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糖尿病』聪明就医

糖尿病患者看病前应掌握哪些常识?

张大夫,我是一个农民工,最近总感到口渴乏力,到医院看病医生说我是糖尿病。我按医生

的处方拿了药,用了几天就感觉口渴减轻了,身上也有劲了。但一停止用药,症状就又出现了。在我干活的工地附近有一家大医院,我想到那儿找个专家好好看看,可又有些犹豫。以前我曾去一家大医院看过病,但花了不少钱,费了不少时间,也没看好病。您能告诉我到医院看病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吗?

这位病人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具有普遍性。这里请大家记住下面几点,可以使你变被动为主动,看病时少走一些弯路。

  (1)到医院门诊大厅后,先看医生介绍牌,然后挂号看病。看糖尿病要挂“内分泌科”医的号。如果已经有了糖尿病并发症,如眼病、足病、肾病、心脏病、神经痛等,可同时再挂个相应科室的号。但不要只到其他科看并发症。糖尿病是常见病,一般内分泌科医生就可诊治,不必挂专家号,普通医生即可。看病数次,各种化验检查做了不少之后,或者治疗效果总不好时,再挂专家号。但一定要在受过正规训练的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范治疗。看病时不要相信不问不查,只卖药不看病的“医生”。

(2)不要迷信广告和名人,更不要被“根治”、“包治”及“突破世界水平”等诱惑。不要乱服个人配制的成分不明的药物,尽量服用国家批准的有正式说明书的药物。

  (3)就诊时记住带上病历和近期检查化验单。初诊或更换医院和医生时应购买新的病历本,并主动要求医生记录病历。请医生将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药物记录下来,写明用药方法和用药量,并将自己的检查化验单保存好。

  (4)克服轻视化验检查,只重视吃药的思想,必要的检查一定要做。因为必要的检查和化验(比如糖尿病患者要经常查血糖)是我们看病的眼睛,没有眼睛,盲人骑瞎马就会走错路,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观察,必须检查空腹和饭后2小时的血糖。为了明确诊断,有的放矢,尽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还应遵医生嘱咐做其他相关的检查。

  (5)相对固定医生。选择工作负责、作风正派的医生,服从医嘱。不要过频更换医生和药物,不要自做主张随便停止治疗,更不要道听途说,杂乱服药。要经常和医生联系,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6)不要为了节省挂号费而不看病只买药,一个药方吃到底。病情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1周看一次门诊。病情较稳定的患者,也应半个月或1个月看一次门诊。要想控制病情不发展,必须医患合作,终身治疗。半年不看病或治疗不力的糖尿病患者,病情肯定要向坏处发展。一旦病情恶化,多种并发症缠身,再花更多的钱也是事倍功半,甚至会人财两空,所以不要因小失大。

治疗糖尿病看中医好还是看西医好?

  我母亲最近检查发现得了糖尿病。老人家相信中医,说中医治本,中药又不会有副作用,用着放心,所以只肯用中药治疗。老人家还说西药毒副作用大,而且不治本,俨然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倒让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有些不知如何是好了。我觉得西医是现代科学,至少很多西药降血

糖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我不是大夫,在老人家面前说话显然没有权威性。所以,想问一问张大

,治疗糖尿病,到底是看中医好,还是看西医好?

糖尿病的治疗以中西医结合效果最好。

治疗糖尿病的西药药理作用明确:胰岛素可以迅速降低血糖;磺脲类药(优降糖等)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双胍类药(二甲双胍等)既可以促进糖的利用,又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节约胰岛素的作用;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倍欣、卡博平等)可阻止葡萄糖的吸收。这些西药降糖作用肯定,药理作用清楚,是优于中药的地方。西药降糖的最大缺点是作用单一,单向,维持时间短,并有可能伤及肝肾等内脏器官。作用单一,就是分工明确,谁也代替不了谁。如果联合作业,就要二联、三联或四联,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而且药物多,用法复杂,病人难掌握。单向,就是西药只管降血糖,而不知适可而止,用药不当就会造成低血糖,甚至会危及生命。用药过量反复发生低血糖,又会造成更顽固的高血糖,增加治疗的难度。作用时间短,就要坚持不断服药,才能保持降糖效果,少服一次药,就有可能使血糖回升。许多降糖西药在降糖的同时,还易伤及肝肾,肝肾已有严重损伤的病人,应该慎用或忌用。有些药对少数人还有发生皮肤过敏的副作用等。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2000多年的经验,其优势在于整体调整,辨证论治。中医治病强调阴阳平衡,整体调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可以对人体内分泌代谢功能起到双向调节作用。有些中药既可以使高血糖降下来,又可使低血糖恢复正常,无造成低血糖的危险。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病人不同的体质、病症,甚至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季节气候,采取不同的治法和方药。因人而异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不同病人的不同症状。

