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化学家-李乔苹
中国化学家-李乔苹
 

李乔苹,原名永新,学名景新,字乔苹。1895年9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其父李世畅为闽浙总督署总书。他自幼聪颖好学,10岁时便读毕四书五经、《左传》、《史记》等,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文史基础。11岁入闽侯西城小学堂学习。1909年小学尚未毕业就考取福建三牧坊高等学堂(原全闽大学堂)。该校分文、实两个学科,他上了实科的预备班,次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升入正科。为振兴中国工业,他立志学工,于是年秋,同萨本铁、孙昌篯等人北上求学,考取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应用化学。1915年7月以优秀成绩毕业。此后改用乔苹为名。
毕业前,按学校规定,入该校与农工商部权度制造所合办的权度训练班受训半年。毕业后分派在农工商部权度检定所工作,不久,被调至该部工业试验所化工研究科,重点研究绍兴酒的酿造技术。
1916年初,应北京第一届文官考试,录取后被分派到教育部主管留学生工作。因志不在此,后请求仍调至农工商部任科员,实习期满后任佥事职。此后,他在佥事任上工作长达10年。
1922年初,他同母校老师俞同奎,郭世绾、张新吾、吴匡时、王季点,学友周名崇、汪度等人发起组织和筹备成立中华化学工业会。同年4月22日总会正式成立,选张新吾为第一届会长,俞同奎为总编辑,定期发行《中华化学工业会志》。这是在国内成立的第一个化学学术团体。李乔苹作为该会的发起者之一,做了大量工作。
1923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改为北京工业大学,他回校兼读学位。此时俞同奎在该校创建化工生产研究院,邀请李乔苹参加制定计划和筹备工作。他协同俞同奎将学校化学工场原有之酒精蒸馏、造纸、制革、油漆等设备加以扩充和改建,使研究院初具规模,并投入生产。他在该院的化工试验研究工作,为以后的大学教育和化学研究事业打下了基础。1926年李乔苹在北京工业大学毕业,获化学学士学位。
李乔苹在农工商部任职期间,主要在工业试验所和北京工业大学从事化工研究工作,先后完成有关化妆品、绍兴酒、制革、颜料等专题研究论文和报告20余篇。1928年春,被委任为实业部主事。但任职不久,因为当时政局动荡,机关人员取消文官考试资格,令其解散,自寻出路。他先后到交通大学北平管理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女子高等师范学院任讲师。
1931年他调至实业部天津商品检验局任技术官,不久改任技正。次年参加全国商品检验工作会议,提出砂糖标准意见,得到会议赞同和奖励。1934年,被任命为北平市度量衡检定所所长。1936年,北平大学工学院和女子文理学院聘他为副教授,讲授酿造化学和普通化学课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许多高等学校内迁或暂时停办,仅中国大学仍在北平办学。该校化学系主任余兰圆聘请他任化学系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去职,该校教授全部解聘,于是他再次失业。1946年秋,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刘树勋到北平招贤,他应聘为该院化工系教授。到任不久,又被沈阳医学院聘为兼任教授和化学科代理主任,为恢复化学科做了不少工作。1948年5月,他应亲友邀约,偕妻赴台湾,6月经同学杨家瑜介绍,到台湾樟脑局任简任研究员,专门从事樟脑制造技术和樟脑应用方面的研究。随后改为简任技正,并兼工务室主任和所属南门工厂厂长等职务。1952年,台湾樟脑局奉令改为台湾樟脑厂,次年为挽救台湾樟脑事业的危机、厂方设立了化学研究室,他任研究室主任。1957年,奉调主持樟脑厂工务,负责该厂生产技术方面的工作。1960年初,调至台北第一酒厂,主持该厂工务,直至退休。
在台湾期间,他先后兼台北工专、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主授工业化学、无机化学等课程。1956年春他还应台湾化学会理事长郦厚邀请,任该会《化学》杂志总编辑。1957年台湾化学会与台湾编译馆合作成立化学名词编译委员会,他为该委员会主要成员之一。
李乔苹在1964年70岁时退休。由长女李书颖(预防医学与环境卫生学博士)迎养,侨居美国。到美国后,他仍继续从事科学史研究,曾在美国和台湾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不少弘扬祖国科学技术成就的文章。1970年被授于台湾中华学术院哲士称号。981年3月28日因患脑谥血在美国逝世,享年86岁。

