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渡殷氏概 述
        南渡,亦作“衣冠南渡”。语出自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历史和姓氏学家主要所指是:因地理环境和历史事件等原因,如战争、災害、祸难、人口稠密等,导致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随中原士族大举渡江,南迁至中国南方地区侨居或落地生根的历史事件。历史记载较为详细的有: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高宗二年的玉钤卫左郎将陈政及其子陈元光率军入闽“开发漳州”;唐天宝年间历时八年的 “安史之乱”; 北宋末的“靖康之难”。“南渡殷氏”是专指殷氏先祖为避历史祸乱,而从中原祖根地汝南—陈郡长平,随中原士族南渡过长江,在江南侨居生存、繁衍延续和发展家族,使中华殷氏文化的重心南移。陈郡长平殷氏南渡,逐步形成江南殷氏望族而载入史册。
        南渡殷氏,其内涵宽泛。从史、志、谱的资料中显示,南渡到江苏镇江(润州) 一带的最早殷氏先祖是东汉桓、灵间(公元168年前后)谏议大夫殷封公,“出冀州刺史,避党锢之祸弃官,挈家属南渡,栖于曲阿,迈德流芳,粲于家牒,播于人闻”。依据是《文苑英华》中所载唐·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殷公指唐司空、天平军节度使殷侑公,原籍曲阿(丹阳)。封公是侑公的二十一代祖,又是西汉北地太守、因功受封从河内野王(河南沁阳)迁居汝南陈郡长平(河南西华)的始祖殷续公的裔孙。殷封公是陈郡长平殷氏首次过江南渡第一人,被尊为江苏镇江至上海一线殷氏的“润之初祖”。其后裔在江南吴地形成望族,其孙是出使蜀国倍受诸葛亮称赞的吴使、零陵太守殷礼;其曾孙为东吴无难督、入晋尚书左丞殷基;其玄孙是西晋文学家苍梧太守殷巨、吴郡太守殷祐。其22世孙唐司空殷侑祖辈都在润州曲阿及苏州吴郡,本人仕途京城,其后裔抪迁江西、湖南及两广闽等地。
        南渡殷氏的重点,是西晋末的“永嘉之乱”,随司马政权大规模南渡。同是汝南陈郡长平殷氏始祖殷续公裔孙的魏晋时为章武太守、荥阳令的殷褒公之孙殷敞、殷识兄弟随皇室而举家南渡。之后陈郡殷氏一跃成为东晋至唐时期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一流世家大族之列。由于南京、镇江地域近邻,敞、识二公后裔逐步与早就过江的同宗封公后裔联谊汇聚,使南渡殷氏成为江南望族。据《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中州历史人物辞典》、《镇江方志》、《镇江名人辞典》、《丹阳县志》、《丹阳名人录》等文献资料显示,晋末南渡的很多殷氏族祖如浩公、涓公、仲堪公、简之公、旷之公、道裕公、景仁公、不害公、不佞公、开山公、仲容公等及其后裔都曾在润州、丹徒、丹阳居住生活过,成为各地名人。其后裔不断向浙江、湖北、江西、陕西等全国各地抪迁。所以,江苏宁镇地区是南渡殷氏之根地。
