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校之道|以德润身 以文化人——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国际学校德育工作撷英(上)

陈  静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国际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从一名班主任、教导主任到奎文区教研室副主任,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曾荣获山东省创新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她主持过多项省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关键事件与学生成长》、《走向优质》等书籍中记录了她带领团队开展研究的成果。

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国际学校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以德润身,以文化人”为校训,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为目标,在各类学科教学中浸润德育。开发了主题班会、仪式、节日、心理健康辅导、社团、国际理解教育、修学游、生活观察、研究课题等一系列崭新、脱俗、实用而有意义的校本课程。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强大的精神堡垒。让每一个德润学子依靠自己的能力,快乐地行走在追梦之路上。体现了学校“育人于无形之中、树人于点滴之间”以及不与流俗苟合的“求变”精神。从陈静校长的讲述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反应锐敏、独具匠心、高人一筹、勇往直前、敢于创新的校长的心路行迹与求索之路。

陈校长与陶继新先生不是单纯的互动,而是相互传递信息与光芒。他们的话语让心灵晶莹剔透、先锋前卫、鞭策时代脚步。其间,陶继新先生信手拈来,采用古人的警句论证点拨,让“原理”与思考,灵动与跳跃撞击后,生发出启迪的能量,使读者的灵魂在深邃的境界中得以升华。

润化合一  静等花开

【陈  静】2010年德润国际学校成立伊始,德润人就有了自己的教育愿景: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建立一所人人喜欢的学校。我们的校训“以德润身,以文化人”,既与国家的教育目标一致,又展示出我们的育人方式,即“化知识于点滴之间,润育人于无形之中”。“润化合一”,从而达到“成功的教育是让教育者感受不到被教育”的理想效果。

我校育人工作就充分围绕着“润”字展开。彼得森曾在《让我慢下来》中倾诉心声:“每天仰视那高塔般的橡树,让我明白她长得又高又壮,是因为她缓慢而健康地成长”。学生的成长亦如那美丽的橡树,一样需要阳光、雨露和营养的浸润,需要教师们的耐心和等待。因此,学校站在育人的角度上精心设计课程、组织活动,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让每项工作都对学生的成长有意义。从学生一入学的队列展示到升级仪式、白雪节、“德润好声音”等多姿多彩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无不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展现自我。我们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学生有了更加充分自由的体验,以“静等花开”的心态欣赏孩子的成长。

【陶继新】有效的德育,多不是口号与空话可以起作用的,而多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学生心田之中的。这就是您所说的“浸润”。点点滴滴,有时还会无声无息,但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真正意义上的“道法自然”。正因如此,才能抵达人的心灵深处。“润身”者,亦润心也;修身者,亦是修心也。所以《大学》中就有了“富润屋,德润身”的精彩之语。

既然是“润”,就不能太过心急,像您所说的那样,“静等花开”,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质变。“润”也不是急风暴雨,而是悄悄浸润,也就是说,要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做起。可不要认为其小,所有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的。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因为“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就是教育之“道”,明白了这个“道”,且“一以贯之”,才能让德育生成巨大的生命能量。

【陈  静】“以德润身,以文化人”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做法。在确立育人目标后,学校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统筹课程资源,落实全员责任,体现综合育人。

【陶继新】“以文化人”与“以德润身”是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文化的要义,就是“化”人。优质的文化,不但内含着智慧,也流泻着叩击人们心扉的真善美。不过,知识不等于文化,只有有了文化,才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品质化人  学科浸润

【陈  静】陶老师说得太好了。“以德润身,以文化人”最终是要在师生的言行举止上体现出来的。理念贵在于行,我们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就是践行学校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的每一门课都承载着育人的功能,因此每一位学科教师同时也是德育工作者。学校充分挖掘学科中蕴含的育人因素,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如初中语文学科围绕体验式教学的理念,通过美文赏析,经典阅读、情景剧等方式,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数学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促进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美术学科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欣赏旋律之美的同时,更注重对作品所蕴含的教育意义的挖掘。