    中药本身也有很多优势:①中药多为动植物有机体,成分接近人类的食物,较化学合成的西药毒副作用小,使用比较安全,一般不会严重损伤内脏,对肝肾等严重并发症治疗基本无禁忌(不是绝对的)。②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和方剂十分丰富,对新药开发和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较多的选择余地。③中药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扶正祛邪,巩固长期疗效。④现代研究发现,许多中草药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锌、铬等,还含有丰富的植物纤维,对控制血糖有确切的作用。有些中药还有类似胰岛素样的作用。有资料报道,能降血糖的中药有上百种,它们的作用可能是综合的,兼有多种西药的作用,而且多数作用温和,没有产生低血糖的副作用。但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最大的缺点是降糖作用太温和,起效太慢。对显著的高血糖,以及出现酮症等急性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单独使用中药,有可能贻误病情,这也是事实。所以中药也不是万无一失的神药。

    综上所述,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药体系,各有长短。治疗糖尿病,中西医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取得更好更持久的疗效,可以用西药直接降血糖,中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增强体质、巩固降糖效果上发挥作用。所以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选择。

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我母亲最近身体不太舒服,常常感觉到口渴,乏力,人也有些消瘦,因为我外公患有糖尿病,所以我们都劝她去医院化验一下血糖。但我母亲不愿意去抽血化验,想去看中医,说中医不用抽血化验,只要一摸脉,就能看透病。张大夫,中医看病真的这么神吗?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有文字记载并形成理论体系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医学的保健功能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多人把中医看得十分神秘,以为中医看病只要一摸脉,病人不用开口,不需化验检查,医生就会看透病人的五脏六腑,断病开药,药到病除。还有人认为有真本事的老中医,看病比X线都准,其实这是对中医看病的误解。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是可以验证说明的。但中医学又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其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科学和辨证思维的内涵,没有深入学习和长期实践体验,很难掌握,更难在人群中普及。有些人利用人们知识中的盲区,打着中医中药的招牌,大肆从各种病人身

上捞钱,已成一种社会公害。

  中西医看病基本过程是一样的,都要经过调查(收集资料)、诊断(分析判断)、治疗(去除病因或对症治疗)三步曲,缺一不可。

中医看病的第一步是要调查研究,也就是要运用“望、闻、问、切”的调查手段收集与疾病有关的一切信息。“切诊”属于触诊,包括摸脉和触摸肌肤温度、湿度、有无压疼等;“闻诊”实含嗅、听两诊,即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望诊”包括看病人的气色、神态、行动状态等;“问诊”则内容更为广泛,更有人情味,中医并非只是头痛问头,足痛问足,而是全面详细地了解病人全身生理状态是否正常,病人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等都是医生需要了解的情况,都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中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才能确定治法和用药。望诊和闻诊不易被患者发现,问诊问得又很自然亲切,患者又在不知不觉中回答了医生,只有切脉最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奇,故被夸大了在诊病中的作用,使人们对中医看病有一种神秘感。确实,中医通过切脉可以诊断许多疾病,如心律不齐、高血压、感冒、疼痛、头晕、乏力、消化不良、失眠、妊娠等,但必须与其他三诊结合,才能做最后的诊断。诊病的过程中还要去伪存真,或舍症存脉,或舍脉存症。所以,切脉并不是中医唯一的诊查手段。总之四诊(实则是问、望、触、嗅、听五诊)合参才能断病用药,单一的切脉并不是万能的。有的病人看中医,只让医生摸脉,不肯回答医生的问题,只想考考医生的本事,这种做法很不利于治病,吃亏的是病人自己。疾病证据收集不全,诊疗质量肯定受影响,所以就诊时应积极配合医生,尽量提供充分的诊病资料,才对治病有利。

