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章:终极设计者

第三章:终极设计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b10c5920101fs9m.html

总有一天,有一扇门肯定会开启,显露出这个世界的闪闪发光的中心机制,既质朴、又优美。

--约翰·惠勒

  科学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只是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宇宙,这宇宙符合质朴的数学
原理。宇宙的井然有序的自明的,不管我们把目光投向何方,从遥远辽阔的星系,到原子的极幽深处,我们都
能看到规律性以及精妙的组织。我们所看到的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并不是混乱无序的,相反,它们是按照从简单
到复杂的有序结构安排的,从原子和分子,到晶体、生物,到行星系、星团等等,莫不是井井有条,按步就班
。而且,物质系统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随机的,而是有章法的、成系统的,科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揭示最为普
遍的基本规律,使人们以此为根据并通过纯推理而取得对宇宙的认识。

  规律性又被理解为各种现象中的共同点,或称为基础原理之特殊后果,以此方式去努力领会千变万化的现
象必然是一种对基本原理的探索。就一个由物质构成的世界而言,把一切变化的原因归结为统一物质的基本作
用,这似乎是一个十分自然的出发点,但人们从此又立即陷入困境,因为我们很难从朴素的物质本身去领悟那
终极的真理。不过,在那些消逝的“伟大世纪”里,超过一切其它进步和发现的就是科学上确立的一元论观念
,这个观念告诉我们,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科学家们正是在谦卑地探索终极规律的过
程中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自然界有很多末解之谜,但这些谜都可以最后归结为一个包络万象的终极规律之谜,这对公众似乎有点难
以理解,不过对坚持一元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他们都在对自然的谨慎观察中和对自
身的体验中领悟了那种自然的统一性,特别是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确立以后,一元论观念已成为科学研究的
总方法论原则。科学实践可以证明,自然科学几百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在坚持自然统一性的基础上,我们
也只有坚持这一点才能发现自然的终极之谜。但是,这个被自然科学家称为“规律”,被唯心主义的哲学家称
为“自在之物”,被虔诚的教徒作为创世主或上帝而加以颂扬的万能世界奇迹,归根结底究竟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终极问题的回答,自然随着提问的哲学家的立场及其对真实世界的经验知识不同而各有不同。在
诸多文明古国形形色色的传统文化中,几乎都言明了一种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神秘力量,是它决定了自然的
一切存在,许多哲人用宗教中的神来概括它,从而创造出宗教中的一神论。至于神存在的证据,可以说包络万
象的,但最有说服力的恐怕还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经过托马斯·阿奎那的发展,在十八世界由
莱布尼兹和塞缪尔·克拉克使之臻于完善的一套逻辑论证,通常人们把它称作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论证。这宇宙
论论证有两个变体,一个是从必然性出发的因果论证,一个是从偶然性出发的第一因论证。宇宙论论证的目标
有两个,一个是确立“第一推动者”的存在,有了第一推动者就可以解释世界的存在;另一个目标是证明这第
一推动者就是通常的基督教义中的上帝。

  宇宙论论证受到了人类历史中一些最伟大的天才们的注意,应该说是不无道理的。在这里面,因果论证是
证明上帝存在的基础,当然也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士所必须坚持的一点。因为把一切现象归结为物质的相互作
用的结果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阿奎那是这样写的:“在可观察的世界里,人们发现因果是排列有序的
,我们从未观察到某种东西是它自己的原因,因为真是它自己原因的话,这就是说它先于它自己,而这是不可
能的。然而,因果序列必有一尽头,因为在一因果序列中,前一项是中间项的原因,中间项是末项的原因(中间
项是一项还是多项无所谓)。若消除一个原因,这原因引起的结果也就消除了。因此,假如没有第一项原因,就
不可能有末项原因,也就不可能有中间项原因。假如该因果序列是没有尽头的,因而也没有第一项原因,那么
,也就不会有中间项原因,不会有最后的结果,而这显然是错误的。因而,人们就只有设想有一个第一因,大
家都把它称作上帝”。%

  勿庸置疑,超自然的上帝是不存在的,但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把自然追溯到最初的某个起点,是有一定道
理的,特别是在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都同时证明了自然的不可逆之后,进化的观念已深入到科学的每一个
领域。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相信宇宙是永恒的存在,而大多数人已把宇宙视为一个生命,它有一个开始,同
时也有一个结束。对这样一个有起点的宇宙来说,许多人感到必须有“第一因”来解释宇宙的存在,宇宙之所
以这样,是因为上帝要它这样。

