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青铜(一)

上海博物馆之古代青铜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是世界顶级的青铜器收藏博物馆。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又以具有长篇铭文和著录的重较多为特色,新的陈列品中还有西周的晋候器和秦国早期秦公器等重要文物。


上海博物馆之中国古代青铜馆。

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镶嵌十字纹方钺.夏代晚期  .通长35.6厘米,刃宽33.2厘米,厚9毫米,重5.16千克.

体形厚实,器身上有精致秀美的镶嵌装饰,大部分保存完好。中心圆孔直径6.1厘米,周围环列两圈用绿松石嵌成的十字纹,因此命名。镶嵌十字纹内外又环列绿松石圈,深度约2毫米,用胶质黏合。钺身上开两个长方形孔,用于安装木柄时穿过皮条。
夏代青铜器模仿了陶器的各种几何纹类型,其中十字纹并不多见,仅在夏代晚期二里头遗址中发现过此种镶嵌方法。此钺的十字纹、圆圈纹与中心镂孔形成方圆,排列整齐有序又富于变化,体现了虚实融合的和谐形式感。
钺是长柄弧刃的砍杀兵器,同时也是刑具,青铜铭文中有很多用钺砍头的象形字说明了这一功用。然而,也有一些钺,如这件方钺,大而重,刃部平口无锋,没有任何实用痕迹,应当是礼仪用器。这种钺一般都出土于随葬精美礼器的墓葬中,是一种君权或军事权力的象征。                                                                                            镶嵌十字纹方钺上海博物馆的馆藏国宝。


兽面纹壶。                                                                                                                                                       兽面纹: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兽面纹爵。商代。商代前期的爵型制淳朴,纹饰简单,铸造粗糙,是青铜器初级阶段。
 爵:古代的饮酒器。其造型一般有流、尾、鋬及三尖足。青铜爵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至西周中期逐渐消失。 

兽面纹: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西汉八牛储贝器为西汉时期的青铜器。高51 厘米,底径29厘米,重15.2千克。
这件贮贝器是汉代云南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出土时里面装有贝币,器盖以八头牛为装饰,所以被命名为“八牛贮贝器”。

五牛枕

青铜器,现藏上海博物馆。云南出土。西汉,枕高36 厘米, 宽68厘米,纵长17.1厘米,重4.7千克。马鞍形,两端上翘各铸一牛。
一侧无纹饰,另一侧以虎纹及双旋纹为底,其上有浮雕立牛三头。                                                          


越王州句剑

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两度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剑首向外翻卷作圆饼形,内铸若干道细小的同心圆纹;剑茎为圆柱体,并有两道突起的箍。宽格上铸有“越王州句自作用剑”。该剑铸造精良,为历代传送的名剑之一,被评定为国宝。


变形兽面纹钲。春秋时期。兽面纹钲是 兽面纹的民族乐器。
钲,亦名“丁宁”。中国古代打击乐器。铜制,其形状与小型的钟相似,可执柄敲击,几个大小不同的钲组合在一起,成为“编钲”。



龙耳尊。春秋早期  高39.1厘米,口径35.4厘米,底径32.2厘米,重29.05千克

敞口,细颈,广肩,鼓腹逐渐内收,平底置圈足。两侧饰龙形把手,龙首回顾,尾上卷,四爪与器身相连。肩饰斜角雷纹,器身主体布满横向沟纹,纹饰风格都不是中原器上所常见的。
尊是盛酒器,从商代早期开始使用。直至战国时期,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种器形。基本形制是:大敞口、有肩、高圈足,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尊。


兽面纹龙流盉.   春秋晚期 高30.1厘米,长39.2厘米,口径约14.8厘米,重3.65千克.

敞口,口形略呈桃形,有一覆碗状盖,颈部较直且宽,腹部外鼓宽出,下有三足,盖与器之间应有短链相接,今已遗失。器物的盖顶饰有一条盘旋并探出龙头的长龙,流(青铜酒器倾倒液体的出水口。)是一条舒展飞出的长龙,龙头张开为流口,极富动感。由于以龙作为主要的装饰,特别是龙形长流非常有特点,加以盖面和三个袋足上极具地方特色的兽面纹,所以命名为兽面纹龙流盉。
这件器物被看成是中原地区的青铜器,随着近年来南方地区青铜器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件器物所具有的南方地区青铜器特点被不断认识。如盉的颈部所饰龙纹,具有吴越文化青铜器上常见的仿西周纹样的特点;盖面和腹上饰兽面纹,其细部纹饰多处突起,有浅浮雕的特征。是东周青铜器上特有的装饰手法,与中原地区的兽面纹大相径庭。此类器物,是越人仿照西周盉的式样所铸,和体现了南方地区的固有风格。
盉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浓淡的器具。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从夏代晚期一直行用至战国.


郘黛钟。春秋晚期

郘黛钟为甬钟,甬(柄)上饰三角纹和盘龙纹,旋(柄上有耳所在处)饰斜角雷纹和火纹,舞部(最上端的平面)饰盘龙纹,篆(甬钟立面中部狭长条状区域)饰雷纹,鼓部(篆部下方)饰倒置的兽面纹。鼓正面两侧铸铭文九行八十六字,各器自成一篇,文句完全相同。铭文记载了郘黛铸造这组钟磬的原因,是为了祭祀祖考,以祈求能得到长寿,世代子孙用为宝器。
郘黛钟从来就为金石学家所重视。这组钟的数量已经到达了王者的制度,郘黛是大夫,其用钟数量已超越了他身份的许可范围。这是春秋晚期社会大变革过程中,旧的礼教遭到破坏,社会各个方面初现了礼坏乐崩的现象,旧等级制度消失,新等级制度出现过程的表现。
经多年搜集,上海博物馆至今已藏有十枚。  


