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描绘中国当代文学地图

北大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许多文学大奖担任评委的陈晓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几十年,他的作品《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以下简称《众妙之门》)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品描绘了一幅中国当代文学的地图,也为普通读者解读了如何去阅读和评价一部当代文学作品。

作者:陈梦溪

众妙之门封面

陈晓明积十数年之功,对名篇名作一一详细解读,绘出了当代文学的天际线。马原《虚构》、格非《褐色鸟群》、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王小波《我的阴阳两界》、莫言《生死疲劳》、贾平凹《秦腔》、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家及作品,将中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坛结构为一片奇妙的景观。

对于如何阅读和分析名家的代表性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谱系有基本的认知,陈晓明也都针对不同的作家给出了解读。比如贾平凹颇有争议的《废都》,他认为,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贾平凹的小说都具有最坚实的本土特色。关于贾平凹《废都》的争论,在90年代初的文坛形成了影响面最广的一个文学事件。对于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他写到,刘震云在这部小说里建构了一种新的关于乡土中国的现代性叙事,一种自发的农民的自我意识。在20世纪经历剧烈转折走进现代的过程中,乡村农民也有他们的孤独感,有他们的内心生活和发现自我的能力。对于莫言,他梳理到,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从《檀香刑》到《生死疲劳》,直至《蛙》,我们看到中国进入现代历史的苦难历程,分析这样的文本,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历史中,同时回到当代中国文学的变革中,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莫言作品的艺术含量,他对当代文学变革的贡献。

陈晓明的文学批评往往有独到的见解,《众妙之门》中一篇关于“文学已死”这个话题的文章《“文学已死”与越界之写》,大胆说“文学已死”也死不到你手里。陈晓明提出,文学在今天并没有死亡,也不会在近期死亡(至于未来一百年、三百年那又当别论)。陈晓明认为,这是一个文学大众化的时代,文学彻底走向大众和个人化。文学也可以轻易演化为商品和事件,一方面是人们说“文学已死”,另一方面则是文学的现场无比热闹盛大,关于文学致富的说法,已经有无数的故事。虽然影视占据更广的影响面,但作为多媒体它无时不在焦虑其文学基础。

陈晓明的观点给“文学之死”的论调的“死”还是“不死”提出了第三条解决道路。他认为在今天,多媒体时代文学的存在方式无疑更加复杂,也更加令人困惑。这并不是文学的死亡,甚至不是文学发生的新的事件,这样的事实,一直存在于文学内部,现代以来一直就有一种要摆脱既定秩序和文学史制度的文学,那是文学自我渴望的超越,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磨灭的文学的生命冲动。

这“第三条道路”就是创造一条新的写作路径,去“越界”:文学将死,不是旧有的制度、秩序即将崩溃,而是文学骨子里的创造性的枯竭。小说与诗歌之类的文体,已经难以有什么花样翻新。文学在这里可能是面临枯竭,或者说面临“绝境”了。文学处在网络时代以及视听多媒体的挤压之中,也不得不处在符号和文化的边缘位置,但也正是因为此,文学必然要思考和采取新的表意策略、新的传播方式,或者简要地说,新的写作方式。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片景观的复杂魅力,尚未完全被许多读者深入了解,作者陈晓明堪称是这片景观中独特的游历者。《众妙之门》的写作,不仅是批评,探索,也是在揭示一个学者精神成长的层层积淀;有冷静犀利的分析,更有诸多鲜活的个人经验流露其间,这也正是这本书的特殊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言说,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如果把贾平凹漏掉,那是不可想象的
当代10位最伟大的作家,看看你都认识几位?
文学的故乡 | 中国文学的过去属于故乡,中国文学的未来依然在故乡
译研精品|CCTSS《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指南》第一期目录
唐小林:王彬彬为何无缘“鲁奖”?
刘震云:莫言获诺奖很正常,中国至少十人可获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