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镇西:暑假到了,请不要强迫老师们这样读我的书(附赴丹麦培训者选拔补充通知)

 


拙作如《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自己培养自己》《让梦想开花》等70多本书受到许多老师的欢迎,我很高兴,并很感动,且满怀感激。许多老师给我发来了他们阅读后自发写的感受,真诚抒发对我的尊敬,更表达出我们共同的教育情怀。


但是,也有老师告诉我,学校放假时把我的书发给全校老师,一人一本,然后要求老师们写读后感,开学时交;还有老师告诉我,市教育局布置阅读李镇西著作后,还要举行全市教师考试,考题自然是我著作中的内容。老师们感到不快:“本来读您的书很舒畅,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您的故事,甚至流下眼泪;但一想到还要写读后感,还要考试,就不舒服了。”


罪过,罪过!


然而,这是谁的“罪过”呢?好像是我的。因为如果我不写这么多的书,那么校长局长们就不会要求老师们读了,自然就不会写读后感,更不会考试了。


但有了感情就要喷发,有了思想就要燃烧,有了故事就要诉说,我把自己的情怀流淌在纸上,写成著作让更多的人分享,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好像也没错。


是提出写读后感和考试的领导吗?好像也不是,因为他们绝对是好心。他们知道,教育品质的提升,首先在于教师素养和教育境界的提升,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但所谓“提升”所谓“打造”,除了实践中的探索,读书便是第一要务。而我的书,由于写出了真实感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蕴含着普遍的教育道理,更因为我本人就是一线教师,书中的内容离广大的老师们更贴近,容易打动人,所以,领导们给老师们推荐是没有错的。作为作者,我对这些领导真的说不出的感激。包括他们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和考试,其实我也理解——通过这种方式,督促老师们认真读,并认真记,毕竟现在不少老师还是比较懒惰的,没有读书的习惯。


但是,好心没有得到老师们的理解反而引起抵触,就不好了。有老师为了应付也许会到网上去下载读后感——读我著作的读后感,网上多得是!因为要完成考试,而不得不像迎战高考一样悬梁刺股……助长弄虚作假,增加老师负担,这恐怕不是领导们的初衷,更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其实,完全可以采取另外的方式鼓励老师们读书——不只是读我的书。我这里介绍一下我在我学校的做法。


最初我到学校当校长的时候,也曾要求老师们读我推荐的书(当然不限于我的书),读了之后写读后感发到网上,每月一篇,写了奖励五十元(好像是),没写就没有。于是,每个月绝大多数老师都能按时完成。但远远我很快发现有个别老师的读后感是网上下载的,虽然是极个别的,可我感到恶心,进而愤怒。我在大会上严厉批评。但我反思自己,渐渐认识到,这是我管理的问题,因为我的管理客观上是一种逼迫,在逼老师们阅读的同时,也在逼个别人作假。而且,我想自己的阅读体验,读到好书,自然想写点东西,但更多的时候,是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勾画批注——如此读读写写勾勾画画,不正是阅读的常态吗?


为什么不把这种常态,变成学校阅读的常态呢?


于是,我改变策略,取消了原来的规定,不要求老师们必须写读后感了——即使写了也没有五十元,而是不定期检查老师们读过的书,看上面的批注,哪怕没有批注也不要紧,有勾画也行,只要有阅读的痕迹就可以了;甚至哪怕没有批注勾画也不要紧,因为我会时不时组织读书沙龙,让老师们互相推荐所读的书,或围绕同一本书谈各自的体会。慢慢的,老师们渐渐习惯于阅读了,而且是真阅读,不是假阅读——没有了强迫的读后感,阅读成了一种心灵的飞翔。当然,也有老师有感而发写下读后感发到网上,我们依然欢迎,而且互相跟帖交流。这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思想燃烧和情感流淌。


对于引导老师们读书,我还有一个做法的变化:变“赠”书为“借”书。过去,我喜欢买书来赠给老师们,有时候甚至是自掏腰包给老师们买书。比如,我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出版后,我用我被评为劳动模范的四千元奖金买成书送给老师们。但后来我发现,有的老师得到书并不读,至少不急于读——反正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得,何必急呢?于是,我现在更多时候,不是赠书,而是借书。