    第二步是诊断。医生在充分收集信息之后,利用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对证据的分析,得出疾病的诊断,即病人患的是什么病。简单的常见病,一般可以很快诊断,短者数分钟,长者数天,便可以明确诊断。但很多复杂的疾病,往往多方检查,数月数年也未能明确诊断的疾病也是常见的,这些疾病又称之为“疑难病”。“疑难病”即难诊或难治之病。作为病人,如果医生认真为自己看病并做了必要的检查,还是不能明确诊断,可以再找其他医生会诊或到上一级大医院转诊,进一步明确诊断。但不要急躁,也不要埋怨医生或与医生发生矛盾,要知道看病犹如破案,警察和侦探破案的能力有高低之别,不同的医生诊病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公安局有破不了的案子,医院有诊断不清的疾病,这都是正常的。医生医术再高明,也有诊不清治不了的疾病,不要指望医生个个都是神仙,只要到了医院,所有的痛苦都可以一笔勾销。医生不是上帝,也不是占卦算命的先生,医生只是掌握了一定医学知识的人,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医生也有不知不能的时候。就像世上的案子,即使名探福尔摩斯在世,也不会100%破案。对于弄不清的疾病,医生有时会先选一个最大的嫌疑犯,即估计最有可能的疾病,

进行试探性治疗,如果有效,也可以作为确诊的依据,这种方法又叫做“诊断性治疗”,这也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诊断方法。

第三步是治疗。医生根据对疾病的诊断,确定治疗方案,用药物和非药物的方法阻断疾病的过程,使疾病转向痊愈。临床治病,一般有“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种方法。诊断明确的疾病,可以病因治疗,也可以配合对症治疗。有些疾病即使是明确了诊断,知道是什么病,现有的科技水平也无法有效地进行病因治疗,因此主要是对症治疗。比如一般的感冒,合理的

病因治疗应该是抗病毒治疗,但特效抗病毒的西药很少,有许多中药既有一定的抗病毒和抗菌的作用,可用于病因治疗;但同时又有解热止痛、抗过敏、缓解症状的作用,通过对症治疗,可以缓解感冒的诸多不适症状。所以,治疗感冒可以用中药进行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兼顾,也可以用西药解热镇痛、止咳化痰、抗过敏等,先把病人的不适缓解再说,哪怕是临时解决痛苦也行。患者痛苦解除了,依靠自身的免疫力也可以把病毒消灭。

“对症治疗”的内涵也是相对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在临床常常是结合运用的,且以对症治疗临床最为常用。对于诊断不清的病人,当然只能是对症治疗,不过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继续收集证据,争取早日明确诊断。也可按怀疑的疾病进行试探性的病因治疗,这种治疗又称为“诊断性治疗”,如果效果好,也是支持诊断的有力证据。如果无效,则不支持诊断,就需

要换个思路调整治疗方案。治疗时,病人的依从与配合非常重要,比如糖尿病患者需要用降糖药,而不同的药物又有不同的服药方法,有的要饭前用,有的要饭后用,有的要嚼服,有的要吞服,有的每天服1,有的每天服3次或2,这就需要病人的配合。只有遵医嘱认真按时服药,认真按照正确的服用方法用药,才能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病人还应该定期复诊,及时向医生如实通报病情变化,这样才能使医生客观准确地判断药物的疗效,准确用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肾虚与肾衰是不是一回事?

我是个糖尿病患者,近半年经常失眠,性生活过不好,有阳痿早泄的症状。大夫说像我这种情况是因为“肾虚”的缘故。我知道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好可以导致并发症“肾衰”。张大夫,不知肾虚和肾衰是不是一回事?

许多患者把“肾虚”与“肾衰”视为一种病,上医院看病挂错号找错医生的事常有发生,其实二者完全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前者是中医病名,指的是中医的肾虚证,多属慢性不会危及生命的功能性疾病和神经内分泌代谢病;后者是现代医学(西医)肾功能衰竭的简称,指的是肾脏(现代解剖学的肾脏)的泌尿功能丧失,体内代谢的废物和毒素不能排出造成的一种已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状态,多属于泌尿系统疾病或其他疾病造成的肾脏损伤后期,若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会要命的。

  西医的肾脏十分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有明确的形态和生理作用。肾脏负责泌尿,排出体内代谢废物,维持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维持正常生命的必要条件。肾衰是肾脏的排泄功能衰竭,造成体内代谢物质和毒素堆积,导致尿毒症。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需要请泌尿科的专家治疗。

