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如何引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智能是超越个体的,人们能够通过人际互动,通过书籍和信息库等资源,通过运用纸和笔、笔记和日记、计算器和电脑等思考、学习及解决问题的工具,促进智能的不断发展。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有8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孩子的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呈显形状态,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笔者拟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简要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发展他们的各种智能。

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1.多元智能的含义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1983年,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在书中,他把智能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能力,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他对智力的界定充分强调了智力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化和教育对智力发展的决定作用,指出“解决问题的每一种技能都与生物本能有关,多元智能理论就是有这些生物本能构建而成的,生物本能还必须与这一领域的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加德纳的理论视野中,智能一直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与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

2.多元智能理论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1)多元智能理论的分类

运用对生物学和文化学的研究,在他的多元智能框架中,加德纳明确提出了迄今为止已经得到确定的九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

加德纳说:“智能在相当程度上是彼此独立存在的”。“智能的这种独立性,意味着即使一个人有很高的某一种智能,如数学逻辑智能,却并不一定有着同样程度的其它智能”。另一方面,人的智能表现在各个方面,每种智能都有同等的重要作用,并不一定要在某一个领域成功才算智商高,我们应该同等看待每一种智能的重要性。所以,这九种智能既是彼此有着明显区别的独立系统,又因为每种智能都源于大脑中的一个独特部分,因此都有着相同的地位和重要性(任何一种都不可或缺)。

2)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特点

突出多元性。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结构有九种智力要素组成,这九种智力要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九种智能同等重要,他呼吁要对这九种智能给予同等的关注。

突出差异性。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地独立的九种智能。而这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不同环境和不同教育条件下的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突出实践性。加德纳把智能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智能理论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他强调智能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拥有的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

突出开发性。加德纳认为,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他反复强调,帮助一个人彻底地开发他的潜在能力,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体系,能够以精确的方法来描述每个人的智能演变。学校教育的宗旨应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促进其全面发展。

加德纳说:“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对智力概念的拓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用纸笔完成的测验只是收集学生学习信息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全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持者声称,评价的最好方式是允许学生使用不同的智能,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解释材料。评价概念的重新界定,拓宽了所收集的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的种类和这些信息用于学生评价时的使用方式,在学生评价领域引起了巨大变革。教师不应该再问:“这个学生聪明吗?”而是应该问:“这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比较突出?在哪些方面比较薄弱?”

这就意味着,加德纳既承认了各个学生由于不同智能组合所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也肯定了其实所有的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特长,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才能在类型上有差异而已。因此也就提醒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和评价的时候,要改变传统的以逻辑——数学智能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我们应该以数学课堂为阵地在数学教学和评价的时候,在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智能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于学生(除数学智能以外)其它八种智能的培养引导,毕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不能“只为教而教”。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对各国的基础教育理论产生了全新的影响。在美国,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解决问题。努力发现完成任务需要的具有创新性和合作的方法。早在1987年,8位印第安纳教师就以多元智能为指导,开办了一个公立学校——科艺学校。创建的宗旨之一就是每天都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多种智能。在这个学校里每一名学生每天都要参加一个类似师徒的小组,学习社会中具有实用价值的技能,每周请一位专家向学生介绍一种职业或技能,每年每个学生都要做三个专题的作业,依主题需要而设计,在主题的探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有关概念。这种课程安排己经证明在许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有益,例如学生的基础科目测验的成绩比传统课程安排中同年龄学生的成绩好。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开发潜能,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它向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这对于我们当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1.树立新的人才观、智力观

以传统的智力观为基础的应试教育,强调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考试,使教育目标日益狭窄与僵化,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升学考试成绩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如果学习成绩差,即使其他方面表现出色也难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智能结构是不全面的,一旦走上社会,往往表现为高分低能,尽管书面解题能力很强,但自己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创造力。他们的智能强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掘,扼杀了他们成才的机会。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数学教学中的人才观与智力观。