热心化学教育努力编著化学教科书

李乔苹早在中学读书时就怀有实业救国的愿望。他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到,要发展工业,首先要重视教育事业,培养学有专长的人才。他说:“吾国之言实业已数十年矣,其效安在?一言以蔽之曰:无学而已。学与术息息相关,无学不足以言术。况化学工业应用化学之原理,参加机械之方法,变化或改良原理之性质,使适为吾人需用之物品,……制造之中,对于前后变化之学理,非洞明了解,则不能望成功。”故他对化学教育十分热心,认为“灌输知识,传播文明”,“为国家培养未来实力,亦不失为报国之一道。”因此,他在20年代后期就投身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他教学严谨,一丝不苟,重视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他知识面广,对化学又有很高造诣,所教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他从事大学教育近半个世纪,为国内外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化学人才。

难能可贵的是,李乔苹先后为大、中学校编著了好几部化学教科书,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现代科学还比较落后,尤其是高等化学,几乎没有中文专书,大学教材多采用外文原著,不但内容脱离中国实际,而且给教和学都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利于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正如他自已所说:“今日欲图吾国化学工业之发展,除讲求学术以外,宁有他道哉?学术之讲求,以书籍为要件,盖书籍者,灌输知识传播文明之利器也。无论何国,若无本国文字之科学书籍,则其国之科学终无发达之日。……知非振兴化学工业,不足以图富强,又知非有国文专门书籍,不足以阐明化学工业之学理,久有志于化学工业专书之编辑。”于是他发奋编著化学工业用书,以供高等学校化学教学之用,并供创办工业及企业的人员作参考。他又据当时国内的经济情况和形势需要,决定先编著有机化学工业方面的书。他一生共编著化学教学用书6部12册,现择主要者简介如下:
1.《有机化学工业》。这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化学工业专著。该书分上、下两册,80余万字,内容十分丰富,实用性强,深受高等学校师生欢迎。当时国内学术界曾给予高度评价,例如蔡元培在该书序中说:“有机化学工业专书尤难编纂,……李君乔苹深知此种困难,毅然当之,成此巨帙,且于紧要关键,能深入显出,不为所困,是诚治有机化学工业可贵之书也。至其取材精审,划类详明,尤其末焉者。”此书的编著具有开拓性,对发展大学教育、传播化工生产知识,尤其是对指导抗日战争时期的化工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2.《无机化学通论》。这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撰著的无机化学专著。全书分上、下两册,计77万字。吴承洛认为该书“不特纲领明爽,分量合宜,而且内容丰富,材料新颖,诚为吾国无机化学书中不可多得之善本,……于我国之科学进步,国家富庶,实大有裨益焉。”它是当时的一部优秀教科书,属《大学丛书》之一,被广泛采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3.为加强中等化学教学,他先后编著了3部中等化学书籍。即《最新实用化学》二册、《初中理化》四册、《高中化学》两部。这几部书都多次再版,长期使用,对发展台湾的中等教育和培养化学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此外,他还参加了台湾化学名词规范化工作,对10余万化学名词,台湾化学名词编译委员会逐个进行讨论推敲,然后由他整理校勘,编辑成《化学名词》一书,这是台湾化学界和教育界常用的重要工具书。

