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低烧低热中医治方
发烧、低烧与高烧划分
人的正常体温约37.2℃左右。除非体温超过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则无需太过紧张。
其实,发高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提醒你的身体可能有疾病出现了。事实上,散热对身体有好处,这个体内的防御措施有消灭外来病菌的功用。如果温度没有上升太高,不妨让它自然散热,如此有助于排除毒素。
一般来说,突然爆发的高烧(38.5℃—40℃)通常意味着体内有病菌感染:感冒肺炎、脑膜炎、猩红热等急性炎症都会伴有高烧;而长期持续的低烧(37.3℃—38.5℃),则意味免疫系统遭到了破坏:肺结核、风湿热红斑狼疮、癌症等都不同程度表现出低烧的症状。
发高烧时需立即就医,因为这表示体内的感染正在恶化。如果体温太高很容易造成脑部受损及脱水,尤其是高烧不退。
多种疾病会引起低烧。发烧是一种症状,风湿、结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会引起持续低烧;长期心理紧张、情绪不稳定也会引起体温中枢紊乱,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烧。身体的任何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持续低烧。低烧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很难查出,有些因细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烧,要通过细菌培养才能发现。
不明低烧不能滥用药。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反应之一。低热病人服用退热药,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乱用退烧药,还有导致白细胞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危险。体温38℃以上时,才应考虑使用退烧药。
持续低烧应尽早就医,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一些恶性肿瘤早期或细菌感染早期的症状也是低烧。建议你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以避免引起发烧的病因恶化。
一、上午低烧
有次坐门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无精打采地来到我的面前,后面跟着他的父亲。
我问他:“你怎么不舒服?”
他有气无力地说:“我总是发低烧,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的,老想睡觉,吃饭也没有味道。”
我一边摸脉,一边打量这个小伙子。只见他面色萎黄,面颊消瘦,一双大眼睛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朝气,目光呆滞。他的脉象沉细无力略有滑象,舌胖,舌苔淡白,边有齿痕。
我又问他:“你平常什么时间发烧?”
他父亲抢着说:“上午最容易发烧,最近一至两年反反复复,脾胃也不好,不爱吃饭,消瘦乏力,在家什么都懒得干。”
他说他还有头晕目眩,食少不香,睡眠多梦,大便溏泻等症。量血压为90/60毫米汞柱。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发热呢?上午9点到11点正是脾胃经所主的时间,这是由于长期的脾胃阳虚,造成运化失司,中气不足,以致阳气虚衰导致阴盛格阳,所以发烧多在上午。《医贯·阳虚发热》篇曰:“自东垣出,而发内伤补中益气之论,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者也。”只有用健脾气之品,补脾胃中气,才能得到“甘温除热”的实际效果。
主意已定,于是我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低烧的原因是由于长期脾胃气虚所造成的。开方如下: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陈皮10克、柴胡6克、炒白术15克、当归10克、茯苓20克、升麻3克、泽泻12克、焦三仙各10克、炙甘草6克,七剂,水煎服。
一周后患者复诊。父亲说儿子的低烧已经明显消退了,精神面貌也大有好转,吃饭也比过去香了。年轻人也高兴地告诉我:“现在不烧了,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事了。”我又嘱其继续服七剂以巩固疗效。
为什么能有如此好的效果呢?此方为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共10味),主治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由于本方是由黄芪、党参等甘温药物为主所组成的,用以治疗脾胃虚弱,气血虚损所生之大热,故称为甘温除大热之法。
由本例可见,“补中益气汤”治疗由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长期低热确有明显疗效,只要辨证准确,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长期低烧----长春中医学院教授  肖永林
患者赵X X,女,23岁。1976年12月初诊。
该患系X X医科大学X X临床医院X疗区的护士,因长期低烧而住本医院本疗区治疗。已住院很长时间,无明显效果。诊见患者形体消瘦,面色黄白少华,口唇淡润,呈疲惫无力状。自言低烧已很长时间,体温经常在37--37.5℃之间,很少升至38℃。经多种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未查出原因,自感身体疲乏,懒动懒言,动甚则疲倦、气短,或有汗出,食欲不振,强食则胀满不消,嗜卧喜静,四末经常清冷。视其舌淡少华,苔白薄而润,脉弱无力。询问其他症情,言无头痛身痛之感。虽有低烧,而不恶热,反有阵阵畏寒之感,得温暖则消除。无心中烦热、口渴等症,大便基本正常,有时稍溏,小便清利,经期大致正常,唯血量时多时少而色淡。
似属气虚发热,遂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g,生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5g,甘草10g,升麻5g,柴胡5g,陈皮10g,麦芽15g。水煎3次,合并滤液分3次服,为1日量。
3剂后,自觉食欲好转,饮食增多,其他症状如前。又2剂后,除饮食增加外,又觉身上有点气力,已不像从前那样疲惫不堪。
继续服前方数剂,体温降至36.5℃,疲乏无力、短气等症皆大有好转。根据现在的情况,患者与疗区的领导研究,决定出院回家服药休养。嘱其服用人参健脾丸与补中益气丸,补益脾气,以培根本。继续服上述2种丸药至春节,身体完全复原,从未发热,容光焕发,精力充沛,与1个半月以前完全判若两人。
【医生甲】此患者长期低热,老师根据什么辨为气虚低热呢?
【老师】临床上,长期低热的患者不少,导致长期发热的原因很多,证情也较复杂。
此患者之长期低热,所以诊为气虚发热,主要是因为其有一派脾虚气弱之候。
首先,对长期发热,应辨明其为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此患者既无实热之表现,也无湿热之征象,更无毒热(如疮痛)之证侯。故基本上可以排除外感之实热。那么,此病之发热只能属于内伤发热之范畴。
其次,在内伤发热中,也有虚、实两类,也应辨明。此患者,既无外伤、出血之病史,也无痛有定处与刺痛之症状,口唇舌质又无青紫及瘀斑之现象,则其发热非瘀血发热可知。
患者无恚怒不遂而致气滞肝郁之因,也无胀闷易怒、太息之征,又无经期腹痛乳房胀痛之症,则气滞肝郁化火之发热也可排除。剩下的只有在虚证中进行辨别了。
因虚而致之发热,有阴血不足与阳气虚衰之不同,皆为虚热之属,也称虚火。丹溪所说的“实火可泻,苓连之属;虚火可补,参芪之属”的“虚火”,即属此类。更确切地讲,参芪之属所治的虚火,必为气虚无疑。
阴血不足之发热,由于阴虚不足以涵纳阳气,而阳气独亢,故多出现五心烦热(即手足心发热,心中烦热),多梦失眠;而此患者五心不烦热,且嗜卧多眠。阴虚之发热,由于阴液不足则欠于濡润,故多口唇焦干而红,咽燥;而此患口唇淡润,不红不干,且无咽燥之感。知其并非阴(血)虚发热。该患者明显地表现出身体疲乏,四肢倦怠,懒动懒言,动则益甚,则其为脾气虚衰已属无疑。故在治疗时,采用补中益气之法而获效。从其服药后的效果看: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食欲转佳,饮食增多。说明中气渐旺,脾升胃降之功渐复。饮食一增,则谷化精微,机体得养,故逐渐感觉有了力气。以后才逐渐体温下降恢复至正常。可见欲治气虚发热,必先补益中气,使脾胃之气得复,能纳能化,谷气日充,则热可自退。若一见发热,而不辨其属虚属实,在气(阳)在血(阴),而一概施以寒凉继以滋润,不唯难于收功,恐反益增其疾。
【医生乙】阴血虚则热,阳气虚则寒,这是一般的规律。而气虚反能发热,应该怎样理解呢?