中医是一种古老的医学,由于历史上条件的限制,解剖学未能发展,看病在很大程度上靠“司外揣内”的推理来认识内脏的生理功能。因此,中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的脏象学说把人体的生命现象归纳成一些系统,分属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中医认为肾脏是人的“先天之本”,人的体质强弱及遗传疾病都与肾有关。肾的功能有“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包括牙齿)、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包括性功能)、水的排泄、呼吸的正常维持,头发与骨骼的生长和强壮、精神充沛与头脑的聪明、耳朵的听觉灵敏及大小便的控制等均与肾的功能是否正常有关。上

述功能不足,即称之“肾虚”。中医肾虚证涉及的疾病很多,包括数十种西医的疾病,涉及精神及心理咨询科、神经科、内分泌科、泌尿科、呼吸科、心血管科、血液科、男科及妇科等。临床常见的肾虚证一般多属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系统功能障碍,只要出现体质虚弱、腰酸腿痛、性功能障碍、耳鸣耳聋、大小便失禁、失眠健忘等,都可辨证为肾虚证。肾虚又分肾气虚、肾阳虚及肾阴虚,各有不同的症状,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因此,上医院看病,应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挂号,不同的疾病须找不同的专家:骨质疏松症经常腰酸背痛,腿痛脚痛,甚至多发骨折,可看内分泌科和骨科;神经衰弱症可有体质虚弱,精力不足,失眠多梦和阳痿、遗精、早泄等性功能障碍,应看普通内科;西医的肾病和肾衰有贫血、水肿、腰腿疼痛者才应看泌尿肾病科。以上疾病均可按中医的肾虚证诊治。

  有许多肾虚证病人属于神经官能症和亚健康状态,运用补肾的中药治疗疗效很好。另外,由于性生活过度造成的腰酸背疼、遗精、阳痿、早泄、身体虚弱无力等,或先天体质差、性生活能力较弱,人们习惯称之为“肾亏”,可用中药治疗,如六味地黄丸补肾阴、金匮肾气丸补肾气、巴戟口服液补肾阳等。肾虚可分为肾阴虚、肾阳虚和肾气虚,各有不同的症状和相应的用药。如果不分阴阳虚实,盲目用药,则会适得其反,伤阴损阳,加重病情。药不对症,补药也会伤人。因此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选用药物。

总之,肾衰是西医的病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不治能要命。而肾虚或肾亏是中医的病名,大多属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疾病范畴,多与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代谢功能障碍等相关,一般不会在短期内危及生命安全。糖尿病患者多有乏力倦怠、体质虚弱、性功能下降的表现,中医也可以辨证为肾虚。另外,现代人对性生活的要求提高,治疗阳痿的补肾药物广告铺天盖地,但是要想改善性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最根本的是改善夫妻感情,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素质,治疗和控制好各种慢性病,单纯依靠服药提高性欲和性能力,是不可取的。阳痿的病因复杂,也不都是肾虚,还有其他可辨的病证。即使是肾虚证还有肾阴虚、肾气虚、肾阳虚之别,盲目服药,药不对症,可能会适得其反。许多补肾壮阳药只能短时间提高性欲,久用还有耗精伤肾之虞,那样就太得不偿失了。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到医院看病?

我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常到医院看病,经常遇到不同的医生,有的医生总是给我开很多化验

检查单,让我做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化验。我不懂医学,不知哪些单子是必须检查的,哪些单子是

可检查可不检查的。若这些检查都做太费事,花钱又太多,不做又怕耽误看病。张大夫,你说我

该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知道上医院看病,但看病的目的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其实,上医院就是要“查”病,这与上药店买药是不同的。患者应该清楚看病的目的,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如果怀疑糖尿病,则不仅要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饭后2小时血糖。只查空腹血糖,有可能漏诊;只查尿糖,即使是阳性,也不能确诊为糖尿病;只凭口渴、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而不查血糖和尿糖,更不能诊断糖尿病。

  经查血糖确诊了糖尿病,最好在未用药之前做些有助进一步诊断的化验检查,要有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意识。糖尿病很难早期发现,一旦临床确诊有糖尿病,实际病程至少有37年了。很多病人因为被糖尿病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肾病尿毒症、失明、疽、中风、末梢神经炎等,弄得痛苦不堪,直到非常严重的时候,才知道是糖尿病。所以,只有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阻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患者应半年体检一次,做胸透、B,查心电图、体重、尿常规、肝功能、血脂、血压、眼底等。眼底视网膜可以直接看到许多微小的血管,提供有关并发症的信息。糖尿病最易损害肾脏,应该经常检查尿常规,至少每月1,有条件者应半年查一次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早治疗。