  科学按定义来说,只是探索自然宇宙中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则的,它必须用一种事物解释另外一种事物,再
用其它事物来解释这一种事物,如此这般一直解释下去,假如这个事物是最初的宇宙或整体的宇宙,显然我们
很难找到一个物理性的原因来解释它的存在。因此,在传统的宇宙论论证中还存在一个“偶然性”论证,它是
证明上帝存在的另一个基础。按照这种逻辑,上帝就是必然的存在,用不着解释,因为它自己内部就包含了它
自己存在的解释。然而,后来的不少人却发现,这种相当然的方法并没有增加人们对自然更多的认识,相反却
引来弄虚作假,堵塞了我们对自然真正的认识的道路。如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被错误地流传了两千年
,直到近代才被哥白尼和伽里略的日心说所取代。由此可见,宗教曾严重地制约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大多数宗教尽管有着形形色色的差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同时也是它们在广大群众中
的最强大支柱之一。这些宗教认为,自然界存在一种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神秘力量,是它决定了自然界的一
切存在,而且这种神秘力量通过经验方式是不可能解决的,但可以通过思辩和顿悟的方式认识到。在近代,这
些观点通常很难为人们所理解,值得一提的是,仍有不少著名的科学家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如爱因斯坦就曾
对认识自然的方法这样说过:“发现和提出原理是物理学家们的最高使命,但通向这些原理并没有逻辑道路,
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理解这一点呢?实际上,认识这一
点并不困难,关键在于你对自然统一性的领悟程度,如果你是一个彻底的一元论者,那么你就会不约而同地得
出同样的结论。因为当你把自然追溯到它最初的混混沌沌的统一物质的时候,物质之间只有朴素的相互压迫与
反抗,自然规律也不是什么物质性的东西,它只能是压迫与反抗之间的数学规则性,即一一对应性。显然,物
质的这种充满紧张、生命力的本性不是简单的观察和实验可以获得的,我们只能通过对自然和自我的深刻领悟
去猜测,并通过实践检验它的真理性。

  科学是在对宗教的无知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的成功似乎证伪了宗教,然而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却发现
,科学和宗教是殊途同归的,它们探索的是同一个真理。众所周知,传统宗教和现代科学都坚持着一元论原则
,宗教思想家和科学家也正是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之中反省到终极设计者的本质,即那种无形无象、无所不在
的神秘力量,其实就是统一物质的内在本性。不过,由于时髦的二元论哲学的诱惑,这个设计者在宗教中成了
“大家长式”的上帝,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设计者也被不少时髦的科学家所抛弃,因为只有这
样,人们才能从感情上彻底地摆脱上帝——自然的束缚,成为自然的主人。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的逻辑体系和系统的试验,这
使它有可能通过比较和分类归纳出自然界的某些共性。就世界的微观基础而言,生物学上已把几百万种的化合
物分解为一百多种元素,又把这些元素分解为电子、中子和质子。更为惊人的是在物理学上,物理学家们已把
各种各样的粒子追溯到同一守恒实体——能量的不同形式。在这里,物质的基础本身还是尚未分化的、无结构
的形式,人们可以用能量制造出已知的每一个粒子。然而,现在我们还不得不承认,我们愈深入了解实体的属
性、物质和能,愈彻底认识实体的无数现象的形式及其发展的话,那么世界的这种真正本质对我们来说就变得
愈来愈奇妙和不可思议。至今我们还不知道,作为“自在之物”而隐藏在可以认识的现象后面的是什么,自然
规律的形象也模糊得要命,仿佛自然界没有什么必然性的规则似的。

  偶然和必然一直是哲学界争论最多的话题,但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它是始终坚持“自然规律决定一切
”的原则的。因为按照它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每一种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的压迫中存在的,
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事物的变化和外在世界的变化是全息对应的,不存在任何一个自由存在的事物。同样,
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它也是离不开决定论这个设准的,因为科学研究的就是自然必然性的一面,即有一些朴素
的规则决定着物质世界的运动,如果自然界中的物质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科学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
此,近代自然科学与宗教的斗争是不公正的,它只不过是新兴资产阶级为打倒宗教,夺取政权玩弄的一种手段
。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宗教显然不是一无是处,它融合了传统科学的精华,特别是它的内在核心——一元
论,无疑是它得出“统一的神决定一切”的总源头。

  毫无疑问,揭示事物自身发展的必然性,是人类认识的重要使命,也是科学的任务,科学家们正是在对自
然规律客观存在的坚定信仰中获得了无穷的动力,推动了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其实,早在古代,哲学家们就
已经认识到必然性的存在及其它在人类认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了。如赫拉克里特把世界看作“在一定分寸上
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永恒的活火,而“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留
基波认为:没有什么是可以无端发生的,万物的存在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在近代,由于机械力学
的确立及其长足的发展,哲学家们和科学家确立了“自然规律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并强调了自然规律的普
遍适用性,这样,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就从盲目的上帝转化为可认识的自然规律决定一切,这种思想在拉普拉
斯的决定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认为,世界现在的状态可以看作它以前的状态的结果,也可以看作它以后
状态的原因,假定世界开始时的状态被一个无限勤勉的数学家祥细地记录下来,那么对于这个数学家而言,没
有一件事情不是确定的,未来犹如过去,都会呈现在他面前。这样,经典力学就为人们描述了一幅机械决定论
的世界图景,在这个图景中,一个状态和另一个状态是一一对应的,即具有所谓的数学规则性。