        南渡殷氏坚持立足润州,在江南延续、发展、壮大的是宋南渡殷氏始祖名殷秩(1099~1167),字秉常,诰授宋右武大夫。据各地殷氏族谱都记载,秩“深源(浩)公之裔,先世由润迁扬之泰州”,以千户官于汴都(开封)。宋建炎三年(1129),因金人逼,驾车护跸南渡,曾驻跸京口(镇江),次年奉驾越州,并参与南宋建都临安之策。于隆兴末年(1164)因病乞休,时泰已遭金人兵燹,道梗弗克北旋,遂家眷由泰迁润,先居润州的丹徒县大港镇西街(殷巷),并置田地于丹阳经山之北、丁岗之南和马迹山之西荒(黄)墟一带,其后两子殷英、殷华寻迁丁岗之南的华墅繁衍生息。秉常公的后裔又从润州向江南沿长江和沪宁线全方位的持续发展,并不断播迁到安徽、浙江、上海、南京、苏北、天津、江西、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甘肃、宁夏等全国各地,遍及海内外。溯其源流基本上出自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系,所以各地南渡殷氏尊封公为南渡殷氏初祖,都尊秉常公为南渡殷氏始祖 。
        南渡殷氏在江苏的分布,根据各地族谱记载、中华殷氏、殷商传承文化研究两网交流的信息,加之近十年来南渡殷商文化联谊活动采集的信息来看,比较活跃的各派系分支有:
        镇江(润州)华墅殷氏     始祖南宋右武大夫秉常公,其子殷英、殷华自大港寻迁丁岗华墅,堂号“东汉世家”。繁衍有东、中、西三分支,因镇江新区开发而全部搬居平昌新城。周边有庵前,求子岗,章村,张家头,埤城沃柯里、丁家庄,姚桥儒里等分支。从第四世起陆续迁居丹阳麒麟、丹徒黄墟、丁岗留村等地。以后陆续向扬州泰兴、常州、无锡、上海、安徽池州等地迁徙发展。
        镇江丹阳麒麟殷氏     始祖承宗公,源于南渡镇江华墅殷氏第四世,堂号“东汉世家”。其周边有访仙、上庄、东冈、西冈、东茆、晓里及邑内埤城、近县丹徒当江沙等分支。主要外迁至常州、武进、无锡、江阴、宜兴、溧阳、苏州、上海、安徽歙县等地。《晋陵殷氏宗谱》载:“考之文献,凡属安徽歙县,以及沪宁一带的锡、澄、镇、丹、宜、溧各县,及我武进全邑殷氏,都是一系,均以丹阳麒麟为出发点”。
        镇江丹徒黄墟殷氏     源自润州华墅殷氏第五世殷宗贤,字希圣,行晓九(1232-1310),迁居黄墟,为黄墟殷氏始迁祖。堂号“东汉世家”。据有关资料,2007年原黄墟镇87个自然村,有殷姓居住的就67个,占77%,其中尤以黄墟集镇、西黄墟、上黄墟、庄头、大叶、墩下、大缺、东庄、丁马里、华家、塘里湾、张家、谢家、下沿、辛庄、官庄等村最为集中。据谱记载还有河口、墩头、山里、大湾里、时庄、卲家、沟西、安息、桃山、土门、河洋、草舍、马塔、窑湾、石潭、欒村、东下堰、八亩山、河西、南山庙、湖头、棠里湾等分支。全镇有殷姓人口四千多人,成为当地的望族。各分祠堂号有:“颂芬堂、经顺堂、积善堂、六行堂、式穀堂、燕治堂、承继堂、登龙堂、鼎新堂、笃行堂、笃伦堂、敦睦堂、敦德堂、东聚堂、耕心堂、毓珍堂、庆麟堂、毓麟堂、瑞麟堂、寿锦堂、清云堂、铭新堂”等。邑内有迁辛丰、湾沟、西麓、高桥、三山等村镇。外县有迁镇江城区,谏壁,丁卯马家山青云堂,大路镇前港殷家村、建东殷家村,丁岗南巷殷家等;丹阳市的大泊、导墅、云阳、折柳、司徒、横塘、练湖、胡桥潘家积善堂,司徒殷巷等;苏北滨海县、射阳县、响水县的笃伦堂,盐城滨海的九房,江都、射阳、东台等地的式榖堂,及海安、赣榆、南通、如皋、东台、扬州、连云港、徐州、宿迁等。还迁上海,常州,无锡,河南等市县。黄墟殷氏遍及全国各省市,总人口大约5万多,已经传至33世。    [录殷正义文]
