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考问题的第一重根:范畴的研究(二)

原创:首发于牛虻公众号

一、范畴的研究

范畴的研究,简单地说,也就是研究定义的合理合法与否。换而言之,则是对其研究对象所规定的范畴,亦即学术研究所探讨的范畴是什么的问题,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某某问题某某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复杂地说,就是要研究名和实的关系,“名”指的就是被所下定义事物的名称及其所界定范畴的周延性达到与其本身几乎相符的程度,“实”指的则是企图通过用范畴来约束和限定被研究事物的可行域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现实可行性。

事物的名符不符合其实,实能不能用名来表达,言能不能达意,意能否用言达,得意能否忘言,得意能否忘象,自古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为“范畴的研究”而绞尽脑汁。由此可见,范畴的研究是作为学术研究三重根当中的重中之重,是第一重根。

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假设:湖边有一名画师,打算画一幅风和日丽的春风泛舟图。画师若要画出幅栩栩如生的春风泛舟图来,他一定要身临其境,否则定会是闭门造车,作出来的画没有生气。在他作画之前,或者是在他眼前有一幅春风泛舟图,或者是他脑海里有一幅春风泛舟图,他脑海里的春风泛舟图穷根究底、追根溯源也还是在他眼前有过春风舟泛图。

对于范畴的研究,情同此理,如果我们眼前或者是脑海里没有一个对事物的认识,没有一个对事物范畴的规定,我们将步履维艰,亦步亦趋。

正如《易经·系辞上》中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范畴的研究则是对事物“器”的研究,对事物形而下的研究,器是事物存在的前提,形而上的研究是形而下的研究的基石,好比人活着才决定了人要吃穿住行,人活着决定了人要寻求幸福和快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因此,范畴的研究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没有了范畴研究的学术研究则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下面我将会作实证性论述,以期完善对该理论的建设,远的且不说,且看最近几个世纪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范畴”。譬如,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犹太人,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认识了自然界的物理结构;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裂法研究人类的心理发展过程,深入人类对自己的心理认识,认识了人类的心理情结;马克思则提出唯物史观和价值论,认识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正如某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课题,形如基因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要发生变化一般,也就是生理学上所讲的变异理论,变异或者异化理论有两种情况。

一种自然是顺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不断地向前的、向上的、发展的变化,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另一种异化则是向后的、向下的、落后的变化,也即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所论述的“自然选择”中被淘汰掉的那一部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并不冲突,和马克思的运动发展观并不相悖,“范畴的研究”所要树立的和所要建构的“名”的理论,正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形而上的动力。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必定要产生出反映社会发展“实”的东西,而学术研究则正是立“名”、正“名”的过程,学术研究的成果自然也就是“范畴的研究”的成果。

 (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对于相对论这一范畴的提出,爱因斯坦可以说是穷尽了他一生的心血,在他前半生主要从事于研究狭义相对论,到了后期则主要致力于广义相对论的研究。通过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一“名”的确立,我们从中便可找出范畴研究所要面临的问题。

相对论(Theory of relativity)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般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区别是,前者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惯性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后者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

相对论这一名词的“名”究竟是什么,也就是给它下一个定义,恐怕爱因斯坦本人也很难对其用准确的语言来形容,因为该名称的确立是一个不断丰富、修饰、自我完善的过程,很难三言两语将其说明。就拿爱因斯坦本人来说,他建构相对论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例如他前期提出的相对论是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主要研究的是时空理念,旨在对牛顿时空观的拓展和修正,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这较之于他后期提出的广义相对论(一般相对论),自然要逊色许多,不仅于学术研究体系的整体性上,而且在研究方法的逻辑缜密程度上,更在于实践效果上。

那么,广义相对论(一般相对论)是如何对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否定与发展的?爱因斯坦为了将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建构成为一个完整、合理、有序的辩证体系,他就不得不以几何语言建立他的引力理论,进而综合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将引力改进描述成因时空的物质与能量而弯曲的时空,以取代传统对于引力是一种力的看法。

如此以来,爱因斯坦终其一身逐渐地建立起来了对相对论这一“范畴的研究”,但是,这一理论并没有大功告成,成为终极的真理,成为绝对的真理。相反,当对某一“范畴的研究”确定了研究的对象之后,它真正地步入了学术研究的殿堂。