  如果视物模糊,查眼底有助于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果出现手足麻木或疼痛,检查肌电图有助于确诊“末梢神经炎”;如果有颜面浮肿,要查肾功能、微量蛋白尿、血常规、尿常规及24小时尿蛋白和尿肌酐排泄率等,以确定有无肾病和肾功能损害(肾衰);如果胸闷心慌,动则气短,则应查心电图、彩超、胸片等,以了解有无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心衰);如果下肢发凉、疼痛、水肿、足趾发黑溃烂,应查肢体血流图,以确诊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和坏疽;如果明显消瘦、咳嗽、下午低烧,应拍胸片,查血沉、血常规,做结核菌素试验,可诊断肺部感染和肺结核;还有许多并发症,应听从医生的意见做相关的检查。

  总之,在医生的帮助下,通过必要的化验检查,搞清楚糖尿病的类型、有无并发症、疾病程度、适合用哪些药、不适合用哪些药,这才是我们到医院找医生看病的主要任务。不搞清这些问题,盲目用药,碰上运气好,用药后有效;运气不好,不仅白花钱,还耽误了病情。

糖尿病的治疗目的是什么?

  我先生患有糖尿病,经常上医院看病,他很相信医生,只要是医生开的药,都认真服用。但有不同的医生开的药不一样,搞得他不知该用谁的药才好。结果,常常是今天用王大夫的药,明天用李大夫的药。我说这样不可以,可他说反正医生开的都是治糖尿病的药,只要吃药就能治病,碰上高手就能治好。张大夫,您说他这样用药对吗?

  糖尿病一般来说是不能根治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让病人看病吃药,费劲治疗呢?因为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病,是一种呈慢性发展的全身性疾病,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疗,就会逐渐发展,损害患者的细胞、组织及器官,造成这些器官的功能障碍,继而发生多种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人残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糖尿病是一种既不能根治又不能不治的疾病。

  许多糖尿病患者也经常看病吃药,但是却不知治疗目的何在。有的人迷信广告宣传,一心想买灵丹妙药,根治糖尿病。结果不仅未能治好病,反而延误了病情,又失去了继续治疗的经济条件。有的人看病不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跟着感觉走,不能有效地阻止疾病的发展,白白浪费金钱。还有人一次化验血糖正常,就以为病好了,停止治疗,直到“糖尿病复发”才又找医生。也有人过分依赖医生,迷信吃药,以为只要吃药就是治病,结果却适得其反。糖尿病的治疗必须医患合作,才能有效。糖尿病人虽然不是医生,但正确地参与治疗,却是提高疗效的必要条件。糖尿病人应有合理的治疗目标,要努力学习糖尿病的科学知识,减少盲目性,提高治疗的自觉性,这是每个病人需要做,而且也是能够做到的事情。

    糖尿病人应该记住,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有三:第一,有效地控制血糖,使每天24小时血糖都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之内(空腹3.86.1mmol/L或饭后2小时3.87.8mmol/L),这是判断疗效和病情变化最直观的指标,也是阻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监测血糖十分重要,一般应每周1,不仅要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饭后2小时、晚饭前和临睡前的血糖,有条件者,还应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或半个月查一次糖化血清蛋白。这样才能较客观地反映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排除偶然因素。第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糖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代谢障碍和血液的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和伤害人体器官(血管、神经、眼、肾、心、脑、皮肤等)的正常功能,这是造成诸多并发症发生的基本原因。因此,除了必要的降糖药物外,结合用一些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改善代谢的药物,有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对阻止和延缓各种并发症发生是有利的。在这方面中药有其优势,许多中药都有综合改善代谢循环的作用,服用也比较安全,较少有损害肝脏或矫枉过正出现的低血糖或出血等副作用。有些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中汇糖脉康、活血通脉胶囊等,既能降血脂又能改善循环和代谢,对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很有好处。第三,已经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要在控制血糖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尽力阻止并发症的发展。并发症早期不易发现,到了晚期,也只能尽量减轻病人痛苦,努力延长生命而已。因此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阻止其恶化。在治疗并发症时,要注意糖尿病并发症治疗的特殊性,有些降压药物可能对血糖有不利的影响。治疗多种并发症,因用药较多,还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用药。另外,还要控制用药的种类,具体用药要听医生的意见。

