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是德意志——读《三十年战争史》有感

谁是德意志——读《三十年战争史》有感

来源: 豆瓣网 作者:沧海一声笑 时间:2012年8月19日 10:41 342次浏览 0条评论 4次顶

 

文人著史总是寄托着大情怀与大浪漫,他们向往古老的精神来唤醒麻痹的现实,用光荣的传统拯救颓唐的世风抑或是镜鉴过往来照出现存的危机。文学家心中往往没有史家对于理论的羁绊,在笔下则能喷薄出壮怀激烈的豪情气象。历史是他们手中的酒杯,浇心中的块垒。席勒之于《三十年战争史》便是如此。

在这场关于德意志的“阴谋与爱情”中,整个欧洲都成为了广阔的舞台。尽管古斯塔夫与瓦伦斯泰享受着最多的对白和最多的灯光,尽管亨利四世、黎世留、斐迪南以及德意志诸侯长袖善舞地掌控着整个舞台。但在席勒的心中他们只是配角与龙套,这个舞台的真正主角不是贪婪嗜血的王侯将相,而是在他们脚下呻吟不止的德意志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德意志人民。

天才的席勒没有为英雄立传,他只为民族招魂!

德意志最大的痼疾就是分裂,三十年战争正是分裂所郁结的矛盾的最终爆发,《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与其说是治疗处方毋宁说是病危通知。在政治、经济以及宗教的层面,混合着邦国林立、市场分散、信仰对立以及各种利益的彼此勾连纠结,德意志的分裂从来就不是帝国自己可以决定的事务。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崛起使得同宗的西班牙休戚与共,这让处于两者之间法国感觉芒刺在背,通过“均势”谋求霸权的法国也不允许哈布斯堡的强势扩张。北部的汉萨同盟诸邦与信仰相同的尼德兰以及北欧各国联系则更为紧密。东欧列国觊觎波罗的海的利益以及与奥地利的不断龌龊。欧洲的各方势力在这片中欧广袤的土地进行着种种刀光剑影与觥筹交错的利益博弈。参与这场博弈的各国都在共同的民族自觉与强大王权的领导下集中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发展与扩张。而这个空有神圣罗马帝国王冠的名义国家,除了名字,没有其他。

更为悲哀的是,自皇帝以下到各大诸侯对这种危险的境地依旧茫然无知或是视而不见。他们只凭着自己的私利来判断这场战争的意义与价值,在皇帝与外援之间首鼠两端。除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其余的一切都是可交换的筹码,无论是人民还是国家——当然是帝国而不是自己的邦国。这种恶因只能结出恶果:诸侯无餍地吸纳青壮冲入军营,把自己的损失通过劫掠转嫁给邻邦,无力生产又肆意破坏的行径将德意志的经济民生推向崩溃。后来的腓特烈大帝曾感慨:战争是只想吸血与毁灭的怪兽。而德意志正在这三十年内被吸干了鲜血,只剩下满目疮痍的断壁残垣。及至一百多年后,德意志虽然得以恢复,但这种小邦专制依然是德意志发展的隐忧与障碍。

席勒对于这种自私狭隘的小邦专制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批判抨击,他所要召唤的德意志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德意志,他召唤德意志的魂灵正是他探求德意志进步的道路。崇尚英雄的德意志精神也使席勒把目光投向战争中两位真正的英雄:古斯塔夫与瓦伦斯泰,两人的死亡在席勒的笔下被渲染着希腊悲剧式的雄壮色彩。“死在最后一场战役的最后一颗子弹”的瑞典国王被德意志视为保护者,享受着生荣死哀的礼遇。他的高贵与正直让席勒为之心折,他对王权的运用以及对民族的贡献让席勒向往——他多么渴望帝国的皇帝与诸侯有他的才华与见识。但这个“保护者”无疑有着自己不为人知的野心,追求瑞典利益至上的国王只会愿意看到的是一个为瑞典控制的德意志或是一个分裂的帝国。席勒盼望的是一个以全民族利益为责任的德意志君主,但当弗里德兰公爵出现时又让人忧惧。瓦伦斯泰无疑看穿了德意志所有虚弱的症结并且渴望以他杰出的才能统一帝国——一个统一的德意志不正是席勒毕生的夙愿吗?只是瓦伦斯泰对名利的执念以及对功业的热忱不过是帝国诸侯的再现,浸润着启蒙理念高呼自由的诗人是无法接受他呼唤的德意志灵魂是好战专制的瓦伦斯泰。时代所带给席勒的矛盾与痛苦其实深深刺痛着同时代思考德意志前途与未来的精英们。

