历史风云等方面的内容不少,但在中考作文中的利用率很低。考生在考场上往往为寻找可*的论据而搜索枯肠,却不知道教材就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如通过分类排列,以时代新风、艰苦奋斗、立志、正气、勤奋、谦虚、修养、爱国、荣誉、友爱等为专题,则可以集纳如下面内容的许多熟悉而且大有用场的材料: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双眼呆滞无神,不适合学戏,天资的欠缺使他更加勤奋。他每日仰望天空飞鸽,追逐飞鸽的身影;俯视鱼缸水底,紧盯遨游的金鱼;用火柴棍撑起眼帘,锻炼眼睛顾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那双眼睛终于变得如一汪秋水,脉脉有情。 ·宋代福州陈正之,性愚钝,读书一次只能读50字。一篇短文竟需两百遍才熟,但他勤学苦练,天长日久竟成为博学之士。

  ·鲁迅先生有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他的好友劝他换条新的,鲁迅说:“我岂但不穿新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生活太安逸,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3)初中语文教材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种主要文体的写作模式这对于考场作文指导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在归纳、提炼的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课文写作知识,对即将参加考试的同学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觉得这些知识非常新鲜、有用。如总结出来的“写人”记叙文常见的构思角度:

  ①写一件事表现一个人,如《背影》;

  ②写几件事表现一个人,如《我的老师》;

  ③写一件物表现一个人,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④写一个场面表现一个人,如《变色龙》;

  ⑤写一件事表现若干人,如《挺进报》;

  ⑥写几件事表现若干人,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⑦写一个场面表现若干人,如《卖蟹》;

  ⑧人物小传,如《冰心小传》。

  (4)初中语文应用文训练的主要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应用文训练点达20个以上,如:通知、启事、

  电报、 汇款、介绍信、证明信、公开信、倡议书、申请书、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贺词、贺信、贺电、会议记录、合同、民事诉状、计划、公约、海报、黑扳报、科技报告、 产品说明书、 唁电、唁函等。从中考复习的角度看,它们可以分为如下的种类:①格式类。如通知、启事、信件等。这是复习中必须覆盖的内容,且以复习应以“格式”为主。一方面用以应对中考的写作题,一方面应对中考的修改题。

  ②操作类。如电报、 汇款等,可略加复习,以应对中考的填写题。

  ③内容类。如倡议书、申请书、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等。除了格式之外,对它们的复习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训练。

  还有一类为“不复习类”,如合同、民事诉讼状、计划、公约、海报、黑扳报、 科技报告、唁电、唁函等。它们一般不会出现在试卷上。

  2.题型和审题训练阶段

  此阶段是作文总复习的发展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剖析各类考场作文题型的特点、基本样式和变式,让考生熟悉、了解各种题型,以便在考场上应对自如。题型和审题训练的主要内容,除了对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无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条件作文、看图作文、想象作文等类型作文的基本题型进行训练以外,还要对考生进行中考作文的活题和难题题型的训练。

  如,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如下类型的中考作文“活”题的适应性训练:(1)划范围式无命题作文

  如年北京市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请你以艾华同学的名义给朋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一种爱好。

  文题只划出了“个人爱好”这个范围,让考生人人都能写自己在“爱好”方面的特别之处,每个考生都绝对有内容可写。此类文题虽然要求宽松,但审题中却不可粗心大意,题中“写一封信”、“介绍一种爱好”等限定性内容绝对不能忽略。

  (2)限条件式自由拟题作文

  如上海市题:①题目自拟,但必须包含“我”、“第一”这两个词。如:我的第一位老师,我第一次看彩电,得第一名的是我,我家第一次旅游,等等。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出题者要求考生自由拟题,同时限定文题中必含“我”、“第一”两个词。由于没有其它条件的限制,所以取材立意也宽泛而自由。面对此种题型,考生要在命题上反复斟酌,认真比较,一定不要写到中途又换题目。

  (3)无文体式命题作文

  如河南省题“生活”,又如河南省题“同学,你不能这样”。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用上面的文题可以写记叙文、抒情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在文体的写作上给考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机会,使考场作文显得灵活多姿。此类文题强调实用,注重表达,考生要注意发挥特长,巧取角度,力避举棋不定,左右游。写作过程中应力避中途变换文体。

