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遗产优秀图书有哪些?

又一年的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揭晓了,这项迄今已经举办了十五届的推介活动,见证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蓬勃发展。书是人类知识的窗户,推介优秀图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回顾和总结过往的成果,更在于向广大读者介绍新书、介绍好书,以书籍作为桥梁来扩大和加深公众对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认识。

2015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10种)(按书名拼音排序)

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考古报告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政府援助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管理局、柬埔寨金边皇家艺术大学编著

文物出版社

明式家具经眼录

伍嘉恩著

故宫出版社

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良渚博物院、杭州市余杭博物馆编著

文物出版社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荣新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

南京博物院编

译林出版社

《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之张伯驹/潘素夫妇卷(三卷)、徐悲鸿/廖静文夫妇卷(三卷)及郑振铎卷(两卷)

中国文物学会编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文津出版社

怎探古人何所思——精神文化考古理论与实践探索

何驽著

科学出版社

中国动物考古学

袁靖著

文物出版社

中国古代石灰类材料研究

李黎、赵林毅著

文物出版社

中国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刘丽娜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良渚博物院、杭州市余杭博物馆编著

文物出版社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荣新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

南京博物院编

译林出版社

《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之张伯驹/潘素夫妇卷(三卷)、徐悲鸿/廖静文夫妇卷(三卷)及郑振铎卷(两卷)

中国文物学会编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文津出版社

怎探古人何所思——精神文化考古理论与实践探索

何驽著

科学出版社

中国动物考古学

袁靖著

文物出版社

中国古代石灰类材料研究

李黎、赵林毅著

文物出版社

中国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刘丽娜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12种)(按书名拼音排序)

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内一区卷)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

文物出版社

北燕冯素弗墓

辽宁省博物馆编著

文物出版社

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郑奕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

栾丰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良渚玉工:良渚玉器工艺源流论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编,邓聪,曹锦炎主编

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

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

单霁翔著

故宫出版社

秦始皇帝陵出土二号青铜马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

文物出版社

石渠宝笈特展(编纂篇、典藏篇)

故宫博物院编

故宫出版社

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中英文版)

赵丰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文物在诉说:中国抗战遗迹概览

国家文物局编

文物出版社

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全四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编著

文物出版社

曾侯乙编钟(全四册)

邹衡、谭维四主编

西苑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在国家文物局关心支持和协调推动下,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北京人文考古书店协办的“2015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适逢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揭晓最新榜单——优中选优的“十佳图书”和12种优秀图书,得以从420多种参评图书、53种初评入围图书中脱颖而出,荣膺年优殊誉。连日来,无论图书作者、出版机构还是推介活动举办方,无论参与评审的专业人士还是业内外读者,均对这项持续行进了十五个春秋、渐具行业特色和社会影响的文博专业品牌,寄予了更多的关爱与厚望。笔者在近年参与这项推介活动的亲身经历中深感:不断吸引公众对文化遗产知识传播的关注,推动形成写好书、出好书、读好书的社会氛围,才是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的终极目标。

当今中国已迈入全民阅读、万众创新的大时代,千方百计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推出文化遗产好书、好刊和各类知识读物、衍生产品等,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智慧火花、激励创新动能、烛照复兴伟业,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召唤、社会和人民的期待,更应成为文博人与出版传媒界的使命担当和自觉行动。 纵观多年来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入选榜单和推介活动的开展历程,的确涌现了一批既有深厚专业背景、又为知识群体和普通读者欢迎的好书靓书(多以文物艺术品收藏鉴赏、知识普及类图书见长),但也确有不少选题佳、内容专、学术精的好书,终因内容深奥、学理性强而致大众难以读懂,甚至连业内一般专业人员都不易共鸣,只可供极少数专家、研究者切磋,于是避而远之、束之高阁者有之,圈内循环、乏人问津者亦有之,未能形成推介活动所预期的发行量和读者面。因此,文化遗产图书的推广阅读和社会共享,由“小众”迈向“大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佳图书”终评会现场

贯彻今年文化遗产日主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所宣示的精神要义,在文化遗产图书写作、编辑和图文、审校、装帧、纸张、开本、印刷、发行等环节的策划与设计、运作与实施中,包括语言习惯、表达方式等,有关作者特别是出版机构既要一丝不苟地恪守专业精神,更要心系读者大众,心中始终装着社会效益、市场反响,尤应关注“互联网+”时代公众阅读的新变化、知识传播的新挑战,研究文化遗产出版物及相关文化产品应当适时做出怎样的反应和调整。 ——受众群体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读者接受知识的方式发生了不少潜移默化的转变:可视、可听,便携、便感,易理解、易转载,且更趋于智能化、体验性、互动式,而非简单、被动的单向式、填鸭式灌输;

▲“十佳图书”终评会现场

——公众知识接受渠道日益多样化、方式渐趋便捷化,要求文博知识传播不断适应变化中的“浅阅读”模式:着力提炼知识点,把握兴奋点,融入亲和力,增强吸引力,营造轻松感,满足舒适感; ——传播技术飞速发展,“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层出不穷,智慧场馆建设方兴未艾,使各类知识产品、知识服务的阵地、平台更趋无界,手段、方法不断拓展、创新,三维影像、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遗产图书出版中的应用及相关知识读物的移动、互联亟待提质增速。

▲“十佳图书”终评会现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十佳图书”、优秀读物推介榜单,也应当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一个风向标,在关照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博物馆等学术发展的同时,还应更加注重大众普及的效果;在树立专著、文集、研究报告、图录、译著等门类图书品牌的基础上,更需要关照有温度、接地气的普惠化知识表达;在发挥文博行业深厚资源优势、展现专家学者专业水平学术风采,以及凸显文化遗产出版物广博精深特色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推出适应当下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受众阅读变化的题材内容、知识载体和传播样式。果能如此,文化遗产图书的美丽春天可期可待矣。

图文来源:①中国文物报《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应当追求的新境界》2016年6月14日5版 作者:跃森②中国文物报、文博中国《2015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推介结果》

更多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5位馆长谈论他们推出的“超级展览”

当我们的博物馆文创在卖萌时,美国大都会在干什么?

博物馆餐厅经营大有可为

“博物馆+”时代来临了!

文博行业需要关注哪些新科技?

如何更加理性地认识博物馆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

文博圈,投稿邮箱3319995230@qq.com

文博圈,qq群 14929974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5年“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
2022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初评结果揭晓
2024文博专业拆分:2024文物学和博物馆考研各校参考书目汇总(一)分省版提前学!
50种图书入围2017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附书单)
2016年出版的值得推荐文化遗产图书
荆州博物馆考古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