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痛风集』伤寒大师陈亦人谈如何治“痛风”一病
伤寒大师陈亦人谈如何治“痛风”一病                                                             

陈亦人教授系全国著名伤寒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力倡“六经钤百病”,常言:“《伤寒论》非伤寒外感专书,是伤寒与杂病合论。六经辨证论治方法对临床各科多种疑难杂病,疗效显著。

近读大师《陈亦人医案医话》 一书,   见有治痛风一法,论述甚为详密,故录之如下,若有患病者能依法论治、解除病痛,亦为大师精神的一次光扬!

痛风系由嘌呤代谢紊乱所致之疾病,常因尿酸盐的沉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病情顽固,治疗颇为棘手。若尿酸盐在肾脏沉积,则可导致痛风性肾病、肾结石及急性梗阻性肾病等,引起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最终形成不可逆性病变,致患者死亡。

痛风中医虽无此名,但因其常常引导起患者关节部位红、肿、热、痛等症状,属中医学之痹证范畴,尤与热痹较多吻合。观今文献对热痹之论,多主张伴见有一派全身气分症状,如《证因脉治·痹证论·热痹》篇曰:“热痹之证,肌肉热极,唇口干燥,筋骨痛不可按。”可见,诊断热痹的主要指征在于“肌肉热极,唇口干燥”。受此影响,今医临床亦常以伴见症为着眼点来区分痹证之痛(寒)痹、行(风)痹、着(湿)痹与热痹,如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内科学》六版所列热痹之证为“关节疼痛,灼热红肿,发热,口渴,烦躁不安,汗出,恶风,舌红,苔黄燥,脉滑数”等,将全身阳明气分证列为必备之证,因此在治疗上,以白虎桂枝汤为代表方,尽管方剂分析亦有加减,但终显单一,是故临床用治痛风效果并不理想。

细审痛风一病,机因相当复杂,首先,该病初期多由热、湿、痰、瘀相互胶结,阻于局部,故而全身壮热、口渴、汗出、烦躁之症往往不甚明显。若湿热相结,阻于关节,久则生痰化瘀,阻滞经络,凝闭气血。胶痰顽固,一遇外邪,内外相招,即时而发,故单纯清热通络,则痰瘀不去,若一味甘寒清气,久则必伤正气,于病无补。再则,因本病反复不愈,常合毒气,毒邪致病,初在气分,久必入络伤营动血,从而导致气营俱病。若不知清营,毒终难即去。况该病常经年累月,久久不已,易形成脏痹,最为常见者为肾脏损害,出现关格之疾。

由是观之,痛风之机确有其殊,故其治疗,当依其病机,采取相应措施,杂合以治,以清化通阳凉营为基本大法。清则为清热、解毒、利湿之谓,采用相应药物,以除湿热毒邪。化乃化痰、化瘀之举,即使用化痰活血之品,以蠲胶痰,除瘀滞,利血脉,缓筋急。通阳亦是本病治疗的又一用,其实,就本病而言,热、湿、痰、瘀诸邪结于局部,不仅痹阻气血,且常痹阻阳气,阳气一郁,经络闭塞更甚,故采用通阳之品,可使络通痹开,有助于邪散病解,此其一;其二,通阳之品多具辛散之性,用之不仅可通利血脉,且合“火郁发之”之理,使火邪尽快消散;其三,清法过甚,易伤阳气,且该病病程较长,正气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故佐以通阳之品,有助于正气恢复,且久服无弊。凉营之法亦为治疗本病之常法,因邪热痰浊久瘀经脉,窜入营分,常使关节局部红肿疼痛,入夜尤甚,故当凉营解毒,以防邪毒深入,内舍于脏。营血毒解,则上症可除,肾毒得消也。痛风病情顽固,因机复杂,鉴此,临证之时,当随机佐入相应药物,疗效方佳,尤需照顾肾脏,以防湿热痰瘀流窜肾脏,积毒为害。现举验两则,以示其治。

1996年8月14日,曾治南京某大学教授李某,男,66岁。患痛风6年,6年前出现双下肢关节,时轻时重,曾数次住院,中西药迭进。疼痛也未根除,轻时痛可忍耐,重时需服止痛剂始能勉强忍受。此次已剧痛两个月,经服止痛药亦不能缓解而来诊。现症:双下肢大、小关节均疼痛,尤以左下肢为甚,夜间增剧,关节轻度红肿,足肿时轻时甚,按之凹陷,屈伸不利,坐卧久时则不能活动,必须缓慢运动良久,始能勉强行走。舌尖边绛紫,苔薄腻,脉平。斯证系由久病湿滞热郁、痰瘀阻络而致。

