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博大精深,你见过哪些内涵丰富或奇葩的汉字呢?

题主的问题我真不好回答,不是因为我不知道,而每一个汉字都内涵丰富,都有你意想不到人文信息,所以,我不知道选择哪一个。

我想了下,我还是选择最为常见的汉字,但其中所涵载丰富的信息却鲜为人知。

那就先说「内涵丰富」的汉字,就选一个「大象」的「象」字吧,

为什么是「象」字呢?

因为以这个字展开,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分析,能以小见大,剖析五千年兴衰密码。

就化用一句话叫做:以字为鉴,可知兴替。


讨论汉字,一般先从《說文》解释为起点,不管许慎的解释是对是错,都有参考借鉴作用。

先来看《說文》的对「象」的解释:

很显然,许慎认为小篆的「象」是一个象形字,就是简笔画描绘的大象。

许慎的分析完全正确,我们用小篆和象形程度更高的甲骨文、金文对比:

甲、金文的「象」字,象侧视的大象之形,突出长牙、长鼻、大耳。

古人造字一般一定会抓住了事物的典型态,让人一看就明白。

但许慎认为「象」是「南越大兽」,不是中原物种,汉代的南越包括范围很大,两广、云南、海南、越南都是南越范围。

所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许慎说得好像没错。

云南西双版纳的野象群

但其实,在上古中原,河南、山西等地方,气候非常温和,自然环境非常好,原始森林密布,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非常常见。

殷商的华夏先人还曾驯化大象帮助劳动运输,从汉字、传世文献、出土文物、历史气候学,多方面的证据,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殷周两代的出土文物,经常出现大象的图腾,象牙器具。

  • 收藏于美国弗瑞尔美术馆的【商代子母象尊】,象的形象非常写实,栩栩如生:

  • 湖南醴陵发现的【商代象尊】:

  • 殷墟妇好墓中的象形玉器:

还有很多与大象有关的器具和艺术品,不胜枚举。

如果你说这些都是艺术品,不等于是事实,那还有殷墟出土的大象骨头:

这是1978年发现的【殷墟象坑】,是一只幼年亚洲象,是祭祀杀死的牺牲,还佩带铜铃,这极有可能就是驯化后的大象。

而且很多传世文献都记载了「商人服象」,并组成象军部队,如:

《呂氏春秋.古樂》:「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乃為《三象》,以嘉其德。」

另一些文献记载上古圣人服象助劳,如:象耕鸟耘

《越绝书》: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

汉字「為」字吐露了上古先民服象助劳的秘密:

汉字「為」:从「爪(手)」从「象」,以「手牵一只大象」之形,会「役象劳动」之意。

所以「為」有「作为、做事」之意。

许慎是东汉时代的中原人,小篆字形难以看出大象字形,错误的将「為」字解释为「母猴」之状,

《說文》:為,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薳支切〕𦥮,古文爲象兩母猴相對形。

殷墟甲骨文出土以后,学者罗振玉一眼就看出「為」字的本义: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為,从爪,从象,绝不见母猴之状,卜辞作手牵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其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

甲骨文有多处记载商人捕获大象,如《甲骨文合集10222》:

所以,许慎的错误是情有可原的,说明东汉时代,中原已经看不到大象了,这也跟传世文献记载一致。

比如《汉书》有多处记载南方蛮族小国进贡大象的案例。

东汉末年,有曹冲称象的典故,这个大象来自孙权吴越地区的进贡。

(一定要注意:三国是曹操死后开始的,曹丕废献称帝,之后孙权和刘备相继称帝,遂有三国。
有曹操在就不能叫三国,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称帝,孙权当然算是进贡。)

大象在中国汉地的全面消失(不包括云南),从文献来看是在宋代以后,宋代以后文献再也没有提到汉地境内有大象:

《宋史》:建隆三年,有象至黄陂县……,明年十二月,於南阳县获之,献其齿革
宋《墨客兴犀》:“漳州漳浦县地连潮阳,素多象,往往十数为群,然不为害。惟独象遇之逐人,蹂践至骨肉摩碎乃止。盖独象乃众象中最犷悍者,不为群象所容,故遇之则害人。

大象在中国汉地消失的原因,学界的基本共识是气候变化是主因。

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有没有,有多大,还没有形成一致。

最先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是徐中舒先生,他的论文〈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依据殷墟卜辞和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三者,分析后认为,殷人本就捕获大象,组成军队、助劳。

而在这之前,学界普遍认为殷墟大象是南方方国进贡而来。

同时徐中舒先生依据《孟子》等传世文献记载认为,中原的「大象、犀牛、老虎」等动物,是被周人赶到南方的,这就有些荒唐了。

《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气候学家竺可桢的一篇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探究》,引用殷墟古文字「象、为、竹」和气象资料分析后认为:

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
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学者王宇信等的论文〈殷墟象坑和「殷人服象」的再探討〉认为:徐中舒的观点是错误的,并引用竺可桢先生的结论,认为中国大象消失的原因就是西周以后的气候变迁,中原环境不适合大象生存。

正如《商代的方国与地理》(页8)一书的总结:

