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世家大族
userphoto

2022.12.03 上海

关注
  1. 在《军师联盟》的开头部分,提到东汉末年,我国尚未有科举,国家是通过每月的“月旦评”来选拔和任用人才。那么,什么是“月旦评”呢?

    其实,东汉的选举制度,是郡国太守和中央高官挑选有才德的人为茂才、孝廉,充当自己的僚属,前者为察举,后者为征辟。然而外戚、宦官任用自己的党羽担任高官、太守,专选品行卑污,跟着自己胡来的货色做茂才、孝廉,充当官属,以至于民间有这样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而随着察举制的朽败,新的选择人才方法创立,这,就是品评,主要途径就是士子们参加“月旦评”,通过名家点评使自己得到认可和名声。

    月旦评,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后汉书·许劭传》:“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在许劭评点的众多人物当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曹操。

    曹操想得到许劭的评点,但是许劭嫌弃他出身低贱,故在曹操用了一番“技巧”之后,许劭说出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名言”,这是《三国演义》罗贯中的描述。

    而当我们翻看《三国志》,其真实的描述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在《军师联盟》的开头部分,提到东汉末年,我国尚未有科举,国家是通过每月的“月旦评”来选拔和任用人才。那么,什么是“月旦评”呢?

其实,东汉的选举制度,是郡国太守和中央高官挑选有才德的人为茂才、孝廉,充当自己的僚属,前者为察举,后者为征辟。然而外戚、宦官任用自己的党羽担任高官、太守,专选品行卑污,跟着自己胡来的货色做茂才、孝廉,充当官属,以至于民间有这样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而随着察举制的朽败,新的选择人才方法创立,这,就是品评,主要途径就是士子们参加“月旦评”,通过名家点评使自己得到认可和名声。

月旦评,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后汉书·许劭传》:“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在许劭评点的众多人物当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曹操。

曹操想得到许劭的评点,但是许劭嫌弃他出身低贱,故在曹操用了一番“技巧”之后,许劭说出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名言”,这是《三国演义》罗贯中的描述。

而当我们翻看《三国志》,其真实的描述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1. 门阀制度(System of Dominant Family),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

    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只有到了隋唐以后,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并最后退出历史舞台。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1,琅琊王氏:我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桓庾”),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

    ⑴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⑵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但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亦因而发动政变,史称王敦之乱。后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⑶王戎(234-305),字濬冲,琅邪临沂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司徒,封安丰侯。永兴二年(305年)卒,谥元侯。

    ⑷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

    ⑸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琅邪临沂人,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⑹王凝之(334-399年),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献之的兄长,善草书、隶书。作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是谢安的兄长谢奕之女谢道韫的丈夫。

    2,陈郡谢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谢尚的从弟。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崩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并在其死后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①谢玄(343年—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之侄。东晋时期军事家。

    ②谢石(327年-389年1月27日),字石奴,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晋朝大臣,谢安之弟。

    ③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世称谢客,以字行于世。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玄之孙。

    ④谢尚(308年—357年),,谢安丛兄,任豫州刺史十二年,使陈郡谢氏得以列为方镇。

    ⑤谢朓(tiǎo)(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谯国桓氏: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

    桓温(312年-373年),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桓玄(369-404年),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将领、权臣,大司马桓温之子。大亨元年(403年),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 不久,刘裕举北府兵起义,桓玄败逃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十六岁。

    4,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在唐朝的京兆地区很有影响,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唐一代韦氏家族成员拜相者共计二十位,势冠全唐;家族仕宦率极高,尤其是高品级官吏的仕宦人数急剧增加;家族成为皇室通婚之重要对象,共有近三十位成员与皇室成员进行婚姻来往;

    ⑴韦孝宽(509年~580年),名叔裕,字孝宽,陕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南)人。北周太傅,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军事家、战略家。

    ⑵韦皇后(?-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李显第二任皇后。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⑶韦应物(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⑷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⑸韦皋(746年—805年9月13日[1] ),字城武。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名臣。贞元元年(785年),出任剑南节度使,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世称”韦南康“。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韦皋去世,年六十。获赠太师,谥号“忠武“。

    5,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弘农杨氏代表:

    ⑴杨敞(chǎng)(?-前74年9月20日),字子明,号君平,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西汉时期著名政治家,西汉中期宰相,政治家,曾担任西汉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农等高级官职。为人谨慎。为弘农杨氏第一世祖。