当西欧各国通过集中王权形成民族国家的时候,德意志正是地方诸侯权力日盛的阶段。而当启蒙之风遍吹全欧各国自由民主运动高涨时,德意志还在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王权而苦恼。这种王权统一与启蒙自由之间的诡异而暧昧的矛盾成为德意志前进无法回避的阻碍。无论是歌德、席勒还是黑格尔等等他们对于统一的德意志深信不疑,因为它已经分裂的太久太深了!他的一切落后无不肇始与分裂。但他们对于如何统一有着深深地怀疑,赫尔德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的方式,通过对统一的“德意志灵魂”的求索唤醒德意志民众作为整体的记忆——德意志的文化精英在这一点上做得实在是太过出色了。但即使是远离政治的文化民族主义也无法真正逃避现实政治的困境,如何将文化与精神的统一作用于政治或者经济?是通过英法式的自由革命还是自上而下王权改革来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与繁荣?德意志最高贵的头脑与心灵在坚信与怀疑中不断斗争冲突——这像极了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一个最了解德意志的人给德意志心灵的自画像;这又像极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矛盾与统一的“正反合”。这些德意志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智慧的头脑也无法彻底参透德意志历史的迷局,歌德从激进的旗手蜕变成了醉心古典文化的文豪,黑格尔将康德传下来的极具理性与批判的德国哲学发展成了“绝对精神”的帝国官方哲学。德意志历史的诡异就在他们人生与思想的变化中微妙的显现。

席勒在这之后曾呐喊;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这块地方。他自己乃至一代人其实都没有真正找到德意志的道路。但历史总是不断重复,就在这时一位挎着法国军刀的“古斯塔夫”高举着“自由平等”的大旗横扫了整个德意志,他把小邦专制的枷锁彻底砸碎,却送给德意志最深重的屈辱,将维系着德意志统一的唯一遮羞布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号一并扯下。强烈的外在压迫促使德意志统一的号召已不再仅仅是文化了,而迅速地扩展到了政治与经济。拿破仑的入侵逼迫着德意志放弃怀疑与追问,仓促但无法选择地走上统一的道路,民族独立与统一的任务高于一切。而七十年后,一位身着普鲁士军装的瓦伦斯泰以战争的方式真正地——可以说“真正”吗?——统一德意志。只是这真的是席勒所希望的统一的德意志吗?德意志的灵魂就是普鲁士精神吗?德意志道路就是纳粹道路吗?历史不会轻易地给出答案。

当柏林墙推倒二十多年——德国人的再次统一,但关于德意志统一的问题却还没有答案。德国人对历史的反思远远超出人们的意外,他们没有将纪念“统一”搞得普天同庆一般,而是不少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前西德总理以及普通民众都对统一保留着异样的看法,他们竟觉得德国还不应该统一,二十年前得统一太操之过急了,东西德之间因为统一而产生的巨大差异隔阂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还亟待解决。“如果当年不急着统一,德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如果提前两百年提出,会给历史什么样的余地?如果面对这个问题的是席勒、歌德,他们又将如何回答?

德意志的一切,无论是历史、现实乃至未来都是如此复杂,一部二十四史,让人从何说起呢?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对: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我想这说的不也是德意志民族吗?而这也许就是德意志的灵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历史】:读千卷书之第115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三十年战争:城头变幻大王旗
三十年战争——文艺复兴的终结和西班牙帝国的衰落
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中)1500年之后的欧洲王权国家体系
欧洲三十年战争,起因是教派之争,法国却为何站在敌对教派一方?
“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德国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