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新华:机会凭什么要垂青你?不妨看看刘伯温的“进阶”之路

作者:林新华

在中国历史上的谋士中,有两个人是居功至伟的。

他们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个是大明王朝的刘伯温。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们都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诸葛亮和刘伯温,虽然都功成名就、流芳千古,但是两个人当时“出山”的处境却是不一样的。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亲自请出来的,而刘伯温却是“一把宝剑”逼出来的。

说到刘伯温,不能不提到朱元璋。1353年,25岁的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奉为吴国公。雄才大略的朱元璋胸怀天下,因此他叮嘱下属多向他推荐人才。1359年,大将胡大海向朱元璋禀报,驻地附近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朱元璋听后,立即命胡大海去请,这其中就包括刘伯温。让朱元璋意外的是,胡大海一请再请,刘伯温都不肯来。于是他又命孙炎去请,还带了许多礼品,但刘伯温依然不为所动,没有应承。而是回赠了一把宝剑,表明不去的立场。

作为一位饱学之士,机敏过人的刘伯温,哪里不希望有一个平台和机遇让自己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但此时的他不愿投奔,是另有所图:当时,元朝烽烟四起,单江浙的义军就有三大阵营,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隐居乡野的他,既在坐山观虎斗,又准备择木而栖。朱元璋派人来请,没有让他动心的原因是,此时的陈友谅兵强马壮、势力最大,朱元璋的地盘狭少、势力最弱。他怎么会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而贸然投奔朱元璋呢?在他看来,对于此时还置身事外的他,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一来可以看清方向,二来可以待价而沽,三来可以坐收渔利。

然而,孙炎不像胡大海,他是个非常刚烈之人。哪会容得了一个“书生”对自己主子的怠慢。知人善用,这或许也是朱元璋派他来请刘伯温的计策。

看到刘伯温递过来的剑,孙炎接过后愤然留下一句话:“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 ”孙炎此语,让刘伯温心头一凛,如若自己再不投奔朱元璋,恐怕有人会作“不为我用也不能为别人所用”的打算。到那时,恐怕就由不得自己了,可能连命都保不了啦,哪里还有自己于悠然中审时度势的选择机会?

在孙炎的逼迫中,刘伯温闷闷不乐来到了朱元璋的麾下,很长一段时间都沉默寡言。

应该说,那时的刘伯温是苦闷的,因为这不是自己真实的选择。对孙炎,他必定也是恼火的,因为孙炎威逼利诱让他的尊严大打折扣,让他自由选择的梦想由此破灭。

孙炎威逼他出山,对于刘伯温而言,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这一切,在1359年的刘伯温看来绝对是一桩坏事。

这一切,在1368年的刘伯温看来绝对是一桩好事。

是什么让一桩坏事变成了好事?

从1359年到1368年,这中间只有短短的9年,如果这9年,刘伯温还在乡野审时度势,历史上也许就不会再有刘伯温的种种传说了。

这9年,是朱元璋异常艰苦的岁月,是朱元璋绝处逢生的时机,是朱元璋奠定大业的过程。

恰恰是孙炎的威逼利诱把刘伯温逼到了朱元璋身边,恰恰是在最能展示大智大慧的时刻,刘伯温来到了朱元璋身边,让朱元璋看到了刘伯温力挽狂澜的出众谋略、共克时艰的坚毅担当。

1360年,刘伯温被逼来的第二年,朱元璋就开始要面对全军覆没、灭顶之灾的威胁。已经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的陈友谅,自恃将士如云,觉得应该要扩大势力范围,他看中了彼时弱小的朱元璋,于是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力图一举歼灭朱元璋,平分朱的领地。

这个信息传来,应天府人心惶惶,在这三支义军中,朱元璋所部是力量最弱的,对付一支都没有胜算。如今陈友谅约了张士诚要东西夹击他,此时的朱元璋亦有大厦将倾的绝望。然而,大敌当前,将领谋士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但就是没人主张御敌,这令有着雄心壮志的朱元璋大失所望。投降就是死,逃跑能逃到哪里去?平时默不作声的刘伯温,此时站了出来,主张迎战。他向朱元璋和众将分析:“陈友谅虽然强大,但他骄横,且不擅陆战,只要诱敌深入,再以伏兵击之,陈必败。 ”危难之时见真情,在这个生死存亡之际,刘伯温主战的提议与朱元璋不谋而合,而且对形势的分析又非常透彻,鼓舞了士气,激发了斗志,怎能不让朱元璋如遇知音刮目相看?于是朱元璋在刘伯温的协助下,排兵布阵,智迎强敌,结果大败陈友谅。经此一役,刘伯温成了朱元璋的心腹谋士,由此上下同谋,攻城略地,势如破竹。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一个历史有名的大明王朝由此开始影响世界。

1370年,大明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刘伯温被赐封诚意伯。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即便在他故去后一百多年,明朝的第十位皇帝武宗还念着他的贡献,1511年,正德九年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如果不是孙炎逼出刘伯温,刘伯温没有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来到朱元璋身边,同甘共苦,力挽狂澜。哪里还会有他出谋划策的平台和机会?哪里还能让他建立丰功伟绩?哪里会使他成为流传千古的谋士?哪里有明初军事家、政治家的历史定位?

历史的烟云已经飘散,历史的经验依然光芒。

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自己的才智,更要靠机会。机会在哪里?刘伯温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困难之时,恰恰蕴含着千载难逢的机会。最危急之时,恰恰可以检测一个人的担当和智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果没有面对困难和危急的勇气,如果你总在犹豫观望等待中寻找机会,则很难有机会垂青你。因为机会稍纵即逝,只有敏锐的勇敢者,才是获得机会的幸运儿。

他们成功靠什么?

一个谋士的功成名就,既要靠自己的才智,更要靠机遇。

机遇是什么?机遇就是人和势!


来源:衡阳晚报

编辑:梁丽君

责编:雷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十大谋士排行榜,刘伯温诸葛亮没进前五,第一无可争议
中国古代谋略家群像素描(七)
刘伯温一生7大精准预言,最后一个朱元璋不听,造成国破人亡
朱元璋座下第一谋士?并非刘伯温而是此人
刘伯温帮朱元璋一统天下,是否比诸葛亮三分天下厉害?未必如此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简介 朱元璋对他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