  近代机械决定论的一个伟大成就就是认识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并可以用数学的语言描
述出来它运动的规则性。但遗憾的是,自然界的物体并不是简单地同某一种物质在相互作用中存在,而是和许
多物体在相互作用的网络中共存。因此,机械力学一旦接触到整体性问题便无能为力。如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
克雷洛在研究三个物体之间的引力时,想通过牛顿力学的两体之间的因果性加以描述,以说明它们的运动原因
,但发现这比牛顿力学处理两体问题要困难得多,也难以用“原因引起结果”来描述,因为它根本无法确定何
为因、何为果,实际上用牛顿力学无法求解。之后,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彭加勒也研究过三体问题,但他只
揭示了该问题的极端复杂性而未能解决它,难点在于不能用隔离法把系统简化,从而无法找出因果链,不仅如
此,在该系统中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使得计算呈现出不规则、不确定的特征,况且
,细微变化可能小得连观察者也无法观察,从而使我们找不到真正原因。这意谓着,人们在看到许多不同结果
的时候,根本找不到其确定原因,因而,“预言变得不可能了”。

  机械力学的局限是很深的,但如果以微观的原因无法观察或用牛顿力学无法求解来否定不证自明的因果关
系,就陷入了一个更大的误区。因为科学的目标就在于揭示自然界在发展上的因果必然性,如果失去了这个目
标,科学的发展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令人担扰的是,西方不少科学家热衷于时髦哲学,这使他们只愿意迷信
于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的表像,拒不深究现象背后的必然性,结果得出了与哲学完全对立的“科学理论”,它否
定了自然发展的必然性,用连续的偶然去解释自然秩序,甚至倾向于人的精神力量主导一切。毫无疑问,如果
科学偏离了它的目标,必然会在偶然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陷入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的陷阱。

回顾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我们都能吃惊地发现,以“人类为中心”的时髦哲学在人们心目中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向来冷静的物理学家也头脑发热,频频用违背哲学的新观点来理解自然。这场“革命”来自于概率论
、统计物理、量子力学这一组处理随机事件的学科。根据这些学科的结论,在微观领域中,事件是不能预言的
,实际上,这就等于说:在微观领域内,因果律是不起作用的,没有因也可以有果。他们的理由是简单的,比
如气体分子的碰撞,第一次偏斜一个无穷小量,第二次便会达到有限的分离。如果第一次使偏离增大n倍,n次
碰撞后的分子将偏离A的n次方倍,呈指数增长趋势,人们无法确定该分子的因果轨迹,但能从理论上算出统计
平均值。因此,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决定论破产了。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首先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因为哲学突出了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
界,在这样一个由统一物质组成的世界里,只可能有唯一的自然规则决定着物质世界的运动。近代自然科学的
发展证实了这一点,我们有坚持自然界的统一性,相信自然规律的普遍适用性,自然科学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现代物理学中,由于唯心主义思潮的蔓延,物理学已经走入了举步艰难的死胡同。最显然的是,不少科学
家已经根据他们的实证论观点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从而创造出科学上的迷信。为此,许多有思辩精神
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提出了严历的批评,如爱因斯坦就曾针对量子力学的不实在性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自
然界有严格的因果性,量子力学的统计描述是不完备的。列宁在深刻分析了现代物理学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时也
指出:“旧定律和基本原理被推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被抛弃,这就是说,唯物主义被唯心主义和不可知
论代替了”。为此,他还鲜明地指出了这个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两个认识论上的原因,第一,夸大了数
学的作用,认为方程式就是一切而遗忘了物质;第二,由于物理学家不懂得辩证法,在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的机械性的时候,把小孩和水一起从浴盆里泼出去了。

  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就是主客两分的还原论方法在众多领域内的最广泛应用,它片面地强调了事物存
在的独立性、自主性,却忽视了事物和自然之间的普遍联系,因此,我们发现本来统一的物理世界被分解得七
零八落,自然科学也深深陷入了对复杂细节的无穷尽的追求之中。这种情况颇像一个巨大的科学研究的工厂,
一大批科学家虽然对他们小的特殊工种做得很出色,但他们只是一批没有思想而拿计件工资的工人,在他们心
目中只有局部的利益,而丝毫不关心整体的利益,这样的工厂是没有前途的。目前许多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这
一点,科学之所以举步艰难,是因为科学丧失了统一的自然观,丧失了对自然必然性规律的信仰和追求,可以
想像,这样的科学一定是盲目的。

  幸而,科学的发展不是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科学的危机频频出现的时候,就注定了新的科学革命
的诞生。在现代科学中,系统论的出现可以称得上现代科学的一次重大突破,因为它使我们彻底地摆脱了旧科
学中对称和还原论中的佯谬,从而使我们初步窥见了自然那朴素的规则。最鲜明的进步就是科学家们早已不再
定性地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划出一个生命的界限,生命现象普遍地存在于系统之中。