    对于病情好转,血糖稳定后是否还要坚持服药这个问题要这样看:如果病人血糖控制较好,还要坚持用药,坚持检测血糖,坚持治疗;如果病较轻,血糖不太高,也可暂停药物治疗,但必须与医生保持联系,坚持经常检测血糖并做相关的检查,及时发现血糖变化,一旦发现血糖升高,应及时恢复药物治疗;停药期间必须用科学的饮食、合理的运动、规律的生活和心情舒畅等非药物疗法坚持治疗,否则难免病情反复。

糖尿病患者就医的期望值应该有多高?

我得糖尿病已经8年了,大医院、大专家看了不少,可总是离不开吃药,一停药,血糖就升高。我希望医生早日彻底治好我的糖尿病,可是医生说我期望值太高,无法满足我的要求。请问张大夫,难道我的要求真的是太高了吗

  有病上医院看病,期望着通过吃药打针,把病治好,而且治病除根,不再复发,这是一般患者的正常心态。但是,这种期望却未必能达到目的。不同的人对治病的期望值也有不同:有的人不了解现实的条件,对治疗的期望值太高,当现有的科技水平无法满足其要求时,就会由希望变为失望,由失望而绝望,最后丧失治疗的信心而放弃治疗;有些患者由于期望值与实际疗效距离太大,心中失望,加之医患沟通不足,引起医患纠纷;有人对治疗的期望值太低,缺少早诊断、早治疗的动力,缺少治病的积极性和信心,只是在太痛苦时买药对付一下,结果疾病由轻而重,最后弄得没法治疗。其实,早诊早治,在医生的帮助下,多数疾病是可以控制可以治好的。所以上医院看病,应有一个适度的期望值,不同的疾病,期望值也应有所不同。

  有些中老年朋友经常吃药打针,问及为什么要吃药打针,他们总是回答:为了治病。他们相信,药物肯定是疾病的克星,有病就要吃药打针,只要坚持吃药或打针,所有的疾病都能治好。但事实上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许多疾病即使用很多药物也是治不好的。有些疾病即使诊断明确,知道是什么病,也没有可用的药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科技在发展,人类的疾病也在不断增加和复杂化,虽然现在宇宙飞船已上了天,但现代医学的发展却远远跟不上人类健康需要的发展。遗憾的是,目前人类真正能够根治的疾病很少,许多疾病还是无法根治的。许多疾病现在还无治本之方,只能进行对症治疗,而无法进行病因治疗。许多疾病是既不能根治,又不能不治的疾病。药物是医生治病的武器,武器是有限的,疾病的变化是无常的,医生在同疾病打仗的过程中,打败仗也是经常的事情。尽管如此,有了病还是应该看医生,请医生帮助我们赶走病魔。要相信医生,相信医生开的药物,但是不要迷信,不要对医生和药物治病的期望值过高,对治病的目标要冷静和现实,才不会感到失望。任何药物都要通过人体起作用,消化吸收不好、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肝脏和肾脏功能减退等,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在人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药物只能起到帮助人体战胜疾病的作用,最终战胜病魔还是要靠患者自身免疫和康复的能力。所以说,医生和药物都不是万能的。

    一般来说,近期发生的急性病,可以希望在医生的帮助下很快治愈,如感冒发烧、急性胃肠炎等,只要用药和生活护理得当,是可以很快治愈的。但对那些慢性病、疑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风湿病、红斑狼疮等,期望值就要现实一些。还有那些甚至连诊断都弄不清的疾病,这些疾病或者缺少特异性的诊断标准,或者缺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这都是些现有的科技手段无法满足根治需要的疾病。但是,医生还是有办法控制疾病的,可以改善症状,使病情缓解,只是需要坚持长期治疗。延缓病情发展,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提高生存的质量,带病延年,是我们期望的目的。为了治病,医生和病人都要有长期抗战的精神准备,都要有耐心,不能怕麻烦,医患精诚合作,才能遏制病魔,战胜病魔。

怎样聪明就医?

