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7天王立群宋词鉴赏课第一课

苏轼《定风波》

授课老师:王立群 点击下方绿标收听

第一课:苏轼 - 定风波 来自喜马拉雅付费精品 13:36


“这首词已完全看不到苏轼刚刚被贬黄州时的精神状态了,这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结果,这是精神突围的结果。”

——王立群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化学者,《百家讲坛》资深主讲人,在央视讲史10年,先后讲述《读史记》《读宋史》等多个系列。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分享嘉宾。出版《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学术著作。



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这句话在苏轼的一生中,体现得极为突出。


苏轼先是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是在哲宗亲政后,全力打击旧党时,一贬惠州,再贬儋州,差点要了老命。因此,苏轼一生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贬官。


不仅是苏轼,每个人的人生中最大的问题都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如何应对什么。这里的“什么”,可能是麻烦,也可能是幸运,无论是麻烦,或是幸运,都有一个应对的问题。如何应对,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成熟和气度。


苏轼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对人生、世道的险恶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否则,他不会在诗中表达自己对新法的不满。乌台诗安后,被贬黄州之初,苏轼的内心充满了委屈和不安,他在《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这首词中,用残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一组意象写出了内心的清冷、孤独、不平、不安。这首词的写作,恰恰说明此时的苏轼,尚未能在突如其来的政治打击中走出来。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已完全看不到苏轼刚刚被贬黄州时的精神状态了,这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结果,这是精神突围的结果。



下面我们分享苏轼的这首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2. 吟啸:放声吟咏。

3. 芒鞋:草鞋。

4.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5. 料峭:多指早春天气微寒。

6.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7.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没有风雨,也没有睛空。


“定风波”是词牌名,原是唐代的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双调,有多种格式。教坊是由唐至清管理宫廷演出音乐、舞蹈、戏曲的机构。


这首词前有一段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三月七日,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春三月七日。据《东坡志林》卷九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徃相田。”


苏轼因买地,曾路过沙湖,前往螺师店,这首词应当是因此而作。据小序所言,在沙湖道中突遇急雨,何以言急雨?因小序中有“同行皆狼狈”五字。如果是一般的小雨、微雨,不至于因一点小雨、微雨而“狼狈”,而且不是一位同行者感觉“狼狈”,而是“同行皆狼狈”,可见是人人都感到非常“狼狈”。因此,“沙湖道中遇雨”是突遇急雨、大雨。


之所以如此狼狈的另一原因是“雨具先去”。先撤了“雨具”,因此才搞得大家非常“狼狈”。先撤“雨具”,可能是因为原来感到有雨,后来天气变好。但是,苏轼自述自己“余独不觉”,面对如此急雨、大雨,苏轼自己竟全然没有感觉。急雨突至,人人狼狈,谁能没有感觉呢?


何以他人个个“狼狈”,苏轼“独不觉”呢?


其实,感觉不感觉,全在自我感受!


你感到“狼狈”不堪,自然会非常“狼狈”,你视若小菜一碟,自然是小菜一碟。苏轼沙湖道中遇雨的气定神闲,在小序中已经表现得相当出彩了。当然,急雨的特点在“急”,“已而遂晴”,不多时,天晴了,大家虚惊一场。


下面,我们看这首词的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穿林打叶声”五字,写出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急雨的气势。一个“林”字,写出词人是走在树林之中。树林中由于林密叶茂,一般的小雨不会对树下行人造成多大影响。既然“穿林打叶”之声出来了,可见是来势甚猛,声势甚大的急雨。


但是,苏轼却偏偏若无其事地用了一个“莫听”,轻轻将其划拉到一边。听它干嘛,管它干嘛,只管走自己的路。雨势再急,对待急雨的态度却甚缓,不怕不惧不急不躁。这就叫人生重要的不是遇到了什么,而是如何去面对。


这还不算,第二句再来一个“何妨吟啸且徐行”,那就更潇洒了。一边吟诵,一边长啸,而且是慢步徐行。这就把苏轼笑傲风雨的心理状态、精神气慨全写出来了。吟,吟诵,这是古人诵读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啸,一种歌吟方式。


写到这里,苏轼仍然不想放过自己对外界干扰的轻蔑,因此,对自己雨中踽踽独行的样子又画了一幅自画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自认为这远远胜过骑马。这简直就是《纪游庐山》的那位狂生,而且,还加了“谁怕”两个字,表达自己的毫不在乎。“谁怕”两字还用了反问的句式:“谁怕?”更加强了对突然而至的急雨的蔑视。


上片最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表明自己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这一句,将自己面对急雨,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再升再次升华,因而成为全词最为令人击节赞赏的一句,它体现的人生态度,是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后最为巨大的精神回报。



如果说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雨中,这首词的下片写的则是雨后。上片写雨中,还有对急雨的描写,下片写雨后,则专写自己的感受。


这种感受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感受,一是精神的感受。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主要写的是生理上的感受。一场春雨过后,料峭的春风轻轻拂面,虽说冬天已过,但是,离开大地回暖日子仍有一段时间。料峭的春风吹得自己酒醒了,身体微微发冷。尽管,此时山头上的夕阳正迎接自己而来,但是,缓缓下沉的早春夕阳,仍然不能带来浓浓的暖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场急雨过后,回首刚刚令人狼狈的地方,“归去”,是一切都过去了,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既无风雨也无晴天。这是写实,更是写虚。如果你能淡然处之,人生其实是既无风雨,又无晴天,一切都看你的内心如何看待罢了。


这三句,写出了作者精神上的再度升华。因为,刚刚所写的都是无惧风雨,现在是再度思考后,已不是无惧无畏,而是在词人的眼中,人生没有风雨。一切都是人生的必修课,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生际遇。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付费课程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录片】《苏东坡》热播,这首苏词最适合孩子学习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词
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跟着诗词去旅行NO.12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文本解读丨跟着孙绍振,读懂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读一首宋词:苏轼《定风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