    ⑵杨震(?—124年),字伯起。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

    ⑶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名士杨修之父,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汉献帝时,杨彪历官三公(司空、司徒、太尉)。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他据理力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将杨彪下狱,获释后又任太常。他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

    ⑷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

    ⑸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华阴)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

    ⑹杨玄感(?―613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司徒杨素长子,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炀帝杨广的贵族首领。仕隋官至礼部尚书,袭封楚国公。因隋炀帝猜忌大臣,使得杨玄感内心不安。于是开始策划谋反。

    ⑺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⑻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五代时期宰相、书法家,门下侍郎杨涉之子。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响。代表作品有《韭花帖》。

    6,河内司马氏: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

    “司马八达”指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汉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字仲达等八兄弟,儿子司马昭,司马师。西晋和东晋的开创者。

    7,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

    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

    8,汝南袁氏:东汉时期的著名世族,祖籍在汝南郡(今河南商水西南)。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世三公”。

    ⑴袁安(?—92年4月9日[1-2] ),字邵公,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十余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

    ⑵袁绍(?-202年6月28日[1] ),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⑶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 ,但未受人承认。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9,清河崔氏: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

    ⑴崔琰(163-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从兄,曹操帐下谋士。

    ⑵崔浩(?-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军事谋略家,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

    ⑶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诸城)人。三国时曹魏大臣,中尉崔琰从弟。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为坞长,后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时,历任幽州刺史、大鸿胪、司隶校尉。明帝时,升任司空,封安阳亭侯,后进封安阳乡侯。正始五年(244年)去世,谥号孝侯。[1] 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10,河东裴氏: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该家族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以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著称于世。

    ⑴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1] 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魏晋时期名臣,著名地图学家。

    ⑵裴頠(wěi)(267-300)字逸民。西晋大臣、哲学家。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司空裴秀之子,他曾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之职。裴頠反对王弼、何晏的“贵无论”,提出“崇有论。

    ⑶裴世清,(又名裴清)河东闻喜人,外交家。仕隋为文林郎、鸿胪卿掌客。入唐为驾部郎中、江州刺史。裴世清,正史无传,他的政绩很少为人所知,但他曾率领隋朝第一个政府级访日友好使团,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做出贡献。

    ⑷裴寂(573年-629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

    ⑸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字守约,汉族,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

    ⑹裴矩(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隋唐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

    ⑺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1-2] ),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3] 。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⑻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1] ,唐朝宰相,宁州刺史裴守真之子。

    11,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自三国时期卢毓两度拜相至宋代卢多逊,卢氏22人位居宰相,其中卢氏“八相佐唐”更为历史佳话。另外,卢氏封王者有卢绾、卢文进、卢光稠,贵为封疆大吏者逾百,自汉末卢植起至唐代中期,入正史者共840人,有官职记载者多达460余人。卢氏家族成为自魏晋至唐朝时期的中华四大名门望族之一。

    ⑴卢敖(前275-前195年),字雍照,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秦代博士,本齐国(一说燕国)方士。曾为秦始皇寻求古仙人羡门、高誓及芝奇长生仙药,秦始皇赏赐甚厚,进为博士。后见秦始皇刚愎拒谏,专横失道,遂避难隐遁,居于故山(今诸城市区东南13公里处)。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终因未得而作罢。故山后改名卢山,山前有卢山洞,内置卢敖像。汉武帝感其德,建卢氏县,县名沿袭至今。

    ⑵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1] 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师从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2] 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

    ⑶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诗人。

    ⑷慧能(638——713)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俗姓卢,传说初生时有“二异僧”来取名“惠能”,是从小就叫惠能;按照佛门惯例,“惠能”是出家时的法名。父亲原在范阳(今北京附近的涿县)做官,后来被贬迁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12,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北魏隋唐时期,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荥阳位于郑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

    ⑴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两汉之交时著名的儒学大师。郑兴擅长历算,喜好古学,尤其对《左氏》、《周官》有研究,东汉研究《左氏》的人多半出自郑兴的流派,与当时另一个经学家贾逵合称郑贾,他们的学术流派被称为郑贾之学。