        镇江润東留村殷氏    始迁祖殷荣(行万三),源自华墅殷氏第五世,堂号“伦叙堂”。2003年由南京族人、企业家殷寿源等心系桑梓、念祖思根、筹资八十多万元对留村殷氏宗祠在原地修缮重建。2004年底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居住留村、小留村,周边有南巷、纪庄蒋家、大港等分支。其后裔外迁北京、上海、辽宁、河南、美国、德国等地区。
        丹阳延陵大吕庄殷氏    大吕庄殷氏一世始祖为东晋名将    殷仲堪【曾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初年(378)任晋陵郡刺史(治所在润州丹徒即今镇江丹徒镇)】后裔仁安公,于北宋年间(960~1126)定住大吕庄,至今已有1040余年,是镇江地区留居传承的晋末南渡殷氏支派。堂号“清远堂”。其周边有保官殿(包岗顶)、史家(赐加)、河东殷甲庄、河西殷甲(后甸)、韦巷、谭巷、胡巷等分支。县内有延陵黄泥坎、麦溪殷庄、丹阳东门宝塔湾等分支。邑外有丹徒宝堰坞村、金坛陶村等分支。    [录殷显春文]
        丹阳访仙镇东茆塘殷氏    源自南渡殷氏麒麟,第十一世彦璧(讳珙)公,约明洪武二十年(1387)迁居东茆塘里,是为东茆塘殷氏始祖。迁居周边的有五支:25世修鹤公子敖德迁居埤城鹊梅墩;26世亨鹏公,字路保,迁居访仙畚箕兜村;26世元森公,字冬宝及胞弟福宝迁居原建山乡今丹北镇塘心里;27世亨财公,原名汝荣及堂兄亨成公字春荣迁居访仙晓丽桥张家村;27世亨仪公外徙金坛县庄盛桥。其后裔播迁丹阳、镇江、常州、南京、北京、上海、四川等地。
        丹阳埤城镇雀梅墩殷氏    始祖敖德公(1868~1938),源于南渡殷氏麒麟派东茆塘支第二十六世。受宗族委派,遂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携家眷迁居埤城雀梅墩守护殷氏祖茔。堂号“东汉世家”。其后裔外迁于上海、南京、四川、镇江、丹阳等地。自派护墓以来,其后裔一直以护墓为己任,延续百余年,为殷氏宗族留下了宝贵历史遗产。2009年以来,根据族人倡议集资对墓茔实施首次修缮。每年清明,殷氏后人都在此举办祭祀秉常公纪念活动。以告慰先人,启迪后世。经殷氏族人多年努力,2015年雀梅墩殷氏祖茔被丹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列为丹阳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南渡殷氏寻根、访亲、融情、感恩的文化基地。
        丹阳埤城尧巷殷氏    始祖章公,字承宪,源自南渡华墅殷氏第四世(承宗公弟)。主要居住在埤城尧巷周山之麓殷家村及周边地区。
        丹徒谷阳下白袍殷氏    始祖恒三公,源自南渡镇江华墅殷氏第八世。主要居住在丹徒谷阳镇下白袍(东北鲍)村及周边地区。其后裔分迁镇江、上海等地区。
        镇江润城殷氏    南渡镇江华墅殷氏第五世祖仁卿公(讳毅),约于宋绍熙年间(1190-1194)迁至谏壁,为谏壁地区合族之祖。第二十一世从顺公(字子敬)偕弟从容公约于清康熙初年(1665)自谏壁迁至润州城南,成为润城合族之祖。源流为丹徒黄墟派支,堂号“敦裕堂”。主要居住在谏壁、镇江一带。其后裔外迁常州、龙潭、沛县、宝应、东台、南通、南京等地区。