【老师】阴血虚而热自内生,阳气虚而寒从中起,易于为人所理解。气虚反能发热,确实难于说明其机理。但在临床上,由于气虚而导致的发热,确实存在,有致长期低热者,也有长期高热者。
首先,应当明确,气虚发热之气虚,是指脾胃气虚而言。造成脾胃气虚之原因,主要为饮食失节,劳役过度,忧伤思虑等。但对脾胃气虚为什么能导致发热,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并对这些说法提出我们的看法:
一是认为脾气虚陷,中焦虚寒,虚阳外浮而致发热。但从临床来看,很多气虚发热的患者,并无中寒之象,所以说因中焦虚寒而致虚阳外浮之说,似属无据。何况在治疗时,又很少应用温中散寒,引火归原之药!
二是认为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蕴为湿热,使下焦阴火上冲而致发热。此说与上说正属相反,前者为虚寒,而此则为湿热。如若为湿热内蕴,或在便溺时,或在舌苔上必有湿热之象。而治之者,必先治其湿热,而后发热之症方能渐退。可是临床上,气虚发热的患者,往往既无湿热之表现,而又无需使用清利湿热之药,只宜甘温升举之剂而气虚得补则发热自退。况清利湿热之品是以祛邪为主,绝非脾气虚陷之可用。因而此说也似属不符。
三是认为气虚而卫气不固,因之易于感受外邪,正邪相搏而致发热。此说显然属于外感而致之发热,绝非内伤发热之属。尽管补中益气汤可用于气虚外感证,有益气解表之功,但不能因此而将气虚发热与因气虚而外感之发热混为一谈。况且气虚发热往往为长期发热,又无表证可察,与气虚外感之时常感冒,有外感则发热,无外感则不发热者显然不同。
四是认为脾胃气虚,健运失职,不能生血,血虚而致发热。这种说法实是将气虚发热与血虚发热混为一谈。
五是认为阳气不足,不能腐热水谷,而致阴虚,阴虚则热。上两种说法,—为气虚导致血虚,一为气虚导致阴虚。阴血不足不能配阳,阳气偏亢而发热。若说脾胃气虚不能腐熟,运化水谷而致阴血不足,为临床所常见。治之者,或补气而生血,如当归补血汤;或培土而养阴,如资生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白术山药、内金、玄参、牛蒡子)。上方皆是在用补脾益气之药的基础上,或加补血之药,或加滋阴之品。这与以温补升提宜畅之药为主的补中益气汤等,不能同日而语,因而上两种说法也属似是而实非。
六是认为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气机不畅,郁滞而化热。这种说法,虽然尚难尽美尽善,但却能够比较正确地说明气虚发热的机理。其关键即是因气虚而致郁,因郁而化热。其中因气机郁滞而化热,易于为人所理解。那么,因为气虚又怎么能致成气郁呢?往往难于理解。
盖人身之气,无时无刻不在运行,只有气机之升降出入运行不已,则生机不息,若有郁滞则疾病生,一旦停止则生命息。人身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以中焦脾胃的气机为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出入之机以脾胃为最。若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至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气机滞涩,郁而生热。
那么,气滞属实,气虚如何能导致气滞呢?盖人之气血,如江河之水。水势浩荡则奔流涌泻,一日千里,何滞之有?一旦水量减少,甚或枯涸,则推动无力,流通滞涩而处处淤积。故有云,“气之所以行者,气旺故也;气之所以滞者,气虚故也”。又有云,“人之气血如水,盛则流行,虚则鲜有不滞者”。
【医生丙】气虚发热,应以补气为法。而补气之方很多,为何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呢?
【老师】气虚发热,凡以补气为主的方剂皆可酌用。其所以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者,一因其方重在升补脾气,二因其方之作用补益之中又有升发行散之义。盖气以畅行为补。补其不足,宣其壅滞方为善补气者。况此证又为因虚致郁者乎!
三、中医治疗低热案(三仁汤加减)
编者按: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杨牧祥教授,从事医、教、研至今近五十载,理论功底坚实,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擅于舌诊,长于内科,尤擅治咳喘病、慢性胃病、心脑血管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痤疮等疑难杂病,法严、方活、效著。其学生于文涛和史奎竹总结并详析了跟师所见十则医案,本版今起将陆续刊出。
张某,男,66岁,已婚,2009年7月12日初诊。患者午后低热月余,体温在37.5°C~38°C之间,曾在某医院诊为不明原因发热。治疗一周未见改善,故前来就诊。就诊时该患头胀昏沉,口中黏腻,胸脘痞闷,纳呆食少,汗出乏力,身热不解,伴见阵咳,咳痰不爽,大便不畅,舌淡红,苔黄腻,脉细而滑。体温37.8°C,血常规:白细胞9.5×109/L;肿瘤4项(AFP、CEA、SF、β2-MG)均属正常范围,类风湿因子、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中医辨证为湿郁发热,治以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予三仁汤加减,处方:炒杏仁10克,桔梗10克,白蔻仁10克(后下),清半夏10克,厚朴10克,生薏苡仁15克,通草10克,竹叶10克。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7剂。嘱患者忌食辛辣生冷油腻之物。
7月19日二诊:药后体温降至37.3°C,咳痰已减,黄厚腻苔渐消,但仍脘腹胀闷,食欲不振,考虑湿热未尽,上方加苍术10克,砂仁10克(后下),继服7剂,服法同前。
7月26日三诊:低热已退,咳平痰净,饮食如常,舌淡红苔白,脉转缓和。一周后复查体温正常。
按:本例患者年高体弱,脾失运化,病于长夏,暑湿当令。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遏热伏,故见长期低热不退,汗出而热不解;湿聚生痰,痰湿蕴郁于肺,肺失宣肃,因而咳痰不爽;湿热蕴结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故纳呆食少;湿性黏腻重着,气机受阻,故见头胀昏沉,口中黏腻,胸脘痞闷;苔黄厚腻,脉细而滑,大便不畅,为湿热郁阻之征象。
三仁汤原系吴鞠通专为湿温初起而设,该方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组合而成,旨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方中杏仁、桔梗轻开肺气,宣畅上焦以化湿;白蔻仁、清半夏、厚朴行气宽中以祛湿,治在中焦;生薏仁甘淡渗湿于下,治在下焦。方中三仁意在宣上、畅中、渗下,使湿邪从三焦分消;所谓“辛开肺气宣达于上,芳香燥湿和降于中,甘淡渗湿利窍于下”,有三焦同治之妙,杨牧祥老师在方中酌加通草、竹叶以助清利湿热。诸药相伍,冀其湿开热透,低热自退。
三仁汤为《温病条辨》中治疗湿温之首剂,治疗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者。临证时,杨牧祥老师抓住舌苔腻滞和排便不畅作为运用三仁汤的主要依据,认为舌象乃脏腑气血盛衰及疾病虚实的反映,而病理舌苔由胃气夹邪气上泛而成,湿邪滞阻,气机不展,则舌苔腻滞不化,并多兼口中黏腻不爽之感。同时湿邪内阻,多着中州,故以便质是否干硬,察其有热无热,以排便感是否畅爽,辨其有湿无湿。故察湿热之征,当参以大便。
中医学认为,湿为阴邪,其性黏腻,热为阳邪,易耗气伤津,湿热相结,尤难散解。因此湿郁发热的治疗,用药既不可辛燥太过,又不可苦寒直折,正如吴菊通所谓“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故有湿热初起有忌发汗、攻下、滋阴之说。本例湿郁发热患者,运用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分消走泄,湿除热清,而病告痊愈。