    ⑵郑众(?—83年),字仲师。河南开封人。东汉经学家、官员,名儒郑兴之子。汉明帝时,郑众被司空征辟,曾任给事中、越骑司马。永平八年(64年),持节出使北匈奴,拒绝向北匈奴单于下拜,保全气节。回朝后,建议朝廷置大将防止南北匈奴互相联络,促成度辽将军的设置。后因推辞再次出使匈奴而获罪。历官军司马、护西域中郎将、武威太守、左冯翊。建初六年(81年),出任大司农。为官清廉正直,反对重行盐铁专卖。

    ⑶郑道昭(455~516年),字僖伯,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人,北朝魏诗人、书法家,三国时曹魏将作大匠郑浑九世孙,北魏秘书监郑羲幼子,自称“中岳先生”。郑道昭是魏碑体的鼻祖,在当时与王羲之齐名,有“ 北郑南王”之称,也被誉为“北方书圣”。

    ⑷郑畋(tián)(825年-883年),字台文,荥阳人,唐朝宰相、诗人,唐僖宗即位后,郑畋被召回朝中担任兵部侍郎。乾符四年(877年),郑畋任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广明元年(880年),郑畋出任凤翔陇右节度使。长安失陷后,郑畋在龙尾坡大破黄巢军,并传檄四方,号召藩镇合讨黄巢。中和元年(881年),部将李昌言兵变,郑畋被迫离开凤翔。中和二年(882年),郑畋被召到成都,担任司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军务。中和三年(883年),郑畋被田令孜排挤出朝改任检校司徒、太子太保。

    13,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

    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代表人物王栩(鬼谷子),王翦,王贲,王符,王昭君,王离,王陵,王通,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

    14,扶风窦氏,窦姓出自夏朝少康,章武侯窦少君(窦广国)七世孙窦融,自高祖父在汉宣帝时从家乡常山郡(河北石家庄)到扶风郡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官,逐渐成为扶风郡大族。扶风窦氏跟从汉光武帝,以军功起家,出现了窦融、窦宪等一大批显赫一时的贵族,并成为沿袭百年的外戚世家。历经魏晋南北朝,扶风窦氏仍然颇有军功,故而在政治舞台与军事活动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至于东魏、北齐的代北窦氏纷纷攀附名门窦氏,自承为扶风窦氏之后。

    ⑴窦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新莽末至东汉时期军阀、名臣,云台三十二将之一。

    ⑵窦武(?—168年),字游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时期外戚、学者,大司空窦融玄孙,延熹八年(165年),因长女窦妙被立为皇后,于是以郎中迁越骑校尉,封槐里侯。次年,拜城门校尉。窦武任职时,辟召名士,所得两宫赏赐,也都捐助给太学生,得到士大夫的拥护。灵帝继位,拜大将军。辅佐朝政,不久,与太傅陈蕃定计翦除诸宦官。但因不听陈蕃建议,致使谋划泄露, 结果兵败自杀,被枭首于洛阳都亭。

    ⑶窦宪(?—92年),字伯度,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大司空窦融曾孙,东汉外戚、权臣、名将。建初二年(77年),汉章帝立窦宪之妹为皇后。永元元年(89年)窦宪派遣刺客刺杀太后幸臣刘畅,嫁祸蔡伦,后因事泄获罪,被囚于宫内。窦宪恐惧,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死。公元90年,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至达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后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朝廷拜宪为大将军,位高三公。窦宪既破匈奴,权震朝廷,遂阴图篡汉。汉和帝知其阴谋,与中常侍郑众计划铲除窦宪。永元四年(92年),和帝命令逮捕其党羽,没收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冠军侯,后将窦宪赐死。

    ⑷窦妙(?―172年7月18日),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大将军窦武长女[1] ,汉桓帝刘志第三任皇后。延熹八年(165年),窦妙入宫,受封贵人。[2] 同年被立为皇后。窦妙虽贵为皇后,但很少受到汉桓帝的宠幸。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去世,窦妙被尊为太后。因汉桓帝无子,故立解渎亭侯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后来其父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失败,窦妙失势,被迁于南宫云台。熹平元年(172年),窦妙去世,谥号桓思皇后,与汉桓帝合葬于宣陵。

    ⑸章德窦皇后(?—97年),窦氏,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大司空窦融曾孙女,汉章帝刘炟的皇后,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去世,汉和帝刘肇即位,尊窦氏为皇太后,并由窦氏临朝摄政。永元九年(97年),窦氏去世,与汉章帝合葬敬陵,谥号章德皇后。窦宪的妹妹。