        镇江云阳(丹阳)殷氏    南渡丹徒黄墟殷氏始祖希圣公裔至第八世千一公,于南宋末首迁丹阳云阳东门外越渎河之长安桥(今陵口折柳诚墅村)。其十一世东一公,于元至正五年(1345)分迁导墅酒阁三元里(桑园里)。再十七世大用公,其次子志德公,迁居导墅镇大华村西雅里。堂号“怀德堂”。其后裔分迁东新皇甫庄、皇塘青墩、杨西南庄等地,外迁溧阳、金坛等地区。    [录殷生良文]
        丹阳练湖张官渡殷氏    始迁祖道良公(1429-1532),字忠,行正八,邑庠生。源为丹徒黄墟殷氏第十世傑公次子,迁住丹阳练湖张官渡村(因规划建设而拆迁,现全入居练湖新城新区)。同时,其弟道方迁住丹阳荆林山城巷为支始迁祖。两地共修宗谱,同一宗词,堂号“显仁堂” 。
        镇江润东顺江州中和圩殷氏    始祖万一公,源自南渡镇江殷氏华墅第五世。主要居住顺江州(今丹徒高桥镇)中和圩村及周边地区。堂号“积善堂”。其后裔外迁镇江、上海、香港、美国等地区。
        常州北门之青山门殷氏     由秉常公第八世谅公,于元至元间(1280~1294)自丹阳麒麟徙迁常州之北门,为常北分支始祖。堂号“重恩堂”。谅公有四子,长子华甫公世居常北;次子康公迁坂上符言;三子庠公和四子序公(字景琪)同迁常北外之王下村。第十一世礼公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迁高墅桥,是为支始祖;第十二世祖璠公为洪庄支始祖;第十八世家渭公是常州城中青云坊支始祖及乘之公支。邑内有魏村、礼嘉、庙桥、夏坊、坂上、东岸、移营、青城、新坊桥、和政门、后戴、林庄、芦湾里、殷家塘、马公桥、小茅山、吴祥桥、后龙村、厚余、下蒋、鹳宕、西庄、郑陆桥、省庄下、浮荡桥、石桥湾、蒲墩、河庄、小河、湖塘桥、水门塘、夏家、黄泥坝、查村、芦墅桥、常州城中乌衣巷.西水关.白龙巷.教场弄.东仓桥.南沿河、和桥、洛阳、石塔村、运村等,共有五十多分支。又十四世灵公分迁宜兴;十五世烨公迁朝京门、熙公迁无锡;十七世国明公迁宜邑张渚、国铉公迁颜塘桥;还有迁溧阳等地。
        常州横山桥芳茂山殷氏    丹阳麒麟七世祖颖次子诚公,于至正年间(1341~1367),自麒麟徙居于芳茂山之西麓,为芳茂山殷氏始祖。堂号“重恩堂”。繁衍为东、中、西三大房,其有殷家村、殷家巷、夏熟村、社头桥、黄万桥、黄家庄、薛家圩、小方村、冯家村及江阴云亭等分支,成为常东之望族。
        晋陵 (常州)坂上殷氏    始迁祖康公,源流为丹阳麒麟派常州北门石柱头第九世,谅公次子,徙居坂上符言(殷家巷),堂号“敦睦堂”。 康公生三子:长子叔仁徙居寨桥夏坊。次子叔义居符言,其十八世孙玉书公,迁居常州大南门九思巷;二十一世孙:尧先公迁槐巷,大生公迁庄五房(殷家塘),三省公迁湾里(郑家湾)。三子叔智次子章公徙居于礼嘉赵岸;叔智长子行公之裔孙至第十五世诫公,徙居大蒲岸。邑内还有叶家头分支等。    [录殷国清文]
常州礼嘉赵岸殷氏    支始祖章公,源流为丹阳麒麟派常州北门殷氏分支。谅公次子康公之三子叔智迁居礼嘉坂上殷家村(赵岸、蒲岸分支),其子章公徙住赵岸里,堂号“敦睦堂”。至第十五世诚公,外迁蒲岸;至第十八世嗣琪公回迁常州德安门等。