【陶继新】“课堂”确实是育人的重要阵地。语文课的人文色彩很浓,其中的道德含量也比较高,自古以来的语文教学,都强调了其“传道”的功能。不过,语文教学中的“传道”更多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就是您所说的“浸润”。不然,语文课不但会失去其原有的光华,还会消解“传道”的功能。有的人认为,数学课是与“润身”联系不起来的。其实不然,真正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知识,还要让这些知识形成智慧,还要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做人。北京的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所教班的学生,55%可以升入清华、北大,可当有人问其内在密码的时候,他的回答却是“做人第一,学习第二”。这给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要想学好数学,首要的是要做好人。美术与音乐等艺术类课程,有着显见的审美功能,可是,又不仅是审美功能。《论语》中有这样一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当他在齐地听到《韶乐》的时候,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不已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为什么?大舜的《韶》乐,内蕴着巨大的仁德因素。所以,真正好的艺术,不但要有审美性,还要有育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们的“以德润身,以文化人”在任何课堂上,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陈  静】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例,我们把时政热点链入课堂,学生小组合作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课前五分钟登台发表个人或小组的看法和意见,并与其他同学进行现场互动。每个学生进行时政点评时要进行“两联”、“三析”。“两联”就是联系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三析”,一是事件分析,二是原因分析,三是对于学生自己的启示和做法分析。

例如钓鱼岛问题,中学部每个班级学生都对这一相关报道进行整理,从历史和现实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对“辽宁号”的讨论承载了学生的强国梦;喜迎“十八大”,学生们关注国家大事,并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学生在张丽莉、沈星、吴菊萍等鲜活的案例中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奉献;“小月月事件”、“扶不扶”事件、食品安全等事件则引发了学生们关于“生命、诚信、友善、助人、公平、责任”的思考和辩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修改又让学生们体会什么是法制化国家、公民有哪些权利与义务以及依法治国的深刻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融合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每个学生都有登台展示的机会,学生在了解时政,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这也就是陶老师所说的“做人与学习”的有效结合。

【陶继新】“两联”、“三析”给思想品德课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老师不是就教材讲教材,还要关注这些有思想有生命的学生,关注他们活跃着的思维,以及引导他们关注当下社会上发生的真实而又让人思考的问题。学生不应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应当成为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态民情的现代人。正是在这种关注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正是在这种热情燃烧之中,品格教育才如盐在水地浸润到学生的心里了。中学时代这种关注时政的兴奋点的拓展,还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惯性,从而生成一种关注时政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形成一种友善、真诚、诚信的人格。

开发课程  润育生命

【陈  静】课程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的主要载体和基本途径,我们建设校本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让课程适应和推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例如,我们的“主题班会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的关键节点来设计的内容,这是帮助学生走好人生每一步的重要途径。基于问题的研究是我校主题班会课程的设计理念。

学校对全年的德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每月一个德育主题。结合主题,班主任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开发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课程。如五年级一班的《做快乐、幸福的人》、四年级二班的《独特的我》、三年级三班的《竞争不忘合作》、二年级四班的《学会赞美》;七年级的《讲文明·知礼仪·做文明学生》、《融入集体·学会交往》,八年级的《父母是你特别的朋友》、《做情绪的主人》,九年级的《我的初三我做主》、《直面中考——我坦言》、《感恩有你》等。这些班会课程不仅主题鲜明、内容实用,而且授课方式也丰富多彩,有学生的经验介绍和示范体验,也有心理辅导教师的团体辅导,形式上还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情景剧、小游戏、辩论会等。学生在故事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活动体验中学会各种规则,内容由浅入深,感悟层层递进,可谓“润人于无声”。