    15,兰陵萧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兰陵萧氏为兰陵郡(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望族,初次兴起是在西汉宣帝时期大臣太子太傅萧望之开始的,而自东汉至西晋末年二百余年中中落,至西晋末年南迁之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江苏武进,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为南朝“四大侨望”,贵不可言。兰陵萧氏成为山东临沂大族,历数百年而不衰。

    ⑴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⑵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祖籍江苏武进)人。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主持编撰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⑶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梁靖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之弟。唐朝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

    ⑷萧道成(427年―482年),字绍伯,小名斗将,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属山东省临沂市),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

    ⑸萧子良(460—494年),字云英,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北朝时期南齐宗室。齐武帝萧赜次子,齐武帝萧赜即位后,他被封为竟陵郡王,与谢朓、沈约合称竟陵八友。

    ⑹萧望之(约前114年—前47年),字长倩,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南齐书》《梁书》记载[1] ),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人,历任大鸿胪、太傅等官。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诬告下狱,愤而自杀。“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南朝的齐王朝与南梁王朝,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

    16,颍川荀氏:魏晋时期,整个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今河南许昌)荀氏。东汉时期的荀淑(83-149年),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

    ⑴荀淑(公元83年—公元149年)字季和,为郎陵侯相,东汉颍川颍阴人(今河南许昌)人。汉和帝至汉桓帝时人物,以品行高洁著称。有子八人,号八龙。他的孙子荀彧是曹操部下著名的谋士。

    ⑵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谞,字慈明[1] 。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名士荀淑第六子。汉桓帝在位时曾被太常赵典举为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第二次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等,号为“硕儒”。

    ⑶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⑷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

    ⑸荀勖(xù)(?—289年),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三国至西晋时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晋开国功臣。为东汉司空荀爽曾孙。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但辞让不受,降封济北郡侯。后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任内核查并罢除尚书中不称职之人。太康十年(289年)去世,追赠司徒,谥号成。

    17,颍川陈氏:今河南许昌,汉晋间颍川郡望族。著名人物有汉太丘长陈寔,汉大鸿胪陈纪,魏司空陈群,魏尚书左仆射陈泰,晋太尉陈准。

    ⑴陈寔(shí)(104年—187年),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后十九世孙陈文帝于天嘉五年追封康乐侯,又于太建元年加封颍川郡公,后世尊为颍川陈氏之始祖。

    ⑵陈群(?-237年2月7日),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东汉太丘长陈寔之孙、大鸿胪陈纪之子。

    ⑶陈泰(?-260年),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司空陈群之子。高平陵之变时,陈泰劝曹爽投降,因此为司马氏所信任。之后为了回避朝廷内部的斗争,主动外出到雍州任职,多次成功防御蜀将姜维的进攻。甘露元年(256年),陈泰入朝任尚书右仆射。曾随司马昭两度抵御孙吴进攻,改授左仆射。

    18,泰山羊氏: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南的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

    ⑴羊续(142年—189年),字兴祖。兖州泰山郡平阳县人。东汉大臣,历任扬州庐江郡太守、荆州南阳郡太守。羊续在南阳太守任上,廉洁自律。府丞献生鱼,羊续悬之于庭以拒之,这就是悬鱼拒贿的佳话。故有有“悬鱼太守”之称。由此,羊续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廉吏。

    ⑵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机密。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并在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咸宁四年(278年),羊祜抱病回洛阳,同年十一月病故,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死后获赠侍中、太傅。

    ⑶羊献容(?-322年),泰山南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晋惠帝司马衷第二任皇后。晋怀帝司马炽即位后,尊奉为惠帝皇后,居于弘训宫。永嘉之乱(311年),前赵军队攻陷洛阳,羊献容被俘,被刘曜强纳为妾。[2] 刘曜即位后,立羊献容为皇后,深受宠爱,先后生下三子。永昌元年(322年),羊献容去世,谥号献文皇后,葬于显平陵。

    ⑷羊徽瑜(214年-278年),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人,晋景帝司马师第三任妻子。羊徽瑜出身官宦世家,她是南阳太守羊续的孙女,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受禅登基,建立西晋,追谥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泰始二年(266年),尊奉羊徽瑜为景皇后,因居弘训宫,故称弘训太后。

    19,吴郡陆氏,为中国历史上的陆姓世族之一,世居吴郡。与顾、朱、张并称吴中四姓。代表人物:

