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絮凉州词之一:凉州词的主要成就及其在中国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凉州词产生的宏观背景(上)...

内容提要

提起凉州词,大家都可以诵几首,或者吟出几句名句,这是凉州词的幸运,更是武威的幸运。凉州词确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絮”者,絮絮叨叨也,有连续重复、惹人厌烦、不厌其烦之意。“话絮”者,连续之话语也。由于凉州词内容丰富,需要多说一说,同时还想在介绍这个话题之前,对产生凉州词的宏观背景作一些简要介绍,以使人们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及其产生的地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可能就要增加一些题外话。顺便补说一句,编者不是专业工作者,谈不上什么研究,更非专家学者,只是一个业余文史爱好者,在“话絮”当中难免有错讹之处和文不对题。下面试从四个方面分八节话絮,请读者和文史爱好者批评指正。

“话絮凉州词”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凉州词产生的宏观背景(之一、之二、之三)。从凉州的地理范围和地理环境、凉州的经济格局和战略地位、凉州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贡献三个方面简述产生凉州词的宏观背景和社会土壤,以使人们对凉州及凉州文化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第二部分凉州词的主要内容和成就(之四、之五、之六)。从凉州词的广狭二义、凉州词的主要内容两个方面简述凉州词的主要内容和成就。这是本话题的重点,主要是通过著名诗人及其诗歌作品的具体欣赏达到了解、认识凉州词,进而了解、认识凉州文化的目的。
第三部分凉州词的精神境界与艺术手法(之七)。从凉州词的的精神境界、凉州词的艺术手法两个方面简述凉州词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以及凉州词中所体现的主要艺术成就。实际上是第二部分的延续。
第四部分凉州词的地位和影响(之八)。实际上是第二、第三部分的延续和总结,从凉州词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凉州词及其凉州文化的认识,以增强对武威、河西乃至甘肃的文化认同。

话絮凉州词之一:

凉州词的主要成就及其在
中国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凉州词产生的宏观背景(上)
(一)凉州的地理范围和地理环境

1.凉州的来历(九州——十三州)

九州  相传我国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西北地区属于雍州。文学作品中常用“九州”代指中国,即源于此(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龚自珍《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民谣“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与此相关的是九鼎。相传,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后,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以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在鼎上刻画九州图,其实就是象征天下九州都是夏朝的,如此雄心豪迈的气魄成就了“九鼎”成为夏朝的镇国之宝。

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专著《尚书·禹贡》中,详细记载了大禹治理水患、划分九州的英雄业绩,其中也记载了西北地区从陕西到甘肃河西潴野(石羊河流域)、弱水(黑河流域)、三危山(敦煌等地的水利工程,作为他治理水患、划分九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奠定了汉朝以后凉州的基础。“潴野”亦称“潴野泽”,据考证在今武威市民勤县北部。
十三州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发动了针对匈奴的河西战役并取得大胜,河西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统治版图,先后设四郡,置两关。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关即玉门关、阳关。从此,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疆域向西拓展约2000公里,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出现在世界的东方。随后,将行政区划及名称也作了调整变动,其中将雍州改名为凉州。为强化中央集权,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刺史部,简称为州或部,每州置刺史1名,巡察所属郡国。西北地区属凉州刺史部,即古九州中的雍州,历史上的“凉州”之名自此始。从此,“凉州”作为甘肃乃至西北的代名词,出现在中国的各类文献中。

西汉时的凉州刺史部,其职能单一,治所也不固定,其中有陇县(今天水市张家川县城)、冀县(今天水市甘谷县)、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等。东汉后期,将州刺史更名为州牧,为地方最高军政机构,凉州牧(刺史)是当时西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所以,东汉至三国时期,皇甫规、张奂、董卓、马超、姜维等人的凉州身份就是这样来的。东汉之后,州的数量不断增多。随着“州”数量的不断增多,州的范围相应缩小。到唐代时期,全国有300多个州。清朝改州为府,如凉州为“凉州府”。

凉州  三国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220)置凉州,以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为州治,辖九郡,即金城、西平、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郡,包括除天水、陇南以外的甘肃大部和青海、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这是今天的武威作为凉州治所的开始,也是正式称“凉州”之始。
2.凉州的地理范围(雍州——凉州——凉州区)
魏晋至盛唐朝时期,约五百多年间,姑臧一直为州治,一度时期为四凉政权首府,凉州所辖范围虽然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是兰州以西至新疆东部地区。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设置了河西节度使,领凉、甘、肃、瓜、沙、伊(今哈密)、西(今吐鲁番)七州军事,包括今河西全部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地区,治所为凉州武威郡姑臧县。当时,全国设10个节度使,河西节度使统兵7.3万,战马19.4万匹,所领兵马位在10个节度使中居第二,而战马数量是全国现役军马的1/4强。

