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左宗棠的崛起离不开五个贵人的扶持

左宗棠是晚清中兴四将、中兴四名臣之一,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其“内清四境,外援五省”,随后编练楚军,镇压太平天国,开展洋务运动,并收复新疆,其功勋直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称道。而在左宗棠的成名之路上离不开几个“伯乐”的知遇之恩。

父亲春航公的启蒙

左宗棠的父亲名观澜,字晏臣,又号春航,也是秀才(县学生),因为家贫,祖先传下数十亩薄田,不足以供养9口之家,他终年在外开馆授徒。塾师的收入微薄,平时仅能维持温饱,遇到荒年,粮食就买不起了,余夫人只得用糠屑作饼给家人充饥。虽然是一户读书人家,过的却是最底层的生活。

左宗棠6岁开始读《论语》和《孟子》。他接受能力很强,每天早早就背诵完功课,于是蹦蹦跳跳地到各处玩耍,有时还遛到哥哥们身旁,听听父亲讲课。因为是父亲宠爱的幼子,哥哥和同学们都让他几分。春航公也不大管他。他在书馆里愈加得意洋洋,有一个和他同岁的同学,叫左世望(字叔豫),是长沙人,和他就大不一样了。左世望字写得不好,左观澜督责他很严,他整天伏案写字,目不旁视,战战兢兢,眼里还含着泪水。左宗棠在一旁看着,很同情他。对他勤学苦练,也很佩服。左世望后来文章写得很好,但是考试不得意,只作了一名训导小官,几十年后左宗棠和他仍互通音信。

展开剩余91%

左宗棠在19岁前,一直和哥哥跟随父亲读书。左观澜对两个哥哥督责很严,他们读书都很勤奋,尤其是二哥左宗植学习优异,12岁就中了秀才。隔了3年,大哥左宗械也考中秀才。左宗棠9岁开始学作制艺(八股文),也读些历史书。他很仰慕古代那些有成就、有节气的人物。他从小就自高自大,喜欢开玩笑、说大话,自认为天下事没有什么不可以办到的。

十四五岁时,他作文熟练了,自以为八股文写得很好。他的笔下快捷,每当完成一篇文章,就自己夸耀一番,还拿给同学看。同学们看到他的稚态,也不和他争论,只是微笑不语。他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觉得很可笑,但也很有趣。

左观澜辛苦了一生,还欠了一身债。他经受不了接连丧子、丧妻的痛苦,道光十年(1830年),即余夫人逝世后2年多,也在长沙病逝。他和余夫人都只活了53岁。

贺氏兄弟的知遇之恩

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字耦耕,因母亲去世回籍。清朝规矩,父母亲去世,作官的给假一年,回原籍居丧,名为“丁忧”。贺长龄是《皇朝经世文编》的主编,这本书收集了清初至当时有关“经世致用”的文章,如地理、水利、军事、农业、海事(海外各国情况)等,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

贺长龄

左宗棠早几年就已经注意地理、军事等实用的学问了,对贺长龄仰慕已久。因此去向他求教。贺长龄也很喜欢这个年轻人。贺长龄藏书很多,无论什么书,他都愿借给左宗棠。有些书藏在楼上,他不顾上了年纪,总是亲自上楼替左宗棠取书,爬上爬下,不辞辛苦。左宗棠“每向取书册,贺长龄必亲自梯楼取书,数数登降,不以为烦”。

左宗棠每次还书给他,他还一定要“问其所得,互相考订,孜孜龂龂,无稍倦厌”。虽然年龄和地位相差悬殊,但他待左宗棠既和待学生那样循循善诱,又如朋友间互相切磋。他对左宗棠频频来借书丝毫也不厌烦。

左宗棠喜欢读书,但没有钱买书,跟随贺长龄读了不少书,而且也跟他学到许多东西。贺长龄是嘉庆、道光两朝名臣,道德学问为世所重。他为什么这样器重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呢?