四、低热的中医治疗     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内伤发热,为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也可见于病人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高者,低热常为标本俱病,虚实相间,病情有的较长,而治疗又比较困难,本人从实践体会到:病因虽多,治疗虽难,但只要抓住疾病的分型与特点,掌握好药物的性质特点,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现将常见的辨证分型及治疗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气郁发热
此类患者多性情急躁,平时情绪不稳定,多言快语,面色青。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制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舌苔黄,脉弦数。妇女常兼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但不宜多用理气药,因为理气药香燥,容易伤阴。
患者,女,34岁,低热1年余,时有烦躁,胸闷胀,自觉气短,善叹息,月经来潮时小腹痛,舌质暗紫,苔薄白,脉细弦,采用丹栀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方药为:柴胡5g,薄荷3g,白芍10g,丹皮10g,茯苓10g,当归15g,枳壳6g,桃仁10g,红花10g,桔梗5g,牛膝6g,川芎6g,赤芍5g。长期气郁发热病人,多伴有血瘀。治疗时宜疏肝理气同时活血化瘀,常获得可喜疗效。
2 外感后的低热
感受外邪,禀体素虚,正邪相争,邪气留恋,低热难退,外感后,治疗不当,过用寒凉,或早进滋补,失于表散,也可以使邪气伏于里而难于外透。所以在治疗外感时,不宜用大苦大寒之剂或大发汗;宜轻剂,小量外透为好。
患者,男,12岁,发热十余天不退,体温37.2℃~38℃,不思饮食,面色黄白,大便稀软,舌苔薄白,脉濡缓。可用升麻葛根汤合香苏散加减:升麻1g,葛根3g,苏叶6g,香附3g,豆豉10g,荆芥3g,扁豆花5g,杷叶10g,陈皮6g。方内升麻、葛根升举阳气,解肌透邪,加苏叶、豆豉、薄荷、陈皮疏滞理气,驱逐风寒。诸药合用助脾气、调气血、祛外邪、退低热。
3 阴虚低热
此类病人的低热,为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阴阳失衡,而使虚热内生。多见于瘦人。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或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患者,男,60岁,脑血管病,两手心发热,午后两颧红赤,口干,心烦,睡眠差,唇红,舌红无苔,脉细弱。可采用沙参麦门汤加减:生地15g,麦冬15g,石斛15g,首乌15g,当归10g,沙参15g,丹皮10g,玉竹15g,青蒿10g。用生地等药滋补阴液,丹皮、青蒿等清虚热。
4 气虚低热
此种低热多与脾气虚弱有关,发热常在劳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临床多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患者,男,13岁,平素体质较弱,饮食甚少,近2日发热,流涕咳嗽,面色弱濡。可用笔者经验方:藿香6g,扁豆花10g,苏叶5g,荷叶5g,白薇10g,苍术5g,陈皮5g,杏仁3g,葛根2g。在治疗脾胃虚弱病人外感时笔者常注意到脾胃气虚的特点,加用补脾益气之品,祛邪外出,疗效很好。
5 痰食积滞之低热
这类低热多见于小儿、老人、久病体虚之人。因为其生理特点,胃肠功能比较低弱,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损害,所以易积食、生痰,再加之外感等因素致使低热不退。笔者在治疗这种病时,注意到在方药中加上消导积滞、化痰药物,如越鞠丸、保和丸等方药,收到很好效果。
患者,男,4岁,低热7天,不思饮食,呃气,2天未解大便,腹胀,流鼻涕,咳嗽,舌苔白厚,采用香苏散加减效果较好。方药是:苏叶10g,薄荷3g,豆豉10g,杷叶5g,大黄3g,枳壳5g,焦三仙各5g。
在用药方面,内伤久病者,要注意调理脏腑气血,补虚祛邪。一方面要以祛邪为主,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维护正气。外邪内陷者,佐以轻透之品,鼓动正气,因势引导。小儿低热、脾胃虚弱,加用葛根、白芷之类。入夏后,低热不退病人,加上六一散、鲜竹叶,能清暑利尿,畅通气机,退热往往理想。肝气郁滞的低热,理气时要防止伤阳,理气药要轻或加补阴药物。气虚低热加用香薷、白薇、藿香。阳虚低热用玄参清肾经虚热为主,丹皮清无汗之骨蒸潮热;地骨皮清有汗之骨蒸,青蒿、秦艽治疗虚劳发热。在治疗低热用药上,一般来说,药量宜轻,不宜过大。大剂量用药,往往苦寒相加易伤正气;若病情需要,也要中病即止。
总之,临床辨证时,要抓住疾病分型的性质特点与变化规律,掌握住药性特点,用药要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屈俊堂\孙玉泉)
五、低热的中医论治
低热,即体温波动在37.5度~38.5度之间,持续2周以上。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中医认为,低热是由外感、内伤使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该病治疗虽有些棘手,但只要辨证无误,立法用药切合病情,就—定能收到满意之效果。
(一) 阴虚所致低热
此型多发生在肾阴虚、肝肾阴虚、肺阴虚等相关大病、久病之后;其热以午后为著。证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眩晕颧红,心悸多梦,心烦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治宜养阴清热。药用青蒿鳖甲运、清骨散加减:青蒿30克,生地、知母、地骨皮、丹皮各15克,银柴胡,泰艽、鳖甲各10克,甘草6克。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沙参麦冬汤皆可随证选用。
(二) 血虚所致低热
此型多发生在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由脾胃受伤逐渐发
展而成。证见低热缠绵,面色淡白,头昏目眩,心悸怔仲,失虑多梦,倦怠乏力,肢体麻木,舌质淡;脉细弱。
洽宜益气养血。药用益气血的党参与当归六黄汤加减治之:生地、熟地、首乌、黄芪各15克,当归;白芍各12克,党参、黄芩、黄柏各9克,黄连6克。用四物汤或归脾丸、当归补血汤加减治之,其效甚佳。
(三)、气虚所致低热
此型多发生过劳及久病之后,证见长期低热,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渴喜热饮,常伴自汗,舌质淡,脉虚弱。
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药用补中举气汤加减:黄芪、党参各15克,白术、当归、陈皮各10克,升麻、柴胡、炙甘草、雄黄(冲服)各6克。
(四)、湿热伤表所致低热
此型证见低热,头重如裹,肢体酸楚,倦怠乏力,胸闷腹胀,嗜睡懒言,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红,苔腻,脉濡。
治宜清热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藿香、佩兰、茯苓各15克,厚朴、半夏各10克,白蔻仁、连翘各15克,茵陈20克,黄芩、菖蒲各10克,滑石30克,甘草5克。
(五) 淤血所致低热
此型多发生在跌打损伤、吐衄,便血及妇女分娩之后。证见低热缠绵,胸腹或肢体剧痛,拒按,口唇肯紫,面部黯黑,肌肤甲错,妇女伴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经来色黑有块,舌有瘀点,脉沉涩。
治宣活血化瘀。药用血府逐淤汤:当归、生地、红花、牛膝各9克,桃仁12克,枳壳、赤芍、川芎、桔梗各6克,紫胡、甘草各3克。
(六)、痰郁所致低热
此型证见低热经久不愈,或一身烘热阵作。或憎寒发热,伴身倦嗜睡,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痰涎,渴喜热钦,咽喉或有埂塞之感,女性可有白带增多,舌质红,苔腻,脉滑。
