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一”的层面解决中医系列问题
            ——初学S中医有感

一、“病-脉”对应的教训——整体观的重要性

记得刚参加完中医培训班后,就急迫地想要给人开方治病,运用上古老师课上讲的一些疾病的药方,我确实治好了一些常见的简单疾病。我自鸣得意地用大青龙汤治好了我舅妈历经半个月都没有止住的咳嗽,也用桃核承气汤自信满满的让一个长期大便干结而导致腹痛需周期性住院的中年女性患者解除了痛苦。也许是老天爷给我机会相信自己,那段时间遇到的病人居然大部分都经我治疗得到缓解,我以为我真的会看病了。但是,这种“病--药”对应的诊治思路终归给了我教训,有一天我用泻心汤治坏了师兄的“心下满”,才恍然醒悟,我之前都是在看“病”,不是在看病“人”。上古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你没有看到整体。这样的思路是死路,我开始认真思考整体这个问题。  

 

         

二、全息——认识整体重要的思维方式

如何才能看到整体?四诊合参的道理我们都懂,但不见得都会用,初学中医的我们主要是通过问诊和望诊获取病人信息,脉诊基本是不会的,问诊用得最多。但是问诊也看不到整体,病人只会告诉我们局部的症状,我们如何通过局部的病象推测整体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在给师兄的岳父治疗腿疼时曾无意中用到----这就是要建立全息的人体观。师兄的岳父是腿疼,我用全息的角度去思考,把不同部位的疼痛与三阴三阳对应,先后用乌梅汤加减治好了。这让我在寻找整体思路这个方向向前迈进了一步。我尝到了全息思路的甜头,之后不断运用这个思路去解释病象,即把疾病出现病象的部位与三阴三阳相匹配,并结合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分析疾病的病象及传变规律。

  

三、动态的全息——认识人整体气机的重要方法

应该说这种思路对于整体诊断是有帮助的,但是我后来慢慢发现这样全息似乎太主观了,我总是用我自己的一套理论去解释病人身上的零散的病象,然后再用五行之间的关系去把各种病象串起来,常常有点硬串在一起的感觉。道理常常说得头头是道,但疗效却有好有坏。对于一些慢性病人尤其如此,慢性病病人的病象常常多而杂,病人本身有时候也难回忆那些病象的发生规律,这让我常常很难抓住主症。这些病象即便被合并后再用阴阳五行串起来也常常出现五个脏气中好几个都有问题,辩证也就很难准确,开出的药方没有重点,效果自然是不敢保证的。

我意识到这样仅靠病位与阴阳五行对应的思维方式,脱离了人体是动态运行的特点,是静态的看病象,说到底还是在看局部,没有看到整体的气机和病机。人体在不断新陈代谢,我们看到的局部病象有可能只是其他部位气机异常在局部的反应。病位不见得在病象出现的地方。我恍然发现,自己原来还在把中医的五脏六腑当作解剖的概念在看。中医的五脏六腑说的根本不是解剖意义上的五脏六腑,而是不断运动的五种或者六种状态的气机。用静态的解剖观念来对应岂不是跟盲人摸象一样。不能动态的看病人那就跟看死人没有区别。

人体是全息的。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的概念存在于整个人体,更存在于每一个局部中。一只手有三阴三阳、五脏六腑,一只耳也有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甚至一个肝脏里也有三阴三阳、五脏六腑,一个细胞里都有三阴三阳、五脏六腑。人体更是动态的,所有我们看似静止的有形之体都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西医把这叫做新陈代谢,中医叫做周流的气。《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说到,人体就是不停运动着的一团气而已。气的运动存在于人体不同的部位,有强弱,有动能,有势能(形成下一运动形式的能量来源),有气聚的不同状态(各有形的脏腑)。中医将气的运动特点经归纳整理,命名为我们熟知的三阴三阳、五脏六腑。事实上,古人对宇宙之气的运动也早已有归纳总结,易经的卦辞爻辞都是宇宙之气当前运动状态、未来运动趋势以及运动个体内部相互作用等规律的体现。这些规律具有全息性,适用于世间万物。人体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体的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的概念只不过是宇宙之气运动变化规律在人身上的体现。而同样,人体某一个局部的气机变化规律也不过是宇宙之气运动变化规律在人体局部的体现。认识到这一点就等于建立了动态的全息观。这对认识人体和疾病而言,是最根本的途径。作为医生,我们要调的是病人的整体气机变化使之达到稳态。