刻苦钻研化学史,弘扬祖国科技成就

为弘扬祖国文化,李乔苹以坚毅刻苦的精神,搜集和研究中国古代有关化学工艺生产方面的史料,写出了多种科学史论著,尤其是潜心撰著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化学史》、第一部英文《中国古代之化学工艺》,曾引起当时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和赞扬。
1.撰著《中国化学史》。1937年,日本侵略军入侵,北平沦陷。为报效祖国,他一方面在教学中向青年灌输民族思想,为国家培养未来实力;另一方面立志弘扬中国文化,他认为:“亡人国者,必先亡其文化。我国有悠久优良的文化,若我文化不亡,则孰能亡我。发扬光大,责在吾人。”他又说:“中国化学有光荣悠久之历史,惜无史书,以表现过去之陈迹,甚至于世人不知中国古代有化学。今欲发扬光大之,非我化学界之责欤?余久有志于斯,以人事倥偬,资料难得而未成也。”于是他发愤编著一部中国化学史。在五十多年前编著这部书是很不容易的,那时研究中国化学史或中国科学史的人还很少,既没有专门的中国化学史书籍可供借鉴,也没有多少论文可供参考。而有关中国的化学史料,散载于各种古籍之中,浩如烟海,寻找搜集相当困难。他用了整整3年时间,以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北平图书馆翻阅了大量古籍,发掘出丰富的中国古代化工遗产,并进行研究考订、摭拾编纂,十分辛劳。1940年初,他编著的《中国化学史》终于出版。全书约15万字,分为15章,介绍了中国古代炼丹术和各种化学工艺的发展沿革,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和生产过程等。它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化学成就的著作,具有开创性。
该书问世以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941年,日本早稻田高等学院教授实藤惠秀将其译为日文,改书名为《支那化学工业史》,作为日本《支那文化史大系》丛书之一在东京出版。英国李约瑟博士见到该书时如获至宝,1946年访华至北平时,特慕名亲自登门拜访,从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化学史》是当时的畅销书,曾多次增订再版,迄今仍在应用。台湾张国治在评价该书1955年增订版时说:“李乔苹教授所著的《中国化学史》,可谓创举,……不但使我国古代对于化学所有伟大的创作不至湮没无闻,且使世界科学家,对于我们祖先在化学上所有之重要贡献得获知。宣扬中国文化,纠正世界各国对于中国学术之错误观念,厥功甚伟。……读毕该书,如读我国英雄传,……且文笔畅达,解说分明,使人人可读。以其爱国之殷,治学之勤,立志之坚,用心之苦,故能有此卓越贡献。”该书获得台湾教育厅1956年第一名学术奖。
2.著英文版《中国古代之化学工艺》。李乔苹认为弘扬中国文化,必须要有国际性的刊物和书籍,虽然《中国化学史》已译成日文出版,但英文著作尤为必要。于是从1941年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对该书进行增补、修改和翻译,他不问寒暑、夜以继日、历时3载,终告完成。依李约瑟建议,定书名为《中国古代之化学工艺》(The Chemical Arts of Old China)。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戴维思(T.L.Davis)为之作序,哈佛大学教授魏尔(J.R.Ware)作该书校对,胡适亲笔题写中文书名,1948年由美国宾州化学教育杂志社出版。戴氏在序中云:此书“将引起化学家、化学史家、中国文学研究者、文化研究者、经济学家和东亚艺术及手工业研究者的兴趣。”还说它是“不可不备的书籍,就我所知,书中所包括的范围,是任何其他英文书籍所未曾有的。”此书问世以后,德国的《自然科学杂志》(NaturWissenschaftliche Rund-schau,Stuttgart)、美国的《美国化学会会志》(Journal of the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许多刊物纷纷刊登书评,给予高度赞扬。这些书评指出:该书“是供给所有受过教育的人们,一册实在可悦人心目的书籍。”“这书的主旨和体裁之佳是无与伦比的。”是“说明东方化学和应用化学的进化之权威性著作,是非常罕见的,……”李乔萍是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化学史的学者之一,且较早地将中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向国外作了较全面的介绍,为祖国赢得了声誉,促进了科技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和中外学术交流。为此,他被美国宾州大学聘为《化学史志》顾问。