  系统理论的科学思想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托马斯·康将其论述为“一次科学革命”。这场革命的性质在
于用相互关联的综合性思想取代分析性的零星思想。系统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贝塔朗菲是这样论述的:“十九世
纪及二十世纪前半叶,世界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这种混乱状况恰如人们常引证的犹如胡乱排列的原子。对于机
械和经验主义的哲学看来,这一状况反映出最终现实。即生命是生物进程中的偶然产物,而思想则是附带现象
,依照现代进化论,现存世界看来是自然选择机器的幸存者——偶然产品,随意变种之物,那么一切都是混乱
的。同样,根据行为主义及心理分析理论,人类的个性被看作是自然及环境因素的偶然产物,是基因的混合,
也是童年至成年过程中所发生事件的偶然结果。现在我们正在重新寻找根本的世界观——组织性的世界”。

  系统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荫生与生物学中批判机械论和活力论的错误观点有关。众所周知,在过去
生物学的发展上,曾一度出现过机械论和活力论。机械论力图用分析方法,把生物运动简化还原为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用物理和化学原因来说明的生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它虽然正确地指出了要搞清生命现象
的奥秘,必须研究生命现象赖以发生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但是,它那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
点却不能说明复杂生命体的有机统一性。活力论认为生物机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活力,支配着生命过程。它
虽然指出了生命现象中一种整体性的联系方式,但它却把这种联系方式看作是非物质性的活力。在机械论与活
力论的斗争过程中,系统论产生了,它批判了机械论和活力论的错误观念,提出了整体性、有机性概念,从而
克服了以往那种单向的因果方式,把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放入了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之中。

  系统论的出现不久,便得到了大家的普遍瞩目,因为系统论显明地预示了自然界的统一性。我们早已知道
,在自然界中,大至于宇宙星系,小至于微观粒子,从单细胞生物互整个生物圈并一直延伸互人类社会,物理
世界中竟毫无例外地呈现出各种相似性,这些相似不是个体上的相似,而是系统上的相似。许多科学家已经敏
锐地认识到,这些相似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种必然性的规则存在于组成宇宙的每一个系统之中,如果我们发
现了这个规则,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方程式,用一个宇宙的总公式把大自然的一切秘密都写下来,这样的一个成
就会证实人们长久以来的信仰——宇宙是按照一个单一的、质朴的、具有惊人的优美的数学原理运行的。

  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总是倾向于把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分离出来单独研究,因此得出的
理论只能适用于孤立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与外界无交换的封闭系统,都只能单调地从有序走向均
匀无序的热混沌状态。但现实告诉我们,自然秩序是相对稳定存在的,这其实就是以否定的形式向我们说明,
系统只有在开放环境下,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才有可能组织起来,并保持其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而
封闭,只能导致系统秩序下降和组织退化,最终自发地趋于无组织的混沌状态。

  回顾自然科学的进化史,古今中外的大多数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现今复杂多样的世界是从混沌无序的
状态中发展起来的,但对于自然界为什么能从无序向有序进化却始终争论不休。在现代系统论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科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哈肯的协同学,都着重地讨论了世界是怎样从
混沌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发展,研究了形成宏观稳定结构的条件、机理和规律。尽管这些理论都有其
不完备之处,但都是把系统放在自然普遍联系的网络之中,通过揭示系统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来说明
自然秩序的形成原因的。