治宜行气化痰。主用温胆汤、导痰汤加减:陈皮、法半夏、枳壳、茯苓各15克,竹茹、菖蒲、苍术各10克,白术15克,苡仁30克,甘草15克。亦可配用三子养亲汤治之。
此外,患者应忌吃伤阴耗津的辛燥温热的食品,还应常食滋肺肝肾阴的百合、银耳、鳖甲、水鸭、枸杞子;莲藕、冬瓜、雪梨、绿豆、黑豆、乌骨鸡等食物。(邓理有)
六、中医低热之辨证论治
低热证的辩证轮治,分述如下:
温病余热未尽,气液两亏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见于温病中后期。其证除低热外,尚有汗出,心烦口渴,神疲乏力,欲呕不呕,苔少乏津,舌质红,脉虚数等。宜用竹叶石膏汤(竹叶10g,生石膏、粳米各30g,麦冬15g,半夏12g,人参、甘草各6g)加减治之。暑热未尽而气液俱虚者,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4.5g,西瓜翠衣30g,莲梗、粳米各15g,黄连3g,石斛、麦冬各9g,竹叶、知母、甘草各6g)化裁治之。
阴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久病或大病之后,其热以午后为著,亦可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咽干饮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应滋阴退热。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皆可随证选用。
血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之后,也可由脾胃受伤逐渐发展而成。其热多表现在午后,且常伴有面色淡白,头昏眼花,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等。应补益阴血,或益气养血。用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15g)或归脾丸随证出入治之,必收良效。
气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过劳及久病之后。临床常伴自汗,少气懒言,精神倦怠,渴喜热饮,舌嫩色淡,脉虚弱等。当甘温益气。用补中益气丸治之,于证甚切。
湿热内蕴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且以日时(午后)为著,且常伴恶寒身重,胸脘痞闷,纳少厌油,口干不饮,苔白腻微黄等。宜用三仁汤(杏仁15g,滑石、薏苡仁、半夏各18g,通草、白蔻、竹叶、厚朴各6g)治之。若更见心烦,尿少而黄,口干欲饮冷水,苔黄腻者,热偏重也。宜于方中加入黄连6g,黄芩9g治之。
食积所致低热:其热亦多发生在午后,有的患者尚有手心发热,且常伴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稀溏,苔腻等。应消食导滞。用保和丸或江中消食片治之,必收满意之效。
痰湿所致低热:脾失健运,则水湿内聚,久则成痰。痰湿内阻,上蒙清窍、袭肺,其证除低热外,往往伴有头重如裹,胸膈胀闷,咳嗽痰多,色白,甚则喘息等。宜用导痰丸治之。喘息者,用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各12g,莱菔子15g)化裁治之,其效颇佳。
瘀血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跌仆损伤、吐血便血及妇女分娩之后,且常伴胸腹或肢体剧痛,拒按,经来色黑有块,舌质发紫,脉沉涩等。宜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红花、牛膝各9g,桃仁12g、枳壳、川芎、桔梗各6g,柴胡、甘草各3g)治之,甚验。
总之,依据低热所伴发的症状、舌脉,辨识低热之因,并不太难,但也有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因致低热者,又不可不知,亦应当将上述二方或三方合用,并巧施化裁也。
(实习编辑:伍智聪)
七、低烧的中医治疗
有些人经常发热,一般都在38℃以下,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其他异常现象,找不出明确的病因。对于这种长期低热,中医称为“虚热”,西医称为“功能性低热”。对于这种低热,不能盲目地使用退热药,也不能长期使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会带来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低烧要点:
针对不同症候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是治疗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热等,是常用的治疗法则。对内伤实症发热,采用补剂,应根据气郁疏之,血瘀决之,湿郁化之利之诸法选用方药。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或苦寒泻火之剂。对内伤发热非表证且阴阳气血已虚,发散更易耗气伤津。苦寒用之得当可以坚阴,用之不当,可以伤阴。过于苦寒则易损伤中阳,或化燥伤阴,故叶天士指出,“非六气之所来,苓连之属不能制火。”凡使病情加重。慢性病药重视以胃气为本,内伤发热日久,脾胃已弱,补益太过,则虚不受补,滋阴太过,宜轻,宁可再补,勿用重剂。总之,治疗内伤发热,应缓以图功,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不达,变证无穷。
低烧中医治疗
一、阴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和夜晚发热,伴有盗汗、失眠、心烦、两颧潮红等症状。宜用养阴退热的治法,可用青蒿、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生地黄、天冬、知母各12克煎水服;也可配用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二、血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发热,或稍有烦劳就觉头面手足烘热,伴有心悸、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宜用养血退热的治法,可用生地黄、白芍、当归、制首乌、黄芪、茯苓、淮山药、青蒿、地骨皮各10克煎水服;也可服用四物合剂、归芍地黄丸等。
三、气虚低热:虽有低热,但又觉冷,出汗怕风,并有气短、乏力、不想说话、大便不成形、饮食减少等症状。宜用甘温退热法,可用补中益气丸,或用黄芪、党参、白术、生姜、大枣、当归各10克煎水服。
四、夏季低热:每遇夏季就出现低热,伴有头昏、乏力、口渴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夏季过后则低热自退,全身症状也随着消失。宜用清暑退热的治法,一般用太子参15克,麦冬、五味子、竹叶、梗米各10克,生石膏15克,煎水服。兼有全身困重、大便稀、舌苔厚等症状者,则宜用藿香、佩兰、青蒿、制半夏、茯苓各10克,砂仁3克,六一散15克,煎水服。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低热并非功能性低热,而是由体内一些潜在的疾病引起,如慢性肝炎、结核病、风湿病、慢性尿路感染等。所以对于长期低热,应先到医院仔细检查,排除上述各种疾病后,才能当作功能性低热治疗。
八、功能性低热的中医治疗(百病自疗)
有些人经常发热,一般都在38℃以下,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其他异常现象,找不出明确的病因。对于这种长期低热,中医称为“虚热”,西医称为“功能性低热”。对于这种低热,不能盲目地使用退热药,也不能长期使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会带来不良反应。使用中医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阴虚低热  大多在下午和夜晚发热,伴有盗汗、失眠、心烦、两颧潮红等症状。宜用养阴退热的治法,可用青蒿、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生地黄、天冬、知母各12克煎水服;也可配用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血虚低热  大多在下午发热,或稍有烦劳就觉头面手足烘热,伴有心悸、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宜用养血退热的治法,可用生地黄、白芍、当归、制首乌、黄芪、茯苓、淮山药、青蒿、地骨皮各10克煎水服;也可服用四物合剂、归芍地黄丸等。
