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难以抗拒,青铜之美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在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更是到达了顶峰!这些青铜器型你都认识吗?它们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认识欣赏几千年前的精美青铜器吧!

    商代晚期兽面纹觚, 这是一件花纹繁密制作精美的青铜觚。

侈口,长颈,腹部略鼓,高台座圈足外撇。腹部、圈足四等分置棱脊,为这件觚平添了几分气势。 颈部依侈张的弧度饰长条蕉叶纹,蕉叶纹内是以兽面纹构成,犹如盛开的花瓣,下饰一周云雷纹。腹部饰以双目凸出的兽面纹。腹、足间饰凸弦纹两周。圈足上部饰一周云雷纹,下饰曲折角的分解式兽面纹。通体纹饰用平整、规矩、细密的雷纹作地纹,令这件的青铜觚纹饰显得繁缛华丽、内容丰富。 与此形制、纹饰相近的觚可以参看1985 年河南安阳梯家口3 号墓出土的兽面纹觚,现藏于河南省安阳文物工作队(图版见于《中国青铜器全集·商2》,一一三),以及殷墟GM198 号墓出土的饕餮纹觚(《殷墟青铜器》,图版一九三),此二器均属商代晚期。

  • 此器2015年西冷印社秋季拍卖成交类似一件 3,565,000元人民币!

   说明:尊与彝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代之后开始专指大中型盛酒器。青铜尊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商早中期,以圆体尊为主,鼓腹折肩,圈足上多带开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尊和觚形尊。方尊与圆体类似,折肩上多圆雕兽头数个;觚形尊又称大口筒形尊,形似青铜觚,只是体较粗。西周时,出现垂腹圆尊,形状为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此件青铜尊即是觚形尊典型器。敞口,颈部光素,近腹部处有两条弦纹。腹部扁而鼓,以云雷纹为地,浮雕外卷角形兽面纹。圈足外撇,除近腹部处有两条弦纹外,亦光素。尊口内部有铭文“戈父己”三字,属祭辞。祭辞格式有繁简两种,简式仅有被祭对象,繁式则有祭祀者族名、私名、官名、祭祀对象及器名。“戈父己”中的“戈”为族徽或族名,父己为祭祀对象,属繁式祭辞。
 

    说明:簋(gui)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礼器。西周时代,在祭祀和宴飨时,簋与列鼎配合使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青铜簋出现在商朝中期,西周时期形式较多,此即为典型的西周早期流行的侈口鼓腹兽首耳式簋。
   此簋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底承狭边,兽首双耳,长方垂珥,敦朴稳定,雄浑庄严。口沿弦纹下浮雕带状凤鸟纹,左右对称,中心处各有高浮雕之龙首,高圈足亦饰以凤鸟纹带。双耳顶端为阔耳突鼻之兽首,耳身装饰阴刻长弦纹象征獠牙或翅膀,垂珥为抽象浓缩的兽爪和兽尾。簋腹内有铭文“□父癸”。

此器西冷印社2015年拍出一件成交5175000元!

     

    说明:甗(yan)是蒸食之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体用以盛放谷米,称为甑,下部为鬲,用以煮水,中间有箅,水蒸气透过孔进入甑内。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数量甚少。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已较为常见,特别是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物,和鼎、簋、豆、壶、盘、匜(yi)组成一套礼器。西周早期青铜甗与商代晚期的基本相同,柱足较为细长,甑鬲连体,侈口立耳,分裆柱足,腹深比商代为浅,鬲体升高。
     此件青铜甗即是商末周初之器,造型特点偏西周初年风格。口沿外侈,其上有双耳俏立,耳作绞索状。甑腹部向下内敛,口沿下一周装饰兽面纹带。兽面纹以凸出的棱脊为鼻基线,除圆鼓的双目外,面部身躯皆以繁密的云雷纹填充。鬲较为高挑,分裆上浮雕简化的兽面纹。除内卷角、双目、耳、口外浮雕而起,其皆省略,无面部轮廓。两者纹饰都表现出商末周初兽面图案蜕化的艺术表现特征。甑与鬲一体铸造,中间隔箅(bi),箅有五个十字形开孔,穿有圆环与甗体相连。器口内壁有铭文“□”,为商末周初时期一族的族徽!