原来他和左宗棠交谈几次之后,发现他年纪虽轻,见识却极不平凡,便“以国士见待”。贺长龄对左宗棠说:“天下方有乏才之叹,幸无苟且小就,自限其成。”后来左宗棠常记着贺长龄这句话、他多年隐居在农村,以耕读为生并自娱,没有去干那些卑琐的小官职,也谢绝过许多次友人的邀请。

贺长龄居丧一年后,回原任去了。他离长沙后,一直没有忘记这位杰出的年轻朋友。6年后他当了贵州巡抚,曾几次写信邀请左宗棠去贵州和他共事。因为知道左宗棠家贫,说要用重金礼聘。

那时左宗棠已接受在陶澍家中教其孤子之约,因而辞谢了他的邀请。

贺长龄离长沙后,他的弟弟贺熙龄(字蔗农)仍留在长沙。贺熙龄也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他原任湖北学政,也因丁忧在家,长沙城南书院就请他主持讲席。城南书院是长沙三大书院之一,很有些名气。左宗棠由贺长龄介绍进去。他一是慕贺熙龄的名去读书,另外也是为了得到一点膏火费,以维持生活。贺熙龄就是左宗棠一生中惟一的一位老师了。贺熙龄教学生的方针与一般人不同,他不重视八股文,和哥哥贺长龄一样,注重“经世致用”的实学。

左宗棠

他用汉宋以来实学家的著作教学生,这正符合左宗棠的志趣。贺熙龄也和贺长龄一样,特别看重左宗棠。后来他在一篇题赞左宗棠祖父松野公画像的文章《左斐中像赞》中,还提到他这个得意学生,说“左子季高,少从余游,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察其进退言论,则循循然有规矩,而不敢有所放轶也。余已心异之。”

左宗棠也十分敬爱这位老师,他自称从学10年,实际上他只从读了一年。贺熙龄在长沙住了9年,左宗棠经常不在长沙,但他常和老师通信,既讨论学习,也谈论国家大事,有什么学习上的成就,必向贺熙龄汇报。遇有牢骚苦闷,也向老师宣泄。

十年如一日,二人之间感情深厚,既是师生,又如朋友一般。

左宗棠在城南书院时,还结识了一些朋友和同学,如罗泽南(罗山)、丁叙忠(秩臣)、邓显鹤(湘皋)、邹叔绩(汉勋)等,都是志同道合之士。他们都不注重八股文和词章利禄,而专讲求实用之学。如罗泽南,当时就很有些名气,以后又成为湘军著名将领。

成名贵人——陶澍

道光十七年(1837年)巡抚吴荣光邀请七次考第一的得意门生左宗棠,到醴陵泳江书院当山长。书院招收青少年和儿童,每人给少许膏火费。山长相当于现在中小学校长兼主任教师,待遇菲薄。书院很穷,经常请不到教师,宗棠不在乎生活清苦,对教学抓得很紧,管理严格,他发给每个学生一本日记,命他们将所学功课随时记载。太阳落山后,将学院大门上锁,他亲自查阅功课,奖勤罚懒,对不用功和说假话的学生,就停发膏火费,用它奖给潜心苦读的人。学生进步很快。

陶澍

他在书院那年,遇到了一位大人物——两江总督陶澍。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道光两朝名臣。他在两江任上办理盐务、漕运、水利等,为地方作过许多好事。他手下有许多能人,如林则徐、贺长龄、贺熙龄、胡林翼等。林则徐任江苏布政使时,屡受陶的提拔,升任巡抚,陶还保荐林则徐之才可当两江总督。

如果不是他的提拔,林则徐可能出不了头,近代史可能又是一番模样。所以单凭这点,陶澍也确是历史有功人物。陶澍是爱才的人,就命请来左宗棠见见。知县赶紧去找左宗棠,通知他陶宫保请去会见:宗棠素性直、倨傲,从来不阿附权贵,奔竞干谒,他回答说:“他作他的总督,我作我的山长,他想见我,他来看我好了。我又无求于他,为何要去见他?”知县劝了几次也无用,知道他的犟脾气,只得回去禀报陶澍。陶公是极为宽厚的人,即改容亲往书院,二人虽然地位悬殊,一见却极为投机。第二天宗棠才到行馆回拜。