【陶继新】将班会做成课程,这是一个创造;将班会开得如此富有情趣,这是一种智慧。究其原因,你们是基于问题设计的课程,并由此点燃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单就班会主题的题目,就足可以看出其独具的诱惑力。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知不觉解决了当下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成长了自己。人的每一个生命时段,都应当是成长的,而且烙印着这个时段的印迹。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教育,不让其适时成长,就会错过这一成长的机遇,甚至积淀成某些问题。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当下的学习,还会对其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真正为学生成长考虑,就要像你们一样,设计好主题班会,让学生真正上好人生成长这一课。

【陈  静】另外,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学校还开发了一系列仪式课程和节日课程。如:入校、离校课程,升级仪式,入团仪式,升国旗仪式等。学生在庄严神圣的仪式中体验到尊重、责任与幸福。

仪式不只是一种形式,还有其深刻的内涵。在举办仪式时,会形成一种特定的氛围,它会让身在其中人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这种特殊的心理结构,恰恰是形成人格品质的必要因素。

在节日课程中,学生了解节日的意义,扩展知识,提升内涵。如我们将清明节与爱绿护绿主题结合,通过情景剧或者调查研究等形式,积极倡导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过低碳、环保的生活;“5.25——生命健康日”通过小品、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善待他人的教育;国庆节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学校会结合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们从爱校、爱学习开始,逐步领悟“爱国”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感恩节,教会孩子感谢生命里的每一个人,感谢身边的一草一木;春节期间则开展孝老敬亲、制定一年的计划等活动。这些节日课程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也真正落实到孩子的行动上,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陶继新】你们的节日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了学生特别喜欢的课程。节日不只是要吃好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节日还传递出一个信息,要让人们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教,当然学生不会乐在其中,受益于其中。你们的高超之处在于,你们让学生爱上了这些节日课程,有的学生还在节日课程中有了一展身手的喜悦感。这样,他们就不只是懂得了节日的内涵,还明白了节日中自己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此之谓“以文化人”也。

【陈  静】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建校时间短,师资构成复杂。由于是民办学校,家长对师资的要求高,教师心理压力较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鼓励教师考取国家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充实学校心理健康辅导队伍,并聘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引导教师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使其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无形中就会对孩子们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陶继新】教师心理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而情绪,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生质量与心理状态。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下,在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心理指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那些牢骚满腹、满面阴郁的老师,在无形之中就为课堂教学设置了一个不安全的心理场,让身在课堂的学生心灵紧缩起来。休说学习质量效率不高,心理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相反,一个阳光灿烂、春风满面的教师,则在无形中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愉悦场,让学生的心灵阳光起来。不但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还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不但有益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陈  静】是的。我们是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开展心理辅导。如开学伊始,初一级部的《新学校,新适应》、《同学,你好!》、《老师,您好》系列讲座就很好地帮助新生快速适应了初中生活。《男孩》、《女孩》系列讲座,则帮助学生们顺利度过青春期。《从从容容去考试》、《考前心理调适》的相关辅导,《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考试》心理讲座,对于缓解学生和家长的考前焦虑,提升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有很大益处。而每年举行的“5.25,我爱我”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动,虽然主题不同,如2010年是“我健康,我快乐”,2011年是“健康,从心开始”,2012年是“敬畏生命,珍爱健康”,2013年为“我爱我,过健康快乐生活”,2014年则是“我很重要”,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却是异曲同工。孩子的问题往往来源于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开办家长学校,构建了“专家课程、选择课程、亲子课程”三合一家长学校课程体系,从理念和行动上引领家长不断学习成长,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创设安全的健康环境。

【陶继新】一些学生当下出现问题甚至在一般人看来的思想品质问题,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发出来的。学生不但是长身体的时候,也是心智从不成熟到成熟成长的一个过程。每一个时段,都会有相应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如《学记》所言:“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所以,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不能积存的。你们这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是让人感动。你们不但解决了学生时下了心理问题,也为他们一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了基础。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时代的心理问题,在成人之后的某个时节,还会以另外一种形式显现出来,甚至还会变本加厉地显现出来。如果真的要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话,就不得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陈  静】性格决定命运,心理健康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用平等尊重、爱与智慧塑造出的健康美丽的心灵,毕竟会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

