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设备管理中标准化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在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技术装备的完好有效是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为了在新形势下管理好现代设备,必须抓好设备管理标准化工作,对设备的一声,即设备的选型,试制,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等,确定共同遵守的准则。除了贯彻执行国教标准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外,要把企业在设备管理和维修中重复出现的业务,按照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规定出标准的数据,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作为管理的依据。

        设备管理标准化的对象可分为“物”与“事”两大方面,所谓“物”,是指设备,材料,零部件,工具量具,备用配件,润滑油等,所谓“事”,事指对事物的处理方法,使用方法,维修方法,工作程序。管理及服务等,实行设备管理标准化,就是按照科学的规律,运用标准化的方法,将企业在设备管理和维修中经常重复出现的“物”和“事”,用标准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指导设备使用,维修和管理的准则,并加以贯彻实施,使企业生产,技术活动合理化,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目的。设备管理标准化工作制定贯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是实现技术标准的重要保证。

        设备管理标准化的对象和内容有:

        1.设备购置的标准化

        企业的设备购置标准化工作,主要是要建立购置设备的审批制度,严格执行审批程序,防止订购错误。

        设备购置的审批程序事:由有关部门提出设备购置计划,内容包括购置原因,设备投资概算,技术经济论证等。技术经济论证的关键,事依据什么资料,按照什么技术标准,设备标准和经济指标来进行评价。然后在经营副厂长或总工程师主持下,由计划,生产,工艺,设备,财务,标准化,物资等部门参加,对设备的技术经济论证方案进行标准化审查和分析。主要评审设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耐用性,节能性,维修性,环保性,成套性和经济性。经过评审,根据资金情况,确定是否可以购置,何时购置。

        对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更需要进行标准化审查和分析。要在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标准,设备标准和技术文件,因为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学,在标准中大多有所体现,事管理和技术的综合反映。基础技术,试验方法,检查方法,材料选用,加工工艺,质量控制。设备性能规格,通用零部件标准。都在标准中体现出来。在设备验收事,既要重视硬件设备的验收,也要重视软件(技术资料和标准文件)的验收,要确保技术资料的成套性和完整性。

        2.设备安装调试标准化

        设备购置进厂后,要严格执行安装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操作要求,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安装,调试,经过验收后才能使用,企业要制定设备安装施工和验收技术检验标准和规范,它包括:设备的布置,设备基础土建施工规范,设备检验与调整,设备的试运转等。

        要对安装的设备作严格的检验与调整,要通过试运转检验在此之前个安装调整工序的施工质量,发现设备设计和制造的问题。最后由单位验收。

        3.设备实用的标准化

        设备使用标准化,就是要制定一套科学的使用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并付诸实施。主要包括,各种设备使用说明书的使用。各种设备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对操作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凭操作证使用设备的制度(对精密,复杂,稀有和关键设备还应实行定人定机使用设备制度)。根据设备的技术条件,规定相应的加工任务和合理的工作负荷标准,禁止精机粗用,大机小用和超负荷运转。对各种设备所具有的工作环境,应配置的监控仪器,仪表的标准和规定。对设备定点,定质定量,定期,定人润滑的规定。各种设备的能源,油料,器材消耗定额和费用的标准等。企业还应定制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严格遵守标准和规章制度,爱护机器设备的职工,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执行管理标准和制度的人员,给予批评,处分直至追究经济或刑事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设备使用中的所有问题不可能全部制定成标准,可以采用指导书的形式规范,如安全防御指导书,电气防爆指导书,检查机器使用情况的指导书,技术评价指导书,危险物容器储罐的设置与检查指导书等。

        4.设备检查的标准化

        设备检查的标准化工作是对企业设备的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作出标准规定。 日常检查标准要明确规定各种设备的检查部位,检查项目,检查方法,合格的判定内容,检查记录要求等。如果发现问题或隐患应加以消除和及时汇报。

        定期检查标准应规定定期检查的时间,检查哪些设备,检查内容和方法,参加检查人员,检查记录要求,对设备的技术状态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

        5.设备维护保养标准化

        根据各种设备的特点和工厂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各种设备的整齐,清洁,润滑,安全,完整等。制定出各级保养的标准,并贯彻实行。

        日常保养:要规定出保养项目,部位,保养内容和标准。  一级保养:规定出保养部位和内容,操作顺序,检查内容,验收标准,定期保养时间等。有点设备还要求测定易损件,提出备用配件。

