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促进教师整体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从事教学研究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部分,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教师的发展到底是内因起决定作用还是外因起决定作用?农村学校的现实环境绝对地限制了教师发展提高吗?事实上许多优秀教师都是从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发展起来的,虽然他们走过的道路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不做误人子弟的庸师,尽到一个教师应该尽的社会责任,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虽然环境差,但由于他们的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克服了许多困难,摆脱了环境对自己的羁绊,完成了由低到高的自我转化。从这里可以得到这样的证明:条件、环境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本人,是教师的理想追求和上进的精神。有些人,工作的环境很优越,条件令人羡慕,但他没有利用这些良好的条件发展自己,工作一年不如一年。究其根源,是缺少奋发向上的思想精神。这方面的实际例子也不少。因而,研究教师发展,必须了解影响他们发展的内在因素,采取一定的有效方法,激活他们上进的思想,才能实现发展的目的。

一、目前影响教师发展的思想障碍

根据调研和自己掌握的情况,个人认为,影响教师发展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贪图享乐、甘居中游的思想。有些教师自以为看破世情,追求的是人生何不潇洒走一回。既不想当名师,因为那样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要吃不少苦;又不想排名在最后,这种“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思想,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致命障碍。有这种思想的不是少数人,当前来看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种思想,已经成为一些教师专业化发展难以逾越的门槛。有这样思想的教师令领导无可奈何,让培训部门无计可施,科研部门也难以拿出对策。

2、自卑自弃的思想。有这种思想的教师,对自己的发展底气不足,缺少信心。总认为自己这不行,那不行,无论如何学习也不如别人。认为搞教研、科研、研究教学方法改革是学历高的教师、名师的事情,自己在这方面先天不足,不是那块料。虽然也参加教研活动,但总是被动应付。这些教师多半是学历较低,或者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

3、应付对付的思想。这些人把教学只是作为谋生的手段。常常是出工不出力,求量不求质。只求在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不求在质量上提高。无论是备课、讲课、批改、复习、考试,还是听课评课、写教案写论文,每一项任务都能够及时完成,但教学质量上却很少改观。有些教师自己明知教学方法没有效果,但还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使用,不思考改进。有的教了多年学,不知哪对哪错。教师之间缺少合作研究的探索精神,同校同学科教师也缺少交流。

4、盲目自大思想。这类教师平时不读书看报,不愿意学习,眼光狭窄,思路闭塞。凭着老经验,老方法过日子。对别人的经验总是持否定的态度,怀疑的态度。新的知识不愿意学,旧的东西、已经不适用的东西又不甘心放弃。在否定别人的时候,自己又拿不出东西来。

5、功成名就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已经评上高级职称,或者是已经成为省、市骨干、学科带头人的教师身上。在没有取得这些荣誉之前,他们确实刻苦努力,积极钻研,成为出类拔萃的教师。一旦目的达到,便感到大功告成,应该松口气了。其中有的人以老大自居,就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一样,认为自己明显高出别人许多,就是不研究,不学习也比别人强,放松了自己,裹步不前,不求上进,这种状况,已经在一些人的身上表现出来了。

类似以上的一些思想表现,还有一些。如年近退休的教师不求进取,未退先休;有些教师追求实惠,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办课外班、搞家庭收入上等等。但这在农村学校中还没有构成普遍现象。

以上所举的一些人的思想表现,是影响教师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不扫除这些拦路虎,教师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二、基层学校教研存在的问题

教研活动和教师的发展变化,内因和外因是共同存在的。学校的教研活动,是调动教师内因的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然而目前一些基层学校的教研活动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有些现象很不正常,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随意性。学校无教研计划,无方案。虽然也开展了教研活动,但缺少明确的研究主题,出课的教师不知道为什么上这节课,听课的教师不知道要研究解决什么问题。由于教研的随意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实效性,难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2、形式主义。有些学校虽然有校本教研计划,有方案,但那是写在纸上给领导检查时看的。虽然也搞了一些教研活动,目的是为了迎接年终对学校的评估,很少考虑如何提高教研质量问题,因而导致教研活动形式主义倾向严重,有数量无效果。

3、教研方式陈旧,形式单调,落后于教师发展的需要。有的学校也经常开展教研活动,但方法单一,几乎都是听课评课,常常是听课的不够投入,评课的不够深入,教学与研究脱节,久而久之,教师对教研产生厌倦情绪。

4、重教学轻教研。有些学校的领导教研意识淡薄,造成学校教研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现象发生。这类学校很少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导致学校团队互助工作环境缺失,教师相互研究解决问题的氛围难以实现,很难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环境。特别是村小,除了参加基地、中心校的教研活动外,本校教研活动基本上已经停止。

