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处大国博弈的边缘,阿富汗的历史为何逐步走向倒退

你好,欢迎来到观察者网会员读书栏目。今天我们聊的这本书叫做《无规则游戏》,这本书的副标题叫“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是一本讲述阿富汗两百多年历史的书。2012年这本书的英文版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被视为了解阿富汗的必读书籍之一。

阿富汗是中国的邻国,面积不到65万平方公里,大概相当于6个江苏省这么大。人口约3400万,普什图族占40%,塔吉克族占25%,还有其他20多个少数民族。2018年阿富汗经济增长率2.5%,通胀率却高达5.5%,失业率常年保持在40%左右,人均GDP只有550美元,是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全国文盲率63.7%,女性文盲率高达88%,是世界文盲最多的国家之一。阿富汗经济停滞、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各民族间矛盾不断,为恐怖主义滋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两百多年来,有多个强大帝国入侵了阿富汗,但最后都陷入战争乱局而无法脱身;而这个国家也一直战事不断,至今没有完成统一和安定。

本书作者塔米姆·安萨利是阿富汗裔美国人,16岁移居美国后一直关注阿富汗,收集了很多一手资料,曾经出版过多部关于阿富汗的著作。他梳理了阿富汗1747年之后两百多年的历史,完成了这本书。在书中他提出,阿富汗的故事与大国干涉的故事相互交织,这两者互不隶属却又相互影响。

下面我们将分三个部分讲述这本书:第一部分讲外来入侵者都以失败告终,阿富汗沦为“帝国坟场”;第二部分讲阿富汗国内斗争不断,始终无法统一;第三部分讲在各帝国入侵间隙,阿富汗缓慢向前发展。

第一部分:外来入侵者都以失败告终,阿富汗沦为“帝国坟场”。

阿富汗是个内陆国家,南侧依次是巴基斯坦、阿拉伯海和印度,这些国家近代史上是英国的殖民地。北侧依次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而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曾一度隶属沙俄和前苏联统治。西侧依次是伊朗、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而接壤的伊朗同时期也不断遭遇英美及苏俄的入侵。东侧穿过狭长的瓦罕走廊,与中国接壤,但瓦罕走廊一年中有九个月被冰雪覆盖。

就这么一个小的国家,两百多年间一直处于英美与苏俄斗争的中间地带,五次沦为大国博弈的战场。

近代以来各帝国的殖民扩张,都是为了掠夺资源,但阿富汗矿产资源大多是近年来才发现,而且一直处于未开发状态。一个经济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之所以还屡遭入侵,只是因为它处于西亚、南亚、中亚交汇处,被称为通往南亚大陆的“锁钥”,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十八、十九世纪,全球处于海权时代,一个强国的标志是拥有大量港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因为港口众多,成为最强大的帝国。

而同样是强大帝国的沙皇俄国,除了北边常年冰封的北冰洋,几乎没有其他港口。西面是技术先进的英国,东边是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高原,沙俄想扩张,唯一的选择是向南,控制阿富汗,进而在阿拉伯海建立港口。

但印度一直为英国提供大量财富和资源,如果边上多出一个强敌,哪天把印度夺走,势必会影响英国的财富和国力。

为了阻止沙俄南下, 1838年,也就是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占领了首都喀布尔。但之后各地暴乱不断,英军主要军官被杀,上万人的部队和随从几乎全军覆没,愤怒的英国人在喀布尔放了一把大火后,于1842年撤离阿富汗。第一次外敌入侵失败。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崛起,沙俄又开始紧张了。因为缺乏良好的港口,沙俄在殖民争夺中一直处于劣势,他现在又想卷土重来,南下到阿拉伯海开辟港口。很快阿富汗北边地带被沙俄控制,沙俄和英国之间又只剩下阿富汗这个小国家作为缓冲地带。

为了防止阿富汗投靠沙俄,1878年英国第二次入侵阿富汗,投入军队7.5万人,是第一次入侵时的三倍,很快阿富汗军队就被击溃。但是各地反抗不断,英国不得不付出大量金钱投入战场。最后英国想要跳出这个泥潭,以控制阿富汗外交权为条件,撤出了阿富汗。第二次入侵结束。

到了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阿富汗新政权突然宣布要摆脱英国外交控制独立,发动“圣战”号召人民共同驱逐英国人。当时英国还没从一战中恢复过来,战争后期英军所在的边境要塞又被围困,最终不得不同意和谈并退出。第三次入侵阿富汗就此结束。

1979年,冷战后期,阿富汗又遇到苏联入侵,面对苏联的坦克、飞机和大炮,没过几个星期,阿富汗就无力反击了。然而在进驻农村时,苏联却遭到前所未有的抵抗。战局僵持了近十年,1988年,苏联撤出阿富汗,第四次入侵阿富汗也以失败告终。

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开始军事介入阿富汗,而这次入侵,至今未能结束,第五次入侵阿富汗仍在持续。

