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天文历法看中华文明的发展

学者关注从天文历法看中华文明的发展-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 )开题报告会 本网记者 陆航 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每一种文明的起源,通常都是从天文知识的积累开始的。就不同文明而言,在混沌初开之时所形成的天文观,都在其文明演进过程中扮演着基因般的角色,影响其后续的历史发展进程。从中国传统天文观的角度,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去探寻中国文明发展的脉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视角。6月5日,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中国历法通史研究”开题报告会在西安举行。课题负责人、西北大学数学学院教授曲安京介绍了该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引起与会学者关注。

太阳历能够反映一年四季的变化,掌握这个周期对春种秋收非常重要;太阴历能够反映一个月中月相周期的变化,有了初一、十五,月盈、月亏的概念,对夜间出行非常重要。包括人体生理周期、海洋潮汐等都受到月亮周期变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先组总是希望把这两者统一起来,于是在太阴历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二十四节气。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就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藉此形成阴阳合历的中国传统历法。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亭林先生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一书中感慨:“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的西北大学教授黄留珠表示,历法包括天文和数学,天文历法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意义。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是生命个体对外界的最基础的认知,任何一种文明,在源头时都必须面对宇宙观这一根本问题。在我们的古人看来,时间是变化的,是动的;空间是不变的,是静的,于是有了“动静”的观念。时间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可逆的,而且这个规则永远不变,不变当然就是“静”,于是“动中有静”;空间虽然是静止的,但所处空间却可以在不同位置,这就是可变,于是“静中有动”。所谓静极生阴,动极生阳,这种对时空宇宙的基础认知,就衍生出了太极、阴阳、辩证、变化、循环等基本观念。这些观念充满着相对清晰理性的逻辑关系。

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认为,我们现代人在一定程度上低估甚至是误解了古代先民对自身、对自然、对宇宙认识的高度、广度与深度。事实上,在春秋、战国之前,我国古代宇宙论的若干主要概念就已经逐渐形成,并构成了一个宇宙论系统。古人讲“天人合一”、“究天人之际”是以天人对应为基础,以天象观测为依据,以社会现实为参考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和实践。

已有的历法通史类著作还存在许多不足。

据曲安京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对历法的已有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古代历史的断代史、专题史、个案研究及通史研究等多种内容,但是关于中国历法的通史研究没有出现。“历法史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历法史研究与中国历史渐行渐远。从历法看中华文明的发展,研究历法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将是我们的主要工作。” 曲安京说。

西北大学教授曲安京介绍中国历法通史研究相关情况 本网记者 陆航 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文明源头从何而来?还原天文历法的来龙去脉
历法溯源1开篇,中华文明源头从何而来?还原天文历法的来龙去脉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格物致用 中华文明不缺乏科学
春秋古易:为什么要说中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中国通史第08集.商代文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