  (4)选择式自由拟题作文

  如年北京市题:①从你初中三年的生活选取材料,写一篇记叙文,写出80年代中学生积极向上的志趣。②就能促使你健康成长或影响你健康成长的某件事,写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要求任选上述一种文体,题目自拟。

  文题从三个方面给考生提供了便利。第一,两题选一;第二,题目自定;第三,取材自由。

  整个文题非常灵活。但以上三个“便利”,同时也是三种干扰因素,所以考生要冷静、耐心,以较快的速度入题。

  (5)指定式自由命题作文

  如河南省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使人避恶,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上面是关于读书的几则名言,相信你也有类似的感受。请你选择读过的一本好书(或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篇文章),谈谈你的心得体会和受到的教益。题目自拟。

  这是一个难而活的题。它难在出题者指定考生写关于读某一本书(或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篇文章)的感受。不少的考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还要自己命题来写这方面的文章,就显得更加难了。遇到这样的题,最好是往“小”方面写,如最好写读了“一篇文章”之后的感受,而尽量避免写读了“一本好书”之后的感受。

  (6)多种限制式半命题作文

  如安徽省题:我懂得了          。这个题有7个限制: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写作文,②从“母爱”“父爱”“老师的爱”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到题目的横线上。不得选填其他词语,否则得零分,③要准确理解题目含义,按题目要求作文,④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⑤文中不得暴露自己所在地区和学校,否则得零分,⑥不少于600字,⑦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这种题限制诸多,危机四伏,还带有屡屡的警告,因此考生大意不得。

  (7)一材多体组合式作文

  如新疆喀什市文题:星期六下午大扫除,一班的卫生区在厕所附近。王强说气味不好,有害健康,抱着篮球跑了;范花穿着新裙子,站在远处不动,张冬宣称他在家从不扫地倒垃圾……李芳一声不吭,和另外几个同学把卫生区扫完了。①根据上面材料,发挥想象,描写几个人的神态、语言、动作,构成一个场面。字数200字左右。②根据这则材料,选定一个中心,写一篇小评论。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此类题“运动量”很大,要阅读材料,要设想场面,要提炼中心,还要拟文题。由于设计灵活,在内容取舍上让考生颇费斟酌。解题的关键是熟读材料,按要求一篇一篇地完成作文。

  (8)设情景式命题或自由命题作文如烟台市题:当前,有不少初中同学因一时掉了队,便对继续学习失去信心,想中途辍学。请你针对这些同学的思想实际,写一篇帮助他们重新鼓起勇气、树立信心的文章。题目:劝学。这类题目中的“材料”并非可以直接利用。它的作用只是创设一种写作环境,让考生好像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以调动写作激情。所以,凡遇上此类题或以“如果”、“假设”之类材料组成的文题,都得领会“情景”,深入“情景”,“扮演”情景中的一个“角色”,然后按要求作文。

  3.素材训练阶段

  此阶段是作文总复习的深化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训练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材料的技巧,让学生在考场作文的困难局面面前从容自如地选用材料,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其训练的主要内容有:

  (1)积累材料的训练

  指导学生收集如下方面的材料:

  第一,学生自身的材料,包括“我”、“我与学校”、“我与家庭”、“我与社会”四大方面具有“闪光点”、“美点”、“感点”性质的精彩片断,有20例左右,便能应对写自己、写他人的记叙文选材的需要。

  第二,供引用的材料。主要是与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生活、学习、思想修养、世界观形成有关的真人真事、名言、警句、诗词、例证。

  第三,供借鉴用的材料。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短小精美的范文,各找10篇左右,仔细阅读、分析、揣摩、领悟,吸收其构思、表达的技巧。如果每位同学都如此,便可避免由于死背范文而产生的考场作文雷同的现象。

  (2)选择材料的训练

  这种训练要分文体进行:

  第一,记叙文的选材训练。主要方式是针对一组一组内容相近的文题,斟酌、考虑选用怎样的材料进行铺叙,以锻炼驾驭材料的能力。

  第二,议论文的用材训练,主要方式是针对论文题目或论点进行选用材料的训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如何选用支撑论点的材料,②如何对支撑论点的材料进行表述。

