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夏文化之精粹、精美绝伦的汉代画像砖,带你“梦回汉魏六朝”

画像砖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躯。这种艺术形式至迟于战国时期出现,汉代达到鼎盛,隋唐时期走向衰落。其间,经历了朝代更迭和世事变迁,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迄今为止发现的数万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了这些变化,还体现出画像砖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整体面貌。画像砖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呈现出同样的发展态势,而是存在着不平衡状态。画像砖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等地区,有的地区则极少出现。这与各地区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画像砖的发展概况

画像砖从产生到衰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滥觞期、繁荣期、衍变期、衰落期。画像砖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状况,其分布区域、雕刻技法、砖的形制、主题内容、艺术风格等均不相同。细致考察画像砖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对画像砖全方位的了解。

滥觞期

画像砖发展的滥觞期,是指从战国晚期出现画像砖稼始到西汉早期画像砖幵始流行之前这一段时间。画像砖是兼具建筑用砖和墓室用砖两种用途的物品,它们的发展过程各不相同,我们必须分开讨论。首先出现的是建筑画像砖,它是一种建筑装饰构件,多用作宫殿、衙舍的阶级。在秦国的咸阳、东阳、燕国下都、齐国临淄、楚国郭、赵国邯郸等地,均曾出土过带有简单图案的建筑用砖。目前所见最早也是最为精美的是秦国《侍卫宴享涉猎纹》和《龙纹》空心画像砖,现存于陕西博物馆,学者一般认为它是专供宫廷烧造的宫殿踏步。

墓室画像砖的出现与我国的丧葬制度密切相关。自先秦以来,我国古代一直流行土坑竖穴木椁墓,在这种墓葬形式中不可能出现砖类装饰物。而这丧葬形制直到战国晚期才首先在关中和中原地区发生变化。此时,“奴隶主贵族形成的一套棺椁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封建地主阶级葬俗的需要。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必要求改革旧的葬制,以调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丧葬制度方面的矛盾”。河南地区开始用花纹砖来装饰墓葬,用空心砖代替木板来建造椁室。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墓在的底和壁均用花纹砖构筑,内置陶器,木板盖顶,板上铺了一层花纹砖。

这标志着墓葬形制开始从木椁墓向砖室墓演变。虽然杨家湾四号墓并不是成熟的砖椁墓,但它与西汉中期流行的空心画像砖墓的承袭关系却十分清楚,它的出现为画像砖墓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后来,为了增加空心砖椁室的装饰效果,同时表达死者家属的美好愿望,画像砖创作者在空心砖上用木模压印出简练生动的图像。如,河南郑州岗杜出土的空心画像砖,砖面上绘满虎、树、米字纹、四叶纹等图案。至此,墓室画像砖正式出现,但仍属个例,尚未在社会上流行开来。这一时期的画像砖画面内容多为“米”字形纹饰,有的绘有虎、常青树等动物或植物。多采用阴刻加阳线的雕刻技法,用线简单,图案性较强。布局整齐有序,画面较满,周围多饰以斜纹边框。图案的简单性正是画像砖发展初期应有的特点。

西汉早期的丧葬形制沿袭前代的礼制,仍以土坑竖穴木椁墓为主。但由于空心砖比木椁更加坚固,同时防水、防潮、防腐朽,能够经年不坏。再加上砖上刻印图像比木椁更加美观,因此用空心画像砖建造墓室的做法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西汉早期遗存的较著名的画像砖墓是河南郑州九洲城号墓。该墓室四壁空心砖正反两面均有画像,边框以绳纹、连续曲折纹、菱形纹各一周作装饰图案,中间主题部分印有朱雀和佩剑武士。

繁荣期

画像砖发展的繁荣期是从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其间,画像砖墓迅速发展起来,并以几种稳定的形态固定下来。西汉中期,空心画像砖墓在中原地区开始流行,出现了模印花纹砖和空心画像砖。如,陕西兴平附近出土的虎龙纹丹凤空心画像砖及白虎玄武画像砖。较著名的还有洛阳卜千秋壁画墓,它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构筑方法,用空心画像砖砲成主室,画像内容包括:人首鸟身、方相、伏羲女娲、日神月神、四神等。还有郑州乾元北街墓、宜阳牌窗墓等。