气虚低热  虽有低热,但又觉冷,出汗怕风,并有气短、乏力、不想说话、大便不成形、饮食减少等症状。宜用甘温退热法,可用补中益气丸,或用黄芪、党参、白术、生姜、大枣、当归各10克煎水服。
夏季低热  每遇夏季就出现低热,伴有头昏、乏力、口渴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夏季过后则低热自退,全身症状也随着消失。宜用清暑退热的治法,一般用太子参15克,麦冬、五味子、竹叶、梗米各10克,生石膏15克,煎水服。兼有全身困重、大便稀、舌苔厚等症状者,则宜用藿香、佩兰、青蒿、制半夏、茯苓各10克,砂仁3克,六一散15克,煎水服。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低热并非功能性低热,而是由体内一些潜在的疾病引起,如慢性肝炎、结核病、风湿病、慢性尿路感染等。所以对于长期低热,应先到医院仔细检查,排除上述各种疾病后,才能当作功能性低热治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5月27日第十版)
九、长期低烧多与内湿有关
楼主:您好!我从去年5月初低烧至今已经接近10个月了。我每天的情况就是起床后 身体发热,手冷,然后身体恢复正常,手掌心开始热,但是上午不发烧不高于37°。下午1点左右开始身体腹部以上至脖子很烫,额头和手掌也会发热,冬天时伴有膝盖以下怕冷,4点左右最难受,腋下温度37.1-37.3,晚上回去10点之后体温低于,37度以下,回复正常。
@症状收集如下:
1.当我玩游戏或者紧张兴奋时候会身体腹部以上至脖子很烫发热,手指很冷。这个情况不分时间,温度低时候也这样,身体比较烫。
2.现在基本早上体温(腋温)在37°以下,下午1点后到9点左右37.1-37.3 °最高不超过37.5°。
3.有人说我不发烧,但是我怕冷,身体,额头热是事实,还有点头晕,我明显感觉自己在发热,早上也是但是早上温度是低的所以没超过37°,所以感觉不明显,但是能感觉头沉。现在中午睡觉20分钟,头沉得厉害,1小时之后症状减轻(以前不是这样)。
4.另外我的腋温和口温度基本接近,在温度高的中午和傍晚时期均为37.1~37.3基本没差别的,外感发热很明显。
5.低烧一天都没间断过,每天都来低烧时候有点乏力,有点怕冷,有点头晕。
大大小小的检查做了很多,X胸透、肝功能、HIV(低烧2,6,8个月)、血常规、结核均,肝功能正常。11月公司组织的体检,生化、免疫常规检查也都正常,检查甲功三项有一项稍微偏高(10%之内),免疫球蛋白5项中也有一项稍微偏高,医生说在可接受范围内。
@提问如下:
现在医生给我最多诊断的是气虚+阴虚,吃了不下十副的中药。现在固定一个医生辩证论治,并且自己煎药,希望可以有效果。不知道各位好大夫有什么高见给在下?
我有咽喉一直充血,低烧期间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有过一次感冒,其它正常。食欲好,睡眠好,体重增加了。172,73kg。就是低烧,膝关节怕冷,头有点晕,不影响正常工作。请问我现在改怎么办呢?已经快一年了。谢谢各位好大夫,祝您们兔年万事如意,鸿运当头!
山岚儿:长期低烧多与内湿有关系,由于湿邪存在,就热则热,就寒则寒。仅仅靠补阳或滋阴或恐皆非正治。为何?因为此恙关键在于内湿,若无湿邪,如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热或寒失去储存与转化的条件。低热,本身就是一种内郁,而湿郁是其最重要的东西,擒贼先擒王,治楼主之病,当以用苍术20克,薏苡仁30克,车前子(布包)10克,煎汤,送服越鞠丸十克,一日三次即可。
根据你的情况,年轻人没有必要去补阴补阳或补气补血,邪去正自安,建议全力按我上方治湿,湿去热自宁,湿去寒自靖,不必东张西望。楼主湿郁于内而百病丛生,我认为是可以认定的。
湿有自内生也有自外进的,我们江苏地区湿郁较多,不是西北地区风寒地带。湿自内生,如喜欢多喝啤酒饮料之类的,缺乏正常运动导致内湿阻滞而难以排湿的。而外湿是由于江苏地区地处江河湖海湿地,地偏于湿,所以人低热时很多人误以为阴虚。其实阴虚与湿热湿寒是有严格区别的。不是苏浙地区者不太知道这种人文地理现象的,多以为低热就是阴虚,阴虚就要补。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
去除内湿,既消除内湿随体态转寒转热现象产生,又令寒与热无所依附。越鞠丸就是治疗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与食郁的,这是治疗六郁轻证方。考虑到你湿郁较重,用此轻方恐怕杯水车薪,因此另外加汤药,也就是苍术20克,薏苡仁30克,车前子(布包)10克,一是加强理湿能力,二是让湿有出路,同时健脾除湿。此药一日三剂,每煎一剂送服十克越鞠丸。当症状改善后,可以一天一剂,一剂分三次送服越鞠丸十克。
此外,我想说,病不是必然产生的,而是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如果你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即使服药痊愈了,结果还会复发的。只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才能不药而治。对你来说,建议你:一、停止饮用啤酒及饮料类。二、每天跑十里路,如果微微出汗更好。出汗后洗澡后立即用干毛巾揩干身上水,穿好衣服。三,暂时不要吃鱼虾等海水产品。四,请服用下列食疗法:用粳米30克,糯米30克,生山药15克,薏苡仁30克,白扁豆20克,大枣30克,生姜三片,红糖适量,煮粥每日早晚内服。
如果能按健康生活方式进行生活,并适当服药,那么是事半功倍的,如果迷信服药而生活方式依旧,这恐怕是事倍功半的,相信你会懂得这个道理。不一定听信医生们将药吹得神乎其神,一切外在药必定需要内要生态环境才能起作用,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一味追求神医神药,其实医生治病说穿了,有灵有不灵,很多是师父引入门,修行在个人,就是患者必须配合三分用药七分调理才是。(当然,也有本来小病,遇上医生不辩证分析乱用药而越吃越坏的)
本人不是药贩子,也无意在中医吧宣传自己,本人只是有时在中医吧随意看一看,高兴时就伸手治一个,不高兴的帖子也大多不看。所以来是两袖清风,去是清风两袖,不必留下联系方式的。不过,我是江苏人,只因为看到你帖子后面附上苏州两个字,老乡惜老乡,才点进你的帖子进入看一下,说几句闲话而已。其他患者那么多帖子一般我是不看的。
如果你治疗成功,我也谢谢你。世界上没有病者就没有医生,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上就没有下,呵呵,老子在道德经早就说个透彻了,所以感谢也是相对的。
楼主问为什么湿热湿寒一起出现?
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小世界,如同大气环流一样,东方不亮西方亮,热了南方寒北方。以心脏为中心,离心近端湿热为患时,远端如手脚就会相对感觉寒凉,这不是说手脚远端一定比起床前更寒,不一定,手脚寒凉只是相对湿热中心比较而言的。湿喜趋下,故每当冬季寒湿交加时,内外感应,且人体阳气在冬季不足以升腾,故腿部寒凉明显加重。湿势有缠绵难愈的特点,故在肝肾等五脏没有明显疾病时而唯有湿症可造成长期病难痊愈。湿犹水也,水能蓄热,其热八九十度能烫伤人。水能蓄寒,其冰在零下三十度时能冻伤人。如果去其水,其热其寒就无以依附。湿也是这样。所以,由于人体各部离心远近不同,湿在人体分布有异,因此产生湿热湿寒一起出现的情况。但是,这只是对人感觉而言,其实远端之寒并非寒于先时,而是由于近端之热而相对感觉更寒而已。然后热势分流,它如大气循环一样,从心之近端向远端流布,于是手心感觉发热了,这种热其实也是相对的,这是因为近端热势有所减轻,就难以体会,而远端由先前寒凉而感觉温暖,所以就觉得发热。加之湿在体内流势比较阳气来说,流动较慢,所以手心有一种持续性发凉或者发热的感觉。
上述病机分析,不知楼主以为然否?
