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7、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鼎盛期肉食器

973.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鼎盛期.龙纹扁足鼎(商晚期肉食器)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11世纪),通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千克。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圆底,与其它商代晚期的扁足鼎一样,这件扁足鼎也是浅腹,器身的花纹抽象而神秘,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且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这种扁足的设计使鼎的支撑点缩小到最底限度,但整个鼎却具有很好的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纹饰繁缛富丽。三条夔龙变足格外生动,与鼎腹的精美卷云纹和雷纹相映成趣味。如此清晰,如此灵动,构思非常巧妙,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

扁足鼎在鼎的分类中归入异形鼎一类,是温食器,用于加热食物的,因此后来从这类鼎中又演变出一种改进型的高级版本,在扁足下加了一个箅盘,带有镂空的箅孔,用于漏炭灰。这种在扁足鼎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温鼎至少有好几件,山西博物院所藏、曲沃县北赵村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的晋侯温鼎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扁足鼎的起源很早,早商已有,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有一具夔足鼎,郑州商城也有类似的扁足鼎出土,但是都是深腹的鼎,扁足较短而足较直,足尖尖锐而不上翘——整个足部形似尖锐的水果刀或匕首,鼎身也没有过多的纹饰作装饰,与晚商和西周早期的浅腹、具有修长的卷足、通体遍饰华丽繁缛纹饰的扁足鼎相比显得寒酸朴素多了。

虽然在西周的用鼎制度中扁足鼎并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其非常有特色、有个性的造型,仍然非常吸引人。属于晚商殷墟中期的妇好墓,出土的完整的各类鼎共有32件(不包括破碎不完整的残片),其中就有不少扁足鼎。江西新干大洋洲晚商大墓(有说是窖藏或祭祀遗址,今且从发掘报告的观点认为是墓葬)所出铜器,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而特别是出土了较多的形式各异的扁足鼎,非常精美。

974.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鼎盛期.兽面纹鼎(商晚期肉食器)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11世纪),高26cm,口径21.2cm,重7.35kg

此器比较特别,跟一般的鼎不太一样,叫罐形鼎,形制大而且重,非用一手单独能够提携,不过是一种新的形式而已。器型似束颈鼎,暂归入鼎类。

975.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鼎盛期.父戊方鼎(商晚期肉食器)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11世纪),通高22.4、口横13.4、口纵17釐米,重2.25公斤。

原为潘祖荫先生收藏。长方体,窄折沿,口沿上有一对立耳,四壁向下渐有收分,平底四柱足,四隅及四足上部有扉棱。口下饰鸟纹,以中间的短扉为界,两两相对,下以乳钉为框,内填黼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兽面纹。内壁铸铭文2:'父戊'

976.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鼎盛期.刘鼎(商晚期肉食器)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11世纪),高22.9cm,口径18.4cm,重2.54kg。孙煜峰先生捐献。

这是殷墟中期鼎的型式,鼎表面有美观的淡绿色氧化层。腹内壁铸铭文一字:刘。

孙煜峰(1901-1967),原名寿熙,江苏江阴人。民国十四年(1925)与弟弟孙邦瑞(1902-1950后)来上海经商,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孙煜峰成为了房地产业巨富,还是闸北水电公司(今闸北发电厂和闸北水厂前身)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孙氏兄弟均喜欢收藏,孙邦瑞专收藏古代字画,与吴湖帆是“通家之好”,两人关系情同兄弟。但孙邦瑞在上海沦陷时期,曾与“汪伪政府”中某些附庸风雅的高官交往甚密。孙煜峰除收藏古字画外,还收藏青铜器、古铜镜和明清官窑瓷器等。孙煜峰当年专门有一本收藏的明细帐册,详细记录了每件藏品的尺寸、材质、来源和购买价格等资料。在解放之前的上海大收藏家中,如果就古代书画收藏的质量和数量而论,孙煜峰应该可以排名在前十位左右。郑重先生在《海上收藏世家》一书中,称其为“有收藏思想体系的收藏家”。

在上海解放之前,孙煜峰并没有移居海外,而且选择留下来与人民政府合作。一是他的主要财产是不动产和自来水厂、发电厂,难以搬迁。二是有关方面已对他做好“工作”或承诺,希望将来能够维持水电公司的正常运转。在“公私合营”之后,孙煜峰曾出任过上海房地产公司副经理,上海工商联合会副秘书长等职。在解放之后,孙煜峰曾向上海博物馆捐献过部分藏品,比如著名的《睢阳五老图》题跋等。六十年代初,为了庆贺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孙煜峰曾先后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约六百五十余件。另外,他还陆续向北京故宫、南京、广东、辽宁等博物馆捐献过许多文物。其中有些堪称是“国宝”级的文物。其中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为罕见珍品。

977.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鼎盛期.亚酗方鼎(商晚期肉食器)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11世纪)。这个鼎没找到有关资料,我自己的理解,是典型的方鼎,高柱形的足,立耳,是夔纹和兽面纹。亚酗为商代晚期常见的族徽。

978.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鼎盛期.德鼎(西周成王时期肉食器)

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通高78cm、口径56cm、腹深35.4cm,重84.86kg