老师们到我办公室谈心结束的时候,我请老师在我的书橱里选一本他喜欢的书,写上借条,然后我提出阅读期限和阅读要求:“一周之内读完,在书上批注勾画,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写上你的名字和阅读时间。”我这样解释说:“这样提要求,你便能够紧迫而认真地读完。以后,我这本书将有不同读者不同笔记的批注,后面还有阅读者的姓名和阅读时间。以后退休的时候,我把这些书赠给学校图书室,成为我们学校的藏书。设想一下,一百年以后,我们都不在人世了,可这些书还在学校图书室珍藏着,那时武侯实验中学的师生捧读这些留着先辈笔记的书,将会有怎样的感慨?因此,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图书,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现在,我的书橱里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书了。


读书是不能强迫的,如果“强迫”不但会主张弄虚作假,而且强迫别人读书显然很专制。有的老师就是不读书怎么办?我的观点是,他实在不读就算了,毕竟“不读书”又没犯法,你拿他怎样?教师阅读,可以引导,可以鼓励,但就是不能强迫。


那么怎么“引导”,怎么“鼓励”呢?


我们学校还成立了读书会,老师们自愿加入——绝对自愿,现在已经有八十多位成员了。我们定期(通常一月一次)聚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互相推荐最近读过的好书。有时候我还把老师组织到野外读书。比如上半年三月份的一天,我和读书会的老师们驱车来到一个垂柳依依的湖边。上午,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人带着一本书彼此介绍推荐;下午,我给大家做了一个讲座《读书使人幸福》,讲座过程中,我给老师们朗读《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片段,老师们听得非常专注,我不时提问让大家思考。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课堂,面对的是可爱的孩子们。那天,春风、阳光、柳絮、花朵、湖水,和书香一起包围着我们,融进了我们的胸怀,陶醉着我们的心灵。

 

我校范景文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谈到那次春天郊外的读书活动——


我正好是工作的第六年,可能正好到了工作的倦怠期,似乎看来一切都按部就班,井井有条的,自己也感觉自己做得还不错,但是就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也没有了刚出道时的那种激情,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的过着,也没有想要去突破的意思。可就在这个时候,老李组织了一个读书会,第一次活动是在春光明媚的郊外。首先,这个活动我觉得很特别,其次在整个过程中有一个李老师给大家读书的过程,当他读到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那个小男孩的案例的时候,不知道加的是什么“润滑油”,突然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大脑开始运转,想了许多方法想要去帮助那位老师解决问题。在听李老师读书的过程中,迫使我主动的去思考一些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样做是否是对的?这样做是否符合教育的规律?那样做有没有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一层一层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本来第六个年头对与我来说正是迷茫的时候,倦怠的时候,那天就好像是一次班会课,老李说话有感染力,真诚,激情;善于找到谈话的切入口,从读书讲故事开始深入心灵……我想这都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应该具备的技能,李老师用它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讲述着。我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重新找到方向的感觉,就好像迷雾中被人撕开了一个口子,阳光照射了进来……

 

饶振宇老师也这样写道——


在水岸读书是件惬意的事情,之后的座谈在融洽的气氛中也彼此了解了各自读的书。交流过程中,我组的老师都说道了自己中学时代爱读的书,总结起来就一句,“男看金庸,女看三毛”,直到年岁见长,阅读的范围才越来越宽,跨入教育行业后,更多了教育类的书籍。特别是组上的几位男老师将教育理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见解和思考,让人佩服。这次读书活动的收获就用一句大家都熟悉的话来总结:”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各自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各自就有两个思想。”


我想,这样组织老师读书,是不是更有趣而且也更有效一些呢?


读了这篇文章的老师若觉得我的方法不错,可以给你们的校长推荐。如果这篇文章能够减轻老师们的读书的痛苦,我将不胜荣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鼓励老师们读书
教师为何不读书?
王占伟《重新定义学校》读后感言
有爱才有责任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优秀教师朗读,大咖作者分享,200位老师齐聚郑州,这场文化盛宴令人沉醉!
沈晓霞| 谱一曲爱的牧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