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学习笔记
(2008-09-19 19:03:56)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习笔记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原文的理解:
有那么一种存在,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其状态是寂静安详,空旷深远的,它独立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其状态始终没有改变过,在万事万物间循环往复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其本身却永不倦殆、永不缺损、永不推辞,真可以称得上是天下万物之母啊!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它啊,姑且勉强给它起个字号叫“道”吧,或是勉强给它起个名称叫“大”吧。其为大者可如“朝辞白帝彩云间”般若即若离地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而去者或可如“一行白鹭上青天”般渐行渐远,渐行渐远者却又似“默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般返回到我们身边来。所以,道可称之为大,天可称其为大,地可称其为大,人也可称其为大。在我们生存区域内的这四大之中,人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人要遵从地的法则,地要遵从天的法则,天要遵从道的法则,而道的法则是自成其然、自然而成的。
对字的理解:
寂兮寥兮:寂,静悄悄,没有声音。寥,音“辽”,空虚,寂静。
周行而不殆:殆,困乏,疲惫。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逝,离开。反,通“返”,返回,回归。
对本章的体会:
本章的气势极其旷远磅礴,老子论道的特点并不是一股脑地说个不停,而是善于转换多个角度、用很多事例通俗而深刻地阐述道理。同时又万变不离其宗,紧扣道之主题,时刻不忘阐述道之精华及其存在方式。此前的第一章、第四章和第十四章都是专门直接论道的,本章也是。
“有物混成”的物,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而只是一个托词,就像“道”这个字一样,也是个无中生有的命名而已,它所要表达的是那么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这种存在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也许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天地都没有,还能有什么呢?从东西方文化中关于世界起源的传说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一切,东方认为是盘古开天地,这不都意味着在天地之前就有一种存在了吗?有意思的是,老子在这里用了一个“混”字,怎么解呢?我认为,那就是处于混沌状态下的那么一种混杂的混合存在。所谓混沌状态,就是说不清楚的状态;所谓混杂,就是什么都有且无一定次序;所谓混合存在,就是虽然什么都有、虽然无一定次序、虽然说不清楚,但彼此之间却都自由自在地共同存在着,互不冲突、互不干涉。即便单纯从物质层面讲,所有物质,包括生命,都是混合而成的,都不是独一存在的。我很诧异于两千多年前老子如此精辟而准确的表述,一个“混”字,是多么的形象啊,直截了当、入木三分。
这样一个混成体的存在状态又是极其平静安详的,充斥着我们周围的各个角落,颇有万物既不相离,又不互争的从容、气度与胸怀。这样的状态不会因任何原因而改变,当为则为,当不为则不为;机缘所在,无任善恶;因无所因,故无所果;既无所欲,何有可伤?这是一种多么恢弘而惬意的状态啊!我们如果潜心接近这个状态,不要说不会为世间的喜怒哀乐所伤,就算修炼成刀枪不入我看也是大有可能的。
老子接着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九个字说明了道之“周行”的意思。从宇宙发展变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与我们现代的宇宙观十分暗合:大曰逝,是说宇宙中所有的星体都在彼此远离着,也就是说宇宙在不断地扩大着;逝曰远,是说宇宙还会继续扩大下去,越来越大,越来越远;远曰反,是说当宇宙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开始收缩,收缩的结果很可能就会产生再一次的宇宙大爆炸,开始新的轮回。我们人类费了多少脑筋、用了多少科学手段所证明出的宇宙理论,而老子远在两千多年前,用了九个字就说清楚了,老子的智慧能不令人震撼吗?