  在耗散结构理论中,普里高津提出了一个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四个条件,其首要条件就是系统必须是一个
开放系统,也就是说系统只有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才有可能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没有这种开放性,就没
有系统秩序的产生;其次,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同样是指系统产生的环境而言的,只有在环境的
不平衡中,局部的要素才能在这种与不平衡的对立中产生;第三,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
作用,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而言的,它指的是每一个系统内部必须存在的普遍联系;第四,涨落导致有序,涨
落是由各要素之间竞争引起的彼此势力消长。毫无疑问,如果耗散结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自然界就意味着本
质上是不对称的,因为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环境下自然秩序才有可能存在。耗散结构理论的出现对现代科
学的推动意义是巨大的,它无可置疑地向人们证明,自然秩序并不是独立地、无条件地出现在系统之中,而是
和外在世界的不对称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普里高津尽管在其理论中指出了内在系统和外在环境之间的一些联系,但系统形成的必然性并没有揭示,
谈起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二十世纪时髦哲学的泛滥所导致的,这使得不少科学家不是从必然性来研究自然秩序
的形成,而是否定这种必然性。可想而知,如果一个理论没有必然性这个灵魂贯穿其中,其理论就是毫无价值
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用这个理论去解释任何一个现象。相比较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更加完
善了系统哲学。哈肯认为,物质之间不仅仅存在竞争,而且存在还存在着协同,有序的产生过程是一个竞争和
协同的结果。它首先是通过各要素的生存竞争优选出一个统治者,由于这个统治者顺应了环境的发展,并得到
环境的优先加强,以致于它有足够的力量强制其它要素和它共同运动,从而达到有序的结果。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将这个规律应用于系统论中,系统的发展规律就呈现在我们面
前。自然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首先就体现在物质的统一上,所谓物质的统一,就是指看起来丰富多样的物体
都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从这种角度看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处处就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因为统一的物质之间
是不存在什么无中生有的吸引力的,它只有那充满生命力的相互压迫与反抗,所以任意两个物体之间从本性上
来说都是对立的。认识到物质的这种本性上的对立与统一意义是巨大的,它可以使我们明确地认识到一切事物
存在的规律,这就是任意一个事物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它们的本性就是紧张、反抗,最大
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物质世界本身是充满生命力的,这种生命力就体现在每一个事物与外在世界的对立之上,因为只有存在了
这种对立,局部的事物才有可能在反抗同一个目标--外在世界的压迫之中组织起来,从而出现生命系统。如
果没有物质这种本性上的对立,统一的目标就不可能形成,生命系统也不可能出现。由此可见,任何一个有秩
序的生命系统,都是以它各要素之间的对立为基础的,而且以“部分之间的对立”为先决条件。部分之间的对
立就是生命系统中的一般组织原理,归根到底,是实在所呈现的对立物的一致这个命题的一种表达方式。“对
立物的一致”所讲的就是系统各个要素在共同目标——对外在世界的反抗中协同起来,共同组成一个相对稳定
的有序整体。

  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然不是超脱于环境之外的,而是
与外在世界的变化一一对应。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在个体与整个世界的对立之
中,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而个体的力量与之相比是极为渺小的,因此,每一个事物都必须顺应整体世界发展
的意志并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够存在,事物的变化与它从属的整体的变化是全息对应的,不存在任何一个天
赋的物体。从这种对立与统一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的中产生,同时又在反抗外在
世界变化中发展与壮大,最后又不得不在外在世界变化的压迫下衰退与灭亡,在这个过程中,外在世界的变化
是这个过程发生的先决条件,事物的组织特性则是这个过程发生的内在根本。

  自然界的事物是丰富多样的,而且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但统一的物质显然只有一种特性,那
么统一的物质是如何在组织中显示出大相倾庭的性质呢?从协同学我们知道,有序的产生是诸要素竞争与协同
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它总是首先通过竞争优选出一个统治者,然后由这个统治者通过某种机制将自己的意
志强加在每一个要素身上,从而使系统中诸要素出现了目标上的一致性,有序就是这样一个统一步调的要素集
合。显然在这里,系统的性质都是由诸要素竞争出来的统治者--中心要素的性质决定的,不同的中心有不同
的性质。

  自然秩序的特征就是中心和层次在每一个系统中的普遍存在,通常这种秩序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静态的,
事实上则不然,每一种秩序的存在都是一个诸要素不断竞争的结果。这里的竞争不仅仅是指诸要素之间,而且
诸要素和中心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竞争,那么,中心要素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保持着系统的稳定呢?每
一个要素都不可能在与周围众多要素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中心要素也毫不例外,它的力量显然是不可能和它对
立存在的诸多要素相比的。原来,中心要素不是直接去统御诸多要素,而是通过诸要素之间的竞争来维护它的
统治的,这样就化解了中心要素和其它诸多要素之间的对立,使它有可能用较小的力量来统治整个系统,从而
使系统保持了稳定的性质。这里,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竞争不是无序的,中心要素的意志就是这些要素竞争的规
则,顺应中心要素意志的在这里不断产生并得到了优先加强,而那些与中心要素意志相违的不得不在与诸多要
素的竞争中灭亡。正是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中心要素才得以顺利地将自己的意志执行下去,系统目标上的统
一性才得以保证。由此可见,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统一意志的集合,每一个要素也都是中心要素意志的一个缩
影,中心要素的意志决定整个系统的性质。

  在我们以往的概念里,物质这个词通常仅仅是指秩序存在的实体,因为我们的视觉只能观察到有秩序的实
体,而混沌的统一物质只存在于微观,它是不可观察的,所以许多人基于不可观察即不存在的理由否定了这种
连续在宇宙空间的统一物质,结果造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不实在性。事实上,从统一性看自然,自然必须是连续
的,因为如果没有统一的物质连续在宇宙空间,宇宙内在没有必然联系,统一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概念。统一
的物质世界有两类物质,一类是秩序存在的实体,它们是在反抗周围连续物质的变化中存在的,另一种就是在
混沌中存在的连续场,它不仅存在于每一个实体内部,普遍联系着整个实体,而且每一个实体周围都存在一个
能量场,普遍联系着实体和周围世界。正是在这种普遍联系之下,系统秩序才能够稳定存在。