弗兰西斯·培根曾言“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究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真理能否继续成为真理,则要接受时间的考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至于能否成为唯一,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有待商榷。

众所周知,近代自然科学的宏伟性,自从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太阳中心说”以来,自从伽利略用实践的方法证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那一刻起,自从牛顿用力学三定律建立了近代整个工业文明的大厦,自从爱因斯坦用智能方程研究出核能之后等等。

这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当时人类社会用实践的手段和科学的方法所证明的所谓的真理。经过时间考验之后,能否还是真理,如果是真理,那为什么会被实践所否定,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经过时间的考验之后,却又被新的实践所推翻,正如“太阳中心说”在今天而言就不能成为真理,顶多是那个时代的真理,因为它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整个银河系何其之大。正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不是因为引力,而是因为时空弯曲的缘故,而非有真正的力的存在,正如牛顿根据惯性参照系建构的力学体系,由力学体系创造的整个工业文明难道还不足以作为实践证据么。

可是这么强大的实践终究没有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被后起之秀的相对论所否定。根据相对论的理论,万有引力根本不存在,之所以会存在牛顿所说的万有引力的存在,是因为“时空是弯曲的”,而用来佐证其相对论的推论则是赫赫有名的“质能公式”,因为根据该公式人类研究出了核能并导致原子弹的诞生,而且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索引力透镜和黑洞也相继被天文观测所证实。

我们认为,实践和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是对实践的再检验,那些受时代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要通过时间不断地检验。

总而言之,学术研究是一项伟大的前赴后继的工程,“范畴的研究”则是界定某一理论能否继续作为真理而存在的一个方面,一个很主要的方面,也就是过去的“范畴”是过去界定的“范畴”,现在能否继续“范畴”我们今天的研究,以前的“名”是否符合今天的“实”,今天的“名”是否符合今天的“实”,过去的“实”是否符合今天的“名”,我们常常讲,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无非就是要讨论这一“名”和“实”的关系,来重新界定对事物“名”的“范畴的研究”。

显而易见,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它自身并非脱离挑战的威胁,相反相成,它才开始步入自己应有的历程。例如它正在面临着双生子佯谬的冲击,还有倒相对论的批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理论所要接受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所以,需要我们继续对其进行“范畴的研究”,继续“正名”。(此外,另作一些学术研究的自我批评,因我所学专业并非物理学,所以其中定有理解不当,判断不准之处,希大方之家莫笑,望海涵,如若其中讨论分析如有不当,自可来信告知,并批评之。)

(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

德尔菲斯神庙上有一段铭文,上面雕刻着“自知无知,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再到希腊三贤其中之一的苏格拉底,都在讲认识自己。

我们都在追求智慧,探寻世界的奥秘,揭露大自然的自然和谐,其实关于我们自己,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命题,过去人类一直孜孜不倦地探讨世界为什么的问题。至于这个范畴是什么,很久以来还没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于此同时却忽视了世界在我心里为什么的问题

尽管后来有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也就是柏拉图所理解的“世界就是对我显现的样子”,再到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康德,他则高呼“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一直想要寻求对于人类自我的认识,很可惜他们都只是在门外徘徊,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如果说爱因斯坦用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弗洛伊德则用精神分析法改变了人类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马克思则综合英国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改变了人类关于社会的关系。

在人类自我认识史上,弗洛伊德所做的贡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下面我们来分析弗洛依德是如何用他的精神分析法来改变人类自己的心灵世界的,看一看他究竟是如何“范畴”人类的心理活动的,更重要的是他是怎样进行“范畴研究”的。

在对精神分析法进行“范畴的研究”的时候,且让我们来看看过去的“名”是什么,也就是精神分析法的定义是什么,对此时此刻的我们来说,它就是过去,尚待考察

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它是指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在对精神分析这一范畴研究的过程中,他建构了以潜意识学说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价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与人格发展的理论,以及探索潜意识的方法论,形如梦论、过失论等等。在对“精神分析”这一范畴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对它不断地否定与修正过程,例如就论其精神分析,则经过了好几重涵义,无论是过大或者过小的修修补补,总归是对其范畴的一种完善,是一个不断发展与重塑的长远过程,因而一个理论性微弱的新“名”日臻完美。