  第三,说明文的读材训练。常用的方法是提供一组材料,要求找出某个方面的材料,然后进行作文。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主要是培养考生迅速筛选、搜寻有用信息的能力。

  第四、文体不限作文的析材训练。常用的方法是从历年中考作文题中撷取典型的故事材料、事例材料、诗歌材料等等,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分析、理解训练。

  (3)运用素材的训练

  要从难到易分层次进行安排:

  第一,训练学生从单一角度运用材料。这是较低层次的训练,要求将材料用好、用准、用实。

  第二,训练学生多角度地运用材料。这是较高层次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多方位、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训练思维的敏锐和选材时的变通能力。此时要求将材料用活、用巧。

  运用素材的训练,在兼顾记叙、说明的同时,特别讲求议论文运用材料的训练。

  4.构思训练阶段

  此阶段是作文总复习的高潮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严格地、按部就班地、全面地进行大小作文的构思及其速度训练。其主要内容,第一是有的放矢地让同学们接触一批文题,第二是继续深化对教材中各类文章写作模式的理解,第三是进行快速整体构思训练。具体安排可以是:

  (1)局部构段训练

  其任务是进行三种主要文体的开头、结尾及构段方式的训练,以掌握快速入题、精妙结尾及正确构段的若干方法,训练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可略有深化、扩展。例如说明文小段组合方式,训练一下,对写作考场说明文很有帮助。①说明+描写: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③说明+阐释: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③说明+观感: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SX(B-*6][HT7,5]族〖〗鸟〖SX)〗〖HT5K〗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④说明+评价: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还有:

  ⑤说明+印证,⑥说明+总结,⑦说明+点示,⑧说明+抒情等。

  (2)写作模式训练

  其任务是进行三种主要文体的写作模式训练,以使文章的展开有一定的章法,有明晰的思路。这种训练也以教材为依据,既有一定的标高,又为学生喜闻乐见。例如说明文的展开,讲究条理清楚、顺序井然,从大的构思框架上讲,有许多说明文是用一种“三部曲”的模式写成,如:

  《松鼠》:漂亮的外形——驯良的性格——乖巧的习性。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总的特点——局部特点——细部特点。

  《海光》:海光的奇特表象——海光产生的原因——海光给人类的启示。

  《机器人》:古代机器人——现代机器人——未来机器人。

  《中国石拱桥》:特点——典型例子——成就。

  《死海不死》:死海的表象——死海的特点——死海的未来。

  《万紫千红的花》:花色浓淡的原因——花色变化的原因——花与人们的生活。

  把这种模式及其例证介绍给学生,或指导学生自己提炼、总结,将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3)综合构思训练

  任务主要是进行成篇作文的构思角度和表现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巩固基础,将写作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如记叙文的写作构思训练,就可以结合教例进行如下构思方法的训练:

  以小见大法,侧面表现法,设置悬念法,夹叙夹议法,抑扬结合法,先后有序法,点面结合法,横式结构法等等。

  上述四个阶段,在时间安排上不能平分秋色,重点应放在材料训练和构思训练上。如果考虑得比较周全,教材梳理的时间还可以提前,为总复习节约一些宝贵的时间。

  ()科学地安排复习的课型

  中考作文复习讲究以科学的手段强化训练,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这里所讲的科学手段,主要是课型的设计和安排,它是提高复习效率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从历年的中考复习来看,许多教师忽略了作文总复习的全面指导、重点提高、弥补缺陷、争取时间的特点,往往习惯于布置文题——安排写作——批改讲评的教学程序,把力量几乎全放在写作课上,不但方式比较单一,节奏比较缓慢,而且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复习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有必要进行中考作文复习阶段中的课型和课堂结构的改革。教学实践证明,除了“写作评讲课”以外,下列课型是比较实用、实惠的。

  1.佳作吟诵课

  或由教师提供平时积累的美文佳作,或由学生收集自认水平不错的同龄人作品,在课堂上朗诵赏读。一篇读完,又可互相交换。由于资料的参读带有应考性质,此时的阅读将会十分专注,学生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受到语言、思想、情感的熏陶。