这样可以看出,砖室墓代替木椁墓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墓葬形制。这一形制也逐渐发展到晋南、冀南、鄂北、皖北、鲁西等地区。自此以后,“木棺上的彩绘图案逐渐为空心砖表面模印的图案所代替。旌幡上的内容逐渐成为空心砖模印画像的题材”‘。西汉晚期,画像砖墓迅速发展,分布区域扩展至南阳、周口,以及山东济宁地区。此时画像砖的艺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线条更为流畅,出现了一砖一模的画像砖。较有代表性的墓葬有郑州二里岗空心砖墓、河南新郑山水寨沟汉画像砖墓、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等。

东汉时期是画像砖最为辉煌的时期。画像砖墓的分布范围扩大到西至甘肃、青海,东到滨海,南起云贵,北至大漠,形成了以今河南和四川、重庆地区为代表的两大中心分布区。其中四川和重庆地区的画像砖于东汉中晚期才出现,并一直延续到蜀汉时期。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也有数量不等的画像砖出土。此时画像砖的形制发生了变化,工序复杂、图案化的大型空心砖在此时逐渐被淘汰,转而使用工艺较为简单的实心砖。

实心砖墓的出现是画像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砖的形状有方砖、长条形砖、小砖、梯形砖、三角形砖等。并且雕刻技法更加多样,题材内容也更加广泛,除了神仙灵瑞类画像主题,还出现了反映现实生产和生活的题材,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较著名的墓葬有成都昭觉寺墓、新繁清白乡墓等。不仅如此,东汉时还有了专门制作画像砖的工厂、作坊、制作队伍和管理机构。如西安、四川等地发现的遗址,里面的遗存物证明此处曾是制作画像砖的场所。

东汉末年,北方地区的画像砖走向衰落,黄河流域的画像砖基本绝迹。唯有河南许昌地区散存着众多汉魏画像砖。许昌画像砖题材较为简单,主题突出,主要有现实生活、建筑物、辟邪祥瑞类内容以及大量花纹砖、文字砖。在雕刻技法方面,画面一般刻划较细,形象上追求写实,形神兼备。构图疏朗明晰,画面主次分明。而在社会相对稳定的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则在稳步发展,画像砖艺术也得以在南方地区继续发展。如四川新繁清白乡画像砖墓、成都曾家包画像砖墓。

衍变期

画像砖的衍变期是指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可以称得上是画像砖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画像砖的分布区域、形制、雕刻技法、主题内容等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风格和技法也益成熟。衍变期的变化之一,是出现了鸿篇巨制的拼镶画像砖,这种由多块砖面构成一幅完整画像的方法,体现了画像砖制作工艺的进步与成熟,代表着南北朝时期画像砖艺术的最高成就。最著名的是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规模宏大、线条细致。其二,画像砖的分布地区由北方转向南方。画像砖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又尤以江苏南部地区为主。苏南地区画像砖墓的分布以南京至镇江一线最多,凡网阜高隆之地皆有六朝时期的墓葬。

高淳、常州、无锡、苏州等地也有一定数量的六朝墓葬。具有代表性的拼镶画像砖多出于苏南地区,较重要的六朝画像砖墓包括: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墓、江苏丹阳胡桥吴家村墓、江苏常州戚家村墓等。湖北、浙江地区出土的画像砖数量也不少。湖北地区较著名的画像砖墓有:襄阳贾家冲南朝墓、江陵黄山南朝墓等。画像内容多为神仙灵瑞类主题,花纹砖数量也较多。雕刻手法多为减地浮雕,线条粗豪放,浑朴古拙。相比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和湖北而言,四川地区所见画像砖多属于蜀汉时期,画像的主体与两汉时期的画像砖内容基本相同,所用雕刻技法也差距不大。

但是画像砖在规格、风格、制作上有明显不同,在继承汉代画像砖特点的基础上显示出六朝时期的特色。如画像砖图案的线条变细了,用最简单的线条概括物象的外形与特点,轮廓鲜明、形象简练。其他地区也零星有六朝画像砖墓出土,如河南邓县学庄画像砖墓、云南东晋霍承嗣墓、福建闽侯南均南齐画像砖墓、广东新兴县南朝墓等。这些地区的画像砖多为一砖一画,也有少量的拼镶砖画,花纹砖和文字砖较多。其三,画像内容中的佛教题材明显增多,出现了代表佛教思想的莲花纹、测子和天女等形象。