我们再从人文的角度对这九个字做一番解读:道是若即若离、或即或离、不即不离的,颇有些“你抓我躲,你追我跑,你停我来”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固执于道,反而会欲求不得;愈是固执于道,离道越远;或许当你轻松下来的时候,反而会突然感悟道。这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境。
貌似轻松,其实并不轻松;真的很复杂吗?其实又很简单。道是“周行而不殆”的,道不会无缘无故地奖赏任何一个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惩罚任何一个人。所有人在道面前都是平等的,得道与否,不在于道,而在于人。
不要小看了人啊,人是万灵之长,是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最具智慧的生物了,几乎处于可以与道、天、地平起平坐的地位了。曾几何时,古代的帝王自命为真龙天子“替天行道”;曾几何时,当代的伟人满怀豪情,认为“人定胜天”;曾几何时,百姓们热心沸腾、壮志凌云,喊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豪言壮语,什么道啊、天啊、地啊,统统一边去,“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是特别极端与无知的表现,也是我们人类的伟大与悲哀之处了。其伟大在于有胆量与气魄,其悲哀在于过分自信、忘乎所以,以至于离经叛道,咎由自取。那么老子是怎么告诫我们的呢?他说:我们在把自己摆在与道、天、地一样的位置上的同时,也要像道、天、地那样遵循必然的法则。
如何遵循呢?那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生长在地上的,而非生长在天上。人是无论如何离不开地的。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你可以逃避到别的单位去,可以离婚,甚至可以移民出国,但你离得开地球上的任何一片土地吗?就算逃到了其它的星球上,在那个新的天地里,也同样要脚踏实地。因此人就要老老实实地遵循“地”的法则,要厚德载物,要爱护自然生态环境,不要随便破坏和浪费地球上的资源。
地是受天支配的,天上下雨,地就可以得到滋润,天不下雨,地就得干巴巴地旱着;天上掉下个陨石,能把地砸出个大坑,试问:地能把天如何?所以,地在天面前也要老老实实地遵循“天”的法则。比如天分四季时辰、二十四节气,地就得按时长出秧苗、结出庄稼来。
天的运行是道使之然,斗转星移、丝毫不乱,再大的天体也有灭亡的时候,宇宙中又随时都可以产生出新的星球。有的星球上生存着智慧的生命,有的星球上充满着丰富的资源。太阳何其明亮,一个不发光的月亮就可以遮住它的万丈光芒… …
那么说到底,道又受什么支配呢?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说,道已经超脱了可以被任何东西制约与支配的状态,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道发生和产生的,所有的一切都在道之中。同时,道亦有道,并非毫无章法。所谓道之道,是先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乃自然而成的、混然而成的,比如“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可以理解为道之道。
总之,道者道也,道亦有道,道之道者亦道也。究竟何为道?道可道,非常道!同理:名者名也,名亦有名,名之名者亦名也。究竟何为名?名可名,非常名!
我们研究这些,一方面是在理论上做一番严肃认真的探索,更主要的是要让我们真正切身地体会和领悟到“道”的真谛与境界,并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比如前面说到过的那些豪言壮语,如果只是说一说,表达一下我们的豪情壮志也未尝不可,但如果真要付诸实践,那可就要劳民伤财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不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作为一个群体中的管理者,职责所在,就更不能头脑发热。因为作为个人,受伤害的或许只是你一个人,自己承受了也就罢了;而作为管理者,造成的后果就会影响到大批的生灵,那样的罪过可就大了,就不是你一个人所能承担的了。
有人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仅仅理解为对宇宙起源时初始形态的描述,我认为这当然未尝不可,关键在于怎么理解“物”这个字。如果仅把它理解成现在科学界普遍认同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中所说的那个密度极高、质量极大而体积极小的那么一个物体,是它轰然爆炸,炸出了这一片天地,自然也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因为在爆炸之前,是没有这个天地的(“先天地生”)。但是如果只做这样的理解,后面的“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不好解释了。既然已经爆炸得如此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演绎出如此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怎么又“寂兮寥兮”得这般清净?物质世界变化多端、纷扰复杂,宇宙至今还在不断扩大,怎么又“独立而不改”呢?因此,对“物”字的理解还是不能滞留在“物体、物质”的概念上,而应该是无形之存在,自然之道法。在这个理念里,产生大爆炸的那个“物”,也不过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法中的那么一个小小的东西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第25章解读,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 独立不改 原文和翻译
《道德经》微学精讲【4】第25章——有物混成
道德经圣解(三十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法度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