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施身份之谜揭晓,简直匪夷所思,还和孔子发生了“关系”
userphoto

2023.07.03 安徽

关注

2021年,由于浙江的施氏家谱被人公布,西施的身份之谜被揭晓,答案真是令人感到意外。

在介绍家谱的记载之前,先简单看看既有的关于西施的史料。

西施以卷入吴越争霸而闻名,但是很奇怪,先秦和西汉的史书中却完全没有关于她的记载。包括《左传》《国语》和《史记》,这些史书都记载了夫差与勾践的吴越争霸,但都没有关于西施的任何记载。比如《国语》中的《越语》,也就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勾践灭吴》,压根就完全没有提到西施。

先秦的诸子散文大部分都提到西施,却只是简略的提及而已,而且,它们是散文,不属于史书。比如:

《管子》记载:“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庄子·齐物论》记载:“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也就是“西子捧心”和“东施效颦”的典故出处。

《墨子·亲士》记载:“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以上诸子散文虽然提到西施,但都很简略,只为证明诸子的观点服务,而未提及其具体事迹,也没有提及她是何时、何地、何国之人,更没有提到她和吴越争霸有关系。

《管子》一书的“管子”当然是指管仲,春秋初年人物,而大家所熟知的西施是春秋末年人物。其实,《管子》一书是后人托管仲之名而作,这种托古著书的做法在古代很普遍,特别是先秦和秦汉时期,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当然不是黄帝或神农氏所作。《管子》的成书过程长达几百年,从战国直至秦汉时期。所以,在诸子散文中的“诸子”中,“管子”虽然时间最早,但并不能就据此推测出西施生活的年代最晚不晚于管仲生活的春秋初年。

鉴于诸子散文只提西施其名,就是她的美貌,以至于有人认为,“西施”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美人的代称。但是从字面上看,“西施”怎么都看不出和“美人”是同义词,“西”和美有什么关系?“施”和美有什么关系?这解释不通。

那后人所知关于西施卷入吴越争霸的事迹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东汉的《越绝书》。而之后的同为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则将吴越争霸故事记载得更加丰富完善。但是,大家要注意,《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的性质是什么史书呢?是杂史除了包括正史内容,也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有很多记载被证明是虚构的。比如,其中记载勾践和范蠡入吴为奴,勾践还尝过夫差的粪便,史学界早已考证勾践并没有败落到入吴为奴的地步。

从先秦西汉史书的未置一词,先秦诸子散文的仅提及其名字和美貌,到《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中丰富的故事,中间出现了断层,加上这两本书的杂史性质,让人不得不对它们所记关于西施的事迹保持审慎的态度。

从先秦到东汉,关于西施的史料断层也并没有完全断,这一丝微弱的联系就是《墨子·亲士》的记载:“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因为其中总算提到一点西施的事迹——“西施之沉”。也就是说,西施因美貌而被认为是红颜祸水,因而被淹死。而在这篇一同被列举的都是政治人物,比如吴起,因在吴国变法而被车裂。所以,西施被“沉”也应该是卷入了政治事件,虽然没有明言是越国,但让越王勾践“沉”西施变得能够接受一点。

这种史料的断层不一定是没有史料,可能是有史料但湮没了。也有一种可能,西施卷入吴越争霸的故事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一直处于口耳相传的状态,甚少形诸文字,故未见于史料。

在新公布的施氏家谱为被公布之前,人们会一直根据那两本杂史的记载而将西施的事迹轻易地信以为真。

好,我们就来看看施氏家谱吧。

2021年2月,网上出现一篇文章,题为《北漂学者柳哲先生撰文:施氏家谱揭秘西施家世——还原真实的西施》,文中贴出了三个版本施氏家谱的图片,清楚地展示了西施祖上的家系。

如图,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修的《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记载:“(施)璟,徙居诸暨苧萝村,生女西施。”

清朝嘉庆八年重修的杭州萧山区《萧山新田氏氏宗谱》记载:“(施)璟,生女为越王妃。”

柳哲先生的文章中还提到,《吴兴郡施氏大族谱》记载:“(施)璟,徙居越地诸暨苧萝村,配江氏,生女西施,适越王妃。”

西施居然是“越王妃”,而并没有说是“吴王妃”,更没有提到是吴王夫差的妃子!

那有没有可能先是“越王妃”,后被越王勾践送给夫差为“吴王妃”,但家谱没有提到这一节呢?我们后面会讲到。

《萧山新田氏氏宗谱》又提到西施的始祖“施父公”: “(鲁)惠公,生三子,长隐公,次桓公,幼施父尾生,桓公朝为大夫,尽忠规谏,食采于鲍,子因父字,遂姓施。”

施父就是西施的十二世祖,公子尾,字施父,他的后代便以他的字“施”为氏。

也就是说,西施祖上是鲁国人,而且是鲁国公室!

