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私寡欲,知足知止
        “少私寡欲”,源于《道德经》第十九章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说,保持言行淳朴,减少私心杂念,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注释说:“见素者当抱素守直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见其笃朴以示下。故可法则,见贤遍反,朴普角反。”“知足知止”,源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注释说:“知足之人绝利去欲,不辱于身。知可止则财利不累身;声色不乱于耳目,则身不危殆也。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已。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忧。故可长久。”
   道教认为,为人处世应当节制欲望,个人修炼应当少私寡欲,因为贪欲有害身心健康。《道德经》第十三章说:“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说,我之所以有大的忧患,是因为过于关注自身,如能淡化自我,则会减少许多个人的忧伤。换言之,人之所以有忧患,是因为有私欲,如果没有私欲,就不会有忧患。《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注释说:“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有身则忧其动劳,念其饥寒,触情从欲则遇祸患。”《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声色犬马,饮食男女,本是人的生理需要,但是如果过分地追求,非但无益于身心健康,反而易使人的身心倍受伤害。久观五彩缤纷的色彩,会使人眼花缭乱,影响和损害视力;久听娓娓动听的音乐,会使人嗡嗡耳鸣或失去听力;久享山珍海味会使人食欲不振,胃口不好;醉心于驰马行猎,会使人心灵放荡,神志发狂;迷恋贪图稀有珍贵的财货,会使人图谋不轨,冒死轻生。可见,目欲、声欲、味欲、情欲、物欲,过度了有百害而无一益。《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注释说:“贪淫好色伤精失明;好听五音则和气去,不能听无声之声;爽亡也,人嗜五味则口亡失于道;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心贪意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南华真经注疏·骈拇第八》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庄子认为,对名利的追求导致了对身心的残害。相反,葛洪则说:“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端,则不请福则福来,不禳祸而祸去矣。”孙思邈在《千金方·导引养性法第二》中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听、久视。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多笑。勿急急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皆促寿命。若能不犯,则长生也。”
   然而,要彻底根除名利的欲望是不可能的,因为名利作为世俗的功利价值毕竟是世人所需要的,它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如果说对功名的崇尚,是人们对精神源流的渴望,是对终极价值的向往,那么对利禄的热爱,则是人们对物质食粮的需求,源于人们对现实物质利益的需要。
   正因如此,道教既不禁欲,也不纵欲,而是倡导淡泊名利,少私寡欲,适可而止,强调“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老子主张以无欲为欲求,不看重难得的财货,《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要求人们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在名利财货的追求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使身心为物所累。
   少私寡欲有利于健康长寿,古语云:“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说:“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事实证明,倘若能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很难想象,一个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能不为名利所累,能健康长寿。《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之真诀》清楚指出:“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纠心,神岂能内守?”这说明要想心身健康,就必须淡薄名利,禁绝声色,减少贪欲,戒除祸心。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要求“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气,口不欲尝毒刺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因为它们会“辱神损寿”。孙思邈在《千金方·养性序第一》中引嵇康语云:“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往者,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正因少私寡欲在养生中的重要性,道教的戒律,如《说十戒》、《思微定志经十戒》、《老君想尔戒》、《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等,都强调“防止恶心邪欲”之戒,道教初期戒律更以戒贪欲、守清静为主旨。
   要做到少私寡欲,离不开知止知足。老子敏锐地洞察到人类痛苦的根源都在于不知足以及放纵自己的欲望。《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注释说:“常足者,无欲以累其心,故常足也。若欲心既明,所以为罪为祸为咎也。”在老子看来,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过分地追逐名利,势必招来灾祸和不幸。好名的人必为虚名所苦,重利的人必为贪利所困。人性是贪婪的,常会得寸进尺,得陇望蜀。由于生命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穷的,以有限去追逐无限,则会自寻烦恼。对此,《太平两同书·厚薄第五》说得很清楚:“故性命之分,诚有限也;嗜欲之心,固无穷也。以有限之性命,逐无穷之嗜欲,亦安可不困苦哉!”如何摆脱心为物役、身为物累的困境呢?要学会知足知止。
   《道德经》第八十章说,一个知道自我满足的人自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注释说:“甘其蔬食,不渔食百姓也;美其恶衣,不贵五色;安其茅茨,不好文饰之屋;乐其质朴之俗不转移也。”清贫的生活,只要觉得心安,就会日日花红柳绿;相反,坐拥华厦的巨富,如果身陷在贪欲的火宅中,怎能听到清脆的鸟语,闻到迷人的花香?真正富有的人,不是腰缠万贯而贪得无厌的人,而且那些虽然清贫却能知足的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也说:“知足者富”。《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注释说:“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
   知足知止是获得健康情绪的有效方法。知足知止者不作无益的奢望,无论对什么样的地位、待遇都很满足,随遇而安,思想开朗,内心恬静,无所忧愁,使自己的精神总处于良好的状态中,心理总保持着平衡和乐观,这就是“知足常乐”。
    如何做到知足知止呢?有两种比较的方法。第一种是与处境比自己差的人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然心安理得。第二种方法,和自己过去相比,通常现在的处境总比以前好些,这样一想,思想自然开朗。人如果知足,即便贫如乞丐、贱似奴脾,也会安然自在,而有无穷的乐趣。人如果不知足,虽富可敌国、贵为天子,仍会绞尽脑汁,设计阴谋,忧虑不止,得陇望蜀,以有限的精神,去追逐无穷的嗜欲。虽然处在极乐的环境中,自己却生出许多苦恼。正可谓:“穷人自有穷人的快乐,富人自有富人的烦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将无我,不负天下
电影《老子出关》边看边悟!
《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中国期刊网 和另外 4 个页面 - 用户配置 1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 科学解读
道德经重读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