宋(西夏)至明朝,凉州(武威)分别为西凉府、永昌路、凉州卫驻地,所辖范围大小各异。清朝为凉州府,治所武威县,辖武威、永昌、镇番(今民勤)、古浪、平番(今永登)五县,包括今武威市、金昌市全部和兰州市的一部分。今天的天祝县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分属古浪、永登县和兰州市红古区。
纵观凉州的历史,不同时期所指范围大小迥异,再加上行政区划的复杂性的动态性,差别很大,大致而言可拟分为五个层次:
1)超大范围 即古九州中的雍州演变而来的凉州,约相当于今西北大部分地区;
2)特大范围 即黄河以西地区,包括今河西全部、兰州和青海、内蒙古、新疆部分地区,有时也包括河东部分地区;
3)大范围 包括今河西五市并延及周边部分地区;
4)中范围 包括今武威市、金昌市全部和周边部分地区;
5)小范围 即今武威市凉州区。
唐代以前,凉州的地域范围大于河西地区。河西地区不等于河西走廊,今天地理学上所指的河西走廊只是历史上河西地区的一部分。行政意义上的河西地区与地理学上河西走廊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就空间范围而言,河西各地山水相连,有着相同的人文特性和相似的自然风光,加之历史上长期稳定的行政区划和民族构成,在文化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系统性。所以,人们通常把河西走廊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历史地理区域和文化单元。

就时间界限而言,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河西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至今2100多年没有多大变化,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窦融割据、五凉建政、北朝(鲜卑)统治、大凉称制、吐蕃占领、归义军节度、西夏立国等,河西各地始终是作为一个整体,在政权更迭、民族融合、宗教传播等重要历史文化事件中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历史上的许多谚语、民谣,如“凉州大马,走遍天下;凉州鸱鸮,寇贼消”“烈士武臣,多出凉州”中的“凉州”,所指范围是整个河西乃至大凉州,许多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在他们的著述中提到的凉州,多指整个河西地区。“凉州曲”“凉州词”“西凉乐”“西凉伎”“凉州高僧”“凉州石窟”等文化现象,并不专指今天的武威。可见,“凉州”一词并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划名称,也不单指河西走廊,而是河西和西部边塞的一个代称,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河西乃至甘肃共有的精神财富。

在一个偌(ruò)大的地区(凉州),总得有一个政治中心。经过长期的改朝换代、区划更迭和自然选择,姑臧(今凉州区)脱颖而出。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说:“在中古时期(具体说,是公元2世纪至6世纪,甚至7世纪),凉州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意义上的三大据点之一……凉州这个据点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偌大一片大西北,总该有个中心吧,人们就选定了凉州。”(《武威历史文化丛书·总序》)此处,“偌大一片大西北”指的是中古时期的凉州,是一个特大范围的地区;“人们就选定了凉州”,“凉州”指的是特大范围凉州的治所武威。

3.凉州(河西)的地理环境

我国受东亚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西北地区远离印度洋和太平洋,印度洋暖湿气流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使西北地区的湿润程度越来越低,来自太平洋的潮湿气流一般只能到达甘肃省天祝县境内的乌鞘岭,因而乌鞘岭是河西走廊在地理学上东端的一个标志。过了乌鞘岭,就是漫长的河西走廊,一直到甘新交界处的星星峡,全长约一千公里,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文学作品中这一家喻户晓的诗意描写,巧合了玉门关在地理学上确实是河西走廊西端的标志。河西地区由于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距离海洋遥远,降水偏少,形成的河流也不能流到海洋,只能封闭在内陆,最终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走廊内由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构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进而形成三块较大的绿洲,即武威绿洲、张掖绿洲和酒泉绿洲。河西绿洲面积不足整个走廊的10%,而大多数地方是极度干燥的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降水少,晴天多,空气洁净而透明度高,日照时间就长。在这种气候、地缘、地貌的合力推动下,干旱、少雨、多风和地广人稀是河西的特点。

河西绿洲东连中原,西接西域,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融合区。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以辛勤的劳动和空前的创造力追求着自身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由此凸显出历史上无数的以六老汉为代表的治沙造林者),创造了与河西自然环境相适宜的独特的文明成果,使地理学上的走廊变成了一条经济走廊、文化走廊、民族走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位唐朝诗人同写《凉州词》,武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甘肃武威为什么古代称为凉州?
凉州:一个被忽略的文化高地
河西走廊千里纪行(三):“马踏飞燕”的故乡
甘肃武威在古代为何称凉州?古代的凉州就是武威吗?一文说清楚
五分钟读懂《河西走廊》中国古代连接内陆与西域的主要通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