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王志远

歌诀六(6)

[正文]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校勘]

(1)“中正”[李本]、[郝本]作“正中”。

(2)“神贯顶”杨氏家藏本作“神冠顶”。

[诠释]

   尾闾,古代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有众水流归大海之义,寓意甚深。《庄子·秋水》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稽康《养生论》曰:“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尾闾位于躯骶骨端,故又名尾骶骨,与脊椎骨有联带关系,为转动元气升降之要道。督脉之长强穴正在尾闾部,为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系足少阴、少阳之会。在太极行功中,形体上尾闾如舵,又如推进器。身欲向何方,尾闾即从后对向何方,尾闾中正,则立身中正,故须“尾闾中正”。如何做到中正?郝少如说:“尾闾正中须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所谓尾闾正中即脊骨根向前也。”而孟乃昌先生则解释得更为具体:“首先要尾尖前移二寸但用意可远至尺丈,尾闾骨向前,从而起到由曲至‘直’的拉长效果,起到向上托的作用。”从广义整体看,此即太极拳“裹裆”、“敛臀”或叫“护臀”的技术规范。从狭义局部看,此即“吊裆”,谓“尻道上提”或“提肛、缩股道”,为会阴处虚虚向上吸提,适度地收缩会阴底肌和肛门括约肌。配合顶劲、松腰、落胯、圆裆等要义,就能使尾闾的舵向作用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尾闾中正”和“立身中正”。亦因此有助于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背脊的弹性,同时也相对降低了身体的重心,促进下盘稳固,从而有利动作的平衡和蓄、引、拿、化、发的稳健。

   向愷然极言尾闾中正之义:“无论练拳与推手,皆须注意尾闾和脊梁,所有动作胥发源于此。脊梁须中正,不偏不倚。因动作必须从尾闾发端,方足以令身体运动四肢,不是四肢运动身体。尾闾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能黏能走。如尾闾不起作用,各部的圆圈也都失了黏走之效。练太极不久的人,骤闻此语,必生疑惑,但依此练习若干年,自有恍然之时。倘教授之人,不令学者于此等处注意,在天资聪颖又能下苦功的人,或有自行领悟之一日,否则将终生不知其所以然。”

   “顶头悬”即“提顶”,或称“虚领顶劲”。太极拳要求“心平、眼平、顶平、肩平”。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顶头悬的要求,就是通过“心、眼、顶、肩”的顺序,在其四平的基础上,头顶百会穴虚虚领起,若有若无,如临虚空而神贯于顶,处于勿忘勿助之虚悬状态。

头为百脉之宗,诸阳之首,位居至高清虚之地,内藏脑髓,乃系元神之府,周身之主,全身之纲领,五官百骸莫不本此为向背。百会朝天,天门洞开,此方寸之地的虚领,可提纲挈领竖路线,而致元神“天根月窟常来往”,机气通畅,浩气流行,达到炼气化神之成功。正如陈鑫所说:“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自可免除太极拳板滞之病,而带来一片灵动,一派生机。正如诗之歌詠“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和。”

   “顶头悬”为上,能悬则顶劲虚领,神贯顶而维系于天;尾闾中正为下,能吊裆则尾舵稳,气注海底而联接于地。头顶与尾骶骨互逆相撑,伸展贯注,则上下一气,有如冲天接地之意。通体准直,以竖其路线,纲举目张,而提挈全身。如此,上下一线,轻灵贯串,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通三关,自然得路,而周身皆活。故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是为注。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太极拳的身法(二)
(十五)太极拳的技巧要领敛臀泛闾
太极拳尾闾正中的思考
《十三势歌》“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何意
“顶头悬”是怎么练的?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九)
古人练拳为什么不伤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