而学校的社团课程,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品质。

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社团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既可以选择参加学校社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或需要自己组建社团。社团章程、社团活动方案的制定以及社团的管理等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学校的社团有“你评我论”、“校园法庭”和“K-BOT”社团等与学科相联系的社团课程,也有学生根据兴趣自创的“美食社”、“日语社”、“魔术社”、“棋社”、“摄影社”等社团。学校的“合唱团”、“民乐团”、“篮球社团”和“墨韵清风文学社”等经典社团也深受学生喜爱。

社团为学生搭建了发挥特长,展示个性、提升自我的平台,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为其未来发展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如青青园社团的社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校提供的试验田里进行蔬菜和农作物的种植。孩子们按照四季变换探索种植规律,学会了育苗、移栽、施肥、浇灌等工作,体验劳动的同时,探索蔬菜与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学生通过售卖自己亲自动手栽培的无公害蔬菜,品尝到了收获的快乐。

【陶继新】一些升入高校的学生脱颖而出者,很多都是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这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学生大多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在一般的课堂上,有时是不能更好地发挥这种潜力的。而在社团活动中,这种潜能就有可能喷薄而出。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力,都可以让自己的特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这会无形中让他们形成一种自信心,而这种心理恰恰是其更好发展的内在力量。当潜能不断得到发挥,自信系数不断提升的时候,人的内在能量也就会呈现出来,并由此积淀下更强的生命能量,让未来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所以,社团课程的开发,意义非凡,它不但是利在当下的,还是功在未来的。

【陈  静】2010年德润国际学校成立后,我们就从解读校名着手,对课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更增进了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不出校门也知天下事。目前该门课程已经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学生年龄不同,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各有特点。小学侧重习惯礼仪培养、国家知识介绍、国际文化风俗等比较直观的感知教育。教师结合学校特色和学情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编辑与整合,利用选修课、班会课、整理课让学生们进行学习和体验。

中学侧重于学生对国际文化观念的接纳和认同,重视学科教育功能中国际理解元素的挖掘和拓展。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确定与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相关联的内容。课程主要是以讲座的形式,由学科骨干教师、校外专家、优秀家长、学生代表等承担授课任务。

【陶继新】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很有特点,颇具前瞻性。当下的学生,未来是要走向世界的。如果现在不给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就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交融中出现问题。你们的学生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不出户,知天下”成为现实。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学生培养时,就特别关注学生的国际情结教育。你们是在与世界接轨,为学生提前进入世界作好准备。

【陈  静】国际理解教育课程除了校内的学习之外,我们还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世界,走进一个更广阔的“大课堂”学习。学校开发了修学游课程,每次出游之前学校首先要和学生一起制定游学方案,统筹安排游学计划,包括安全注意事项、游学目的、学习内容等,每一项都非常明确具体。另外,参加游学的学生都要研究所去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掌握目的地的基本文明礼仪和风俗习惯等常识,学生有备而去。回校后还要以讲座的形式与全体师生分享游学经历。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多次去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游学。在行走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使之体验异国的风土人情、文明礼仪,了解当地的文化发展、科技创新等。在游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和纪律意识,展现了德润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从而使素质教育和体验学习合二为一,贯穿游学始终。