  从爱因斯坦告诉我们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物质的有序状态聚集着大量能量,显
然,这种能量是由系统在产生时反抗外在世界的不对称运动中聚集起来的,而且它还随着系统的不断发展而增
加。因此,当系统灭亡的时候这种累积的能量就会释放出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系统的灭亡并不是物质的消
失,物质本身也是不灭的,消失的只是物质的有组织形式,这里的能量也不是由系统的质量消失转化而来的,
而是由物质的有序形式向无序形式转化而来的。反过来,混沌的物质中产生有序也不是无中生有,它是在周围
能量的激励下局部混沌物质的组织。宇宙空间的物质就是在不断地组织与离散中存在的,能量就存在于物质这
种永恒的运动之中。

  在耗散结构理论中,普里高津曾指出了一种协同各个要素的非线性联系方式,不过,他并没有真正揭示这
种非线性联系方式的本质。这一方面是由于非线性联系方式的物质基础不可观察,我们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辩来
领悟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不相信非线性联系方式产生的必然性所导致的。非线性运动,顾名思义,就知道
它是与直线运动截然不同的运动,它不是由某一具体实体传递能量的,而是依赖于连续的物质空间,它就象声
音的传递一样,通过连续在系统空间中某一种混沌物质周围组织与离散来传递能量的,这种方式在混沌学上也
叫阵发混沌,即物质在一种临界状态下,外在能量的激发可以使一些连续的物质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暂态的有
序结构,这个结构是不稳定的,它很快就又会离散开来从有序走向混沌并释放它内聚的能量,这些能量又会引
起周围物质的重新组织,以此类推,连续的物质空间就出现了一种物质特有的运动方式,即物质的周期组织与
离散,能量就通过连续物质的这种特有运动方式流通于系统中间。

  每一个系统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它永恒的运动趋势就是不断地通过诸要素之间的竞争
来达到系统内在与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平衡。正是这种永恒的运动趋势,使系统空间出现了一种动量势上的暂态
平衡,在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下,能量的运动就象一个稳定的“包”,也就是说,竞争所导致的暂态有序结构
的离散所释放的能量能够激起一个同等的有序结构的出现,能量就在这种连续物质稳定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中保
持了不变。由于这种能量是按照中心要素的意志所引起的诸要素之间的优胜劣汰所造成的,因此,这种能量体
现了中心要素的意志,这种非线性联系方式也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

  在经典力学中,物理学所研究的能量都是线性的,即依赖某一个实体在空间的连续运动来进行传递能量,
由于忽视了实体和空间之间的必然联系,在研究这个“孤立系统”中能量的守恒时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实体本
身变化所引起的能量得失,以致引起了对物质不灭和运动不灭这古老哲学定理的怀疑。事实上,对统一的物理
世界而言,物质的总量既不可能增加,也不可能消失,实体表象上的质量得失只是统一物质的组织与离散罢了
,与此对应,物质世界的能量在总量上也是不变的,它只可能随着物质组织形式的转变而变换形式,如混沌物
质的组织可以在局部将动能转换为势能蓄积起来,而有序实体的无序化可以将势能转换为动能释放出来。在现
代科学中,不少科学家竟认为这种能量的转换是由物质在量上的增加或消失产生的,显然表明了科学家对哲学
的一知半解。

  近代物理学的基础是能量守恒定律,然而,这种守恒的普遍意义仅仅是针对无限的宇宙空间或孤立系统而
言的,对依赖宇宙空间的不对称变化而存在的有序实体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里的每一个有序结构都和整体宇
宙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不可能用任何一种方式将它真正地孤立出来,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也只是
相对意义上的。最明显的就是在所谓的孤立系统中,有序是不可能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完全消失的,如我们没
有见到过那一个秩序存在的原子在“孤立系统”中单调地走向无序。既使一些有组织的结构在这里不断走向无
序,能量也不可能消失,它只可能在微观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中存在,尽管这种有序状态是短暂的,但这足
以说明现代物理学的局限性。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力的形式,如果我们把它追溯到统一物质那朴素的压迫与反抗之上,自然力显然就是统
一的,统一的物理世界是不存在无中生有的吸引力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认吸引现象,但这种现象在本质
上不是由于物质之间天赋的吸引,而只可能是由于统一物质那充满生命力的朴素运动而造就的。简单地说,当
物质不断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时候就会对周围物质产生吸引现象,而当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的时候则会产生
排斥现象。这是因为有组织的物质密度较大,而混沌的连续物质密度较小,当物质不断组织起来的时候,它的
相空间就会压缩,而周围的混沌物质就会不断流动过来补充,于是,存在于混沌空间的物质就好象受到它的吸
引力一样向它不对称移动;相反,当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的时候,它能量的突发和物质空间的膨胀就会对周
围物质产生排斥。由此可见,自然力的本质都是物质世界的不对称运动。