治宜化痰瘀、清湿热、通郁阳,略佐凉营。

处方:木防己10g,生石膏30g,杭白芍30g,炙甘草6g,牡蛎15g,粉葛根15g,板蓝根15g,炒薏苡仁15g,桃仁泥10g,赤茯苓15g,嫩桂枝3g,怀牛膝10g。7剂,日1剂,水煎服。

6月21日复诊:服上药后疼痛减轻,止痛片已停,足肿显消。药入颇效,连服3周,疼痛全消,红肿尽退,行走自如。1年后患者前来告知,痛风病一直未再复发。

本例患者患痛风6年,疼痛持续存在,观其证,析其因,系风、湿、热、痰、瘀俱重,气营俱病,经脉闭阻,络脉拘急,毒热内结使然。

故以木防己、生石膏、板蓝根、炒薏苡仁清热利湿,解毒消散;以牡蛎、赤茯岭化痰开结;桃仁泥活血化瘀,配白芍、板蓝根清解营血热毒;白芍、甘草、葛根缓急止痛,和络疏经;赤茯苓、怀牛膝利湿固肾,以防诸邪入肾,戕络开滞;佐以桂枝,辛散通阳,畅达经脉。另桂枝与葛根相配,通阳升阳,疏络开滞;与怀牛膝相伍能调肾之阴阳,以防损伤脏脏,有“未病先防”,“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合于赤茯苓,有通阳化气,利水除湿之妙,以消下肢浮肿,急开肾关,使水从小便去;配炒薏苡仁、木防己,可使中焦脾机运转,湿去痰孤,以绝生痰之源。且是组药物又可开玄府,除湿气,湿去热单,分而治之。全方清热解毒,化瘀祛痰,除湿通阳,滋阴和阳,气营双解,故守法服用,终获良效。

1998年7月14日曾治蒋某,男,62岁。患痛风十余年,迭服中西药物乏效,双肿跟红肿,不能着地,查左足跟部有红肿硬块,压之痛甚,舌边尖稍红,苔薄,脉平。

证属湿热之羁,深入气营,脉络闭结,阳气失展所致。故拟凉营清气,和络通阳法。

处方:木防己10g,生地30g,生石膏30g,杭白芍30g,粉甘草6g,忍冬藤15g,黑山栀10g,桂枝6g,怀牛膝10g,仙灵脾10g,牡蛎15g。7剂,日1剂,水煎服。

7月22日复诊:服上药后足跟痛显减,红肿消失,又添咽痛。

略增清解利咽之品,原方加射干10g,再进7剂。药后诸症消失。嘱其再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本例患者症状无多,据其足跟红肿疼痛日久不除,断为湿热瘀阻,气营毒热,阳气失展,故以木防己、生石膏、黑山栀清热解毒,除湿定痛,以解气分热毒;生地、杭白芍、怀牛膝深入营血,配以黑山栀以凉营解毒;两清气营毒热,以治其本。且白芍、甘草、忍冬藤、怀牛膝可缓急止痛,化瘀滞,利经络,通利血脉关节。牡蛎软坚、散结、化痰,合桂枝、忍冬藤等,通利关节经络。桂枝、仙灵脾通阳解毒,配以怀牛藤、生地等,可两调肾之阴阳,以固肾本,促肾化,使水湿之邪从下而排。

所疑者,复诊之时,患者新增咽痛一症,若按一般而论,本症局部红肿疼痛,属热无疑,而方中又用桂枝、仙灵脾,恐系该热药所为,若为无经验者,恐早去二味矣。仔细分析,此咽痛当属新疾,与桂枝等无涉,故随机佐入射干,照服原方,终获良效。若胶柱于该证为热,不敢投放桂枝、仙灵脾等,则阳气不通,经络仍痹,虽迭进凉解,其效亦微,故久病痛风,当知通阳是治疗之关键。况仙灵脾一味,虽可通阳,但并无助邪火之虞,相反,具有解毒之功,其通络作用甚为可靠,临证之时,不仅久病痛风者用之,其他痹证、痿证久不愈者,亦常遣之,每有良效。

如上所述,痛风一证,当依其基本病机,采取清热、利湿、化痰、祛瘀、通阳、凉营之法,至于热、湿、痰、瘀孰轻孰重,当据临证病情而定,治法亦应相应调整,使各法之间与病机相合,由于本病病程日久,常夹杂有其他病机者,可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随症加减。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入门丨经方大家黄煌教授40年研究心得之麻黄汤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6条
风寒感冒桂枝汤证的深层次理解-《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7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金匮要略》论风论痹一条修正
水液代谢第一方五苓散临床备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