5、教研风气不正。出教研课的教师“逢场作戏”,听课的教师如“观看演出”,教师研讨零敲碎打,火力分散,蜻蜓点水,多是七嘴八舌的浅层议论,通常又是优点多说,不足少说或不说,把一个研讨会开成了评功摆好会。

6、有些学校虽然承担了一些科研项目,并未真正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有些课题与学校实际情况距离大,有些题目是本校力所不及的。虽然结题,但没有实际效果。

7、虽然建立了县域三级研培网络,由于活动质量不高,形式单一,使研培基地的作用大打折扣,其功能、效果没有充分发挥。

8、教研部门缺少对校本教研的研究,对基层学校的教研活动缺少正确的引领和有效指导。教研观念落后,方式陈旧,缺少在新形势下创新的精神,用以往旧有的教研方式来指导今天的教研工作。

在一些教师队伍素质较低的学校中调查,也发现了这类学校领导的共性:一是缺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的素质提高问题。实际上,每个教师都在发展变化之中。不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向差的方向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他们认为行的就是行,不行的怎么培训也是不行。既不想如何遏制教师素质下滑的态势,也不思考如何创造条件促进发展的办法,任其自然发展。二是过于强调物质条件,认为教师培训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农村学校缺钱少物,无法可想,在这个问题上消极对待、被动应付。

基于以上情况,提出主题教研,试图通过这种教研的形式,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激活教师发展的内驱力,调动广大教师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中,提高教研能力,养成良好的教育科研的习惯,使广大教师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实现促进自身发展的目的。

三、主题教研及其呈现形式

1、所谓主题教研,就是教师在有目的地解决自己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我提高、发展的一种教研活动。

主题教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针对性。教研组、教师把平常教学中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组织大家共同研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这些问题转化为常规教学中研究的课题。二是强调参与和过程。教师只有在破解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反思总结,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学习,才会不断地得到发展。为了保证每个教师都能进入到这个过程之中,在一般情况下,要求一人一题。三是要突出团队拉动的作用。主题教研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是个体行为,但又是大家合力破解问题的过程。有的问题教师靠个人的力量可能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群体共同向前发展的目的。

2、主题教研的形式:

(1)主分题。将一个学科的教研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小分题。以语文学科为例,如一个学校的语文教研组设立的教研主题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分解为以下几个分题:

①针对性阅读提高学生借鉴能力的研究;

②在课外阅读中增强学生提高作文能力意识的探索;

③作文指导、讲评与阅读有机结合;

④作文批改与阅读有机结合的途径探索;

⑤在阅读中加强积累,改变学生作文词语贫乏现象的研究;

⑥“读文——写文——再读文——修文——创造”学习方式探索;

⑦“读文——想象——联想——作文”学习方式探索。

⑧外地经验移植、改进试验

一个主题,8个分题,在这8个分题中,有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学习方法的探索,有成熟经验的移植,内容比较广泛;提出的这些分题,又都是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每个分题虽然题目不同,但都围绕“读写结合”这个大主题;并且每个分题都有具体的切入点,教师容易进入课题的研究之中。教师之间只能合作、研究,但不能照搬照套。这样的研究,适合于教师比较多的学科。如果教研组人较多,也可以三五个人设一个主题,在主题下再设分题。

此教研主题,也适用于县区教研员。集中一部分优秀教师,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学科年段主题。有些学科,由于学年段教学重点不同,学生情况不同,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主题,可在年段中设立教研主题,如小学数学、语文。

(3)学科共同主题。有些学科教师少,规模小的学校只有1个教师,在学校中难以形成研究群体,针对这种情况,在一个县内或一个研培基地内设立一个教研主题。如美术、体育、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此形式教研主题也可由教研员为牵头人,组织教师共同研究。

(4)特长主题。这样的教研主题是为具有一定特长或一定研究专长教师设立的。比如善于制作课件的教师,善于制作教具的教师,在某学科教学中有一定见解并有一定深入研究的教师,可发挥他们的特长,鼓励他们自拟主题研究。

(5)针对性主题。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或本身素质某方面的缺欠拟题研究。

四、主题教研的过程

1、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发展是主题教研的着力点。因此,教研主题的确立必须从实际出发。每个教师要超越自我,认真思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教研主题提出的过程,实质就是反思以往,总结得失,发现问题的过程。这个环节要特别突出团队的作用。有些教师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家帮助他把脉会诊,分析研究,查找不足,确定符合他实际的题目。教研组的教研主题更需要教研组的全体成员认真研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提炼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一个正确的合乎实际的教研主题的提出,就意味着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意味着解决问题的希望。一个不符合实际的主题的提出,往往会将教师的研究引入误区。因而这个环节必须认真对待,切不可草率从事。

确定教研主题有以下标准:

(1)主题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实际问题;