十、低烧治疗的中医诊断特效方法
治疗各种长期低烧的方法 一、治疗要点 针对不同症候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是治疗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 热等,是常用的治疗法则。对内伤实症发热,采用补剂,应根据气郁疏 之,血瘀决之,湿郁化之利之诸法选用方药。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 或苦寒泻火之剂。对内伤发热非表证且阴阳气血已虚,发散更易耗气伤 津。苦寒用之得当可以坚阴,用之不当,可以伤阴。过于苦寒则易损伤 中阳,或化燥伤阴,故叶天士指出;“非六气之所来,苓连之属不能制 火。”凡使病情加重。慢性病药重视以胃气为本,内伤发热日久,脾胃 已弱,补益太过,则虚不受补,滋阴太过,宜轻,宁可再补,勿用重剂。 总之,治疗内伤发热,应缓以图功,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不达,变 证无穷。 二、分型论治: (一)阴虚发热: 主症:长期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或手足心热,或骨蒸额红。 兼症:口干烦躁,失眠多梦,心烦盗汗。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脉: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症候分析:阴虚生内热,其病在阴分,水不制火,阴虚阳胜为其病机。 发热伴有阴虚火旺见证为其特点。虚火内炽,故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 手足心热,骨蒸额红。虚火上炎扰乱心神,则致心烦少寐多梦,内热逼 迫津液外泄则盗汗。阴虚火旺,津亏失润,故口干咽燥,便干尿少。舌 干红少苔甚至无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则: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碱 (二) 气虚发热 主症: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高过低。 兼症:头晕,易于感冒,气短懒言,自汗乏力,食少便溏,渴喜 热饮,或有脱肛,便血,子宫下垂等。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症候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为病机,发热伴随脾胃气虚见证 为特点。脾胃气衰,中气下陷,阴火上冲则发热。本有气虚,劳 则耗气,故发热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脾胃虚衰,气血生化不足, 脏腑经络无以充养,以致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脉细弱。 气虚卫表不固,则自汗易于感冒。脾虚失于健运则食少便溏。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三) 血虚发热 主症:发热多为低热。 兼症:头晕眼花,身倦体乏,唇甲色淡,面色萎黄不华,心悸不 宁。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症候分析:血虚阴不配阳为转机,发热伴有血虚见证为特点。血 本属阴,阴血不足,则无以敛阳,因而引起发热,血虚不能上滋头目,外濡肢体,故头晕眼花,身倦乏力,血不养心,则心悸不 宁,血虚不能上荣於面及充盈血脉,故而色衰黄少华,唇甲色淡, 舌质淡,脉细弱。 方法: 益气养阴 方药:归脾汤加减 (四) 阳虚发热 主症: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 兼症:头晕嗜卧,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腰膝酸痛。五更泄泻, 四肢或四末常冷,而颜面潮红,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 舌脉:舌治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或浮大无力或寸关 大而尺弱。 症候分析:肾阳亏虚,虚阳外浮为病机,发热伴有肾阳虚衰兼症为 特点。肾阳虚衰,失于温煦,故虽有发热但欲近衣被,并形寒怯 冷,四肢不温,头晕嗜卧,腰膝酸痛,虚阳上浮,可见有颜面潮 红之戴阳表现。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为阳气衰之象,脉浮大无力 或寸关大而双尺弱为虚阳处越之症。 方法:温阳补肾。 方药:以匮肾气丸加减 (五) 肝郁发热 主症: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志波动而起伏。 兼症: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妇女 兼有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 舌脉:苔薄黄,脉弦数。 症候分析;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为病机,发热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多见于女性,伴有肝气郁滞见证为特点。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 经脉布胁肋,贯膈,肝藏血,肝气郁结,疏泄无权,经脉气机不 畅,故见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或月经不调,痛经, 乳房发胀等症,叹息可使气机暂得舒展故喜叹息,口苦苔黄脉弦 等,乃肝郁化火的现象。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六) 淤血发热 主症:下午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部分发热。 兼症:多有气郁或外伤,心血病史。口干咽喉而不多饮,皮肤粗 糙甚至肌肤甲错。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黯黑或萎 黄,或身有瘀斑。 舌脉: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症候分析:淤血内停,气血郁遏为病机,发热伴随淤血见证为特 点。淤血停内,气血郁遏不通则发热,淤血病在血分,属阴,故 表现为疼痛不移或有肿块。 下午或夜晚发热郁热在内故口干咽燥, 因热郁于营分不在气分,故饮水不多,淤血内阻新血不生,气血 不能荣于头面肌肤,则见面色黯黑姜黄,肌肤甲错。唇舌青紫或 有瘀点瘀斑,脉细涩也为淤血内阻血行不畅之症。 治法:活血化瘀退热。方药:血府逐淤汤加减 (七) 湿郁发热 主症:低热,午后热盛 兼症:发病缓慢,口不渴,或饮入即吐,胸脘痞闷,呕吐、纳少、 身重。大便稀溏或粘滞不爽。 舌脉:舌苔白腻或就、黄腻,脉濡略数,或沉滑。 症候分析:脾运不健,湿浊内生,郁而化热为病机,发热伴有湿 浊或湿热内停见证为特点。湿为阴邪,自旺于阴时,故午后发热 明显,湿邪粘腻,故起病缓慢,湿阻气机,故见胸脘痞闷,身重。 中焦停湿故不思饮食,甚则呕恶,口不渴或饮入即吐,脾不健运, 湿浊不渗则大便稀溏,湿藴化热,停于肠中,亦可大便粘滞不爽, 舌苔白腻沉滑为湿郁之象。苔黄腻,脉濡略数为湿郁化热之症。 治法:宣化畅中,利温清热。 方药:三仁汤加减 总之内伤发热一证,由情志,饮食,劳倦外伤等病因引起, 临床表现以低热为多见,气血阴阳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是其病机。 临床辨证有虚实两类,虚者不外气血阴阳之不足,所致发热同时, 必伴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或气血两虚,阴血两虚,气阴两 虚或阴阳两虚的见证。实者,主要有气郁发热及阴郁发热,发热 同时必有肝气郁滞,淤血内停,湿浊淤阻的见证。针对病机确定 相应治疗方法是治疗内伤发热的原则。但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 体,各种病机引起的发热常互相关联,或相互转化,彼此兼挟, 因此必须用发展的和相互联系的观点去看待和处理每个类型的 吗、内伤发热。不要一见久热不退就是内伤发热;也不要一见发 热,不辨内伤外感就用辛散苦寒之剂,以酿成弊端无穷。 由于内伤发热病情比较复杂,病因常以一时明确,病程往往 较长,有时可延长数年或反复发作,因此认真细致的观察,辨证 治疗更为重要。再患者方面,若能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 饮食加强营养,节厚味,有利于取得较好疗效。