  自然力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每一种力都对应着这类系统中一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与引力对应的是引
力波,它依赖于连续在宇宙空间的混沌物质周期性的组织与离散所引起的能量递进,把各星系、星体有机地联
系起来,共同组成了这个秩序井然的宇宙;与电磁力对应的是电磁波,它通过微观粒子的周期生成与灭亡,把
各原子有机地联系起来;与“生命力”对应的是“质子波”,它通过连续水环境中的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周
期递进,不断组织和离散着包络在带电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从而使离子可以跨膜通透,平衡着细胞内外的电
位,生物正是有了这种特殊的能量联系方式,才有可能形成有序的生物整体。

  近代物理学一直从还原论角度来描述自然,本来充满生命力的要素被孤立出来,成了一些死寂的东西,对
自然力的描述也只能局限于两个要素之间,一旦涉及到了整体性问题,涉及到力的本质问题便难以回答。从整
体性看自然,自然就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这种生机与活力就体现在系统中的任意两个要素都是在竞争中存在
的,不时有一些不合时宜的要素在竞争中灭亡,并释放内在的势能,而这些势能向动能的转换又会促使一些新
的要素形成,之后,又在一些要素在竞争中灭亡,以此往复,系统内部就出现了一种普遍联系方式,也正是有
了这种非线性联系方式,系统才能不断在反抗外在世界的不平衡运动中存在,并在内部不断走向平衡的过程中
产生各种各样的力。显然,这种力不是简单的牛顿力学所能描述的。

  在经典的物理学中,许多天才的物理学家都这样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按照某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和铁的
决定性运动变化的。因此,只要知道了这个事物的最初运动状态,就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它们的过去与未来。在
系统论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也注意到,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的压迫中存在的,没有压迫就
没有反抗,事物内在的变化和外在世界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由于外在世界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果我们
知道外在世界变化的规律和事物的内在性质,那么我们就可能预言出这个事物随着外在世界变化而发展的过程


  偶然性和必然性一直是现代科学争论的焦点,在系统论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发现,每一个系统都有自
身独特的性质,这种性质是由竞争出来的中心要素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中心要素可以通过诸要素之间的竞争将
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每一个要素身上,所以每一个要素都是整体意志的一个缩影,它的产生、发展、壮大过程与
它顺应整体意志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样,它的衰退、灭亡的过程也和它与整体意志相违背有着必然联系,很自
然地我们能够想到,由诸要素之间的竞争产生的非线性联系方式必然是整体意志的一种象征。

  系统的性质是由中心要素决定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在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哪一个要素能优先竞争
出来成为系统中心决定系统的性质却是不少科学家争论不休的。显然,如果我们将目光仅仅集中在系统内部,
那么强者将在众多要素的竞争中被优选出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最强者都能够竞争出来成为
统治者,因为我们当我们把这个系统放到一个更大的母系统中去,那么,各要素的强弱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这里,母系统的意志是所有要素强弱变化的依据,顺应母系统意志的要素可以不断从混沌中产生,并不断成长
壮大,而那些表面上所谓的强者如果与母系统意志相违,它就会在与众多要素的竞争中迅速由强变弱,最后不
得不被淘汰出局,由此可见,在一个新的子系统的产生过程中,中心要素能够竞争出来统治各要素成为一个新
的子系统,决定于最初的生成环境,这就如同一个企业的诞生必须有市场一样。

  自然是在进化中存在的,如果我们承认进化的物质性,那么,宇宙空间就处处充满着不对称运动的物质。
否则,宇宙怎么可能无中生有地发展壮大呢?自然界的本质是不对称的,这突出地表现在组成宇宙的每一个系统
的物质空间都是不对称的,都有一个中心和层次的存在,自然界的美和精妙就在于系统秩序井然的层次性。如
原子的和谐是由于它有一个密度极大的原子核和不对称分布的物质层次,太阳系的完美是在于以太阳为中心,
以各大行星及卫星秩序井然的类圆周运动为基础的客观层次。总之,系统的秩序离不开中心和层次,而中心和
层次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自然界本质的不对称。不对称的物质世界是在运动中存在的,局部物质正是在对这种
不对称运动的反抗中形成了自然丰富多样的系统。

  每一个系统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中存在的,因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事物的本性,我们理解了
这种本性,自然界存在的各种有目的的现象就可以理解了。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世界,优胜
劣汰作为一种看不见的调节器决定着系统的生死,系统也只有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才能避免自己
在竞争中失败。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无中生有地去创造什么“生命力”,生命力是物质的本性,万物都具有生
命,只不过非线性联系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生命形式的大相倾庭。

  在许多宗教思想中,都曾言明了一种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力量存在,这通常被看作是上帝存在的证明。
其实,这不是因为什么无中生有的上帝存在,它只不过是连续在无限宇宙空间中的混沌物质的内在本性,虽然
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充满生命力的,并按照其内在的必然的本性运动的。上帝固然是不存在的,这并
不意谓人类可以自由自在地生存,相反,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地是在反抗无限广大的自然中存
在的,在人与自然的关键斗争中,局部的人力量毕竟是渺小的,它不可能超越整体的自然。因此,从这种意义
上来说,上帝又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它不是什么神,而是无限广大自然的一种表现客体,它的发展变化决定
着它内在一切事物的生死存亡。