(2)主分题形式的教研主题,主题要有共性,分题要有特殊性。这个问题既是多数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问题的层次性及需要解决主题的特殊性;

(3)研究的主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改进教学方法;

(4)研究的主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所选的问题通过研究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难易程度适中,不能超越教师目前的能力和水平。

(5)题目的切入点要小,要具体,便于教师实际操作。主题要体现出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6)教研主题的选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2、明确任务,论证主题

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学科教研主题,采取主分题形式的,要把这个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分题,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承担一个分题研究。无论是采取哪种形式的教研主题都要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有怎样的价值,切入点选择得对不对。这就需要大家认真讨论,研究论证,使每位教师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研究方向,主攻的目标。这个阶段需要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积极参与,为每一位教师把关定向。

3、针对性学习,搜集资料

进入研究前,要做好研究准备。这个阶段是研究的奠基阶段。教师要查找有关资料,筛选对自己所承担的主题有帮助的材料,学习一些与研究主题接近的理论、经验。要建立个人主题教研材料库。这个过程能促使教师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有关方法,自我“充电”,是对以前忽略学习的教师进行自我补课,让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源头活水,从而有利于对问题的研究。

4、制定计划,主题填表

在学习的基础上要制定研究计划,要对自己所承担的主题进行通盘考虑:主题研究的意义、研究价值、重点难点、研究的步骤、研究需要的条件、实施方法、成果预测,这些内容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填写在主题教研表上。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主题教研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5.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主题教研是在常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课堂是研究的主战场,试验场。教学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要思考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来对预设进行验证。教师头脑中要带着问号教学,抓住机会,破解问号。如承担“作文批改与阅读有机结合的途径探索”这一主题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的研究。如承担“在针对性阅读中提高学生作文的研究”的教师,当讲解一篇课文时,就要注意提供给学生哪些写作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作文。教师在这个阶段特别要加强材料的积累,如典型案例、教学实录、对比数据等,为结题报告提供真实有力的论据。

6.主题研讨,团队互培

主题研讨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虽然每个教师都单独承担一个主题,但是,有些问题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通过自我努力完成得了的。因而特别要突出团队的作用。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想,取得了哪些成果,对成果的认识,存在哪些问题,分析得失原因,寻找根源,下一步该怎样进行。这都需要集体从不同侧面来审视“预设”的可行性,都需要大家互相研讨、分析,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特别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需要同伴的鼓励和支持。这样,就形成了众人摇橹划大船的动力。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师开始由被动向主动转化。

研讨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个人反思,可以是主题汇报,可以是专题讨论,也可以是研讨课,也可以利用网络的功能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如采用研讨课的形式,一定要给研究讨论以充分的时间。

7.总结生成,继续研究

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是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环。一个研究题目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对自己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有效行为改进策略进行归纳,要有书面总结,对以前的试验进行剖析,总结成功的做法,也要总结失误之处。这样,既能对以前取得的经验在理论上升华,也为下一步试验及时发现问题,预想解决的措施。“预设——生成——总结——再预设——再生成——再总结”这个行为要体现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整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实践上升到理论。通过总结反思,实现自己对教育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完善或者重新建构自己关于教育的认知结构。

五、主题教研的研究思想、方式

积小改为大改,以小题换大题;化大题为小题,破小题通大题;一题多解,分进合击。这是主题教研活动所坚持的思想和研究方式。主题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量的一点一滴积累,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质的飞跃,教师也就是在这样的运动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因而,主题教研活动,要以教师的实际能力和研究水平为根据,研究的内容要循序渐进,随着研究的水平不断的提高,研究的内容逐渐由低向高、由小向大、由易向难过渡,一开始不要搞高难度的大课题,要眼光向下,注意教学实践中的小题,小题容易得到解决,每解决一个小题就会带来一份成就感,成就感也容易使教师产生研究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探索。

六、主题教研产生的优势

1、突出了团队教研的优势。主题教研通过一个教研主题,将一校、一个基地全学科教师联结在一起。主题教研是团队集体行为,其运行过程形成一种个人无法抗拒的向前拉力。能促使多数教师,特别是对那些甘居中游的教师由被动逐渐转向主动,调动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特别是采用主分题形式的,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目标相同,易于形成和谐的教研群体,出现 “同舟共济”的合作局面,便于教师之间合作、探究。

2、主题教研的过程符合教师发展的规律。主题教研对上中下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要求,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不同层次的教师在主题教研的过程中都会得到一定的发展。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就得加强自己的学习,查找资料,阅读书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总结;教师之间就得相互借鉴、交流,往往在完成一个小题的过程中,教师就主动地走向了专业化成长的道路。因而主题教研符合教师发展规律——“ 学习——实践——总结”。

3、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有利于教师认识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容易催生新的教学方法。主题教研的过程基本与教学方法产生的过程一致,从以下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

