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与养生之道:第6集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观


 

    上一期节目我们学习了智者的养生之术,总体来说大致有以下三点:

顺四时而适寒暑——人要与四季的气候、节奏相合拍;

和喜怒而安居处——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情感,居处环境要能与自己协调;

节阴阳而调刚柔——根据天地阴阳二气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 身体里的阳气多就会上火,阴多就会感到虚寒,智者能敏锐地感知到身体细微之处的阴阳变化,他们懂得通过饮食、运动 、呼吸等手段进行自我调节,让阴阳二气不太刚,也不太柔。这样才能“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是养性,“心”还包括情理、情感、心性等要素。说到情绪,多多少少我们还能控制住,养性实在是太难了,如何才能做到修养心性呢?


  第一、生活中增加自己的品味、修养;此外,还要调整自己对世界、宇宙、社会以及他人的看法,让自己的内心积极起来,阳光起来!——综合起来一句话,就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


  现在大家提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的说法,其实传统的中国人还要加上“宇宙观”这个概念。


  钱穆先生说:“天人合一是整个中国传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制度的建立、社会的规则、应用技术的开发等,都是在这个框架下建立起来的。人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体。没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就无法全面、整体地理解国学;没有“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就无法认识和把握中医和养生学。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它无论对养生保健,还是防病治病,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的长处在于让你不得病,但我们往往理解成“中医治不好病”,以为能起死回生的医生才高明。


  《鶡冠子》里讲述了一个扁鹊三兄弟行医的故事[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针血脉,投毒药,敷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三兄弟,都精于医术,到底谁的医术最高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奇怪: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回答说:“我大哥治病,关注的是神,在疾病出现之前,就把病因先铲除了,人多不解,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刚刚出现之时,人们以为他只能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村子里有名气。我治病,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人们只看见我在扎针啊,放血啊、下猛药啊,在皮肤上敷药啊,反而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明,闲名传遍全国。文王称赞说:“你说得好极了。”

      这个故事突出了“未病先防”的养生观念。


  第二个故事,是《韩非子》里记载的《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到蔡桓公,站了一会儿,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说:“寡人无疾”,我没事。扁鹊走了以后,桓侯说了一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帮当大夫的,非要给没病的人治病,意外之意,收人钱呗,沽名钓誉呗。十天以后,扁鹊第二次见到桓公的时候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上次是“疾”,这回是“病”。桓侯没说什么,但十分不悦。扁鹊第三次见到桓公,警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没反应,最后一次,扁鹊见到桓公,扭头就走。桓侯派人追上去问原因。

  扁鹊说“疾在腠理的时候,还只是个小毛病,用药泡点水,烫烫洗洗的就好了;在肌肤呢,可以针刺、放血。在肠胃了,就服汤药了。病入骨髓,那是阎王老子的事,我是无可奈何了。现在大王已然病入骨髓,找我也没用了。五天以后,桓侯病情发作,身体疼痛,再找扁鹊不见,原来他已躲到秦国去了。桓侯于是不治而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已病要防变。疾和病是不同的概念。有个成语叫“别来无恙”。恙是小毛病,稍有不适合。有点细微的症状出来了叫“苛”,病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叫做疾;如果出现了明显的形质上病理改变,才叫做病,病者柄也,落下把柄的意思。

  我们今天误解中医,认为真刀真枪,开膛破肚的西医才高明。扭曲的价值观,病态的认知模式,所以鲁迅弃医从文,要给中国人的价值观治病。所以我们才要讲文化观念上的养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口口相传的“中国医圣”扁鹊小故事~
扁鹊 | 治病不如防病!原来小儿推拿是这么做的。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重温初中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
(20)2018年4月10日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的中医观【人人必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