        6.设备修理的标准化

        应通过标准化工作,建立和健全预防维修制度,要制定和执行磨损零件修换标准,设备故障检查手册,设备检修规程,修理用工具和检验工具标准,安装调试方法试验验收方法,设备完好标准,备用配件图册和标准,设备修理验收标准等。

        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定制和执行设备维修作业标准。由于设备维修作业与生厂操作作业相比,准备和停工等料的时间较长,作业效率较低,实际作业时间常常不满50%.但随着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维修费用上升,维修时间增多,若作业效率仍低于50%,则会降低设备的运转率。使设备的停机损失过大,从而严重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维修作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有利于提高对企业拥有量较大的典型设备和典型部件。优先制定典型维修作业标准和通用维修作业标准。  维修作业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作业方法,作业程序和时间标准等,也包括作业用语,机器设备,修理工艺,作业质量,质量验收等标准。

        7.设备改造标准化

        在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部件,新附件改造老设备时,从设计,制造到鉴定验收,都要提出标准化综合要求和进行标准化审查。要对现有不同规格型号的老设备进行简化优选,合理地压缩和简化零部件。易损件的品种规格,提高通用化,标准化程度。

        8.设备管理标准 

        是对设备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主要有:设备预算标准,油类,工具,备用配件管理规程和标准,设备生产能力标准,设备折旧及眼材料物资消耗标准,维修费用管理标准,设备管理考核标准,设备经济评价方法,设备大修理验收移交制度,设备大修理工作流程,技术准备工作流程,设备管理全过程流程等。

        标准化的四大目的

        在工厂里,所谓“制造”就是以规定的成本、规定的工时、生产出品质均匀、符合规格的产品。要达到上述目的,如果制造现场之作业如工序的前后次序随意变 更,或作业方法或作业条件随人而异有所改变的话,一定无法生产出符合上述目的的产品。因此,必须对作业流程、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加以规定并贯彻执行,使之 标准化。

        标准化有以下四大目的:技术储备、提高效率、防止再发、教育训练。

        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的 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达到个人知道多少,组织就知道多少,也就是将个人的 经验(财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更因为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

        如果没有标准化,老员工离职时,他将所有曾经发生过问题的对应方法、作业技巧等宝贵经验装在脑子里带走后,新员工可能重复发生以前的问题,即便在交接时有了传授,但凭记忆很难完全记住。没有标准化,不同的师傅将带出不同的徒弟,其工作结果的一致性可想而知。

        良好标准的制定要求

        国内许多企业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标准,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许多标准存在操作性差、不明确等问题,例如,“要求冷却水流量适中”。什么是流量适中?不可操作。“要求小心地插入”,什么是“小心”?不可理解。其实,一个好的标准的制定是有要求的,要满足以下六点:

        1.目标指向:标准必须是面对目标的:即遵循标准总是能保持生产出相同品质的产品。因此,与目标无关的词语、内容请勿出现。

        2.显示原因和结果:比如“安全地上紧螺丝”。这是一个结果,应该描述如何上紧螺丝。又比如“焊接厚度应是3微米”这是一个结果,应该描述为:“焊接工用施3.0A电流20分钟来获得3.0微米的厚度”。

        3.准确:要避免抽象:\"上紧螺丝时要小心\"。什么是要小心?这样模糊的词语是不宜出现的。

        4.数量化-具体:每个读标准的人必须能以相同的方式解释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点,标准中应该多使用图和数字。例如,使用一个更量化的表达方式,“使用离心机A以100+/-50rpm转动5~6分钟的脱水材料”来代替“脱水材料”的表达。

        5.现实:标准必须是现实的,即可操作的。标准的可操作性非常重要。可操作性差是国内许多企业的通病。我们可以在许多企业车间的墙上看到操作规程、设备保养等标准。

        个人观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国际贸易化的迅速发展,标准化已跨越国界,日趋国际化。标准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也是一切组织管理的综合性基础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实现以标准化作为管理基础的现代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管理,会获得人、财、物、技术和时间资源的节约,从而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化就是企业的灵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要使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要使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就必须加大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力度。以标准化为核心才能真正做到以客户、以质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标准化还是一个过程。制定、执行和不断完善标准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可以使企业持续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设备管理之点检的四大标准
北京铁路局不断提升安全管控能力和水平
点检员与点检定修制度
光伏电站运维管理体系简介
精益生产:标准化作业
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