        常州西夏墅后贤殷氏    支始祖驯公,字本宗,源流是丹阳麒麟殷氏第十一世,明洪武初年(1370)前后迁居西夏墅后贤,堂号“贤德堂”。其第十二世暹公迁邑内西午桥,第十四世有全公迁武进万绥硕巷,第十七世:道庆公迁孟河河庄殷桥头、得琪公迁桃花港,第十八世:懋森公迁陈巷邹家村、懋才公迁省庄里、懋瞻公迁张公桥、懋先公迁萧巷,及迁吴桥、曹园里等。第十九世中定公外徙徽州祁门,第二十世兴令公徙镇江谏壁,第二十二世宾玉公徙宜兴新芳桐梓桥,第二十五世德和公徙苏北泰兴,二十八世志英公徙宜兴和桥等。     [录殷明良文]
        常州西夏墅西南殷氏    始迁祖是丹阳麒麟殷氏第十世达公,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卜居孟渎之河头上—西南村。堂号“跻敬堂”。后裔分迁白鹤溪、大华、渔家、东午桥及宜兴等地。第十三世澄公为白鹤溪殷氏支始祖。其有西窑、鹳塘、下蒋村、厚余等分支。第十二世应泽公为宜兴镇龙桥殷氏支祖。
        常州雪堰桥梅村殷氏    南渡镇江华墅殷氏第四世祖淳公,为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授江西饶州府教授。其与龚氏子有道公迁居阳湖县(武进)新塘乡梅村,为殷氏始祖。堂号“崇德堂”。邑内有梅村殷家旦、仁庄、常州分支,外迁宜兴等地区。
        晋陵 (常州前黄)殷氏    源自南渡丹阳麒麟殷氏常州北门分支第十世,堂号“重恩堂”。其仲能公,谅公长子华甫子,迁居运村殷墅桥为始迁祖;其叔仁公,谅公次子康之长子,迁居寨桥夏坊为始迁祖,其后裔至十二世海公又迁居本地康家桥,海之两弟江、溪分居夏坊前、后两村,至第十五世墙、垣二公再徙居本地灵台等。
[录殷鹤鸣文、殷生良录]
        无锡梁溪殷氏    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第八世孙安史公(字龙池),元时为毗陵刺史,自丹阳麒麟徙居无锡梁溪七尺大,是为锡邑始祖。堂号“嘉告堂”。其第十一世诚公子士能迁居扬名乡;第十六世朝栋公分居滨头;第十八世应禄公迁居小母滨、其弟应鳌公分迁江阴华墅、三弟应福公分迁糜巷桥、四弟应凤公分迁刑厨桥;同世再阳公迁伯渎巷窑上,为开渎支祖;应福公后裔达甫又迁殷巷;第二十世华甫公迁居荡口,为鵝湖“履和堂”支祖、其弟华一公分迁东塘墅;还有啸嗷泾、马家湾、白旄、南巷、韓修桥、下田桥等分支。
        江阴华墅龙砂殷氏    始祖应鳌公,源流为宋南渡丹阳麒麟派殷氏无锡梁溪分支第十八世。华墅因境内有砂山、乌龟山又叫龙山,东西横亘,绵延十里,古曰“十里龙砂”, 而又称龙砂。历史悠久,素为江南名镇,亦为殷氏居住之地,所以称龙砂殷氏,堂号“井福堂”。主要居住在华士、向阳、周庄等周边地区。其有向阳殷家庄、寺前基、华墅北街、周庄、门楼、北漍赤岸、赵庄、张家港、马家湾等分支。外迁上海、苏州、常熟、无锡、靖江等地区。
        江阴申港殷氏    南渡丹阳麒麟殷氏第八世殷谌(字崇实)公,迁丹阳访仙镇虞巷村。其长子殷浢(字良一)公之子名德裕(字从绰),于明洪武初年(1368)携家眷自虞巷迁居申港为始祖。堂号“饮福堂”。主要居住在申港东街、中街、西街(铺基场)、东横塘、戴君桥、宋家圩、缪家村、周家垫、夏家丹等地。其邑内还有璜土港西、利港丁墅、夏港三官殿、云亭敔山湾、峭岐凤戈庄、月城之白马庙.殷家村.蔡庄村、三官店、石庄港西等分支;外迁苏州张家港香山、吴江、无锡、天津、南京、镇江、丹阳、宜兴、常州、上海、安徽、甘肃、新疆等地。    [录殷建南文]