    ⑴陆贾(约前240年—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吴郡(今苏州人),陆贾早年追随刘邦,因能言善辩常出使诸侯。刘邦和文帝时,两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臣服汉朝,对安定汉初局势做出极大的贡献。吕后时,说和陈平、周勃同力诛吕。著有《新语》等。

    ⑵陆绩(公元188年-公元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今苏州)人,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征其为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后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在军中不废著作,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⑶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东吴大都督。

    ⑷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丞相陆逊次子。东吴大都督,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终年49岁。与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1] ”,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⑸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人[1-2] ,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

    ⑹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 ,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

    ⑺陆德明(约550-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县人。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隋炀帝嗣位,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王世充欲以为子师,严词拒之。秦王李世民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李承乾,补国学博士。唐高祖释奠,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论,德明驳难,随方立义,遍析其要,众人为屈。贞观初年,迁国子博士。

    ⑻陆贽(zhì,754年—805年),字敬舆。苏州人[1] 。中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泾原兵变”后,随德宗出逃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夫悍卒,读之无不挥涕感动。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年),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年),因户部侍郎裴延龄构陷,被罢相。永贞元年(805年)卒于任所,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夜空中最亮的星

门阀制度(System of Dominant Family),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

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只有到了隋唐以后,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并最后退出历史舞台。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1,琅琊王氏:我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桓庾”),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

⑴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⑵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但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亦因而发动政变,史称王敦之乱。后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⑶王戎(234-305),字濬冲,琅邪临沂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司徒,封安丰侯。永兴二年(305年)卒,谥元侯。

⑷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

⑸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琅邪临沂人,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⑹王凝之(334-399年),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献之的兄长,善草书、隶书。作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是谢安的兄长谢奕之女谢道韫的丈夫。

2,陈郡谢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谢尚的从弟。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崩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并在其死后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①谢玄(343年—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之侄。东晋时期军事家。

②谢石(327年-389年1月27日),字石奴,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晋朝大臣,谢安之弟。

③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世称谢客,以字行于世。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玄之孙。

④谢尚(308年—357年),,谢安丛兄,任豫州刺史十二年,使陈郡谢氏得以列为方镇。

⑤谢朓(tiǎo)(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谯国桓氏: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

桓温(312年-373年),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桓玄(369-404年),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将领、权臣,大司马桓温之子。大亨元年(403年),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 不久,刘裕举北府兵起义,桓玄败逃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十六岁。

4,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在唐朝的京兆地区很有影响,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唐一代韦氏家族成员拜相者共计二十位,势冠全唐;家族仕宦率极高,尤其是高品级官吏的仕宦人数急剧增加;家族成为皇室通婚之重要对象,共有近三十位成员与皇室成员进行婚姻来往;

⑴韦孝宽(509年~580年),名叔裕,字孝宽,陕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南)人。北周太傅,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军事家、战略家。

⑵韦皇后(?-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李显第二任皇后。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⑶韦应物(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⑷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⑸韦皋(746年—805年9月13日[1] ),字城武。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名臣。贞元元年(785年),出任剑南节度使,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世称”韦南康“。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韦皋去世,年六十。获赠太师,谥号“忠武“。

5,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弘农杨氏代表:

⑴杨敞(chǎng)(?-前74年9月20日),字子明,号君平,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西汉时期著名政治家,西汉中期宰相,政治家,曾担任西汉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农等高级官职。为人谨慎。为弘农杨氏第一世祖。

⑵杨震(?—124年),字伯起。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

⑶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名士杨修之父,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汉献帝时,杨彪历官三公(司空、司徒、太尉)。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他据理力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将杨彪下狱,获释后又任太常。他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

⑷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

⑸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华阴)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

⑹杨玄感(?―613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司徒杨素长子,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炀帝杨广的贵族首领。仕隋官至礼部尚书,袭封楚国公。因隋炀帝猜忌大臣,使得杨玄感内心不安。于是开始策划谋反。

⑺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⑻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五代时期宰相、书法家,门下侍郎杨涉之子。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响。代表作品有《韭花帖》。

6,河内司马氏: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

“司马八达”指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汉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字仲达等八兄弟,儿子司马昭,司马师。西晋和东晋的开创者。

7,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

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

8,汝南袁氏:东汉时期的著名世族,祖籍在汝南郡(今河南商水西南)。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世三公”。

⑴袁安(?—92年4月9日[1-2] ),字邵公,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十余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