  

四、我的困惑1——如何透过局部看到整体

但是,我们能看到的往往是病人局部的征象,如何通过局部的征象认识病人整体气机异常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怎样通过纷繁的病象窥探动态气机异常的关键点?对于外感这类疾病我们很容易根据五运六气来判断疾病的特点,治疗相对容易;但是大部分人疾病来源于内伤,或者内伤兼有外感。这类病人无法提供明确的病因,而通过病象我们也很难判断出异常的病位在何处。如果只是对症治疗,那就和西医无别了。

    这样的迷惑一直困扰我,不知道如何下手。 
    五、我的困惑2——整体认识和局部用药的对接
    由于我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一”气周流层面的,而临床我们常用的药物或者方剂都是按照脏腑层面介绍的。这样即便我对疾病的认识是正确的,却找不到与我的认识相对接的药物来治疗。这使我在学习药物时却必须要将“一”层面的认识再具体到脏腑以下的层面才能找到对应的药物或者方剂治疗。这样的脱节让我很难继续在“一”的层面去认识问题。
      

六、初识S中医——在“一”的层面解决所有问题

直到有一天,赵医生推荐给我一本书《S中医发蒙》,我的困惑才得以解决。

       1. S中医强调宇宙万物遵循全息规律。强调认识人体疾病必须首先认识世界,认识宇宙的运动规律。

思维方式的转变决定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体最终认识疾病的重要过程。思维方式的错误是很多庸医不自知的重要原因。要认识疾病,就必须认识“人”体,认识人体就必须认识世界。思维方式错误,认识的角度就会产生偏颇。用错误的世界观来指导实践就好比是用锅铲切排骨,用菜刀炒菜。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S中医强调思维方式的转变,从世界观谈起,从宇宙的奥秘谈起,从认识宇宙的方法——辨证唯物主义谈起,这一点是很多现代中医不屑提及但却是最重要的方法论。

思维方式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在中医交流中有基本的对接,这也是沟通的重要层面。我常说,现代中医的术语基本是不统一的,大家都在用阴阳五行这样的术语,但同样的术语在每个人的心中的解释是不同的,这根源于每个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的沟通从来都很少在一个层面探讨问题。

有了这样的思想武器,我们认识疾病、认识世界乃至宇宙的角度才是正确的。有了这样的思想武器,我们才不会否认我们肉眼(及其延伸)所看不到的不等于就不存在,这就是无形世界的真实存在。有了这样的思想武器我们才能坦然接受人体顺应自然界的必然性。有了的这样的思想武器,我们才能开放地接受我们所能望到的、问到的、听到的以及闻到的都不是人体的全部。对于万千世界以及人体的万千细胞分子而言,我们用五官(及其延伸)了解到的只不过是九牛一毛。树立了这样的思想,你不免会对自己之前看病时的自鸣得意捏一把冷汗。

       2.  S中医将古典中医的概念与现代科学的客观存在对接,让中医概念不再玄空难懂。 

当我们承认在肉眼(及其延伸)所能看到的不是世界的全貌时,我们必然会找寻能够窥见全貌的方法,并试图找出那些我们看不到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它通过什么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S中医用现代科学的一个字概括了这些无形世界及其对我们影响的方式,那就是——场。