衰落期

南北朝以后,画像砖艺术便进入衰落期。到宋元时期为止,虽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诸多地方都曾零星出土过画像砖,但始终没有大规模的出土,也未能形成一个中心分布区,且画像内容也已趋于形式化和简单化。元代以后,画像砖作为一种丧葬艺术形式,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有学者认为,在宋元及清朝时期,画像砖又以“砖雕”的形式重新出现并大量使用。然而我们在绪论中已说明,画像砖与砖雕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并不能混为一谈。

画像砖产生、发展及衰落的原因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均有其赖以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它深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传承以及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物质文化程度的高低往往制约着精神文化水平,对艺术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汉魏六朝时期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环境、文化艺术水平、厚葬习俗和观念,以及手工艺技术,这是画像砖发展和流行的四个基本条件。各个历史时期画像砖发展或衰落的原因都主要围绕这四个基本条件展开。

经济水平、社会环境

经济是基础,是社会中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画像砖的发展也脱离不了经济因素。尽管画像砖墓的墓主身份多是中下层人士,但他们的经济状况是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整体经济水平高则下层人士经济状况好;整体经济水平低则下层人士生活困苦。同时,经济水平又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社会环境的稳定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平稳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形成安定、和谐的环境。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为画像砖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

西汉政权的建立,结束了兵戈纷攘的局面,从而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使社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仅有社会稳定是不能推动画像砖的产生的。因为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战乱导致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于是,高、惠、文、景诸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生产,重视农耕,发展经济,但整体经济水平仍很薄弱。加上从汉高祖到汉景帝都大力提倡薄葬,在这种形式下,西汉早期的丧葬形制不可能有重大改变,只能比传统葬俗有一些细微变化。画像砖的最初形式尚未大量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的恢复,西汉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国力逐渐强盛,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局面。至汉武帝即位,“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吁陌之间成群”。这种局面使得厚葬之风具备了物质基础。纵观西汉中期,社会相对稳定,政治相对开放,意识形态趋活跃,经济繁荣,国富民强,薄葬风俗逐渐被统治者所摒弃,厚葬成为社会风潮。汉武帝率先实行厚葬,他用了五十三年的时间,在今陕西兴平为自己建造了汉代规模最大的帝陵一茂陵。统治者的行为更助推了厚葬之风的兴盛,也反映了汉代经济的繁荣。汉代强盛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曾经辉煌的河南画像砖开始走向衰落,其根本原因在于战乱。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争频仍。在这样长期动乱的情况下,田园荒芜,人心散乱,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上形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局面。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又怎能有金钱和精力去建造费时费力的墓葬?经济的凋敝迫使葬俗越来越简约,画像砖在黄河流域基本绝迹。同时一些学者认为,时代精神的转换、造价高昂的费用,社会习俗和社会心理的变化以及长期脱离权力文化的支持,促成了汉画像砖石的衰落。另外,画像砖形制的衍变也加速了河南地区的画像砖逐渐衰落。河南盛行的空心大砖逐渐被小砖所代替,这一趋势发展到魏晋时期,只剩小砖的侧面还保留动植物画像的纹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持续不断的战争对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造成了严重影响。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则相对稳定,南北经济幵始趋于平衡,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幵始改变。因此,南北朝时期南方画像砖艺术呈现繁荣局面,而北方画像砖则相对较少。目前仅有山东益都石刻线画、河南泌阳北魏石棺床和洛阳北魏画像砖棺、孝子石棺等与画像砖相似的艺术形式。

隋唐时期虽然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但尊奉北方丧葬传统的隋唐统治阶级并没有借鉴和继承南方的墓葬形制,而是将北朝的壁画墓形制发展到极致。这便造成隋唐墓葬中壁画墓一枝独秀的局面,这一状况直到宋元都毫无改善。画像砖艺术失去了社会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动,必然会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最终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思想观念

厚葬之风的盛行是汉代画像砖产生的思想根源。我国的厚葬之风发端于商周时期,继而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起,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王公贵族,或是中小地主乃至平民百姓。无论财富多寡,均毫无例外地将大量家财用于丧葬。尽管各朝各代都曾呼吁薄葬,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始终未成为主流。汉代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厚葬之风更盛。先民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死人有知,与生人无异异”。死者可以在阴间继续享受人间的一切生活,应当“事死如生”,方能表现对逝者的敬畏和孝道,否则将会“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待尸柩;多藏事物,以遣精魂”、因此,死者子孙便将死者生前享有的或是渴望享有的生活情景以图画的形式刻绘在墓室内壁。