  2.信息交流课

  一般以专题进行,分小组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知识积累,强化学生的记忆和表达。例如,可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一篇自认为写得好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并简单评说它为什么写得好,若以六人小组计,人人都能发言,每个人便接触了六篇例文。又例如,让同学们谈谈横式结构的文章有哪些结构形式,于是就有日记标题式、字母标题式、单词标题式,短语标题式、句子标题式、数码标题式、留出空行式等多种模式的介绍。

  3.习作整理课要求学生整理初中以来的习作,将几十篇文章翻阅浏览,让学生激起回忆的浪花,回首生活的足迹,撷取有用的材料,修改稚嫩的作文。每个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都能发现自己以往习作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考场作文的构思立意、词语锤炼及情感表达。若能指导学生将习作分类整理,则实用性显得更大。

  4.听读记录课

  此种方法是师生合作,选定最有示范作用的优秀精短范文,由教师朗读,学生笔记下来。一般的作法是教师用稍慢的速度朗读三遍,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记、修订。此法有一箭多雕之功效,既练了字,练了听力,训练了写字的速度,又带着很深的印象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美文。

  5.写法讲析课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梳理教材之中,在信息交流之中,随时概括总结规律性的板块知识,并用卡片记录下来,形成美不胜收的写作指导卡片。学生在记录、整理的过程中既增强了动手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如对记叙文结尾方式的分析品评,可介绍记叙文结尾的八个美点:简洁美,如《论雷峰塔的倒掉》;含蓄美,如《落棋有声》;激情美,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气势美,如《海燕》;意境美,如《荔枝蜜》;精警美,如《枣核》;画面美,如《七根火柴》;悬念美,如《鞋》。6.提纲训练课

  此课型着眼于增大训练的密度,节约训练的时间,锻炼学生快速构思的能力。是非常有用、非常有意义的一种训练课型。运用得好,有很高的复习效率。其方法是:

  以“一节课”为单位,教师组织学生对一定数量的文题进行构思训练,只拟提纲,不求成文。训练的内容有多角度立意训练、一题多作构思训练、联想与想象训练、布局谋篇训练等。

  在一个课时内,只拟五个左右文题让学生快速构思,要求写出较为详细的构思提纲或构思内容,教师在巡回之中发现优秀的提纲,拿出来加以评讲。

  如果作文总复习期间对30个左右的文题进行认真的构思训练,则学生的考场应变能力可以大大增强。

  7.思路开拓课

  此课型着眼于开拓学生思路,增长学生见识,在有趣的横向联系中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如教材中,人物“脸”的描写有几十例,可先找出对人物的脸和脸色进行描写的句子: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②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③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

  ④在人们的说笑声中,老头红了脸。

  ⑤他坐在小板凳上,两个肘子支在膝盖上,两只手掌托住冻得发红的脸蛋。

  ⑥她那时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颗黑痣。……

  然后进行读写分析:从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就“写作”知识来讲,可以让我们学到:①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生活状况。

  ②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身分、年龄。

  ③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

  ④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灵之美丑。

  ⑤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烘托文章的主题。

  ⑥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

  ⑦用脸色的描写表现时代的痕迹。

  ⑧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特定情境下的遭际。

  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脸色的描写,多用简笔,少用细笔;适当穿插,点到为止。可单独一笔,也可在文中多次呼应。如《一面》、《孔乙己》、《卖蟹》、《我的叔叔于勒》等。

  8.心理训练课

  此课型运用的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健康的考试心理,努力提高他们的考场反干扰能力,锻炼他们的毅力和意志,以努力保证在“考场”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作文质量。训练的主要内容有:考试心理训练、模拟的快速作文训练、在复杂环境中排除干扰的训练等等。另外,还有常用的专题训练课、仿写课、语言技能训练课等,也可穿插使用。

  ()精心地设计复习的题型

  中考作文总复习,最忌单一呆板的写作训练和评讲。从时间分配上来讲,满满地安排六至八次大作文写作训练,就可能占去全部的作文总复习时间,用这六至八次彼此间没有逻辑联系的训练来应对中考,似乎还比较困难。从学生心理上讲,由于其它需要背诵牢记的课程的时间压力,由于应考前冲刺的精神压力,大部分同学对写作训练已是“无心恋战”。所以必须从侧面入手,从激发兴趣入手,以活跃总复习气氛入手,从提高效率入手,科学地设计总复习阶段的训练题型,使总复习取得应有的成效。下面介绍一些多样化的复习题型。