从上面可以看出,五次强国入侵,都有个共同点,入侵者几乎每次都能快速占领了阿富汗主要城市,但之后就陷入泥潭,始终无法完全控制这个国家,抽身离开。

究其原因,各帝国扶持的“傀儡政权”缺乏中央权威,导致群雄四起,最终入侵者自己也陷入乱局。

说到这个原因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帝国入侵吗,肯定实力很强大,他们扶持的政府,要钱有钱,要武器有武器,怎么会缺乏中央权威呢?要解释这一点,我们还得从阿富汗建国时说起。

阿富汗1747年正式建国,国王上位并不像其他国家一样,由实力最强的人消灭其他力量而产生。相反,当时的国王艾哈迈德·沙阿仅仅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实力与之相当甚至比他更强大的部落不乏其数。沙阿有强盛的实力做基础,还得到了宗教的支持,最终被推上国王的宝座。

他当任国王之后,没有试图消灭其他部落,反而不断付出金钱与其他部落联盟,所以各部落间的实力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除了国王拥有军队,各部落也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当强国入侵阿富汗后,消灭的其实只是当时执政的一个部落首领,即便再扶持一个“傀儡政权”,也仅仅只能控制这一个部落,得不到其他部落的认可。而当外地入侵后,“傀儡政权”又会成为其他部落争夺未来执政权的“靶子”,谁推翻“傀儡政权”,谁就能赢得未来执政权。

当英国第一次入侵后,想要扶持一个政府来当代理人,然后退出战场,但阿富汗势力众多,一度找不到谈判对象。

冷战后期,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不到一年时间,巴基斯坦靠近阿富汗的白瓦沙,就聚集了80多个抵抗组织,而在阿富汗境内有几百甚至上千个武装力量在发起反抗。

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迅速结束战争,只会被一步一步拖进深渊,无法抽身。而这也是每次入侵失败的缩影。

第二部分:阿富汗国内斗争不断,始终无法统一。

阿富汗这个国家难道就不能像其他国家一样,由一个或者少个政党来统治吗?

阿富汗的内部斗争十分激烈,每个执政党领导人上台,都要先用很长时间来化解内部斗争,但即便如此,和平也犹如包裹着大火的纸片,一有任何风吹草动,马上会蔓延至全国。阿富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现代化建设率先在城市完成,却遭遇部落村民顽强抵抗;

2、宪法屡遭教法抵抗,始终无法得以推行;

3、改革派坚持向西方学习,保守派则坚持原有的统治。

我们先看第一个,现代化建设率先在城市完成,却遭遇部落村民顽强抵抗。

阿富汗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会先在城市实行,然后逐步推进到农村,但往往是城市改革成功了,向农村推进时却遭到顽强抵抗。

1969年,阿富汗城市中,尤其是首都喀布尔,许多女性都已经接受过高中或以上教育,女医生和女教师人数也越来越多。当政府号召农村女性接受教育时,村民却认为政府居心不良,于是抵抗不断。最极端的时候,阿富汗女性连出门都受到各种限制。

不仅仅是教育,政府想要推进城镇化,希望游牧民族也能加入城镇,有一个稳定的生存空间,也因为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不断而失败。

教育、城镇化、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现代化建设,都率先在城市试点并取得成功,而向农村推进时,总是遇到顽强的抵抗,所以现代化建设都只停留在城市。

冷战时期,阿富汗主要城市之间已经通了高速公路,城市里高楼林立,银行、酒店、百货商店、公交、机场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而走在任何一条高速公路上,旁边都能看到破败的村庄。在农村,生活困苦,信息闭塞,村民没听过“冷战”,不知道“电”是干什么的,末代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早在1973年就已流亡,而村民们以为他还在位。

农村与城市,是这个国家里的两个平行世界。

除此之外,阿富汗还有更大的冲突——国家新旧秩序的冲突。政府颁布的宪法屡遭伊斯兰教的教法抵抗,始终无法推行。

阿富汗99%的人都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认为人类是不能制定法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真主才有,而真主早就颁布了法律,也就是他们的教法——“沙里亚法”,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教法之上。

1923年,当时的国王阿曼努拉借鉴土耳其改革的成功经验,宣布要推行新宪法,被称为“秩序之书”。但新宪法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爆炸性的风波。

这部宪法中有很多先进的条例,比如严禁酷刑,禁止童婚,不能强行闯入别人的住宅等等。虽然国王阿曼努拉没有说这部宪法将取代沙里亚法,但在农村,宗教领袖们都认为国王成了异教徒,想要凌驾于沙里亚法之上。很快阿富汗爆发叛乱,推倒了阿曼努拉的统治,新政府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秩序之书”。

而此后阿富汗数次推行宪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即便到了2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之后,第一件事也是要起草新宪法。对于宪法,阿富汗人的想法跟我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他们认为自己国家本来就有宪法,也就是沙里亚法,为什么还要再颁布一个新的?