陶澍和左宗棠纵论古今大事,谈到晚上,还留他在行馆住一宿。陶澍赏识左宗棠是位“奇才”,他得知左宗棠次年将赴京会试,临别时再三嘱咐:“会试毕,不论中与不中,务必绕道南京,来督署衙门盘桓几天。”陶澍对左宗棠能不能考中进士并不在意。即使左宗棠不中进士,依然是一位值得爱惜的人才,陶澍本来就是一位注重实学的人。

次年左宗棠会试又落第,秋天回家时就绕道南京,拜会了陶澍。陶澍留他在总督署中住了几天。陶澍虽然公务很忙,但有暇就来看左宗棠,无所不谈。临别时,他提出要和左宗棠结为姻亲,他的幼子陶桄(字少云)年方6岁,左宗棠长女孝瑜5岁,二人年龄相当。当时陶澍是名倾天下的总督,又比左宗棠年长很多,而左宗棠是乡村塾师落第举子,无论在年龄、资望、门第等方面都相差悬殊。

左宗棠认为“齐大非偶”,辞谢了陶公。陶澍说:“君毋然,君他日功名,必在老夫上。吾老而子幼,不及睹其成立,欲以教诲累君,且将以家事相付托也。”宗棠还是推辞、因为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中,门第悬殊的婚姻常会带来不愉快的后果。陶澍只得作罢。但是他的识人之明和打破旧俗、偏见的勇气,实在是少有的。

这次是左陶第二次会见,也是最后一次。虽然只会见两次,但交情之深,却古今罕有。第二年陶澍死于南京任所。家眷回到湖南家乡后,贺熙龄写信给左宗棠,要他去安化陶家教孤子陶桄读书。熙龄是陶的亲戚,又是左宗棠的老师,左宗棠于是遵命到安化小淹陶家坐馆,一去前后有8年之久。

陶家藏书很多,还有清朝宪章和陶澍的奏疏、书信等。宗棠在教课之余,遍览了所有图书文献,对世事的了解、政治的得失,又有了很多的收获,对他后来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林则徐——收复新疆的未雨绸缪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冬天,林则徐从云南回福建原籍,经过湖南。那年冬天十一月廿一日(1850年1月3日)林则徐的官船到达长沙,停靠湘江岸边。湖南文武官员知道这个消息后,都纷纷来拜会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臣。林则徐却想起了一个人。他即刻命从人到湘阴县柳庄专请左宗棠来长沙一会。当江岸上轿马纷纷攘攘之际,林则徐看到从人递上一张大红拜帖,上写“湖南举人左宗棠”,赶忙叫“快请”,同时吩咐对其他来客一概挡驾。

湘江夜话

他亲自到船头迎候。左宗棠匆匆忙忙上船,走过跳板时,大概是因为心情紧张,一脚踏空,落入水中,从人赶忙扶起。同进舟舱盥洗更衣,两人就畅谈起来。天色已晚,林则徐命将官船乘着湘江乱流,驶到西岸岳麓山下一个僻静处停泊。舟中掌起灯,摆上酒,二人一面喝酒,一面纵谈天下古今大事,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了一夜。

这一幅“湘江夜话图”,一方是年逾花甲、名满天下,因为爱国而遭逢失败、挫折的退职总督,一方是年方37岁的落拓举人,因为爱国而满腔热情、满腹才华无处施展的“湘上农人”。

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积累的全部资料送给左宗棠,包括地理边防以及俄国的动态等。还对左宗棠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然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这是左宗棠第一次会见林则徐,也是唯一的一次。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后来在左宗棠收复西北,经营新疆,抗击英、俄、法列强的事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胡林翼——一生真知己