  1.铺垫型

  设计这种题型的目的是有步骤、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对写作规律、表达技巧进行纵横联系及比较归纳,或者就学生喜爱的构思方法组织交流,使学生在对写作规律的探求中、在相互间的交流启发中受到影响、掌握知识。这种题型不要求学生进行写作,但从总体上、全局上对提高学生的驾驭能力足有帮助,故称“铺垫型”。它有下面几种主要形式:

  (1)探求规律式题例:以“记叙文开头的‘风景画’”为题,谈谈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交流见闻式题例:很多同学在记叙文写作中,喜用横式结构,用一些生活的片断来连缀成文。你认为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应注意什么,结合实例说明。

  (3)收集资料式题例:请同学们收集“怎样做人”方面的名言警句。

  (4)归纳提炼式题例:从记叙文篇末点题中归纳出议论的几种作用。

  2.练“思”型

  也叫“部分练习型”。设计这种题型的目的是增大训练的密度,节省训练的时间,提高训练的效率。它的着眼点在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由于这种题型着眼于思维训练,并不要求成文,所以称为“练思型。”它的训练包括下面几点:

  (1)多角度立意训练题例:如果要你写一篇关于《伤仲永》的读后感,你打算怎样立意?请写出构思提纲,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立意。

  (2)一题多作构思训练题例:以“明天”为题,分别写一篇记叙文,一篇议论文,一篇寓言。请快速拟出三篇文章的结构提纲。

  (3)联想与想象训练题例:我们要为几篇课文续写情节,请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快速构思,口述构思的内容:“韩麦尔先生启程之后”、“我又见到于勒叔叔”、“孔乙己之死”。

  (4)布局谋篇训练题例:以“毕业班的老师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每人拟出三种不同的结构提纲。

  3.练笔型

  也叫“整体练习型”。设计这种题型的主要目的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复习阶段中完成若干篇作文,以巩固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掌握,提高对考试中复杂情况的应对能力。这种题型的训练,除了平时作文指导中经常进行的命题作文这一形式外,还须十分注意下面四种形式的作文训练:

  (1)半命题作文题例:我要说,                    (结合毕业时的生活、心情写,横线部分可用“老师,再见!”“我要过一个真正愉快的暑假”等等代替。)

  (2)给材料作文题例:据中国青年报载,高考招生之后,高校新生绝大部分由亲属护送到校。在一所学校的学生宿舍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新生。一对从江西专程送子的夫妻正在忙着,儿子静静地在一旁观看,他父亲说,这孩子昨天才第一次自己洗了衣服。这里大多数新生对自己自立的能力表示怀疑,因为他们的父母为了全力保他们考上大学,免去了一切他们自己早该会做的事。根据上面的材料,自己命题,写一篇读后感。

  (3)文体不限作文题例:

  “人生应尽的责任是要让人家觉得生活可爱。” 自拟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将罗曼·罗兰的这句名言引进文章中。文体不限。

  (4)话题式作文题例:风景秀丽的园林中,一条九曲回廊蜿蜒水上,游客驻足其间,极目览胜,常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浓荫深处,一条弯弯的小路盘旋曲折,漫步徜徉之时,常令人平添一份神秘,一份深邃。而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则更使人惊喜不已,终生难忘。这是经历了曲折的收获,它让人倍感不易,倍加珍惜。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以“曲折”为话题,自拟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写出你的真切感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练“识”型

  也叫“综合练习型”。设计这种题型的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健康的考试心理,努力提高学生的考场反干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努力保证在“考场”这个特定环境下的文章质量。由于这种题型着眼于学生思想素质的训练,故称“练识型”。一般来讲,训练内容包括下列方面。

  (1)训练考试心理题例:一篇作文的好坏,不单是技巧问题、语言问题、知识的丰富与匮乏问题,也是一个思想品德的修养问题、意志与毅力的坚韧与否的问题。考场作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考试心理是否正常。请用简短篇幅,谈谈你明确考试目的、端正考试态度、发挥正常水平的打算。

  (2)训练作文速度题例:答题的速率是我们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反映。我们应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并有相当难度的练习。在一节课时间内,请你对“我的好老师”、“老师是我们的好朋友”和“父母在我的心目中”、“我在父母的心目中”这两组文题进行审题比较,并选择一题做一篇作文。