1)确定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我们不能说上述九种智能哪种重要、哪种不重要,只能说九种智能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他们在每一个体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在数学解题中表现出不同的解题策略。数学教学中当然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和数学智能,但是又不可夸大数学智能的重要性。那种过分看重数学能力,认为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才是聪明的学生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样样精通,只要他能运用他的智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就应该肯定他的才能,提供他们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其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2)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与成就感

自信心与成就感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既然每个人都至少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每个学生就应该对学习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在人生信念上应当勇于开拓进取,充分展示自己,立志成才。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重要意义。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知识抽象性增强,学习难度加大,使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很少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通过多元智能教学,让每一种智能都得以发掘,每个学生都能看自己的智能强项,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教师的鼓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因为,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提出过问题,也没有发表过自己的见解,那么教师难以了解这个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思路是否正确等。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创造条件使其脱颖而出,鼓励冒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重视其个人隐私,不当面公布成绩,也不在全年级或全班排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搞一元化、只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更不能出难题、偏题,否则只会是显示了教师的“水平”,失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试卷的内容要与教材要求相一致,难易程度要考虑到不同基础的学生,考虑不同学习风格、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

2、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加德纳的智能界定强调了智能的现实创造性,它指的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一定的现实生活中,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为一个人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智能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挖掘和促进学生的各种智力潜能,来培养其创造才能。

1)创新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知识的创新探索,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创造,强于考试弱于实践,造成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跟踪模仿多,发明发现少,难以赶上世界科技潮流的新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创新意识”的含义入手,采取的措施包括: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提供机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现实等。

2)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第一,引导和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新的起点是置疑,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置疑,层层深入,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第二,营造有利环境。这个环境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外向和开放,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展,批评争论。要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了解社会,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培植发现问题的土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探讨与研究、分析与思考,充分展示个体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广开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大小往往与他的思路是否宽阔、灵活、是否富于联想等紧密相关。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展示,开展一题多解,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化的心智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了解这个世界”。换句话说,每个人拥有的多元智能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用以沟通学生与现实世界的津梁、渠道和手段。简而言之,则是既可以“为多元智能而教”,也可以“用多元智能来教”。这就为构建多元切入,发挥学生智能优势,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虽然我们的现行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由于拥有各自独特的符号体系和模式语言,表面上壁垒分明,但是它们共同反映的客观事物,使之具有不可分割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科所拥有的“几乎每一个值得理解的概念,都可以用许多的其它学科的方法来定义”。例如,对于圆的描述。它既可以从数学角度描述是表示到定点距离都相等的所有点的轨迹;也可以从语文的角度描述:圆就是好像太阳、像小朋友的脸、像句号……;从音乐角度也可以这样描述:圆就好像音乐简朴中的休止符如……等等。因此,作为数学学科本身也是和其它学科相联系的,这正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学生进行多元智能培养和指导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简单的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材观和评价观结合数学学科本身特点和规律,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多元的发展。

1.创设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种智能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而言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游戏、竞赛、演示、图片、幻灯、“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设境引趣,引发动机,激励行为,激发情感,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

例如, 讲故事不再是语文课的专利。有的数学老师在上“相似形”这一课时的第一句话是:“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有个人测量金字塔的高度……”这种多元情景化的教学,使许多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血有肉,使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除了课堂的引入,还可以在其它环节例如展开、练习等部分都可以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情境。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展开几分之一之间比大小这个环节时,巧妙的利用了一个鸽子吃食物的情节,结合主题图,让小朋友把自已当成一只很饿的小鸽子去选食物,你会选哪一盘的食物呢?因为学生是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的,符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这个知识点在小朋友愉快的合作讨论中得到了解决,并且巩固掌握。在对于教学环节上的选择,应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这样不仅起到“激情”、“激趣”的作用,更达到“深刻理解”的教学目的。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以“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这四个科学研究的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次有益尝试。学生凭借从已知-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两个层次的研究方案:首先确定要把三角形剪成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在争论中选择如下三个方案中,哪个最合理又可行。通过研究无数个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通过研究几个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通过研究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学生最后一致认为第三套方案最合理也可行,因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可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而方案一办不到,方案二当几个三角形是同类的就不合理了。在这样多元化学习环境中,他们的多元智能被激发出来。

