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的经验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从总体水平来看,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取得突破呢?

这是因为除了极少数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明智的中医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外,大部分的中照古籍中治疗消渴的方法来治疗2型糖尿病,认为2型糖尿病人就是消渴,无论病人有没有消渴的表现,只要检查出血糖升高,就按照消渴的办法治疗,认为都是气阴两虚,要滋阴补气,方子里用大量的黄芪、太子参补气,生地、山药滋阴,知母、石膏、天花粉清热。

前面的博文中已经谈到,中医的消渴的确是一种2型糖尿病,但是现在的2型糖尿病范围比中医的消渴范围要大得多,不是所有的2型糖尿病人都是消渴。所以,按照治疗消渴的方法来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是只有少部分病人有效果,大部分病人吃完药以后,不但病情没有好转,而且胃口变差,甚至胃胀不适,舌苔变得白腻水滑,口中感觉淡而无味,病人很形象地描述就是吃饭象吃泥巴一样。这都是没有遵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导致的恶果。

 

如何对2型糖尿病进行中医的辨证论治呢?

2型糖尿病是因为胃肠吸收来的糖不能及时送到四肢、皮肤等外周部位,这些部位的细胞不能正常消耗血糖,最后导致血糖升高。机体内的营养输送和利用由中医的脾来主管,当脾功能衰退或者脾负担过重时候,脾都不能正常地把营养运输到全身,所以,2型糖尿病人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脾功能衰退、脾负担过重。在具体用药的时候,还要根据病人体质的寒热来选择药物,寒性体质的要用温性药物,热性体质的要用寒性药物。所以,每个大类中又要分为寒热两个小类。运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辨证时必须分为四类。

根据自己的经验,我把2型糖尿病的辨证过程进行了简单化和条理化的整理,具体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来操作:

 

第一步:辨“功能衰退”还是“负担过重”

1、凡有口苦(早上起床时明显),舌苔黄腻,或黑腻等现象,就一定是脾负担过重。

2、凡有胸胁胀闷、肝区或右上腹胀闷疼等现象,属于脾负担过重。

3、只有血糖值升高,而没有任何症状的2型糖尿病人可以根据脉象加以判断:

1)  在没有服用强心药或扩血管药情况下,脉搏有力的是脾负担过重,脉搏弱,软而无力,重按脉搏力道不增加的为脾功能衰退。

2)  脉搏细而有力为脾负担过重,大而无力为脾功能衰退。

3)  左手脉强劲有力,右手脉稍弱,但重按力道增大的属于脾负担过重。

4)  左手脉软而无力,重按力道更小,右手脉即使有一定的力量,也属脾功能衰退。

5)  服用强心药或者扩血管药会改变脉象,因此,给这类2型糖尿病人诊脉,应该选在早上还没有服药的时候,这样才能掌握真实的脉象。

4、体重情况不能作为分型判断的标准,胖人不一定就是脾肺负担过重型。

5、值得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经常既有脾功能衰退的情况,又有脾功能负担过重的情况,就如同汽车既有发动机老化问题,又存在着负担过重的问题一样。

 

第二步:辨“寒”和“热”

1、判断寒热,首先问诊。“平时怕冷还是怕热?”

2、第二步看舌。

1)如果病人舌质红,舌苔黄或无苔,回答怕热,肯定属热性体质;

2)如果病人舌质红,舌苔白或者黄或者无苔,回答怕冷,平时手足发凉,属内热体质。

(注意黯红和紫红的区别。黯红如放久了的猪肝的颜色,甚至有的微微带龙胆紫的颜色,舌上面必然有水滑,这种情况属于寒性体质;紫红色比暗红色鲜艳,属于热性体质。)

3)如果病人舌质淡,回答“怕冷”,肯定属于寒性体质。

4)如果病人舌质淡,但回答“怕热”,或者“没有注意,无感觉”,这时候就要参考脉象,如果脉沉,重按才能摸到,属于寒性体质;如果脉轻按重按都很有力,属于热性体质,是因为过多使用苦瓜、石膏、知母等寒性药伤了胃阳,全身还是属于热性体质。

 

正确分清2型糖尿病病人的功能衰退、负担过重,寒热之后,无论是用中药治疗还是平时的饮食、运动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

功能衰退和负担过重的病人,运动方案不能一样。有的2型糖尿病人运动以后,疲劳乏力、心脏早搏等症状减轻,有的运动后觉得更累,好几天恢复不过来。所以,运动方案不能千篇一律。

现在西医提出了许多糖尿病人食品,比如苦瓜、荞麦、南瓜、薏苡仁等等。有的病人吃了感觉状态转好,但是很多病人吃后不但没有感觉到好,而且,吃出新的疾病。我经常看到吃南瓜吃成了黄疸,吃苦瓜、荞麦吃出胃病的。这些所谓的糖尿病人食品并不是适合所有糖尿病人的,应该“辨证择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治疗糖尿病为何让广大糖友寒心?不懂因人制宜都是假治疗!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当理脾(一)
每天吃它,糖尿病不攻自破,血糖不再高,并发症不找!
糖尿病的根源就是脾虚!
中医证候可表现为湿热、痰湿阻滞、肝胃郁热,或表现为阴虚肝旺、脾虚、气阴两虚等。湿热、痰火、郁热伤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或有胃肠结热存在,“二阳结谓之消”,则成典型消渴
倪海厦:糖尿病伤肾的中医解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