        无锡锡北西房殷氏     堂号“余庆堂”,由三大分支联宗联谱组成:1、殷西房支始迁祖殷序,字序宾,号西郊,谱载南渡殷氏第九世。明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进士,官至江西、四川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史称“能吏”。于明宣德年间,迁居无锡富安乡西房村(今杨墅乡殷西房),其居地曾命名为“布政乡”。是无锡历史名人,有“崇祀乡贤祠”。其支今已拆迁居洛社新开河。2、仁里桥支始迁祖天恩、天惠、天恕三公,系南渡殷氏丹阳麒麟派常州北门支、洪庄分支十五世。有大房、二房、三房分支。3、锡北支始迁祖源自文烺公,为南渡殷氏麒麟派江阴申港支十三世,迁居武进南夹山潘村里。其有六子,多数儿孙由潘村迁居无锡,形成锡北五大分支。其十四世中:三子淇公,迁居张村北新塘里为分支始祖;四子渊公,迁居寺头旺庄为分支始祖;五子满公,迁居张泾桥杜村里为分支始祖。其十五世中:长子鸿之次子维璋公迁居张村陈塘为分支始祖;其次子汶之子承筵公,迁居阚庄唐巷为分支始祖。另有其六子津公迁居无锡井亭下为分支始祖(另撰家谱)。域内分布还有殷家桥、殷巷、前王桥、邬家坝、吴将头、殷墅桥、上舍、石塘湾、新安龙泾、高墅桥、长田岸、潘家巷、陈塘、八寺(士)桥、(土旁)囊里、新塘里、上塘西漳、长安桥等分支;外迁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常州、苏州、长春、厦门、兰州、太原、宝鸡、台湾、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泰国等。[录殷振华文]
        无锡赤墩里殷氏    堂号“善庆堂”。始迁祖荣公,系南渡殷氏丹阳麒麟派常州北门支、无锡南门内七尺渡分支第十四世。约于明弘治十年(1497)偕次兄漀徙居无锡西门外赤墩里殷巷,经拆迁移居钱桥春光苑。其有张舍镇北钱舍里、钱桥南华利湾蒋巷、赤墩里田肚里、王巷等分支。己拆迁各安置钱桥街道舜柯家园、胡埭镇花汇苑、湖滨区勤新苑社区。外迁苏州、南京、山东、北京、湖北、安徽、深圳、杭州等。    [录殷耀麟家谱]
        无锡(锡山)玉祁齐家社殷氏    堂号“介寿堂”。始迁祖殷熙(1525-1585),字汝佐,系南渡殷氏麒麟派常州北门青山门支第十五世。于明神宗时(1573年-1619年)迁无锡玉祁齐家社。其生子五,贤、良、方、正、德。除二房良公支徙外,贤、方、正、德四支聚族而居,迄今子孙蕃衍,以四房、五房为多。 二房良公支,徙居江阴南门邢四桥、花山、梵音桥、塘头陈斗板巷、月城桥、白马廟、青阳马家村、堰桥尤泾头、欧宕里、万里富荘;方公后裔一支迁北七房路巷,正公后裔一支迁居苏州北街迎春坊。还有前洲雁宕里分支,迁居上海百余户等。    [录殷宇杰文]
宜兴徐舍和让圩殷氏    支始祖师公,源流为丹阳麒麟殷氏派系、宜兴易庄支、荆西水北分支第十五世,迁居宜兴徐舍和让圩。堂号“永思堂”。后裔分迁周边地区及宜兴、无锡等地。