汪敬之、陈翔九先生捐赠。

敛口折沿,鼓腹圜底,一对立耳甚大,下设三条柱足。口沿下饰三组外卷角兽面纹,由两条夔龙组成,两侧配置倒置的夔龙纹,这是蹄足,足上部饰浮雕状外卷角兽面纹。

【铭文】王易(锡德)贝廿朋,用乍(作)宝(尊)彝。铭文记载王赏赐给德二十串贝。

德鼎是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这一时期的鼎发现很少,在重视食器的当时,都是重器。德鼎的造型较商代晚期已发生变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稳的气质。鼎的花纹仍采用带地纹的兽面纹,但构图趋于简略,层次也不甚丰富,表现出周人独特的简约风尚。

汪梓宝(?-1998),字敬之,汪凤梁三子(同辈兄弟中排行第十一)。抗战前在汉口交通银行任职,抗战时撤退至重庆,胜利后到上海和他的朋友合办了一个矽钢片厂,解放后将厂交给了国家。1962年与陈翔九先生一起将一青铜器德鼎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此鼎为西周初年成王之器,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当年此鼎成为上海博物馆馆藏中的第二大鼎。德所作之器共有四件,其捐赠的便是其中之一,上海博物馆现藏有德鼎和德方鼎,另两件德簋、叔德簋流失在美国。

979.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鼎盛期.兽面纹鼎(西周早期肉食器)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高22.1cm 口径16.7cm 底径12.9cm1.94kg

颈部饰曲折角型兽面纹,腹部跟鬲差不多,腹部和柱足上端则饰牛角型兽面纹,在同一器的纹饰中有两种不同角形的兽面纹,这是继承了商代的装饰风格,有些狞厉之美,很有可能是臣服于周室的非姬姓贵族所用,周初在这方面尚无严格限制。本鼎是西周青铜鼎中纹饰较为华丽的代表。

980.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鼎盛期.厚趠[zhuó]方鼎(西周昭王时期肉食器)

西周昭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高21.3cm、 口横17.4cm、 口纵13.3cm 、重2.4kg,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西周厚趠方鼎为饪食器。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饰兽面纹,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内壁有铭文五行三十四字,记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馈赠的事迹。该器铸作精细,在宋代即已著录,流传保存至今,实属罕见。因这件鼎为厚趠所铸,故而得名。

【銘文】隹(唯)王各(格)于成周年,(厚)趠又(有)于(濂)公,趠用乍氒(作厥)文考父辛寶?(尊),(其)子子孫孫永寶,朿(刺)。

铭文记载:天王来到成周之年,厚趠得到了上司溓公的赏赐,便制作了这个鼎来祭祀父亲辛,并希望子子孙孙能永远珍爱。铭文的最后一字,现在一般认为是厚趠家族的族徽。根据这个族徽和厚趠的父亲名辛这些证据,一般认为厚趠家族是商的遗族,入周后继续保留着一些商的传统。

根据有人调查,这个鼎深受现代人的欢迎,在南京农业大学教学区路口、东南大学百年校庆鼎、南京师范大学校园以及河海大学校园的鼎,都是模仿厚趠方鼎。

981.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鼎盛期.田告父丁方鼎(西周早期肉食器)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高24.3厘米,口宽纵14.6厘米,口横19.5厘米,重3.57公斤。呈长方形,折沿,立耳,浅腹平底,下置四条细长柱足。四隅及每壁中央皆出棱脊。口沿下饰兽目居中的变形纹饰,这种纹样是从商代的斜角目纹等变化而来,其上下钩曲线条对称,属于目纹系列的纹样之一。腹壁每面均饰内卷角的兽面纹,体躯向两侧展开,尾部下卷,腹内侧铸铭文四字:田告父丁。是田告为其父亲丁所作的祭器。田告所作之器,传世尚有鼎、簋等。

有个叫“田告方鼎”是商代后期的,铭文上写有26字:田告作,母辛尊,陕西宝鸡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982.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鼎盛期.交鼎(西周早期肉食器)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高27.6cm、 口径23.3cm、 重3.5kg

口部呈钝三角形式,垂腹圆底,下置细柱足,这是西周早期青铜鼎常见的形式,鼎腹近下垂的趋势,是早期中较晚之作。口沿下饰目雷纹,腹部饰兽面纹,上面还有鳞纹。腹内壁铸铭文二行十二字。

983.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鼎盛期.兽面纹鬲[lì](商晚期肉食器)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11世纪),高17.2cm、 口径13cm、 重1.28kg

鬲(音“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器,用于烧煮加热。早在新石器时代陶鬲就已经广泛使用,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鬲在形制上类似于鼎,有三足,但三足中空,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退化,而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为避免熏黑影响美观,所以逐渐演变为盛粥器。

腹部设外卷角的兽面纹,从纹饰的结构分析,此鬲的时代为殷墟早期。整器曾经上过蜡,俗称“熟坑”,口边于腹底部有旧补痕迹,这是古人使用损坏后修补的

984.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鼎盛期.濒鬲[lì](西周早期肉食器)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高19cm、 口径14.1cm、 重1.75kg1971年从上海冶炼厂废铜中拣选。纹饰细致精丽,口内侧铸铭文三行十二字,记录作器人为濒,故名为濒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一[130P]
极品中国青铜器-1
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
北京故宫青铜器赏析(2)
青铜器:尊
图说商周青铜器(不要跟贴,添加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