2、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元智能教学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一般对动作的体验较深,教师在进行几何知识教学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如:适当进行多媒体演示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在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加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射线和角”时,上课一开始,我请学生在自己画出的直线上任意点上一点,并从不同的方向画线,明确“从一个端点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在学生理解“射线”意义的基础上,我请学生从一点出发,用直尺向四周画射线,并出示电脑课件:请学生指出图中的射线。值得一提的是将课件制作成动画,是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角,动态地从图中分离出来,并清晰地显示角是由公共端点和从公共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突出了角的本质属性。继而,观察电脑中提供的各种形态各异的角的图形,经过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抽象归纳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角。”随后自学课本,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在观察演示和学具操作实践活动中,自己弄清:“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与两边所画的长短无关。”在“比较角的大小”时,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由两张较细的铅画纸制成的“活动角”,先让每个学生转出一个角,同桌互相比较角的大小,初探了比较角大小的方法。随后出示电脑制作的“课件”:将一个角进行平移、重合到另一个角上,这种运动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比较角大小的步骤的理解,同桌再次练习用学具比较角的大小,巩固了比较方法。多媒体组合的灵活运用,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十分生动、形象。整节课教学手段多样化,有看书、有操作学具、有画图等,通过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和多向信息传递,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能力。

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课程改革的“牛鼻子”就是评价,教育评价就其目的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类型。作为数学课堂上的评价,一般都是属于形成性评价。所谓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的评价。一般的说,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分等鉴定,但是我们说这样的评价同时也承担着诱发或唤醒学生潜能的任务,也符合加德纳一直倡导的多元化的“真实性评价”。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各种展示学生自身智能状况的机会,以促进和发展他们的智能强项,弥补智能的弱项,从而有效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最终的发展服务。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的教学片断:

老师的问题:同学们!你能不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我们今天学的规律呢?                          

1:☆☆○ ☆☆○ ☆☆○ ☆☆○  

教师评价: 你想象力很丰富,能用你喜欢图形来表示规律。

21 1 2   1 1 2   1 1 2   1 1 2     

师:你很会概括,你的规律非常简洁。

3×× ×│×× ×│×× ×│   

 师:很有节奏感,你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音乐家的。

上述教学环节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就是我们所说的形成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很显然,我们评价的目的不是为评价而评价,也不是为老师的需要而评价,而是应该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给予学生积极而又客观的评价。对于生1的评价,老师侧重的是对于学生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的肯定;对于生2的评价,老师侧重的是对于学生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的肯定;对于生3的评价侧重的是音乐智能和运动智能的肯定。从多元智能的角度而言,之所以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强项智能的肯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这些课堂中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进一步激发和引导,以期带动其它智能相应的发展。

根据(美)阿姆斯特朗《课堂中的多元智能》的观点,他说:“如果一个孩子某学科表现较差,我们应该从他的强势智能项目入手去补救有缺失的项目,而不是一直针对他不行的智能拼命地给他补习。用他比较弱的智能去改进他已经落后的技能,只能失事倍功半,只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无助感,最后让他的学习兴趣完全消失”。在这里,他虽然主要谈的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但是就某一学科内学生所展示出来的不同智能而言这个道理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所要做的是通过对于学生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很激发,以期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其它智能的快速发展。因此,如果教学过程当中,出现学生的回答不能令教师满意或者是不太“理想”的时候,我们应该试着从其它智能的角度给予学生以积极而又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自我的认识。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元智能非常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能的催化剂,充分发挥学习者最大的潜能,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

例如:“几个面积相等、形状不一样的长方形,及其周长也相等吗?”这个问题在学生中引起激烈的讨论。经过画图、测量和计算,学生不仅答出“周长不一相等”,还能总结规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中,当长和宽相等时(即正方形),周长最小。”学生在学习中的“新发现”,又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某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3个班,每班有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有多少人?讲这道题时,先让学生按照例题的形式,只把名词和一些语言变一下,学生们觉得这很简单,也很有意思。有意思本身就是兴趣的开始。当学生把题目改动完之后,(改动的各不相同),先请几位学生把自己改动的题目读一遍。之后,我加以总结:“同学们真聪明,真会动脑筋,有的语言比例题的语言还好”。学生听后很高兴,课堂气氛出现了小高潮。随后我话锋一转,题改动很好,那如何来计算呢?学生随着老师的讲解,在兴趣的趋使下,思维随着例题数的变化,不断地升华,最后达到掌握这类题目的特点和解法,使学生由半独立,由理解新知识到消化新知识的目的。