        宜兴大浦殷氏    支始祖璥公,源流为丹阳麒麟殷氏派系宜兴易庄支第十三世,从本邑戈(易)庄与弟滔同迁居大浦。堂号“崇德堂” 。主要居住大浦、新庄、后庄、张泽、郭家等。    [录殷俊泽文]
        安徽徽州歙县上里殷氏    支始祖恂公,字允恭,源流为镇江南渡殷氏丹阳麒麟派系第六世。于宋德佑间(1275)居歙之城南门殷公井,后遂徙居之上里(殷家村)。堂号“东汉世家”、“怡睦堂”等。其后裔分迁躲避坑(大备坑)、薛坑口、南源口、徽城、宁国、港口、塵岺等地。徙居安庆、太湖、绩溪、桐城、枞阳、合肥、芜湖、池州、铜陵、淮南、黄山等地区。外迁江苏吴江、南京秣陵、镇江丹徒,苏州,上海、杭州、浙江昌化、河南汝州、北京、江西、台湾等相关地区。
        苏州吴江江震殷氏    吴江江震殷氏始祖士乔,字待桥,源流为江苏镇江丹阳麒麟派安徽歙县上里殷氏分支。于明天启初年(1621)避水灾率子子山(字静夫)自皖之歙县上里迁居江苏苏州吴江县澄湖滨。在清顺治元年(1644)因遭兵燹,其子子山迁居黎里镇长田港南富圩,长田遂成江震殷氏发祥地。自其六世起,开始外迁于震泽县平望镇东溪湖、邻乡朝霞港、黎里镇、盛泽镇、震泽顾家扇、苏州等地。堂号“斋庄中正堂”、“闻诗堂”等。其后裔播迁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南昌、兰州、大连、无锡、云南楚雄等地,海外美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国。    [录殷尚正家谱]
苏州暨阳香麓殷氏     始迁祖文正公,源流为南渡丹阳麒麟派殷氏江阴申港支第十三世。始徙申港之东大桥镇香山东麓(今张家港),分南、北两支,居周边殷家埭、周家等。邑内有胡埭、常熟、崑山、三省街、华墅南及无锡北门等50多分支。
        泰兴“尚质堂”殷氏    据谱世系年表载:“始祖小十公,讳号年远未详。随宋高宗南渡,迁至润州,家华墅,公不即止,涉历泰邑西乡之长沟,乃卜筑其间。作谱者因其发迹此地,尊为一世始祖”。按明永乐十一年(1413)修谱的其五世孙克昌公推算,拟为南渡殷氏第五世。主要居住泰兴姚王镇北殷村及周边地区,其有庆四、庆五、庆六、庆七、庆八五子分支。分布于南门野朱巷、三十亩、孔家庄、殷家老庄、十里甸大何家庄、西苏家庄、季家市、北洋港、印家院、朱家庄、北湾里、前殷家庄、后殷家庄、毛家庄、桑家井、三里庙、黄桥镇溪桥殷家庄等地。      [录殷网根文]
        南通海安城东“六行堂”殷氏    始迁祖文恒(珩)公,字守铭,源自南渡镇江丹徒黄墟派殷氏山北大缺支二十五世。于1875年携子连顺移居海安县西场镇石桥村,因开发现搬居海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花苑A区。   [录殷网根文]
        如皋袁桥倪厦殷氏    始迁祖光锦公(1880-1943) ,源自南渡镇江丹徒黄墟派殷氏大路建东殷家支二十五世。堂号:“春锦堂” 。二十世纪初,祖公受聘于如皋如城“如京茶食店”为师,结识师兄韩荣庆。后两人合伙开立“杂货店”,生意彼为红火。约于1915年左右,全家迁徙定居如城镇倪家厦繁衍生息。    [录殷民宏文]