精神分析涵义的界定大致有三层,也就是对它“范畴研究”从不同层面来考察而形成不同的涵义,第一重涵义是指1890年由弗洛依德及其追随者创立和发展的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式;第二重涵义是指一种解释神经症的产生以及精神的发育过程的心理学理论;第三重涵义,广义地讲,所有精神分析三大家(弗洛依德、荣格、阿德勒)及其追随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都可以称之为精神分析

弗洛依德研究了人类心理的生物因素,荣格研究了人类心理的灵魂因素,阿德勒则研究了人类心理的社会性,他的贡献还在于重视“自卑”对人心理发展的意义,为后来的自恋研究埋下了伏笔。如此以来,对精神分析的广延性及其周延性极大地发展,尽可能地自我修正,以穷尽一切的可能性来自圆其说,为“精神分析”这一“名”的确立奠定基础,从而形成完备而缜密的“范畴研究”

自然而然,精神分析就涵盖了人类几乎所有的心理现象和层面,达到了理性、人性、社会性的初步和谐,为精神分析的发展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将精神分析推向了现在的框架内的“装修时代”,也即大范畴已定,只须后人在这个“范畴”内行事,留将后人公论的则是这个“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否继续“正名”。

 “精神分析”所界定的“范畴”确定之后,则要对其对象来界定,这就是人的意识。另外由人的意识的不同而形成每一个人的人格,人格即性格,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进而形成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

在对意识的研究当中,弗洛依德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意识(自觉)、潜意识(又称下意识)和前意识(又称无意识),它们三个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此处不再鞭辟入里,详加讨论。

在对意识研究形成一定的范畴之后,进而提出价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最基本层次的是本我,相当于潜意识;中间一层是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而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最上面一层是超我,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的体系,作为人格结构理论的推论而提出人格发展理论(性心理期发展),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依次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至此,“精神分析”这一“范畴”才初具规模,得以完成,这也就是他对精神分析法进行的“范畴的研究”并立起精神分析法之“名”。

通过对人的心理的精神分析,研究出心理治疗法,以期在社会纷繁复杂的未来,解决生活的快节奏给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与家庭压力。在逐渐地确立了“精神分析法”该范畴的同时,也令人类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取得里程碑式的胜利,从而也就将“精神分析法”这一“名”标榜下来,成为人类认识自我的一块里程碑。

如今,一提及心理学,无人不晓得他那著名的催眠治疗法,可见,“精神分析法”这一“范畴的研究”是成功的。他所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手段,一种是自由联想,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另一种是释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睡眠疗法,还有一种是移情,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限于篇幅,此处不再作具体的讨论。

 (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唯物史观是一种方法论,是就人的理性如何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方法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怎么认识和如何认识的问题。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哲学的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要改变世界的现状,不可能在不认识其的前提下进行,那样一来只能是盲目地蛮干,《孙子兵法》中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马克思这句话的意思重点在于后面,即改变世界,但是要如何来改变世界,则又回到了这句话的前面上,那么如何来正确地解释世界,于是乎他提出了唯物史观。那么,对于他提出的“唯物史观”他又是如何进行“范畴研究”的?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主要内容讨论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由生产关系综合而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则会到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从而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

在其唯物史观中,马克思就已经讲行很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有史以来因阶级斗争而产生的上层建筑无一不是经济基础的产物。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于是马克思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不得不深入政治经济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出剩余价值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

由此看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辩证统一的,谁也离不开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详细的研究方法则会在下面“历史的研究”中作深入分析,此处不再作过多研究,另外有关剩余价值论这一范畴不作过多探讨,限于本人能力与学识,望谅解,而将其列入“范畴的研究”之中,是因为它本身就“范畴”了马克思所进行的一切研究,正如马克思本人所倡导的“经济是基础”。

 如此以来,马克思“范畴的研究”已经成立,而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则是为其“正名”的过程,还有今天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为其学说“正名”、“立言”。

综上所述,范畴的研究,最高境界便是立言的过程,也就是创造出更多的“名”的活动。无论是人文成果还是科技产品,其要义就是范畴的研究。好的或者是成功的范畴研究,近则足以谋生之资,远则扬名立万,名芳百世。

(本文创作于8年前,由于原文将近2万字,故分五期来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影响人类的12本书
若大脑被完全开发,人类将变得多厉害?科学家给出答案
唯物史观何以被遮蔽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不服不行:犹太人成功致富的9大秘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