  

 说明:扁足鼎是特殊功用的鼎,和一般列鼎不构成必然的组合。殷墟小屯333号墓曾出有小圆鼎和扁足鼎各一。殷墟妇好墓亦曾出妇好鸟形扁足鼎三具,高度口径基本相同,大小一致,另有扁夔龙足鼎一具,较前三者为大。传世的扁足鼎大小形制各异,但尺寸高度基本在十到三十公分之间。小型扁足鼎的足部有时连铸一箅形盘,用以盛放炭火,以温暖食物,但炭火可置放量少,因此认为是辅助性餐具。扁足鼎的另一个显着特征即圆鼎者多浅腹立耳。圆腹扁足鼎从商代早期开始出现,至殷墟时期发展到鼎盛。西周初年偶有见到,但数量稀少。
     此件扁足鼎方唇口沿,其上立耳向外微微展开,短束颈,扁浅腹。腹身主纹为“T”形角兽面纹,兽面鼻基起棱脊。兽面可见圆形凸起兽目,身躯以深峻的云雷纹组成。三足为整件器物的点睛之处,为三条头上尾下的龙纹。龙面向外,嘴部张开,头部比例较大,身躯扁直,尾部向外卷曲翘起,铸造纹饰繁简结合,层次分明。腹身内部有铭文“□”,为族徽。从风格判断当为商晚期殷墟三期器。类似成交价格2015年

     说明:斝(jia)是盛酒行祼礼之器,又有称其兼可温酒。《礼记·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鸡夷,殷以斝,周以黄目。”《周礼·春官·司尊彝》记:“秋尝,冬蒸,祼用斝彝黄彝。”灌与祼为同音通假字,两条记载都说明斝为行祼礼的酒器。斝作为青铜定名较晚,《说文·斗部》记:“斝,玉爵也。夏早盏,殷曰斝,周曰爵。”而《周礼·考工记·梓人》贾公颜疏引《韩诗说》亦云:“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斝)五升。”可知早期与现在所指并非一物。现在通称为斝的青铜器,名称是宋人所定,始见于《宣和博古图录》。青铜斝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晚期,流行于整个商代,直至西周早期。
此件青铜斝侈口,其上有双立柱,顶部装饰火纹。颈部较深,三袋足分裆,有如鬲,下有柱形实足。颈部下方及肩部各有一条凸起的弦纹。颈部及袋足连接有鋬,上方设置有牛首。牛在商周两代常作为祭祀的牲,用牛头做装饰也常见于商周青铜器上。此件青铜斝造型为典型的商代晚期器


    类似成交价格1437500元

     说明:豆是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周礼》:“醢(hai)人,掌四豆之实。”《诗·生民》:“卯盛于豆。”《传》:“豆,荐菹醢也。”豆也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周礼·掌客》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礼记·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乡饮酒礼》:“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所以明养老也。” 
     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但是传世的青铜豆较少。
    此豆弇口圆腹,圜底,豆盘与盖扣合后呈扁圆形,双环耳,柄较粗而低矮,足缘较薄,盖捉手呈圆饼形,下有短柱连接,可以却置。为春秋晚期流行的形制。此豆足上饰绹纹与雷纹,盘与盖的口沿下方均装饰一圈带有三角叶纹的菱形纹饰,每一个菱形块内有四个S状的回纹。这是一种典型的东周时代中国东北部青铜器纹饰,在河北唐山、易县、山西大同发现的同时代青铜器上均有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爲藝 | 金石永年——古青銅器擷覽
殷墟各期青铜器器物组合、类型、形制及纹饰特点
钟鸣鼎食 | (二)战国中山国青铜器
收藏见证历史(4
张昌平:商、西周时期带铃青铜容器及其南传
匡时秋拍推出商周青铜器等藏家撷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