⑵袁绍(?-202年6月28日[1] ),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⑶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 ,但未受人承认。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9,清河崔氏: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

⑴崔琰(163-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从兄,曹操帐下谋士。

⑵崔浩(?-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军事谋略家,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

⑶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诸城)人。三国时曹魏大臣,中尉崔琰从弟。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为坞长,后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时,历任幽州刺史、大鸿胪、司隶校尉。明帝时,升任司空,封安阳亭侯,后进封安阳乡侯。正始五年(244年)去世,谥号孝侯。[1] 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10,河东裴氏: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该家族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以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著称于世。

⑴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1] 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魏晋时期名臣,著名地图学家。

⑵裴頠(wěi)(267-300)字逸民。西晋大臣、哲学家。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司空裴秀之子,他曾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之职。裴頠反对王弼、何晏的“贵无论”,提出“崇有论。

⑶裴世清,(又名裴清)河东闻喜人,外交家。仕隋为文林郎、鸿胪卿掌客。入唐为驾部郎中、江州刺史。裴世清,正史无传,他的政绩很少为人所知,但他曾率领隋朝第一个政府级访日友好使团,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做出贡献。

⑷裴寂(573年-629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

⑸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字守约,汉族,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

⑹裴矩(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隋唐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

⑺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1-2] ),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3] 。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⑻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1] ,唐朝宰相,宁州刺史裴守真之子。

11,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自三国时期卢毓两度拜相至宋代卢多逊,卢氏22人位居宰相,其中卢氏“八相佐唐”更为历史佳话。另外,卢氏封王者有卢绾、卢文进、卢光稠,贵为封疆大吏者逾百,自汉末卢植起至唐代中期,入正史者共840人,有官职记载者多达460余人。卢氏家族成为自魏晋至唐朝时期的中华四大名门望族之一。

⑴卢敖(前275-前195年),字雍照,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秦代博士,本齐国(一说燕国)方士。曾为秦始皇寻求古仙人羡门、高誓及芝奇长生仙药,秦始皇赏赐甚厚,进为博士。后见秦始皇刚愎拒谏,专横失道,遂避难隐遁,居于故山(今诸城市区东南13公里处)。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终因未得而作罢。故山后改名卢山,山前有卢山洞,内置卢敖像。汉武帝感其德,建卢氏县,县名沿袭至今。

⑵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1] 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师从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2] 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

⑶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诗人。

⑷慧能(638——713)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俗姓卢,传说初生时有“二异僧”来取名“惠能”,是从小就叫惠能;按照佛门惯例,“惠能”是出家时的法名。父亲原在范阳(今北京附近的涿县)做官,后来被贬迁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12,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北魏隋唐时期,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荥阳位于郑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

⑴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两汉之交时著名的儒学大师。郑兴擅长历算,喜好古学,尤其对《左氏》、《周官》有研究,东汉研究《左氏》的人多半出自郑兴的流派,与当时另一个经学家贾逵合称郑贾,他们的学术流派被称为郑贾之学。

⑵郑众(?—83年),字仲师。河南开封人。东汉经学家、官员,名儒郑兴之子。汉明帝时,郑众被司空征辟,曾任给事中、越骑司马。永平八年(64年),持节出使北匈奴,拒绝向北匈奴单于下拜,保全气节。回朝后,建议朝廷置大将防止南北匈奴互相联络,促成度辽将军的设置。后因推辞再次出使匈奴而获罪。历官军司马、护西域中郎将、武威太守、左冯翊。建初六年(81年),出任大司农。为官清廉正直,反对重行盐铁专卖。

⑶郑道昭(455~516年),字僖伯,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人,北朝魏诗人、书法家,三国时曹魏将作大匠郑浑九世孙,北魏秘书监郑羲幼子,自称“中岳先生”。郑道昭是魏碑体的鼻祖,在当时与王羲之齐名,有“ 北郑南王”之称,也被誉为“北方书圣”。

⑷郑畋(tián)(825年-883年),字台文,荥阳人,唐朝宰相、诗人,唐僖宗即位后,郑畋被召回朝中担任兵部侍郎。乾符四年(877年),郑畋任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广明元年(880年),郑畋出任凤翔陇右节度使。长安失陷后,郑畋在龙尾坡大破黄巢军,并传檄四方,号召藩镇合讨黄巢。中和元年(881年),部将李昌言兵变,郑畋被迫离开凤翔。中和二年(882年),郑畋被召到成都,担任司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军务。中和三年(883年),郑畋被田令孜排挤出朝改任检校司徒、太子太保。