教学方法产生的过程: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方法)

主题教研的过程: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方法)

在主题教研的过程中,只要提出的问题真实、准确,认真研究,最后就能出现为自己所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

4、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主题教研的直接作用,是解决教学问题。由于主题教研本身具有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特点,教师针对的是自己在平常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疑难,研究的是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或者难以处理的问题。所以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因而主题教研开展起来后,非常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5、有利于良好的教研风气形成,解决实际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组织大家研讨,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即使是一节研讨课,拿出的课也是供大家研究、探讨性质的“靶子”,而不是提供的标准样板,强调的是问题研究的价值而不是十全十美。出课的教师首先要向听课的教师公布自己研究的主题,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试图解决的问题。课后的研讨或交流,要集中精力在这个题目上深入挖掘、剖析。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找出不足;既要使出课的教师得到启示,又要使研讨的教师从中受益。不能东拉西扯,浮皮潦草,找话凑话。这样,就缩小了以往教学活动弄虚作假的空间,消除了表演、做秀的现象,营造出良好的教研氛围。

6、主题教研对学校的校本教研起着引领、规范作用,有利于改进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主题教研开展起来的学校,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避免了随意性、盲目性,逐渐向科学有序方向发展,并使校本教研层次鲜明,形成系列。这样的教研活动,将教学研究与学校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一定作用,也容易形成学校的特色。

7、主题教研活动,是将教研、科研和师训自然结合的一种方式。利用科研的形式,装进教研的内容,促进教师发展。这样的形式是按着科研的流程完成教研的任务,形成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的良好发展态势。主题教研将科研与教研的优势集中在一起,搭建了科研与教研之间的桥梁,将教学研究科研化,科研问题教研化。教师在实践中既能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又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教研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教师素质的提高那自然是主题教研发展的必然结果。

8、主题教研投入少,见效快。一是主题立项周期短,一般的情况下,一个研究题目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二是主题教研是以自我发展为主、团体互培、共同推进的一种校本培训方式,主要在学校内进行,适合各类条件的学校、各种程度的教师。因而节省了大量的培训经费,出现了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培训的效益。

9、主题教研也促进了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素质提高。主题教研活动,需要教研员站在更高的层次来指导基层学校与任课教师的教研活动,这就要求教研部门要转变观念,深入基层,加强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指导能力。同时,更需要学校领导了解本校的教学实际,脚踏实地地积极参与和支持。这样,就缩短了学校领导和教研员与任课教师的距离;增加了学校领导和教研员与任课教师的情感交流。在主题教研的过程中,学校领导、教研员与任课教师实现了同步发展。

10、主题教研,是群众性的师训活动,与省市教师培训形成互补。省、市培训是这两级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属于精英提高型培训。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教师整体队伍全员提高,主题教研是群众性普及型培训。二者相结合,优势互补。

七、开展主题教研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校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对主题教研有明确的认识。不仅支持主题教研,而且要主动参与。

2、要建立主题教研的有效保障机制。

(1)要有主题教研的领导制度;

(2)要有主题教研的计划、方案和开展活动制度;

(3)要有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制度和时间保障制度;

(4)要有检查、督促、奖惩制度;

(5)要有档案管理制度。

3、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对教师的主题教研要及时评估,对取得的成果要及时、正确的评定,有推广价值的成果,要及时推广。对主题教研的评估,不仅要看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要看过程,是否认真进行了主题教研,工作态度、教育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工作的热情、科研的积极性、同伴合作探究的精神是否有所提高。要注意教师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给以鼓励。当然,对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指出,提出改进意见。

4、抓住关键

(1)主题提炼关系到研究的主题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多次反复,要看到反复是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接近实际,多一次反复,就多一次接近实际的机遇。在这方面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耐心。

(2)针对性学习,是教师向专业化发展迈出的第一步,是教师学习补课的重要环节,研究的成败、质量的高低这一步是关键环节,一定要抓实。

(3)要发挥本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长的作用。

5、要将主题教研同常规教学结合,不能搞一阵风式的突击。

6、主题教研最忌的是形式化,一旦作为形式来稿,主题教研的作用就会消失殆尽。

7、要破除主题教研影响升学考试的思想。

8、要破除学科教师人数少不能搞主题教研的畏难思想。

9、主题教研一开始,多数教师排斥,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出现这种现象,要注意引领,要注意加强思想工作,学校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氛围,促使这部分教师向主动发展。

10、主题教研活动,并不是单纯的、孤立的教研活动,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配合,特别是要有强有力的思想工作跟进。师德工作是教研工作的基础,必须主动配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将导致主题教研草草收兵,无果而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本教研活动基本流程(转)
林堡中心校校本教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王学进 ‖ “教·研·写”一体,优化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教研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吗?
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2008.12.1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