汉人厚葬还有一个原因,即统治者实行举孝廉”——将“孝悌”作为选拔、任用官吏的标准。以厚葬为孝,“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并且崇信儒家的忠”和“孝”,认为忠是孝的扩大,不孝岂能忠?于是统治者对能够厚葬父母的“孝子”给予极高的荣誉和财富。《盐铁论散不足篇》载:“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这便助长了先民的厚葬之风,甚至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死者子孙为达弦耀争名之目的,竞相扩大墓室规模,甚至变卖房屋和产业,使“子孙饥寒,绝命于此”。《潜夫论浮侈篇》具体描述了汉代的厚葬:“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缕玉,襦梓榧栴,良田造至,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其富丽堂皇、铺张奢侈之貌跃然纸上。汉代统治者曾针对厚葬的弊端多次明令禁止民间实行厚葬。如汉成帝、光武帝、汉明帝均下诏令,令臣民“薄葬送终之意”,但收效甚微。可见,“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对社会影响之深。

汉代流行的黄老神仙思想和自古相传的巫术也是影响画像砖的思想原因。“人与死在面对面的时候,永远有复杂的二重心理,有希望与恐惧交互错综着。一面固然有希望在慰安我们,有强烈的欲求在要求长生,而且轮到自己,又绝不肯想念一了百了;然而同时在另一面又有强力的,极端相反的恐怖征兆;所以本能上又不能不使人感到完全消失的危险,承认莫可名言的可怕征兆。这样,乃有宗教插进腿来,解救情感在生死关头的难关。”因此,人民寄希望于各种丧葬形式,期望能够升天成仙。

六朝时期画像砖所发生的诸多衍变也与当时社会思想观念的改变有关。在所有已发掘的魏晋六朝墓葬中,我们发现东晋墓葬大多无纹饰。如一些士族豪门的墓葬,郭家山玻挪王氏家族墓群、老虎山颜氏家族墓群、谢觸墓、司马氏墓等,基本上都没有纹饰。究其原因,魏晋时期儒家经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遭到动摇,地主阶级建立起一套崇“本”尚“无”的玄学思想。他们认为,一切都是“无”,崇尚自然”。这种思想致使当时的士族豪门墓葬不追求华丽繁复的纹饰,而是追求素面的壁饰。同时,玄学思想还给画像砖的主题内容带来了变化,出现了玄学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

同时,南朝统治者多信奉佛教,宋文帝刘义隆、南齐萧子良、梁武帝萧衍等都是佛教徒;而北朝自北魏太祖时即笃信佛教。上行下效,自然要推动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佛教思想迅速冲破儒学和道教的禁锢,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呈现出佛教与道教、佛教与儒家相争并存的局面。这一思想观念的变化表现为佛教艺术渗透到各类艺术作品中,包括出现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壁画等。佛教的兴盛也带给画像砖新的主题内容,最突出的表现是佛教题材明显增多,莲花纹饰、狮子、天女形象在画像砖上频频出现;主人礼佛、侍佛的场景屡见不鲜;还有诵经僧人、供花僧人、宝相联珠等纹饰。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佛玄合一”、“佛道共存”、“佛儒并存”。包括画像砖在内的艺术作品中往往既有佛教因素又有道教因素,还有玄学和儒家内容。如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墓出土拼镶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除此以外,墓室的东、西两壁还铸有拼镶画像砖“羽人戏虎”、“羽人戏龙”等,右上角有两个“飞天”,一持仙果,一作撒仙果状,画面周围刻有莲瓣、卷云等装饰,整个画面表现出“佛玄合一”的思想。再如,南阳邓县西学庄南朝画像砖墓,出土作品内容非常丰富,有代表佛教的莲花、飞天;有代表道教的王子乔、浮丘公、仙人麒等;还有儒家的孝义故事“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等。多样的主题内容出现在同一座墓室中,正是南北朝时期儒、道、佛思想融合的反映。