宪法问题只是阿富汗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方面,而我们看这两百年间的阿富汗历史,会发现改革派上位,社会向前发展一步,等保守派上位后,又会重新回到原有的轨道。改革派坚持向西方先进文明学习,而保守派却坚持原有的统治体系。

1965年,30多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士一起成立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成立后,人民民主党迅速发展壮大,很快在1978年的政变中跻身执政党。

人民民主党上台后,向苏联学习,颁布了很多进步的法令,比如为新生儿母亲提供长达270天的带薪产假,提升妇女地位;取消农民前地主的所有债务;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等等。

但这些法令却让原本正常工作的系统全部崩溃,不但地主阶级不满,农民也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

之前土地都归地主所有,地主来分配灌溉用水,改革后同样的土地被分给几百户人家,但这些家庭相互之间又没有联系,大家为了抢夺灌溉资源,相互争斗,最终谁也没能得到足够的灌溉用水。结果原本可以养活所有村民的土地,改革后却无法让任何一个家庭免遭饥饿。

最终,这场改革也在政变中宣告失败。

到了1994年,一位叫奥马尔的年轻人,组织一些学习伊斯兰教的学生形成了一支武装力量,因为阿拉伯语中一群学生叫“塔利班”,这个组织也就被称为“塔利班”。

塔利班发展非常迅速,仅仅六个月,就控制了阿富汗34省中的9个省。但信奉伊斯兰教的塔利班非常保守,在他们控制的地区,坚信沙里亚法是最好的法律,女性不能再跟以前一样公开露面,也无法继续工作或上学,甚至出门也得穿上从头包到脚的“罩袍”,同时还必须有父亲或者丈夫陪同才行;另外,所有人都要按照伊斯兰教法穿着,按时祈祷,否则将严格按照沙里亚法惩罚。阿富汗似乎一夜间又回到了古老的状态。

人民民主党向西方先进学习,让社会向前发展了一步,而之后的塔利班,又让社会回归到了原来状态。然而这种历史的倒退却不是阿富汗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早在阿曼努拉被推翻时就出现过,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相互斗争持续不断,阿富汗好像是在不断循环播放这种历史。

第三部分:在各帝国入侵的间隙,阿富汗一直在缓慢发展。

我们从经济和外交两个方面来看看阿富汗的发展。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阿富汗在帝国入侵间隙,伴随国际资金、技术的注入,基础设备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美苏冷战期间,苏联早在1950年开始就投入大量资金,提供水泥、天然气、石油等援助,希望以此收买阿富汗。

美国为了防止阿富汗倒向苏联,开始在阿富汗投入大量资金、人员和技术,帮助阿富汗发展,希望借此维持阿富汗的中立。在这些援助下,阿富汗建成了许多医院、学校以及两座水坝,其中一座建成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之一。

随着欧美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以及赴美留学队伍的壮大,苏联决定加大对阿富汗的支持力度。1955年提供了1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援助,这是阿富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额援助。

在美国的援助下,阿富汗建成了国有航空公司——“亚里安那”航空,开通了首都喀布尔与另一个大城市坎大哈的高速公路。

而苏联在军事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武器,修建了三座空军基地;在基础设施方面,不仅帮助阿富汗铺设了一大批的天然气管道、电缆线路,还打通了由喀布尔到北方边境的“萨朗隧道”等等。

美、苏的巨额援助,帮助阿富汗经济快速发展,以至于阿富汗政府都希望这场冷战能不断持续下去,这种见缝插针式的发展贯穿了阿富汗两百多年的历史。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阿富汗的外交政策却显得非常矛盾。他们在外交方面竭力保持中立的同时,又谋求强国支持。

在这两百多年间,阿富汗执政党上台后,总是希望在外交上保持中立,摆脱执政党因依附外国势力不断遭到反抗的弱点;另一方面又因为处于大国博弈的中间地带,又不得不对大国博弈中强大的一方做出一定的妥协,避免其入侵控制。

前面我们讲英国第三次入侵后,阿富汗反抗的目的是外交上独立。经过长时间的谈判,英国同意阿富汗外交独立。然而英国却只是换了个方式,委婉地控制阿富汗。当阿富汗与美国洽谈建交时,英国却告诉美国,阿富汗依旧是英国的一部分。

随着苏联解体,苏军从阿富汗撤离,阿富汗获得了独立。但因为失去了苏联这个靠山,时任阿富汗总统的纳吉布拉马上就寻求与反抗组织达成妥协,而这些反抗组织都是由英美等西方国家支持的。

阿富汗这种在大国干涉下的自立,如同高空走钢丝,举步维艰。

纵观阿富汗这两百多年的历史,在大国入侵间隙,如果能够在外交上保持中立,总能获得国际势力的援助,经济也能快速发展,但对于这个地处大国博弈边缘的小国而言,外交中立本身就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富汗为什么是“帝国的坟墓”?
世界上最难打的小国,让世界3个超强国家连说“怕了”
法德为什么总是干不过英美?中国地缘的“致命三角”是什么?
阿富汗黑洞
进击的阿富汗
阿富汗战记:26. 后世之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