3.中国近代化学史的编著。李乔苹治学认真严谨,对科学史的研究考证非常勤奋,具有不懈的进取精神。他退休以后仍在化学史的园地里辛勤耕耘,70年代初期,他拟将《中国化学史》改为上中下三册,并继续编著中国近代化学史,拟分中下两册出版。
首先,他将原《中国化学史》重新改编,除序言引用古籍原文以外,其余文字均改为现代语体文,并对各章节进行了适当增删。
随着化学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他又着重补充了有关古代器物的分析、古代化学方法的模拟试验、新发掘和发现的古代文物及西学东渐后中国化学发展的过程和状况等有价值的新史料。这部《中国化学史》上册,即古代部分的再增订版于1975年12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编撰的《中国化学史》中册,即近代部分到1976年才脱稿,1978年12月出版。该册介绍了自清朝同治年间到1975年左右中国近代化学事业发展的情况和史实,全书分为10章,80多万字。汇集了大量的中国近代化学史料,尤其是台湾近代化学发展情况,内容丰富翔实,是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化学史的一部重要参考书。他的《中国化学史》下册,拟介绍大陆化学事业的发展,虽已完成初稿。但因资料不全,有待进一步增补。遗憾的是李乔苹1981年3月因病逝世,未能实现完成该书的宏愿。
4.其他科学史论著。李乔苹酷爱祖国传统文化,且早有研究,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是“发明于数千年前之化学工业”,写于1929年,连载于当时的《化学工业》杂志上,这是他著《中国化学史》的先声。他还先后为国内外报刊撰写中外科学家传记、科学史论文及有关文章50多篇,如“十年来台湾之化学研究与试验”、“十年来台湾之化学教育”、“中国钢铁史与沈宜甲的发明”、“综谈科学中文化”、“近六十年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唐僧一行研究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汉字的来源”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古今科技成就和传统文化进行了介绍和研究。特别是前两篇,正如当代台湾化学史家刘广定所说:“涵盖了台湾光复后化学的各项发展经过,是中国化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50年代,他鉴于台湾各单位外国期刊的欠缺,特整理了一篇“台湾现存外国化学杂志索引”,“对研究工作之进行,极有裨益。”当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出版以后,李乔苹非常感慨,认为应该将此书译成中文出版,并尽先节译五篇长文——①中国科学史内容概要;②中国科学思想史;③中国数学史大要;④中国天文学史大要;⑤中国物理学史大要。自1970年4月开始,连续在台湾《中央日报》副刊上发表。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赞赏。后来他又从在该刊发表过的其他文章中选出3篇,即“儒道两家的科学思想”、“徐光启——中国第一位科学翻译家”、“李时珍——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连同上述5篇译文,汇编成《中国科学史要略》,作为台湾《华冈文库》丛书之一出版。他还参加了台湾《中国科学与文明》(李约瑟原著)一书物理卷的翻译工作。当该书第1卷1—3册译本在台湾问世后,他对其中中国科学思想史部分,做了实事求是的评论,在肯定的同时,还提出了批评意见。此外,他还参加了台湾教育部组织的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的英文翻译工作,是其主要译者之一,1980年该书出版,受到国际科学史界的重视和欢迎。 在化工生产上勇于探索,提炼樟脑的研究成果获得专利

为振兴中国工业,李乔苹曾长期工作在化工生产岗位上,他是化工事业上的实践者和革新家。前文已述,早在20年代他就对酿酒、制革等多种化工生产有所研究。30年代初,他对化妆品生产很感兴趣,常利用业余时间在实验室里研究各种化妆品的制造。并指导妻子设立“新醒化学工业社,”从事施面蜜、美肤霜等化妆品家庭手工业生产数年。40年代初,又与刘伯含在北京合办“中国化学工业社制碱厂”,拟电解食盐水,制造烧碱和漂白粉。他们白手起家,历尽坎坷耗时数年,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才试车生产,后因外货大量进口,无法竞争而放弃。此后他对酿酒、赛璐珞及软片制造、尼古丁提炼、樟脑炼制和提脑后樟木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成绩。50年代中期,他同台湾樟脑厂的邵基庆合作从事樟脑提炼的革新研究,获得了台湾标准局化学专利。他们将樟木刨成长薄片,用水蒸气蒸馏或溶剂萃取,制得樟脑和樟脑油,其剩余木片仍可利用。这一研究成果使当时处于危机的台湾樟脑事业得以转机。此间,他们还合著有《台湾樟脑》、《革新制樟脑法》等专著。
李乔苹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爱国科学家。他为中国化学教育事业、化工生产事业做出了毕生的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化工学报》
京博(078)中国化工博物馆
民国科技史之中国近代化学和化学工程
中国化工博物馆
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成员单位名单
中国第一家精盐厂——久大精盐公司旧址(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