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别关注】怎么跟孩子讲'屠呦呦拿诺贝尔奖'


来源:中国教育报

原文作者:高毅哲、刘博智、陈少远、苏令等

圝圝经过一个十一长假,各位老师、家长有没有休整好呢?

圝圝在这个长假里面,可是发生了一件大事呢,那就是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我们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圝圝北京时间1051730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圝圝那么,各位老师、家长是不是也要趁着十一假期结束,孩子回归课堂,好好跟孩子讲一讲这位让世人瞩目的中国药学家呢?

圝圝该怎么讲呢?从哪些关键点开始讲起呢?小编给您支支招!

关键点一:创新

首创性、关键作用,这就是屠呦呦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圝圝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当时,一种可怕的瘟疫席卷战区,杀伤力之大远胜于子弹炸药,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是战斗性减员的45倍。这种古老的瘟疫正是疟疾。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1967523日,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

圝圝那一年,屠呦呦39岁。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圝圝屠呦呦研究组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

圝圝问题出在哪里呢?

圝圝屠呦呦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语,而这还真被她找到了。这就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抓住了“牛鼻子”——温度正是青蒿素(青蒿素到了1972年才获得命名,此时研究组尚不知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

圝圝参与“523”项目的单位遍布北京、上海、云南、山东等全国各地,人员也数以百计,这是一个具有浓重时代特色的大规模政府主导的合作项目。而屠呦呦,这个仅仅是助理研究员的女性,在此时成为了发挥历史性作用的那个人。

小启示:由无到有,首先要找准方向

圝圝科学发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无”意味着没有方向,实现从无到有,首要突破的就是“有”,正确的方向是成功的起点

圝圝“谁第一个找到青蒿?谁第一个提炼出抑制率100%的青蒿素?谁第一个运用于临床?”拉斯克奖评委会提出的这三个标准做一个简单梳理,即追问“从茫茫物质世界中,将特定物质中的特定成分提取出来,导向特定的疾病靶标”,这三个环节的第一个完成者是谁?在研发新药青蒿素的三个关键点上,屠呦呦都是“第一人”。

——上海大学教授 顾骏

关键点二:痴心不改

“她真的爱它,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

屠呦呦的父亲是一位开堂坐诊的大夫。那时,每当父亲去书房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他旁边,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屠呦呦爱上了医学。

父亲的诊所曾接诊过一位重症病人,病人已经去过不少地方医治,都不见好转。父亲很认真地察看了病人的情况,又问了家属一连串的问题,都没能找出病因所在。那天晚上,父亲茶饭不思,早早地躲进了小阁楼里,翻阅那些厚厚的医书。第二天,病人又一次出现在诊所里。这一次,父亲不再像昨天那样眉头紧锁,而是胸有成竹地给病人诊治,很快确定了他的病因,并开出了药方。没过几天,那位病人又来到诊所,这一次,他不是来看病的,而是给父亲送来一面大红锦旗。

“我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感觉特别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医治的模样。我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屠呦呦这样写道。

后来,屠呦呦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没有选择中医,而是选了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这让她的父亲颇感意外,但屠呦呦此时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她对父亲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这样的情怀,始终支撑着她在制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当时,在进行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某些指标升高等现象。她的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那段时间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亲自服药试验留下的味道,而这样的以身试药,最后甚至导致她肝中毒

这两天,面对来采访的记者,她把两本书摆在沙发上,推荐给他们,说:“你们想知道我的生平,这里面讲得很详细了。”

两本书里,一本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另一本是《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前者她学术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册已被翻得起了毛边;后者则刚刚从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质封面还蒙着薄薄的尘土。

“她真的爱它,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一名记者感叹道。

小启示:最接近孩子的天性,也能最有效发挥孩子先天的优势潜能

据屠呦呦读中学时的同学回忆,屠呦呦“成绩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她有个特点,就是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不只是屠呦呦如此,教育上众多的史实和实验都表明,对孩子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最有利于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最接近孩子的天性,也能最有效发挥孩子先天的优势潜能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


关键点三:孜孜求真

2000多个方药,190多次失败,爱迪生般的试错之路

圝圝王满元第一次“认识”自己的导师屠呦呦,是通过一本笔记本。这本32开深绿色的笔记本,记载着她年轻时对中药中各大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一些信息。2002年,王满元刚刚入学时,屠呦呦将这本笔记交给他,让他对植物化学有所了解,在当时的王满元看来,这本写满了中药药材化学属性的笔记“依旧不过时”。

圝圝透过泛黄的扉页,王满元仿佛看到了一位严谨笃行的学术前辈每日伏案的瞬间。这本扉页上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笔记,成稿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初,当时屠呦呦刚刚接手中国抗疟疾药物研发的“523项目”,在科研资料不易得的情况下,很多中药信息只能从各地学校革委会的传阅材料中收集。每每获得,她就抄录其中,纤毫必录。用了3个月时间,她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

圝圝20001,她与同事开始了爱迪生般的试错之路,结果包括青蒿在内的中药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都不如传统的氯喹效果好。“难道在中医药这个宝库就掘不出宝来?一个氯喹不可超越,一个常山已到尽头,真的无路可走?”屠呦呦不死心,她又回到原点,从典籍出发,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钥匙

圝圝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197110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终于成功,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小启示: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

圝圝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的诺贝尔奖首破纪录,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科学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地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的目标

——余建斌

圝圝“屠老师是一个特别执着、坚定、事业心特别重的人,心无旁骛。”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药剂学系系主任、屠呦呦的关门弟子王满元

关键点四:融会贯通

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圝圝屠呦呦所获得的这个诺贝尔奖,究竟是授予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一时间,国内舆论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屠呦呦的获奖代表了中医的胜利,甚至有舆论将青蒿素冠以“中国神药”之名。

圝圝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发言人汉斯·弗斯伯格表示:“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可以说,这是受到了传统医学的‘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

圝圝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原院长饶毅等人曾在《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中指出,青蒿素的发现证明了一条成功的中药研究的道路,即确定中药特定化学成分和特定疾病的关系,用传统的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构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他表示,这种模式打破了“对中药必须使用复方,且不能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来评判,必须用它自己特殊的标准”的成见

圝圝“屠老师究竟算西医还是中医呢?”

圝圝每次有人这么问她,屠先生都微微一笑,不作回答。王满元说,中医西医之争,屠呦呦并不关心。

小启示:她的成就事实上是将中西医结合取得的

圝圝屠呦呦还有一段不引人注意的经历,她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后,1959年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的成就事实上是将中西医结合取得的,她所使用的实验筛选法和化学、药理分析也是西医而非中医的方法。

圝圝所以,培养创新人才事实上是要培养视野开阔、动手能力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创新人才不是简单知晓历史的人或历史的继承者,而应是充分理解历史并能运用历史智慧进行创新的人,是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

本文编辑:赵天骄

根据中国教育报《呦呦鹿鸣,一鸣惊人》(作者:高毅哲)《呦,这个痴心的求蒿者》(作者:刘博智、陈少远)《“能否获诺奖不是教育的评价标准”——访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作者:苏令)《屠呦呦获诺奖带来什么启示》(作者:顾骏、刘涛、余建斌)等文章整理

本期责任编辑:赵天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究中医古方让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可以从挖掘中医古方的巨大价值做起
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附全文】 细节梳理屠呦呦个人资料遭深挖
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今晨在纽约领取拉斯克奖
药学家:中医药有理由为诺奖狂欢吗?
青蒿素问世50周年,一文厘清,青蒿素到底是中药还是化学药物
获诺奖3年后,屠呦呦团队再有突破性重大发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