郘黛钟

吴王夫差鑑。春秋晚期  高44.9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39厘米,重54千克

大口束颈,有肩,腹部略为鼓出且向下收敛,底平。双耳有环,耳上饰兽面纹,兽的额顶又有一高出器口的小兽。前后各置一卷尾双角龙作伸头探水状,两条龙攀附于器壁,咬住鑑口,非常形象生动。颈部、腹部均饰交龙纹。这种躯体交缠、盘旋的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鑑的内壁有铭文二行十三字:
攻吴王夫差选择(择)
氒(厥)吉金,自作御監(鑑)
记叙了吴王夫差选用最好的吉金(青铜)铸造了这件作为宫廷御用的器物。
鑑是大型的水器,按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分析,鑑的具体用途有三种,一般用来盛水,也可盛冰用于冰镇食物;在铜镜没有盛行之时,古人常以之照容;此外还有沐浴功能。鑑出现于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盛行,西汉时仍有铸造。 


龙纹镈。春秋中期。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汉族乐器。盛行于东周时代。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



吴王光剑。。春秋 吴 全长77.3厘米,剑体长65厘米,剑格宽4.8厘米,剑体宽4.5厘米,重1千克

剑身修长,剑刃锋芒犀利,剑格饰变形兽面纹,镶嵌物已脱落。铸造精良,剑体铸铭文为鸟虫书,字体很大,每字长度为2.5-3.2厘米不等,共二行八字:
攻吾王光
自作用僉(剑)
意思是它是吴王光,即吴王阖(hé)闾(lǚ)所使用的剑,也因此而得名。
吴王光剑,1964年在山西原平县出土过一件,本把剑是吴王光剑中最长的一件。
鸟虫书是鸟形或虫形的艺术字体,春秋中晚期以后这种字体常常作为青铜装饰的一部分在楚和吴越地区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征战不断,促成了兵器铸造业的大发展。兵器的产量、质量均有大幅提高。当时的吴和越是铸剑名邦,兵器质量精纯,装饰华丽,行销天下,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镂空蟠龙纹鼓座.  春秋晚期 鼓座成半球体,圈足,正中突起的空心圆筒用来插放鼓柱。12条相互缠绕噬咬的圆雕蟠龙攀爬于半球体的鼓面上。龙首为圆雕,口衔圆环,龙体为高浮雕。十二条大龙双目圆形中空,可能原有镶嵌物,现已遗失。龙角的两端为空槽,可能也曾有类似的装饰物。
整器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阴刻手法融汇一体,使用了分铸、铸接、铜焊、镴接、镶嵌等工艺,以多变的形态和对称的布局构成了群龙仰首弄尾、穿插纠结的立体造型,是铸造工艺和艺术造型相结合的典范。
鼓是中国古代的主要乐器之一。

伯遊父缶霝(LING)—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至前6世纪上半叶。缶霝出现于西周晚期,沿用至春秋,是一种盛酒器。

莲瓣盖龙纹壶。春秋中期  高76.4厘米,腹径39.5厘米

盖顶微隆,中央饰龙纹,口沿处有一圈外扩的莲瓣形,内中为细密的透雕龙纹,盖沿饰变形龙纹。广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颈部两侧有回首龙形耳,龙首有华丽的双角,龙齿卷曲外露,躬身卷尾,自颈部至腹部,装饰四层花纹。上面两层为卷龙纹,由两百年凸起、中间内凹的宽条构成;下面两层为相互纠缠的交龙纹,构图复杂而写实。圈足为镂空的龙纹。此壶形体雄伟,纹饰繁缛。


牺尊。春秋晚期 高33.7厘米,长58.7厘米,重10.76千克.                                                                                 尊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可以取出。从其结构看,这是一件温酒器,牛背上的锅形器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装于尊腹用来温酒。用动物形态设计成酒器尊的外形,为中国青铜器的一个特点。此器形态稳重,虽然四足矮短,但牛首上充满张力的双角、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使造型与实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了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是研究中国牲畜驯化史的一件宝贵的实物资料。纹饰精美,牛首、颈、身、腿等部位装饰有以盘绕迴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通过纹饰可以看出印模技术的使用。在牛颈及锅形器上饰有虎、犀等小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铸作精美。
尊是盛酒器,从商代早期开始使用。直至战国时期,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种器形。基本形制是:大敞口、有肩、高圈足,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尊。                                                                                               牺尊是上海博物馆的馆藏国宝。                                                                         

吴王夫差盉。春秋晚期  高27.8厘米,腹径24.9厘米,重4.32千克
小口,设平盖,顶有环钮,套铸短链,另一端与提梁内侧相连。提梁为镂空的龙形,龙身由无数相互纠缠的小龙组成,小龙身上也一丝不苟地饰有发丝般纤细的花纹,其精美细密,堪称鬼斧神工。上饰蟠龙棱脊,中间一段未设脊,便于提携。龙梁一侧的腹部是一短而曲折的龙头流,龙有上翘的龙尾,龙尾一侧的器腹部饰有同于龙脊梁饰的透雕蟠龙。盉的肩上近口沿处有一周铭文十二字:
敔(吴)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
大意为吴王夫差用诸侯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器。青铜器铭文中女子理当著姓,如孟姜、井姬之撑,此单称“女子”不著姓,可知其人非贵族出身,原本无姓。
盉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浓淡的器具。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从夏代晚期一直行用至战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铜器中的岁月静好
寿县出土文物震惊全世界!众多文物聚集分享给大家~
5件重器拉动10个亿,这是2018最不容错过的……
2.15亿的接盘侠,买的是这样的盘子
她的陪葬品,足以撑起一座博物馆
跟着大山来看上海博物馆里的青铜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