13,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

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代表人物王栩(鬼谷子),王翦,王贲,王符,王昭君,王离,王陵,王通,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

14,扶风窦氏,窦姓出自夏朝少康,章武侯窦少君(窦广国)七世孙窦融,自高祖父在汉宣帝时从家乡常山郡(河北石家庄)到扶风郡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官,逐渐成为扶风郡大族。扶风窦氏跟从汉光武帝,以军功起家,出现了窦融、窦宪等一大批显赫一时的贵族,并成为沿袭百年的外戚世家。历经魏晋南北朝,扶风窦氏仍然颇有军功,故而在政治舞台与军事活动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至于东魏、北齐的代北窦氏纷纷攀附名门窦氏,自承为扶风窦氏之后。

⑴窦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新莽末至东汉时期军阀、名臣,云台三十二将之一。

⑵窦武(?—168年),字游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时期外戚、学者,大司空窦融玄孙,延熹八年(165年),因长女窦妙被立为皇后,于是以郎中迁越骑校尉,封槐里侯。次年,拜城门校尉。窦武任职时,辟召名士,所得两宫赏赐,也都捐助给太学生,得到士大夫的拥护。灵帝继位,拜大将军。辅佐朝政,不久,与太傅陈蕃定计翦除诸宦官。但因不听陈蕃建议,致使谋划泄露, 结果兵败自杀,被枭首于洛阳都亭。

⑶窦宪(?—92年),字伯度,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大司空窦融曾孙,东汉外戚、权臣、名将。建初二年(77年),汉章帝立窦宪之妹为皇后。永元元年(89年)窦宪派遣刺客刺杀太后幸臣刘畅,嫁祸蔡伦,后因事泄获罪,被囚于宫内。窦宪恐惧,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死。公元90年,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至达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后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朝廷拜宪为大将军,位高三公。窦宪既破匈奴,权震朝廷,遂阴图篡汉。汉和帝知其阴谋,与中常侍郑众计划铲除窦宪。永元四年(92年),和帝命令逮捕其党羽,没收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冠军侯,后将窦宪赐死。

⑷窦妙(?―172年7月18日),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大将军窦武长女[1] ,汉桓帝刘志第三任皇后。延熹八年(165年),窦妙入宫,受封贵人。[2] 同年被立为皇后。窦妙虽贵为皇后,但很少受到汉桓帝的宠幸。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去世,窦妙被尊为太后。因汉桓帝无子,故立解渎亭侯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后来其父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失败,窦妙失势,被迁于南宫云台。熹平元年(172年),窦妙去世,谥号桓思皇后,与汉桓帝合葬于宣陵。

⑸章德窦皇后(?—97年),窦氏,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大司空窦融曾孙女,汉章帝刘炟的皇后,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去世,汉和帝刘肇即位,尊窦氏为皇太后,并由窦氏临朝摄政。永元九年(97年),窦氏去世,与汉章帝合葬敬陵,谥号章德皇后。窦宪的妹妹。

15,兰陵萧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兰陵萧氏为兰陵郡(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望族,初次兴起是在西汉宣帝时期大臣太子太傅萧望之开始的,而自东汉至西晋末年二百余年中中落,至西晋末年南迁之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江苏武进,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为南朝“四大侨望”,贵不可言。兰陵萧氏成为山东临沂大族,历数百年而不衰。

⑴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⑵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祖籍江苏武进)人。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主持编撰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⑶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梁靖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之弟。唐朝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

⑷萧道成(427年―482年),字绍伯,小名斗将,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属山东省临沂市),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

⑸萧子良(460—494年),字云英,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北朝时期南齐宗室。齐武帝萧赜次子,齐武帝萧赜即位后,他被封为竟陵郡王,与谢朓、沈约合称竟陵八友。

⑹萧望之(约前114年—前47年),字长倩,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南齐书》《梁书》记载[1] ),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人,历任大鸿胪、太傅等官。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诬告下狱,愤而自杀。“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南朝的齐王朝与南梁王朝,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

16,颍川荀氏:魏晋时期,整个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今河南许昌)荀氏。东汉时期的荀淑(83-149年),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