十一、低烧,中药治疗低热的体会 (阴液亏损型)
低热症候,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错综复杂的顽固性、难治性的气血虚损病。现代医学的结核病、肿瘤、功能性低热以及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等所致的发热多属此范围。根据发病机理,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低热主要是内伤引起的。现主要论述低热的阴液亏损型。
由于高热之后,津液枯竭或烦恼过重,阴液耗伤,因而阴阳支离,营卫不谐,血虚气无所附,故出现浮阳外越,持续发热伴有倦怠无力、烦躁不安及口干舌燥、渴欲饮水等。病由阴不敛阳、火不归根所引起的,治当大补阴液、引水救燥。归芍地黄汤(白芍12g,当归12g,生地24g,丹皮9g,云参15g,泽泻9g,石斛12g,五味子9g,肉桂4.5g,甘草6g)主之。方义:生地、丹皮、云参、泽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当归、白芍以养阴增液,收敛浮热。一则引火归源,使阴阳协调;石斛、甘草可以运化精微,陪土建中,使血液川流不息,故水精四布而发热消失。
病案举例:患者,女,31岁,工人,低热6个月余,先因高热不退,遗有低热症候。半年时间体温持续在37.5℃左右,伴有头晕、心慌、胸闷气短、心中烦热、口干欲饮等,舌质红欠润,苔薄白、脉细数。诊断:肝肾阴虚、浮火上逆。治从滋水涵木,养阴退热。处方:生地24g,泽泻12g,当归9g,丹皮9g,云参15g,白芍12g,五味子9g,甘草5g,生龙牡各18g。上方连服3剂,口干发热稍好,但体温变化不大,原方加黄芩9g、胡黄连6g,又服3剂,体温反升至37.6℃,原方去黄芩、胡黄连,加肉桂3g,又服3剂,体温下降,诸症基本消失。守原方继续服5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患者未再复发。
按语:由于阴液之损而出现的持续发热症候,决不可用苦寒泻火治法,因为苦寒伤胃、苦燥伤津,不但不能养阴退 热反而引起体温上升,只有使用甘平增液药物,再加以少量干温剂(桂、附)反佐以引之,引阴入阳,从而达到营卫和谐的目的。
十二、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低热79例疗效观察
功能性低热是指由非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体温不甚高,常在38℃以下,或仅有轻微发热的感觉。现代医学对于本病,没有疗效确切的方法。祖国医学称之为“微热”。相关治疗经验和报道很多,但多从虚论治。笔者应用自拟方中药,以清补论治功能性低热79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本组病例79例,均为2001年7月至2011年7月舞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病人。病人依从性均好,可随访。
1.1纳入病例标准
发热7日以上,体温不超过38℃,可伴自(盗)汗、纳差、倦怠、乏力、头晕、头痛、
多梦、失眠等症。原发性低热(体质性低热)、夏季热以及感染(感冒)后低热均纳入。
1.2排除病例标准
1.2.1西医诊断的各类慢性炎症性疾病;
1.2.2西医诊断的非炎症性疾病但可以引起低热者,如结核病、慢性肝炎、风湿病、贫血、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
1.2.3治疗期间查出以上需要排除病变者;
1.2.4不能坚持用药者;
1.2.5因不能随访,无法判断疗效,资料不全等因素影响疗效判断者。
1.3 一般资料
本组79例患者中,男23例,女56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81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近3年。原发性低热4例,夏季热1例,感染(感冒)后低热74例。
1.4治疗方法: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以2周为观察周期。
1.4.1自拟基础方组成:
金银花25g  连翘20g  黄芩10g  生地10g   丹皮10g  赤芍10g  荆芥12g  防风12g  枸杞12g  山萸肉12g  丹参20g  党参25g  厚朴10g  甘草5g.
1.4.2 煎服法:头煎加水700ml,煎煮25min,取汁300ml;二煎加水500ml,煎煮25min,取汁
300ml。两煎相混,早晚分两次温服。
1.4.3 加减方法:口干加天花粉15g;纳差加砂仁12g;腹胀加木香12g;乏力甚加党参为40g;
失眠多梦加珍珠母50g;头晕蒙加葛根20g;五心烦热等阴虚阳亢之证明显加知母12 g、地骨皮20g;服药后腹泻加肉桂2g。
1.5疗效判定:疗效分以下四级
1.5.1痊愈:各项伴随症状均消失,体温恢复正常;
1.5.2显效:伴随症状消失但体温未完全恢复正常,或伴随症状未完全消失但体温恢复正常;
1.5.3有效:体温有改变但未恢复正常,或伴随症状有缓解;
1.5.4无效:各项症状均无改变。
2.治疗结果
2.1治疗1周,痊愈57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0例。临床痊愈率72.15%,总有效率100%
2.2治疗2周,痊愈76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0例。临床痊愈率96.20%,总有效率100%。
3结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低热效果良好。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功能性低热的病因,可能与中枢神经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病人症状多数不甚严重,诸项检查多无异常,方法不多,治疗效果亦难满意。但绝大部分病人自觉明显不适,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基于此认识,许春进等使用小剂量文拉法辛治疗50例功能性低热患者,对照组口服同等剂量的安慰剂,治疗4周进行的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对照组为32%。
功能性低热的症状表现,与祖国医学“发热”、“潮热”、“烦热”、“骨蒸”诸证相似。一般认为,内伤脏腑,气血阴阳失于调和;或外感六淫及疠气,邪气入里,正虚邪恋,均可
导致本病。多见于伤寒、温病、疫疠等外感发热病等杂病的后期,常从虚亏论证,分为阴虚、气虚或气阴两虚各型。治疗方法当然也是从补虚入手。王大飞等从气虚论治功能性低热37例,治愈率为45.95%。张子明从养阴益气入手治疗功能性低热30例,都是类似的探讨。
热病伤阴,久病也必然伤人争气,但治疗似乎也不必以此为主。因为从笔者诊治功能性低热的临床实践看,本病的发生,大多在春节前后,正是冬春之交流感等外感发热疾病流行季节。绝大多数病人都曾患过感冒,而且舌红脉大之证非常普遍。所以,既需清热又要补虚的清补之法,当为本病正治。依此施治,卓然有效。张素芬等也认为,功能性低热中,首先为感染后低热,其前往往有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原虫等感染,特别多见于病毒感染后。但笔者仍然时常迷惑,为什么现在的感冒基本都是风热感冒。即便受寒被风而起病,也基本都是上火症状表现在先。后来在读研期间,间接受教于刘渡舟大师,才知道原因。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丰富、饮食结构的变化,现代人的感冒确实以风热居多。另外,即便经验医学仍然是“黑箱理论”,在临床证治之余,笔者仍忍不住揣测,低热的发生,除了上述神经系统的因素以外,应该还与病原微生物消亡以后,血液里某些微量物质的变化有关。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恰恰可以使这种病理变化归于平复,所以有较好的疗效。
自拟方中,金银花“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重庆堂随笔》);连翘“主寒热?结热”(《本经》);黄芩“疗痰热、胃中热、消谷”(《别录》);生地10g   丹皮“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本草经疏》)、赤芍“泻火降气,退血热”(《滇南本草》)。二药合用,清血分燥热。荆芥“散风热,清头目”(《纲目》);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本草经疏》);二药配合,疏风解表。枸杞子“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正义》);山萸肉“强阴益精”(《纲目》);丹参苦而微寒,既可入营治心烦不寐,也寓防治“久病入络”之瘀之意。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正义》),以补久病正气亏虚;厚朴“主温中、下气”(《别录》)以防补益碍脾。诸药合用,共奏清补之功。