我们再来看竺可桢先生的五千年气候波动那幅图,如果从黄仁宇先生「大历史观」来看:「气候、地理」等因素能够推演出历史大趋势。

那么,这个气温波动数据与中国「稳定」和「动乱」周期惊人的吻合:

专攻气候、地质的科学家,如竺可桢、李四光等人都认为:

历史上的温暖期,就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强权王朝,

寒冷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略,加之汉地农业歉收,就会出现大动荡。

如果是这样,「大禹治水 、伊洛竭而夏亡、周人迁徙、商纣失国、三国大分裂、明亡清兴」,都可以用这个模型很好的分析解释。

比如:毛主席说商纣很能干,并不是那么坏,是有道理的,商朝灭亡很可能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农业问题导致天下大乱。

周人的文献说:纣王无道,武王伐商,囚徒倒戈,取胜轻松,而实际上《尚书·武成》记载则完全相反: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此外,《竹书纪年》也记载牧野大战血流成河,商人的抵抗相当顽强。周人取胜轻松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中考证结论是:纣王无道是周人为强调自己的合法性,杜撰出来的。加上历代儒生在千年的时间里,不停的扣黑锅给纣王。

商纣这么大的王,用一双象牙筷子,儒生都抨击大做文章。

周人的迁徙以及依靠农业的兴起,也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

周人原来与蛮族戎狄混居,周人祖先「古公亶父」从豳地(陕西旬邑)迁徙周原(陕西岐山),其原因很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恶化,农耕无法生存。

气温变冷,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上生存环境变得恶劣,游牧民无法生存,就南下抢劫。

蒙古人扩张和侵宋、满族人南下侵明,都是是相同的原因。

17世纪小冰期,导致饥荒瘟疫,粮食减产,社会动荡。大明发生大规模的民变。同时,满族开始南侵大明,也是因为北方生存环境变得恶劣,《明史》记载得相当详细,气候原因导致农业歉收问题非常明显。袁崇焕被杀的罪名之一,就是卖粮食给蒙满。

如此内忧外患,是对任何统治者都是噩梦。崇祯无力回天很正常。

现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2度阀域」:

全球气温上升如果超过摄氏二度,将足以造成正常环境的重大改变,人类无法承受。

我个人认为:

虽然地球温度升高的确于人类活动有关(IPCC第五次报告显示可信度95%)。

但是以2摄氏度为临界点应该值得怀疑。中国的历史表明,气温升高2-3度并不是不好,而是相反。

IPCC的结论是经过电脑模拟出来的,理论上地球大气层是一个混沌系统(chaos system),根本无法预测几年、几十年以后的地球气象。

长时间的气象预测模型,是简化条件后的理想化模型,不然计算量太大,根本计算不出来,跟算命真的差不多。

所以,很多学者质疑IPCC的结论,尤其搞古生物学、地质学、统计学的学者。

中科院院士丁仲礼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有兴趣的可以看他所做的的学术报告《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

我认可丁仲礼先生的结论,我也认为气候变化本来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参与了太多政治因素,越搞越离谱。

特别是一些田园绿教小清新,站在道德高地上,导致任何理性讨论都会被扣上大帽子。

还有在网上引起过很多争议的:CCTV《面对面》——柴静采访丁仲礼

柴静的歪屁股立场很明显,从她后来搞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可以看出来。

一些学文科从事媒体的人士,低估他人,高估自己,极其喜欢跨行评论,加上站在道德高地上,粉丝一欢呼,就有了【良知在兄,真理在手】的幻觉。

我就试问:柴静制作团队,哪一个是专业科学家,哪一个有行政经验?

还有个什么吴晓波,说句话真的把人笑喷:中国有良知的人,媒体占了一大半。他就可以信口开河,自以为是到这地步。

看了崔永元的疯癫的和智商欠费,媒体记者以前那种高大上的形象立刻崩塌,尽管我知道不能以偏概全,但这个偏见估计我下半辈子都无法改观。

好,吐槽吐完了,拉回到正题。

现在研究这方面的论文很多,新的研究手段:如年轮校正、碳十四,使得而且证据越来越多,基本得到共识,中原文明兴衰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非常明显,可以说是因果关系之一。

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葛全胜博士的这本著作,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加上最新的科技观测数据,比较全面细致的讨论过此问题:

再说「奇葩」汉字:

奇葩汉字真的很奇葩,但文章太长了,留待以后讨论吧。

----------------------------------------------

参考资料:

  • 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Vol.2, Part 1(1930): 60-75。

  •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 1973(2):15-38.
  • 王宇信等,〈殷墟象坑和「殷人服象」的再探討〉,《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P467-489。
  • 孙,亚冰, 林歓, 宋鎮豪. 商代地理与方国[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页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汉字见大历史之:甲骨文「犀、象」隐藏的兴衰密码
真要回归盛唐西周?国家气候中心:汛期北方多雨!雨带真北移了?
IPCC:气候变化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
IPCC发布重大气候变化综合报告
物理诺奖,到底对气候认知贡献了啥?(上) 扯下IPCC的气候变化归因 | 一分钟扯碳2.0
IPCC:地球将在2030年提前到达临界状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