  自然界的本质是统一的,但同时在表现上却丰富多样,显然这种丰富多样来自于物质世界本质的不对称,
那么,统一的物质世界是如何出现这种运动上的不对称呢?在此,我想提出一种猜测,并希望以后会有人审查
、证实或驳斥它,这个原理的真正证据是来自进化论和系统论。即每一个系统都由于环境的相对无限而发展、
壮大;又由于环境的相对有限而衰退、灭亡。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知道,在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中,当生物
资源不足以维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基本需求时,就会产生激烈的生存竞争,竞争是残酷的,一大批要素在优胜
劣汰的大舞台上消失。而当生存竞争的高峰过后,有限的生物资源由于大量要素在其中的灭亡使它相对于幸存
者而言又是无限的,于是,系统中的要素又会大量产生出来,并不断发展、壮大,其结果又会导致生物资源的
有限,此后就又是激烈的生存竞争,优胜劣汰,以此往复,系统就在不断的循环中发展起来。由此可见,系统
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它们都与它们所反抗的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在系统产生的一开始,它总是由于环
境的相对无限而加速发展,随着它的成长,原来无限的环境逐渐变得有限起来,此时,剧烈的生存竞争就会产
生,而这种残酷的竞争是每一个系统衰退、灭亡的根本原因。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表现
这个过程。如图所示。   在一个有限的大圆周内,一个小圆相切于大圆的A点,并且半径逐渐由小变大。显
然,相对于这个刚产生的小圆,大圆的面积是无限的;当小圆逐渐增大的时候,大圆的面积相对于这个小圆变
得有限起来,而此时小圆承受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一点我们可以用过对应B点向小圆引出切线的切点到
直径AB的高来表示。计算出这条所有切点的轨迹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条流线型的曲线有始有终,并且存在一高
的极限点,这一极限点正好对应在直径的黄金分割点。

  黄金分割数是我们所熟知的,它广泛存在于各个事物及它的发展过程之中。在这里我们发现,用这条黄金
曲线来描述事物的不对称发展过程是恰如其分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
,尽管这个变化的趋势总是从不对称到对称,但这个变化过程却是不对称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事物的衰退、灭
亡阶段要比事物的发展阶段要快得多。与此对应,事物产生、发展、壮大阶段是事物能量的蓄积过程,而事物
的衰退、灭亡阶段是能量的突发过程。正是事物这种发展过程上的不对称,自然界的能量才永恒地在物质的周
期组织与离散中存在。一个事物组织的离散会向外突发它蓄积的势能,而这种势能引起的物质不对称运动又会
引起周围混沌物质的重新组织,于是能量就通过物质的这种变化上的不对称流通于自然之间。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少科学家基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而相信其空间的对称性,但统一的物质世界
又是如何表现出它的多样性呢?这恐怕只有一种答案,那就是物质世界是在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只有这样,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才可能得以理解。显然这种不对称不可能是某种物质独有的特性,我们只能从物质的内在本
性去猜测。观察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这些过程都是不对称的,而正是这种发展上的不对称创造了自然秩
序。

  自然秩序是美的,但它不是天赋的,而是来源于竞争,只有在众多要素中优先竞争出来一个中心,各要素
才有可能在它的协同下组织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自然秩序是在发展中存在的,不断有一些要素在竞争中灭亡
,并释放能量,而同时又有一些新的要素在竞争中产生。思考这个过程,我们都可以发现生命的规则普遍存在
于系统之中。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它的本性都是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因此,当外在世界有它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时,事物就会迅速产生、发展、并不断壮大;事物都是在竞争中存
在的,当外在世界由于大量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而变得有限的时候,一些事物就会在竞争中衰退、灭亡。外在世
界的有限与无限是相对的,事物的发展就是在环境的有限与无限的周期变化中进行的。

  宇宙是一个发展而来的事物,显然这不可能无中生有地产生,但它的产生原因是什么,一直是科学的难题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不会企求无知的上帝,它必须有一个物质性的理由。原来,我们通常所说的宇宙是一个
有限的宇宙,而宇宙本身是无限的,有限的宇宙就是在对无限的宇宙空间反抗中发展起来的。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就可以彻底地抛弃无知的上帝,请来一个可知的物质性规则,通过这个规则,我们就可以明白,自然的一
切存在都是有理由的,不过这个理由不是什么神,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然规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种物质,一个原理,解释自然界的一切,你相信吗?
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大比较,让你震惊中国先人的智慧!
“一通百通”之宇宙学
人体运动(二)人体生命系统,精、氣、形、神
自然科学十大猜想
太极图昭示自然规律与自然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