再看《萧山新田氏氏宗谱》中的第六世“施恺”:“(施)恺,生二子,才貌如一,时人莫能辨,因号长施氏、少施氏以别之,女名耀英,适陬大夫叔梁纥,乃孔子之嫡母也。”

第七世为:“(施)直,号长施氏……(施)端,号少施氏。”

在笔者的前文《孔母之谜》中讲过此节,孔子的嫡母叫施耀英,生母为“颜氏女”,但孔子自小是跟着嫡母长大的,一生不见生母。孔子的两个舅舅分别是长施氏(施直)和少施氏(施端),他们“才貌如一”,应该是双胞胎。

再看第八世:“(施)端——(施)之常,字子恒,受学圣门,唐玄宗封乘氏伯,宋真宗追赠临濮侯。”

施之常是孔子的表兄弟,又“受学圣门”,做了孔子的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记载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就有“施之常,字子恒”,与家谱的记载相同。而西施为十三世,为施之常之后,西施是孔子的表兄弟兼弟子施之常的五世孙女!

也就是说,孔子和西施是亲戚!

柳哲先生在他的那篇文章中写到:

“从家谱可知,从始祖施父开始,至西施,13世当中,上大夫一人,大夫10人,孔子弟子一人,子思弟子一人,越王妃一人……西施出身名门望族……曾祖父、高祖均官大夫……西施父亲施璟徙居诸暨,后生西施,抑或西施成为越王妃,其父亲才从鲁国曲阜迁居诸暨苧萝,也不无可能。”

好,我们现在再回到前面的问题,西施是否可能先是“越王妃”,后被越王勾践送给夫差成为“吴王妃”?

这里要根据年龄和代际推算。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施之常,生于公元前546年;

夫差,前528年——前473年;

勾践,生于公元前520年。

孔子比施之常大五岁,又和勾践、夫差基本上是同时代人,西施作为施之常的五世孙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夫差的妃子。从施之常的生年到夫差的卒年相差73年,中间不可能经历了五代人。以最低的平均18年繁衍一代人来算,也需要90年,也就是夫差去世17年后西施才可能出生,以正常的平均20年繁衍一代人来算,需要100年,也就是夫差死后27年,西施才可能出生。

也就是说,西施并非是春秋末年的人物,而是战国初年的人物。

所以确实如施氏族谱所记载的,西施是“越王妃”,而非吴王夫差的妃子。她也同样不是越王勾践的妃子,而是勾践之后某位越王的妃子。

勾践之后的越王先后为鹿郢,不寿,朱勾(前448—前411年在位,在位37年),王翳(前410—375年在位,在位36年),根据代际推算,西施可能是越王朱勾的妃子,如果存在繁衍较慢的现象,则为越王王翳的妃子。

为什么民间传说会说西施是夫差的妃子呢?原因是年代久远,人们只记得吴越争霸和美女西施,于是自然就将二者嫁接到了一起。况且,史书曾记载勾践战败后送过美女给吴国,有说是勾践送自己女儿给夫差的,也有说是送美女八人给太宰嚭的,这就给民间传说的创作留下了空间。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左传》《国语》和《史记》都没有记载西施,因为她和吴越争霸本来就没有任何关系。

由于西施战国初年的人物,因此,将西施嫁接到吴越争霸故事中去的民间传说开始形成,最早不早于战国中晚期,而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汉武帝时期,它的影响力可能还是有限的,以至于司马迁完全没有提到西施。

综合《越绝书》《吴越春秋》和其他一些史料,我们可以知道关于西施的传说变成了怎样的:

勾践用范蠡的计谋,访得西施和郑旦二美人。西施出于诸暨苧萝山下,是个贫苦的卖薪女。勾践担心她们来自乡下,没见过世面,粗鄙,便在都城会稽临近大道的土城山建了一座美人宫,让她们住在里面,训练她们。三年学成,乃使文种献于夫差。夫差受之而建姑苏台,五年建成,累死了很多工匠和民夫,道路上都是尸体。夫差又在灵岩山上建馆娃宫,以馆西施。吴称美女曰娃,故曰馆娃宫。馆娃宫中有装饰椒花,就是辣椒的花,夫差将二女置于椒花之房。夫差尤其喜欢西施,日事游乐而废朝政,终至国破身亡。西施的结局,一说被勾践或勾践的夫人沉入江中淹死,一说随范蠡归隐,泛舟五湖。

现在我们要知道,以上都是民间传说虚构的!

但民间传说也反应了一个可能的事实,西施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美丽的女子,所以一定要给她扯上点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施的故事
战争与“性贿赂”:西施的“爱国行为”令人扼腕
童话都是骗人的——你所不知道的西施
吴越之争的硝烟散去,为勾践立下大功的西施去了哪里呢?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82:孔子吴国都城姑苏行
美女西施在吴国灭亡后究竟去了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