我们中医常常讲“气”、“气机”,初学的人往往把这个当作是一个抽象概念,除了练气功的人之外,人们平常感觉不到气的存在,所以觉得这是很玄乎的名词,离我们很远,不过是中医大夫用以说明问题的一个概念,类似于阴阳五行。S中医则将中医的“气”、“气机”这类词用“场”这个为人熟知的西方科学发现的存在来解释。实现了古典中医与现代科学概念的沟通,并将这些“玄乎”的词汇真正落地成为人们可以认识的真实存在。将人体生命活动理解为在宇宙这个大“场”控制下的微粒运动。让中医的天人合一不只停留在空泛的理论上。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受宇宙的变化规律影响就好比电子受磁场作用的影响一样不可避免,宇宙的变化规律就是中医所说的“道”。人们用经验总结出来的地球上的万物万象、气候变化规律以及万物变化规律只不过是宇宙的变化规律在地球上的反映。这些规律通过整理归纳,最终提炼细化出来,就是我们中医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中医的这些术语和名词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阐释我们地球上的各种变化规律。

       3.  S中医在“一”的层面解决人体疾病诊治的系列问题

    中医之所以用不同角度的概念来描述人体,就是想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当我们对宇宙对世界乃至对人体的认识都在“一”这个层面实现时,我们就掌握了生命之“根”,治病就不会浮于表面病象。S中医就是在“一”这个层面---即整体层面为我们展现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首先,S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气周流的气液振荡的时空序结构。气是动力,液是载体。有形的器官组织是无形的气液循环在不同空间作用力下形成的不同能量聚集状态。整体气液循环状态的稳定有赖于局部气液状态的正确时空序排。而局部的气液循环异常受整体气液循环状态的作用。其次,S中医从整体层面告诉我们疾病是一气周流之气液循环失去平衡的局部反映,并把整体层面的气液失衡当作S中医的“证”。疾病的症候是多样的,而且是交叉重叠存在的。要从纷繁的病候里抓住导致疾病的关键原因,就是要找到导致这些症候的背后的气液循环异常。再次,S中医告诉我们窥得人整体生命活动的直接方法----脉诊。脉诊能反映人体整体生命活动状态,就是人体寸口这个部位与人整体的全息规律决定的。把握了寸口脉的气液振荡状态就把握了人整体的气液循环状态。这是窥探人整体气机的最直接手段了。

不光如此,S中医还独创地找到与脉象对应的治疗药物。在现代中医及大多数传统中医对药物的认识都只停留在“三”或者“万物”的层面----阴阳五行层面。我们从书籍上得到的关于药物性状的描述也都是与脏腑相对应的。因此无论我们对疾病有多深刻的认识,最终要落实到治疗上却不得不降级到“三”的层面去与药物对接。S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并挑选出与脉象对应的药物,打通了理论和实践的最短通路。是目前我所知道的唯一能在“一”的层面解决治疗问题的中医理论体系。这一创造性的脉药对应系统是划时代的,她让我们不仅找到了学习中医的捷径,而且让我们在学习传统中医的理法方药时心中有了辨识的标杆,更让我们从只知道记诵古人方药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可以突破传统建立自己的理法方药。

    总之,S中医是一套建立在“一”这个层面的疾病诊断、治疗的系统理论,这套理论体系来源于对世界对宇宙的全息认识,来源于对“道”的深信不疑,这套理论体系第一次将抽象的中医概念用现代科学的“实物”(“场”,“气液振荡”等)呈现出来,引导我们在身边的世界中找到真实存在。S中医实现了中医理论与中医治疗的直接对接,提供了从纷繁复杂的病象中把握人整体气机异常的钥匙—--脉诊。脉药对应的治疗体系让辨证与施治都在“一”的层面解决,填补了中医辨证与施治之间的脱节。解决了我之前的两个大困惑。这样的诊疗体系真正揭开了疾病的面纱,带着S中医的理论体系去学习古人,不光能正确继承,还有可能实现突破,实现真正的中医创新。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是我一直找寻的中医!

作者:谢  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圣道医四象脉诊公开课:候脉
分析问题时都知道"整体观"很重要!可"整体"到底是一种啥东西?
韦刃先生谈“脉诊”(下)
(原创)全息思维模式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3)
本文作者:法船摆渡人 1553595853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