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下三大行书,皆是幽愤悲怆之作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和苏轼的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其中,祭侄文稿含泪和血,流露出惨痛的国仇家恨;寒食诗帖惨淡经营,笼罩着浓郁的心如死灰般的顿挫之情,说这两篇书法杰作是幽愤悲怆之作,人们并无异议。那么,兰亭序是否也是如此呢?

兰亭序,因其描写了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优美景色,容易让人误解为它是一篇寄情山水的闲适文字,从而忽略其字里行间隐含着的韶华易逝、境遇难堪的哀痛叹惋。其实,这种哀婉凄恻的幽愤之情,始终贯穿着王羲之的晚年作品。

在王羲之致亲友的信札里,悲、痛、哀、惨等字样屡现不绝,兰亭序也不例外,如“悲夫”、“岂不痛哉”,格外触目惊心。言为心声,要探索兰亭序中的情感色彩和王羲之的心中郁结,必须要了解他在永和九年前后的从政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心态。

兰亭序作于永和九年,其时的王羲之正在會稽内史(地方最高长官)的任上。这一年,是王羲之个人命运的分水岭,也是偏安江南的东晋政权由相对稳定走向动荡不安的转折点。国家面临两个重大问题:北伐,恢复长江以北被少数民族政权割据的领土,争取实现国家统一;内斗,司马氏皇权、士族豪门、地方军阀勾心斗角、互相倾轧。这两大问题,王羲之都深深卷入其中。

对北伐,王羲之持坚决发对的态度,他曾连续给正厉兵秣马、踌躇满志进行北伐的好友殷浩写信,劝阻其事。在内斗上,他卷入了殷浩及其背后的司马氏皇权与地方军阀实力派人物桓温的明争暗斗,最后集中体现在他与王述的矛盾上,并直接影响了晚年的生活。

殷浩之所以要执意兴兵北伐,是急于建功立业,以与正在崛起的桓温一别高下。殷浩背后有主政的皇族司马昱支持,而王羲之很早就是司马昱会稽王王府中的人,与殷浩又是多年老友,他之所以作會稽内史,也与管辖会稽的扬州刺史殷浩及背后的司马昱的支持有关。显然,从政治派别上看,王羲之是殷浩阵营的人。

但是,王羲之也和声名日隆的地方军阀桓温关系很好。桓温善书法,二人有共同语言;此外,桓温做过琅琊太守(侨置),王羲之又是琅琊人,这也拉近了二人的关系,王羲之在给桓温的信札中自称“州民”,正源于此。其实,王羲之亲近桓温,还有一个深层面的原因,即桓温和王羲之的长辈王敦一样,都是枭雄式人物,个人经历、志向、作派都极为相似,后来的史书也干脆把他们二人并列入奸臣传中。作为王羲之南渡后的亲人,王敦及其堂兄王导都是东晋立足江南的功臣,权倾朝野,王导朝中主政,王敦在地方积极扩充实力。其中,王羲之更加亲近、依附的是王敦,不仅数次拒绝了王导的举荐,甚至还对他略有讥讽。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王羲之作为司马昱、殷浩阵营中的一员,却和桓温保持良好关系,以致于他还天真地写信劝殷浩和桓温搞好关系:“王羲之密说浩、羡,令与桓温和同,不宜内构嫌隙,浩不从。”(晋书王羲之传)

殷浩的北伐以失败告终,在桓温的努力下,殷浩被废为庶人,司马昱也孤掌难鸣,最终沦为桓温的傀儡,王羲之完全失去了朝中的靠山。同时,另一家族的得势,也使王羲之彻底绝望——这就是王述及其子王坦之的崛起。

王述在年轻时受到王导的赞扬,让一直瞧不起王述的王羲之心生不满,二人的瑜亮情结贯穿始终。王述做會稽内史,王羲之语出嘲讽:“怀祖(王述)正当作尚书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会稽,便自邈然。”等王羲之接替王述做了會稽内史,也许是耻于“落后”,他对王述的蔑视有些丧失理智。

王述的母亲去世,在家操办丧事的王述一心希望作为地方首长的王羲之能前来吊唁,以致于每听到动静就以为王羲之来了,赶紧打扫屋子以便迎接,结果王羲之始终没来。终于有一天王羲之真的来了,灵堂中的人见有人吊唁,开始哭起来,但王羲之并没有按礼仪进去祭拜,而是匆匆离去。这种做法,即使在今天,也是极为失礼的大不敬。

对王述及其家人的侮辱,显示出王羲之和王述之间的积怨根深蒂固。然而,早年即和王羲之齐名的王述并不是一个可以随便蔑视的人,即便他是,他的儿子王坦之也不是。王坦之后来成为东晋名臣,被司马光誉为和谢安一样的中流砥柱似的人物。王羲之暮年曾对儿子们抱怨:我这辈子之所以比不过王述,就是因为你们不如王坦之!

与王述的矛盾,冲动不计后果的鲁莽行为,一直困扰着王羲之;永和九年的王羲之,内心也不是“惠风和畅”。此前一年,一意孤行的殷浩已经初尝败果。王羲之比谁都清楚,殷浩必败,而殷浩的失败必将危及司马昱的执政,从而使自己失去依靠。另一方面,司马昱的倒台,又给王述父子提供了机会,毕竟朝廷需要有人来抗衡虎视眈眈的桓温。

后来事态的发展也正如王羲之所担心的那样:王述担任扬州刺史,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王羲之又做了最后的努力,力图使会稽脱离扬州,结果因派去游说的人表达不力(其实是目的太过明显)而遭到耻笑。

可见,會稽内史任上的王羲之,内心充满了对时局、对个人政治前途的担忧。何以解忧?主动避让、远离政治、优游山林是个不错且唯一的选择。“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序中所流露出的这种情感,即是身不由己的选择,也为日后他在父母坟前立誓不再出仕埋下了伏笔。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似乎是时代风云变幻的真实写照。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充满了绝望,而且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不仅自己笼罩在这挥之不去的抑郁中,后来的人也将继续感同身受。哀莫大于心死,兰亭序中“凄神寒骨”的悲凉,一如苏轼寒食诗帖中的“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

了解了兰亭序的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文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与绝望之情。这种绝望,不仅尾随“足以极视听之娱”的“极”、“信可乐也”的“乐”而至,而且一直伴随着王羲之此后的岁月直至终老辞世。临终前,王羲之告诫子女,一定要拒绝朝廷给他的任何身后荣誉封赠,就是这种绝望之情最后的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和九年的那顿酒
成也兰亭,失也兰亭,兰亭集序成了李世民的陪葬品
张澜涛|兰亭集序随笔:说点兰亭序的题外话(上)
“书圣”王羲之:书写中国书法史上最辉煌一页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