文化积淀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能在陶器上塑造不同的形象。在青铜器时代,器身上饰有各种纹饰的铜器,大都是由事先刻划好纹饰的母范铸造而成。我们可以认为,劳动人民对陶泥可塑性的认识和进行艺术加工的经验,已具备了制作画像砖的技术条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风俗的影响,以及砖的普遍使用,画像砖的产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继先秦时期艺术成就高度发达之后,西汉时期绘画、雕刻艺术也得到极大发展。由于画像砖是一门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艺术形式,因此,西汉绘画、雕刻艺术的繁荣对西汉画像砖墓的出现有直接影响。西汉时期的宫殿、住宅、寺庙、陵墓的墙壁上,甚至绢帛、陶器等物品上都绘有图像。长沙马王堆汉墓、甘肃武威汉墓、临湘金雀山汉墓均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帛画。西汉的雕刻艺术也很卓越。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体积最大的石雕艺术品,有跃马、伏虎、人与熊搏等,展现了霍去病在征服匈奴战争中的英姿。造型形象生动、手法简练。绘画和雕刻艺术的发展为画工在画像砖上作画创造了条件。

除此以外,汉人酷爱壁画、壁雕等绘画艺术也是汉代画像砖石大量出现的原因。如,宣帝时麒麟阁功臣像;成帝时明光殿古烈士像;明帝南宫云台二十八将像;章帝时“郡尉府舍皆有雕饰,画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以弦耀之”;光和元年,“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随处可见的壁画显示出汉人对绘画的喜爱。这些绘画有两个用途,一是为了装饰,使建筑物增加光彩,显得富丽堂皇。既然汉代屋舍常以画像为装饰,那么墓室作为逝者的阴宅,势必会因模仿阳宅而饰满画像。事实也证明,阳宅所装饰的古代名人、烈士、奇禽异兽以及佩长剑的古代勇士等内容,在阴宅艺术中都能够找到。可见,无论是艺术方式还是主题内容,墓室都是对阳宅的再现。第二个用途是起着“成人伦,助教化”、“惩恶扬善”的作用,这是文学、绘画、乐舞等艺术所具有的现实功利作用。正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汉代壁画,“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励,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画像砖也存在这样的功利思想,即通过画像使死者得到画面所呈现的生活——升仙、享乐等。

辅助工艺技术

除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因素以外,制作画像砖的相关工艺技术的成熟也是推动画像砖发展的原因。汉武帝时采取“盐铁官营”的措施,冶铁业迅速发展。冶铁业的发达为画像砖的制作提供了便利,冶铁水平高就能够创造出先进锐利的雕刻工具,从而便于雕刻工匠对母模进行雕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画像砖制作的复杂程度,进一步促进了画像砖艺术的发展和流行。

除了以上四个原因外,画像砖自身的优势和弊端也是促使画像砖产生和衰落的原因。战国时期空心画像砖墓产生的直接原因便是由于木椁墓的弊端和砖室墓本身的优势。木椁墓不坚固、易腐烂等弊端迫使汉代先民去寻找更为坚固、易雕损的材料作为墓葬用品。而砖室墓比木椁墓更加牢固,且防水、防腐,经年不坏。这些特性致使砖室墓取代木椁墓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另外,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促使砖室墓代替木椁墓。汉代以前,王室贵族及诸侯都使用大型椁墓形制,加上宫室府院等地上建筑也需要木材,大量的使用和频繁的砍伐造成森林资源枯竭。在供不应求的情形下,就不得不改变墓葬的建筑材料。

再加上砖的表面绘有装饰纹饰,比木椁更加美观,既能装饰墓室,又能表达升仙、驱邪、享乐等愿望。所以用空心画像砖建造墓室的做法出现以后,很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隋唐以后画像砖的消亡也是由于画像砖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尽管汉魏六朝画像砖经历过高度繁荣时期,具有珍贵的价值。但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古人制作画像砖的目的是保佑亡灵顺利升仙,并福佑子孙。这一唯一的目的导致画像砖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致使题材内容千篇一律,鲜有变化,逐渐失去了创新和活力。有的题材经过长期流行,图像内容和构图形式已日益程式化,在艺术上难有创新突破。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像砖必然逐渐走向衰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藏在水下的这座古墓,究竟是什么来头?
南阳汉代画像砖墓的渊源及其影响
论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
【研究】练春海 | 黄泉之下何以安身立命
李重蓉:河西画像砖上的魏晋风度|画像砖|高台县博物馆
中国古代壁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