  (3)发展认识水平题例:考场作文一忌套用,二忌雷同,三忌不成篇。文章立意要刻意求新。虽然都是有话可讲,但认识水平不同,文章质量也有高下。文题“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已经做过作文,现在根据提高认识水平的要求,请再构思成文,时间一节课。

  铺垫型、练“思”型、练笔型、练“识”型四种作文训练题型,是总复习中作文指导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以练笔型作文训练为主,其它三种题型训练为辅。铺垫、练“思”、练“识”三种题型的训练,由于不要求成文或快速成文,所以费时不多,而又能十分有效地提高练笔型作文训练的效率和水平,从而保证学生在考场作文中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中考作文总复习也有一个抓重点和难点的问题。重点就是记叙文,难点就是议论文,要想方设法辅导学生写好写人叙事、小中见大的文章和一事一议、一事一感的文章,想法增加学生所掌握的材料,想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6            

年级:初二年级       科目: 语文         课型:预习      主备人:刘滚灿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 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 品位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重点、难点:  

12.品析两地雪景的不同特点。  

预习独学:

背景介绍:《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简介文体:

散文诗  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加点字注音)

凛冽     褪尽     脂粉奁     磬口    粘连     朔方     不幸否耶    处子   阿罗汉     目光灼灼     模样      粘结     粘连      旋风      旋转 

2、搜集有关“雪”的美文佳句,,积累在积累本上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2、反复诵读课文,在朗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中学生明确南方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作者的感情倾向及感受)

 

探究1: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3、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到底有何特征?(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做标记勾画)

 

 

四、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五、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3)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4、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揣摩到作者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试着找找出来)

 

探究2:品位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本文是散文诗,既有优美的语言,又有较为深刻意蕴。我们试着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的雪吗?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2、你还能通过自己或是小组群学理解哪些内容?

 

 

 

7、延伸积累:《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2、小组准备展示目标

 

目标1: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目标2:品位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3、小组展示

 

4、教师及学生作总结

 

5、课内反馈

 

七、课内阅读: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4、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5、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从对北方的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

 

4、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

 

5、这段文字中写到了塑雪罗汉,作者的另一篇课文中写到过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呢?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7、雷电颂

 

年级:初二年级       科目: 语文         课型:预习      主备人:刘滚灿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作者、人物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戏剧知识介绍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

 

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5、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看课本上的参考资料(了解剧情和背景)

 

吟咏“雷电颂”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

 

    这个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关于《雷电颂》的舞台说明(正文前小字部分)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预习独学: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注音):

 

睥睨       污秽      犀利        迸射       播弄            虐待    

 

雷霆       踌躇      鞭挞        罪孽       拖泥带水        稽首

 

2、说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最犀利的剑呀!                                   

 

3)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4)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⑸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                                                            

 

⑹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⑺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            

 

8 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                        

 

 

 

3、用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研讨课文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2、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3、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4、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语言品味

 

1、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2、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4、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2 小组准备展示,教师巡视

 

3、教师小结

 

阅读理解:略

 

  

 

 比较阅读

 

与以前读过的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相比,本文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8、短文两篇       巴金

 

年级:初二年级       科目: 语文         课型:自读      主备人:刘滚灿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预习独学:

 

1、了解作者、背景

 

    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7年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写作年代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2、看提示导语,默读课文。      3.查字典,理解生字。      

 

注音:                      一撮

 

解释: 倘使:     皓月:         咏叹:      凭栏:        飞蛾扑火:

 

4、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5、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

 

______    _  ___),( _ _  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三、指导学生通过了解导学案背景材料或自行查找工具书的方法,来加以理解文章内容

 

四、问题研究

 

1.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5、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调动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月》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则是锻炼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6、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课内反馈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①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21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觉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②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22

 

1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2、《日》中作者要表达的重点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4、作者用神话“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有何深意?

 

 

 

 5、统观上文,概括巴金的创作风格。

 

 

 

 六、链接中考

 

                        心中的芦苇      张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年第131篇:读文有思∣非文章类语篇写作与读写结合
2014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如何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看完长知识了!
我是这样进行初三语文总复习的
语文复习计划 (七年级上册)
作文教学写作的陷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