5.提供师生协同学习的机会

人际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班级中存在着—些非正式团体,人际智能有利于这些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采用可小组讨论学习的方法,每组56人,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一般要求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轮流当讨论小组长,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而我则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讨论,在启发引导的同时,得到了及时的反馈,修正后来的课堂教学。

例如:要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课前就让学生制作了不同尺寸的小棒,上课时,分小组让学生用这些小棒搭成三角形,并分成三角形和不能搭成三角形两大类,记录每次三根小棒的厘米数,同时要求学生思考搭成的三角形与3根小棒的长短关系,操作结束,学生小组讨论,得不出结论可以与其他小组交流,共同探讨总结,直到认识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用这种学习方式,教学效果比较好,各小组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好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以便自然地发挥协同学习的作用。

人际智能的核心是留意自己和他人差别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由学生通过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长的分析,自行分工、把握进展速度。建立了合作小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此时的学习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一种责任感。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可以帮助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加法结合律》的新授课上,我安排的一个环节是讨论“加法结合律与加法交换律”的不同点,并要求归纳。和往常一样,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然后由同学向全班汇报结果。教室里很热闹,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激动地、大声地报告着他们的结论。小周是位腼腆的女孩子,平时不声不响的。今天我瞅见她时,发觉她的眼神流露着急切想发言的欲望,但急切中又蕴藏着一丝畏惧,是怕讲错?我不时地看她,她还是没有举手。该她发言,我给她鼓励的目光,示意她发言。她回答:“交换律是交换加数的位置,而结合律是加数的位置不动而顺序变了。”讲得多好!我马上表扬她:“你今天的发言很精彩,是质量高的。”她说:“我说的那么好,是通过小组的帮助。”通过这种有意义的合作,在小组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6、  多元智能对数学课堂内外进行练习拓展

随着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数学课堂正逐渐形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可喜局面。但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并没有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数学课堂作业依然沿袭着巩固、掌握知识这一传统的学习途径。所以,本着教育的“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成长”的目标,我们必须反思作业观,反思智力观,理解多元智力的结构,以期通过对于数学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各个方面智能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作业的设计和布置:

(1)       四人小组合作,收集统计对象在某一时间内的有关数据;

(2)       利用所收集的有效数据制作一幅条形统计图;

(3)       从统计图中你获得哪些不同的信息?

这三道题层次坡度明显,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收集、整理再到分析给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同时从设计上看也符合学生由“观察”到“吸收”到“表达”的认识过程。另一方面,从多元智能角度而言,作业(1)侧重的是对学生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作业2侧重的是数学逻辑智能的培养;作业3侧重的是对于学生语言智能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的作业设计:

(1)       制作一个你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解剖图,想想它是怎么组成的?

(2)       通过观察比较,说一说长方体和立方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作业(1)的目的是侧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作业(2)的目的侧重的是培养学生自然观察智能和语言智能。

清代教育家颜元在《总论诸儒家学》中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同样道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优化作业设计,提倡“习行之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各项智能和谐全面的发展。

从总体上讲,我们应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材观和评价观,结合我们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利用多元智能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方面要求教师懂得,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阐述”和表现,应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体现教学策略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同时要求我们也要注意普遍关照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都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同时也起到弥补智能弱项的目的。多元智能理论己经深入到我们的学习和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再不只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   沈致隆.新华出版社,.2004

2、《学术交流》.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严明. 2005.6

3、《课堂中的多元智能》.阿姆斯特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智能结构》.加德纳.  1990

5、《教育评价学》.陈玉琨.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
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汾阳中学《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中期小结报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报告
素质型优质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