笔者认为,中医的疗效,得益于三因制宜下的辨证论治,但也失之于过于灵活、不易掌
握。所以,在充分总结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在“辨证论治”的大原则指导之下,尽量探
索出相关疾病“执简御繁、易于操作”的治疗大法,辅助以药味剂量的变化,使临证既契合
病机,又相对易于掌握,以便于祖国医学更广泛的流传、更好的传承,应该是中医临床医家
自动自发的责任!笔者治疗胃病、肾病的系列文章,包括本篇小文,都是在做这种尝试。
十三、低热的中医辨治
低热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是指体温长期持续在37.5~38度之间,无明显波动者而言。临床所见,除发热之外,还有头晕、倦怠、口干、纳呆、胸闷、腹胀等症。西医对此病常感棘手,中医药对此有较好的疗效,现把常见的几个类型简述如下:
1、营血不和:乍寒乍热,或恶风汗出,容易感冒,乏力,脉细或浮弱,舌质红,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加减。
2、邪阻膜原:发热缠绵,日哺较盛甚,或往来寒热,头重肢困,脘闷不饥,或有恶心,便溏稀软,舌红苔黄厚浊,脉滑数。治宜宣达膜原,清疏湿热,达原饮为主。如湿重于热,身热不扬,无汗神烦,或有汗倦怠,腹部不舒,则宜甘露消毒丹化浊利湿,清热解毒。
3、食滞积热:久热不退,午后较甚,面色正赤,脘腹满痛,嗳腐吞酸,不欲饮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腻,脉滑实。治宜消食化滞,调和胃气,保和丸加味治之。
4、痰饮阻隔:发热恶寒,或夜热晨止,胸膈痞闷,喘促气急,饮水则呕,肠中沥沥有声,舌苔白滑,脉弦滑。治宜健脾渗湿,温化痰饮,苓桂术甘汤或小半夏汤加减治之。
5、气血内停:时见发热,或夜热晨凉,乏力消瘦,口干食少,面色黯晦,目眶赤黑,肌肤甲错,舌有淤点,脉涩中带弦。治宜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为主治之。
6、肝脾郁热:轰然而热,口苦时烦,胁下痞闷,舌红苔白,脉弦。治宜舒肝理气,丹栀逍遥散加减。如低烧,乏力,头晕,胸闷作呕,口苦,或见热燎烙手,则宜升阳散火汤以升散郁热。
7、气虚发热: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晕重痛,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虚。治宜补益中气,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为主治之。
8、血虚发热:小劳则热,头晕眼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淡,脉沉细。治宜补益心肝,益气升血,圣愈汤加减治之。
9、阴虚发热:午后潮热,颧红,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或盗汗遗精,舌质红干,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清骨散加减治之。
10、阴寒格阳:自觉身热,按之不甚,面色嫩红,口和不渴,四肢不温,食少腹胀,腰酸足肿,舌淡苔薄,脉沉无力。治宜温补脾肾,抑阴扶阳,附子理中汤加味治之。
十四、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中医治疗慢性低热优势凸显
慢性低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种常见病,中医治疗慢性低热,在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有自己的一定优势,值得推广。“我的老师刘渡舟先生,教我们从金元大家李东垣的《脾胃论》中学习治疗低热的方法,疗效甚好。”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傅延龄表示。
中医诊断低热有优势
慢性低热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感染性低热、自体免疫性疾病低热和功能性低热。有些病例到医院做了各种能做的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就是查不到原因。西医把这种低热叫做不明原因低热。
“既然西医称不明原因的低热,就说明发热的原因和它的机制不清楚,不能做出明确诊断。做不出诊断就拿不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但是许多不明原因的低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审症求因、辨证分析却能做出诊断,能够明确原因,在辨证分析以后给出治疗方法。”傅延龄说。
傅延龄早年跟从刘渡舟学习时,就学到了其对低热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低热,要用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脾胃论》中所说的方法。我的师父谢泗泉先生教我,有一些慢性低热病例用各种方法治疗都没有效果,需要用李东垣的方法治疗。”刘渡舟告诉傅延龄,说他那个时候在大连行医,没有李东垣的书,于是坐轮船专门到上海去买他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读了李东垣的书以后,用他的方法治疗低热效果很好。
傅延龄也常常用李东垣的方法治疗低热。有一位从外地来京找他看病的女士,45岁,低热多年,去多家医院治疗均无效。“我经过检查,诊断发现她的情况是气虚发热,便用黄芪党参当归甘草白术等药,一两周低热就退下去了。后来又做追踪,没有反复过。”
改变体内环境治疗低热
中医治疗慢性感染性低热的思路与方法其实也是有用的。“慢性呼吸系统感染、慢性胃肠疾病伴随的感染,往往也是低热的原因。对于感染,西医要用抗生素来对抗微生物病原体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有些病例就是没有效果。”傅延龄说。
“中医治疗感染性低热所用的药物,常常并不是直接杀灭细菌、病毒。它是改变病人的体内环境,使得微生物病原体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被改变,感染就消除了。”傅延龄举例,有位患者长期慢性呼吸道感染,舌苔厚白,是体内湿浊重的表现。中医这时不要用苦寒清热解毒的药物直接杀微生物,而是把患者体内的湿浊去掉。病菌之所以在身体内繁殖,引起感染,是因为有湿浊的条件,把这个湿浊去掉,病菌生存的条件就没有了,病也就好了。傅延龄表示:“我当时用的是甘露消毒丹。这是我的老师刘渡舟先生告诉我的,舌苔白厚是诊断湿浊一锤定音的指征。”
傅延龄认为,有的中医功底不深,治疗这种感染性低热总是爱用板蓝根、鱼腥草、山豆根、穿心莲等苦寒类药物,效果往往不佳,这是对产生低热的原因辨证不到位的表现,中医学子需要踏实学习、刻苦实践,继承前人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用中药剂量要够
对于功能性低热,西医没有好的办法,中医可以根据病情来辨证治疗。有的女性病人肝郁,郁而生热,结果造成低热,同时还有烦躁、容易生气、头痛、头晕、失眠等表现。这种低热可以考虑用加味逍遥汤等方剂治疗,疗效很好。
不光是低热,中医治疗很多疾病也是非常有疗效的,但是这么多年来,有的人对中医缺乏信心。“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好多人用药的剂量不到位。比如常常可以用于治疗低热的桂枝汤,《伤寒论》说遇到严重的病例,一天可以吃3剂药,喝9次,但是现在很多人不管治疗什么病,不管什么病情,都是常规用药,一天1剂,早晚各1次。”傅延龄说,西医治疗病情严重的病例,输液,静脉给药,剂量不小,往往连续十几个小时给药,一连好多天。“很多时候,不是中药没有疗效,而是用量不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乏力、没精神、反复低烧,用这个流传700多年的补气名方,浑身舒坦
发低烧因为脾虚!此方帮你补气退烧,中医绝技令西医不解
脾胃虚弱者的“保护神”——补中益气丸
治疗低热的方剂(4)——阴虚、阳虚低烧的方剂介绍、
内伤发热
发热宜食物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