太平军兴后,左宗棠从最初隐居山中,直到参与湘幕,经历了一番曲折。他本意“隐姓埋名”,不问世事,在众多亲友邀劝之下,终于为“保卫桑梓”而出山。即使出山后,他仍然想抽身引退,匿迹荒山,在同时人中是仅见,也可见他思想深处自有想法。

在邀劝推荐他的众多亲友和官员中,有二哥宗植、友人胡林翼、曾国藩、江忠源、罗泽南、王柏心,地方大员张亮基、骆秉章,京官宗稷辰、潘祖荫等,他终于出山,真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的光景。其中,胡林翼是推动他出山最热心、积极,最有影响的一位。

胡林翼

胡林翼是怎样一个人呢?在中国近代史上,他的名声远低于曾国藩、左宗棠,可能因他去世较早。有些人以为他一生只作了一件大事:镇压太平军。实际上,他是有功于中国近代史的人。他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称中兴四将。他是一个才华横溢、胆识过人的人,对人和事都有独特和深刻的看法。

他尤其重视人才的发掘,人称他“荐贤满天下”。在他推荐的众多人才中,有两位杰出人物:林徐和左宗棠。如果不是他的极力推荐,林则徐和左宗棠可能是另一番命运,近代史也将改写。

胡林翼和左宗棠关系很深。他们是世交、同学、好友,又兼亲戚。而最重要的还是二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胡林翼的父亲云阁公(讳达源)与春航公同读书于长沙岳麓书院,感情执笃。嘉庆十七年六月胡林翼出生,四个月后,左宗棠也出生。二位父亲异常高兴,买酒对饮,互相庆贺。胡林翼和左宗棠都是贺熙龄的学生。

胡林翼信中称左宗棠为“丈”,左宗棠称他为“兄',彼此十分敬重。

左宗棠第一次会见胡林翼是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那年正月,他抵达京师参加会试。胡林翼住在父亲家中,云阁先生在当詹事。左宗棠来胡家拜访,二人一见就成为好友。二人谈论古今大政,臧否时事,对朝廷腐败,官吏无能,人民生活困苦,各地闹事。

左宗棠和胡林翼虽然是莫逆之交,但性格却又不全同。左宗棠自说是“刚而褊”,胡林翼是“通且介”。左宗棠考虑问题周密,性子太直,有什么话就说,也不管对象时间和地点。胡林翼告诫他:“虑事周密固然好,但太过分则反有害。论事太尽,话说得太绝都不好。说话宜不着边际。'

左宗棠对前面的意见心悦诚服,对最后一句则不以为然。当然,这又是处境不同,胡林翼已是官员,见了上司、下属,有时不免打打官腔,泛泛而谈这是应付仕途的手段,并非出自本心。

但是随着他们之间境遇差别已越来越大、左宗棠30余岁了,还蛰居在乡村,常自嗟迟暮,以为自己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出头了。看到天下大乱,就更加坚定了隐居山林的愿望。胡林翼是积极进取的人,坚决反对左宗棠隐居的消极打算,他尽了最大努力,决心要把左宗棠拉出来,在风雨飘摇的局势中,共同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胡林翼自认是左宗棠一生真知己,他对左宗棠了解很深,评价极高,亟盼宗棠摆脱困处山乡的窘境,投身到社会中来,一展才华和抱负。

可以说,左宗棠能够在纷乱的晚清横空出世,全赖一生能够遇到这五个贵人的襄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是清朝两江总督,影响了几十位湖南人才,却让左宗棠大呼“穷酸!穷酸!”
七荐左宗棠
陶澍是游荡在中国古代与近代的“冤魂”
围观 | 快来看看左宗棠的朋友圈中,都有哪些“大神”
拜谒陶澍墓
清朝陶澍发掘了多少人才:林则徐、左宗棠、胡林翼、魏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