        宿迁“承继堂”殷氏    始迁祖维雄公,源自镇江南渡殷氏丹徒黄墟派大缺支第二十三世。因“长毛之乱”祖公避祸苏北,随居睢宁县找沟小街(现属安徽泗县) 。育有五子,其三子凤仪公,字庭舞,与弟凤池公似祖传医技行医为生,并绵绵生有四子,长天爵、次不详、三天祥、四天禄。天禄公以手艺为生辗转乡里,后定居宿迁埠子,不复再徙,育子保国又名柳村,现传至二十九世。    [录殷雪原文]
        溧阳范阳汤氏    始迁祖汤鹏举,字致远(1087—1164),北宋重和元年(1118)进士、南宋参知政事、知枢密院的铁面御使,金坛小墟人。源自南渡殷氏殷文奎(曾用名举,字表儒,小字桂郎,皖池州青阳人,唐末进士,江南才子,祖籍陈郡长平)之子南唐名相殷崇义[入宋,因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改赐姓名为汤悦] 第六世裔孙。因公墓葬溧阳九龙山(现为大溪水库蜈蚣山),其第三子廷硕公(字世范,官侍御、历阶奉政大夫),为守墓而迁居溧阳桂寿乡升平里,溧阳汤氏自廷硕公始,从此子姓繁衍,堂号:“范阳堂”。分迁句容、溧水、宜兴等地;外迁安徽宛陵(宣城)、建平(广德)、太平(当涂)等地。[录汤顺福文]
        句容茅山夏林殷氏    始迁祖世俊公,源自明初由苏州阊门移民江苏宝应小官庄平安桥殷家大庄殷氏,堂号“汝南堂”。清道光年间约1830年后,先祖尧文公生子桂林、又生次孙保德、再生曾孙六:长世奎、四世荣无传,次世俊、三世平、五世华、六世富,子孙发达,形成殷氏四房。其世俊公(1926-1995) 与四弟世富公迁居句容茅西,以铜匠手艺为生,因技艺精湛调入茅山林场。于1963年职工下放定居茅山夏林村。已传四世,达50余人。    [录殷文宏文]
句容茅山“敦本堂”殷氏    始迁祖光浩公,源自河南罗山县杨店上殷家湾殷氏第十四世,堂号“敦本堂”,已传三世。 其长兄光前公徙溧水明觉;次兄光有徙金坛蒋铺;三兄光元徙溧水华村;四兄光福徙金坛西洋。五兄弟之父文贵公为河南罗山迁江苏始祖。其上世源流内传为微子宋末剔成公后裔,自江西迁湖北、再迁河南光山殷家棚、又迁河南罗山杨店、直至江苏各地。    [录殷世旺家谱]
        溧阳上黄殷氏    始迁祖长友、长法两公,源流待考,堂号:“广德堂”。 清光绪年间,由原籍扬州市江都县迁居溧阳上黄镇殷家舍肇基立业。已传六世,50名人口。    [录自溧阳《上黄殷氏宗谱》]
        尾语:受江阴殷浩全宗亲之建议,学习应用殷耀祖先生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十多年调研采集之资料,2015年春节挥笔而作,以献给江苏首次殷氏文化工作会议,促进江苏殷氏网络建立。会后殷网根、殷振华、殷正义等宗亲提出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经过认真修改形成第二稿。2016年春节前后,继续与各地宗亲代表交流研讨,促使全省各地殷氏家谱的采集和补充,为《江苏殷商文化》首次会刊编辑而形成第三稿。再次请予赐教校正。
2015、03、20/2016、06、06于镇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姜氏堂号大汇集
第三章 江苏曹姓.pdf
赵姓始祖大全:全国字辈排行总汇(不断更新)
镇江姓氏调查之二
江苏焦氏情况汇总(镇江焦一收集整理)
贡祖文[丹阳的贡姓始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