⑴荀淑(公元83年—公元149年)字季和,为郎陵侯相,东汉颍川颍阴人(今河南许昌)人。汉和帝至汉桓帝时人物,以品行高洁著称。有子八人,号八龙。他的孙子荀彧是曹操部下著名的谋士。

⑵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谞,字慈明[1] 。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名士荀淑第六子。汉桓帝在位时曾被太常赵典举为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第二次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等,号为“硕儒”。

⑶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⑷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

⑸荀勖(xù)(?—289年),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三国至西晋时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晋开国功臣。为东汉司空荀爽曾孙。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但辞让不受,降封济北郡侯。后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任内核查并罢除尚书中不称职之人。太康十年(289年)去世,追赠司徒,谥号成。

17,颍川陈氏:今河南许昌,汉晋间颍川郡望族。著名人物有汉太丘长陈寔,汉大鸿胪陈纪,魏司空陈群,魏尚书左仆射陈泰,晋太尉陈准。

⑴陈寔(shí)(104年—187年),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后十九世孙陈文帝于天嘉五年追封康乐侯,又于太建元年加封颍川郡公,后世尊为颍川陈氏之始祖。

⑵陈群(?-237年2月7日),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东汉太丘长陈寔之孙、大鸿胪陈纪之子。

⑶陈泰(?-260年),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司空陈群之子。高平陵之变时,陈泰劝曹爽投降,因此为司马氏所信任。之后为了回避朝廷内部的斗争,主动外出到雍州任职,多次成功防御蜀将姜维的进攻。甘露元年(256年),陈泰入朝任尚书右仆射。曾随司马昭两度抵御孙吴进攻,改授左仆射。

18,泰山羊氏: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南的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

⑴羊续(142年—189年),字兴祖。兖州泰山郡平阳县人。东汉大臣,历任扬州庐江郡太守、荆州南阳郡太守。羊续在南阳太守任上,廉洁自律。府丞献生鱼,羊续悬之于庭以拒之,这就是悬鱼拒贿的佳话。故有有“悬鱼太守”之称。由此,羊续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廉吏。

⑵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机密。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并在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咸宁四年(278年),羊祜抱病回洛阳,同年十一月病故,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死后获赠侍中、太傅。

⑶羊献容(?-322年),泰山南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晋惠帝司马衷第二任皇后。晋怀帝司马炽即位后,尊奉为惠帝皇后,居于弘训宫。永嘉之乱(311年),前赵军队攻陷洛阳,羊献容被俘,被刘曜强纳为妾。[2] 刘曜即位后,立羊献容为皇后,深受宠爱,先后生下三子。永昌元年(322年),羊献容去世,谥号献文皇后,葬于显平陵。

⑷羊徽瑜(214年-278年),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人,晋景帝司马师第三任妻子。羊徽瑜出身官宦世家,她是南阳太守羊续的孙女,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受禅登基,建立西晋,追谥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泰始二年(266年),尊奉羊徽瑜为景皇后,因居弘训宫,故称弘训太后。

19,吴郡陆氏,为中国历史上的陆姓世族之一,世居吴郡。与顾、朱、张并称吴中四姓。代表人物:

⑴陆贾(约前240年—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吴郡(今苏州人),陆贾早年追随刘邦,因能言善辩常出使诸侯。刘邦和文帝时,两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臣服汉朝,对安定汉初局势做出极大的贡献。吕后时,说和陈平、周勃同力诛吕。著有《新语》等。

⑵陆绩(公元188年-公元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今苏州)人,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征其为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后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在军中不废著作,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⑶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东吴大都督。

⑷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丞相陆逊次子。东吴大都督,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终年49岁。与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1] ”,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⑸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人[1-2] ,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

⑹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 ,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

⑺陆德明(约550-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县人。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隋炀帝嗣位,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王世充欲以为子师,严词拒之。秦王李世民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李承乾,补国学博士。唐高祖释奠,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论,德明驳难,随方立义,遍析其要,众人为屈。贞观初年,迁国子博士。

⑻陆贽(zhì,754年—805年),字敬舆。苏州人[1] 。中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泾原兵变”后,随德宗出逃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夫悍卒,读之无不挥涕感动。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年),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年),因户部侍郎裴延龄构陷,被罢相。永贞元年(805年)卒于任所,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史辨误
喜马拉雅——听谢涛《两晋南北朝》转摘评论区
《世说新语》注释及译文(中)
名人荟萃之陕西古代名人简介(上篇)
​江南始祖杨輅公考
父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