  我患糖尿病已经10,看过的医生无数,吃过的药物可以堆成山,只要听说有治疗糖尿病的

好药和治疗仪器,我都买来吃买来用,可是我的病却越来越重,并发症接二连三地发生:先是视力下降,眼底出血,接着下肢浮肿,医生说我得了糖尿病肾病;最近我的左脚出现了溃疡,又得了

糖尿病坏疽,医生说弄不好得截肢。医生还批评我患病不早治,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张大夫,我不停地吃药、看病,结果却为什么是这样?

    这个病人确实令人同情。但我想告诉大家,吃药多花钱多,并不一定在走康复之路。不识路,走错路, 买错票,乘错车,不但到不了目的地,反而会越走越远。现在花钱不治病,甚至花钱买病的大有人在。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知和愚昧往往成为疾病的帮凶,使痛苦的患者雪上加霜。衣、食、住、行、医,是人们的五大基本消费。一辈子不生病,不与医生打交道的人很少,但现在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花钱看病,事与愿违的情况经常发生。对于许多中老年人来说,看病吃药是每日必做的功课,已成为生活的必需。然而,久病却未能成良医,病越治越重,最后落得人财两空,欲哭无泪。原因固然复杂,但就医行为不理智是其中很重要原因。要想做个聪明的就医者,就要记住以下几个诀窍:

  (1)活到老,学到老。不管你学历多高,年龄多大,即使已子孙满堂,事业有成,财富有余,或者已经有了显赫的身份和地位,都还是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增强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平时要少看或少听医药广告,因为那里有无数的陷阱和圈套在等着你。多看一些介绍科学普及知识的文章和书籍(不只限于医学科普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就可以少受骗少上当。

  (2)不盲从广告,不迷信“名医”。我国广告法尚不健全,“名医”和虚假的医药不少,稍不小心就会掉进陷阱。聪明人会避开陷阱,掌握就医的主动权。广告不是严肃的医疗行为,是商业行为,商人也不是慈善家,不管他宣传的声势多么大,说得多么动听,他的目的只是推销药品或器械。媒体只是宣传的工具,并不对其质量和科学性承担责任。“报纸上登的就是真的”、“某领导吃的药就一定是好药”,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思想误区。许多“名医”也未必名副其实,迷信名人明星做的广告则更是荒谬,商家、“名医”和媒体,都不会对你的疗效负责。人云亦云,盲信盲从,跟风凑热闹,只能是自己吃亏。

  (3)带上病历就医。就医时,主动要求医生记病历。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病历记载了诊疗过程,包括各种化验检查报告,可给医生提供较完整的资料,有利于医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第二,门诊小病历也是医患沟通的工具。完整的病历记录,是自己的医疗档案,记载着宝贵的诊疗资料,既有利于自己遵照医嘱服药,也有利于将来请其他医生会诊。第三,要求医生记病历,这对医生也是一种考查。通过写病历察看医生的水平和责任心,同时也促使医生提高责任心,认真对待病人。只开药不写病历,医生和药店的售货员就没什么区别了,他也就可以对你不负责任。

(4)肯花钱做必要的检查。许多人认为“检查不是治病,开药才是治病”,因此看病只肯花钱买药,不肯花钱检查化验,这就犹如盲人骑瞎马,前途叵测,目的不清方向不明,就买票上车,可能会越走越远。检查是为了搞清楚疾病的诊断,给治疗用药指明方向。正确的治疗来源于明确的诊断,盲目吃药,药不对症,或药不适量,只会花钱害自己。

  (5)冷静选医生。一般的感冒发烧、拉肚子等小病,上医院只须挂普通内科医生的号即可,不必大病小病都要挂专家号。只有患复杂的疾病,或久治不见效的疾病,才需要挂专家号请专家看病。挂专家号时,通过各医院的专家介绍栏了解专家的专业和医疗医术,不要受头衔和各种光环的迷惑,要选择自己需要的专家。对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最好选择一位医术较高、熟悉糖尿病的诊疗规则、作风正派、工作认真负责的医生,保持较为持久而又相对固定的联系,请他作为自己的健康顾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糖尿病
糖尿病能致死!发病极易损伤血管组织,甚至死亡,防护诊治不可大意!
糖尿病,怎么摆脱牙齿松动?医生:防治第四大并发症,迫在眉睫 !
糖尿病治疗应该如何实现?中医对其并发症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科医生:8个情况一出现,必须紧急住院,一刻不能耽误!
关注老年健康|糖尿病并发症中医验方效药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