【陶继新】真正了解世界,最好的方法是走向世界,而不只是停留在文本的学习上。游学,无疑为学生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学生学习,需要课本知识,需要课外更多的文本支撑,还需要“行”的学习。走出国门,就是“行”的教育,而且是更有远大眼光的“行”的教育。纵观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几乎没有一个不在“行”上下功夫的。可当下受安全问题的困扰,有些学校已经不敢让学生到校外去了,更遑论到国外了。出了事故,谁来承担?这种因噎废食的想法与做法,导致了很多学校的学生整天被关在学校里,不知外面世界的精彩,只知课本学习的痛苦。其实,安全问题是可以预防的,更是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况且,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风险的;不是因为有风险而不去做,而是在积极去做的时候如何有效地降低这种风险。况且,学生只有一个童年,这个时候走出国门与不走出国门,是大不一样的。走到国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在为其整个人生“下载”走向成功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但会激发起学生当下的热情,还会对其未来的成长积淀成功基金。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你们的游学,还应当有一个更高的认识与评价。

【陈  静】您这样的评价,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修学游课程是一种激励。学校还有一个特色课程——生活观察课程。生活即教育,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普遍缺乏生活实践经历,或缺少有意观察意识,造成对自然科学学科的感性认识缺失。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开发了生活观察课程。教师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生活物品或生活现象为观察和研究载体,整合其所包含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的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活观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关于家用热水器的调查》,学生针对不同的家用热水器,从价格、设计原理、使用方法、使用成本、安全性能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最后,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物理学、化学知识对热水器的设计提出建议。“观察三角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观察种子发芽”、“观察鸡蛋”、“观察矿泉水瓶”则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观察书包是引导学生总结不同书包的优点、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创新设计。

【陶继新】生活观察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很有意义。休说学生,就是大人,不少也没有形成较好的观察习惯。生活即教育,处处皆学问。很多生活,本来就在我们身边,可是,大多人对其熟视无睹。正是这种观察的无意“流失”,让一些人的观察能力越来越低。你们的生活观察课程,则培养了学生的有意观察意识。特别是针对现实生活,你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让学生感兴奋的生活观察课程,促使他们有意观察身边的生活,进而形成有意观察的思维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就会对周边的事物产生观察的兴趣,并从观察研究中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问题,进而解决一些原本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不但可以解决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疑难问题,而且还可以让写作有话可说。学生当下不会写作,写不好作文,以至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生活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其实,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形成观察生活的思维习惯,缺失了提取生活素材的能力。如果形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写作就会变得相对轻松。你们的生活观察课程,不仅让学生解决学习的难题,还有益于他们进入到快乐学习之中呢! 

【陈  静】建校之初,我们的做法也曾经听到不同的声音,有支持,也有家长提出质疑,这么多的课程和活动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成绩,学校内部有的教师也有这样的想法。现在学校已经有了两届毕业生,孩子们不仅成绩优异,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同时他们的全面发展也彻底打消了家长的疑虑。下面是毕业生给母校的留言:“德润三年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给我们的青春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梦想的引领下,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有效地学习,在具备了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信、责任、奉献等优秀品质的基础上,如愿考上了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高一级学校。德润,我爱你,德润,我会想你的。”

我想优质的教育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学校全部工作的落脚点都应放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适合的教育,建设丰富多彩的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成功的支点,营造健康文明的学校生活,是学校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目标和方向。

【陶继新】你们的课程与活动确实比一般学校要多得多,而且,这些课程与活动都对学生生命成长起着助推作用的。学生的学习,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只是学习知识,尽管也可以发展;可是,却因少了一些必需的生命成长“营养”而难以产生生命的飞跃。你们,恰恰是为学生搭配了各种各样的生命“营养”,让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起来了。也许有人质疑这么多的课程活动还会取得这么好的学习成绩,其实,他们不明白一个道理,你们的课程与活动,从表面上看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关系。其实,它却从深层次让学生具备了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学习的动力,这些,恰恰是取得更好成绩必需的能量。更重要的是,学生由此体验到学校内外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到了生命成长的快乐,以及因为拥有了作为大写的人生必备品质而无限的欣慰。


原载于《名校之道——陶继新对话名校长(3)》,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30曹雨彤:高中生非课程性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探讨
以人为本 以德为基 全员育人 全程育人
教育的本质: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原创】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手段,创办优质学校
重构学校教育生态
【智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建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