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文如刀 笔墨诛心 速写鲁迅先生一众友人存在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三十年代是个腥风血雨的年代,但是也是个文化辉煌的年代。尽管当权者飞扬跋扈,但是文人斗士却机智潇洒,硕果累累。动荡的时代,并未阻止他们高华深远的文思,如歌般动人的言辞和字句,已经镌刻在本民族记忆的深处。

今天坐了半个小时的66公交车抵达了东宝兴路地铁站,一条河流就在脚下,浑浊的河水,我也不知道什么河,实在是太脏了,下来以后的景象也是对我触动蛮大的。

路过之处都是被征收地块,破败的开始,改变命运的开始,向过去告别,向未来致敬。

从四川北路进入这条步行街,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为了刻意逢迎,将路面整成了坑坑洼洼的,行人尚可,车行不变,但是这条路并未封闭起来作为商业步行街,汽车、自行车行人来往穿流,互不影响。多伦路也是从‘’弹格路‘’翻修成水泥路,前几年再从水泥路改造成‘’弹格路‘’。弹格路——上海话就是卵石及石头铺的马路。大概认为是花岗岩之类的。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作为虹口区“抢救文化遗产、保护故居遗址”的标志性文化工程,成为上海都市文化旅游一处引人注目的新景点。在四川北路北端与多伦路的连接处,耸立着内径高4米、宽3.8米的牌楼,具有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的牌楼上方,上海市老领导汪道涵亲笔题写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街名,此图实在部队医院门口拍的。

与我之前走过的古镇,文化街来说,没有特点,唯一的就是这条路上样式不一的老建筑,这条街显得极为没落毫无生气,以文化之名搞起来的保护对建筑本身是有益的,但是绝对算不得一个好的商业应用。

多伦路1912年修建,原名窦乐安路,全长550米,呈L字型,东、北两端都与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称北四川路)交汇。

二十世纪初文化界重地,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曾经工作与居住的地方,其中就包括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等。这条小街曲折幽静,栉比鳞次,风格各异。

 进入多伦路,好像生活的节奏会慢了下来,时光好像倒流,你会看到半个多世纪前的上海,清晨,阳光斜斜地射到花岗石的路面,拎着菜篮子买菜回来的,送孩子去上学的,黄鱼车夫骑着车在送货,偶尔也有富家开着豪车路过。

当夕阳撒下最后的一点光辉,照得石子路面耀眼的光芒,三五学者喝着咖啡,聊得海阔天空;老人在阳光下,论着家长里短;下班的人们匆匆而去;放学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交流学校发生的一切。这里的一切每天发生,只有这花岗石路默默记录下这一切。

多伦路48号,这种老建筑是美女们拍照的首选,想将自己与历史在一瞬间糅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只是有些生硬。曾是恒丰茶庄,店主是鲁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伦路是日本侨民的聚居区。同时,一大批左翼学者相继住进了多伦路,成了左翼文化的活动区域,鲁迅及他周围的进步学者如瞿秋白、丁玲、冯雪峰等,也经常光顾这里。原为居民楼,1998年被上海华虞房产经营有限公司买下办公用,在尽力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外观和结构的同时进行了全面修缮。

多伦路27号,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筑面积 4800 平方米,共七楼,展厅面积 1500 平方米,主要举办中国当代艺术的展演活动,进行国际当代艺术交流。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一个按现代多功能目标规划建设的、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和服务的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是一个当代艺术国际化交流的平台,是我国第一个政府平台的专业现代美术馆。共有七层。一、二、三层用于展览,主要举办中国当代艺术的展演活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思潮,进行国际当代艺术交流。她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以“传承历史文脉、创新当代艺术”为宗旨,具有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她将展示当代艺术创新成就,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从事当代艺术学术研究,普及现代艺术教育,是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专业化现代美术馆。

因为毫无艺术细胞就没有进去欣赏,艺术不分阶层这套理论是骗人的,就好像说勤劳致富一样唬人,都是要靠脑子的。

多伦路59号,鴻德堂,1928年由美国北长老会資助与中国信徒捐款建造。大门上方有“上帝爱世人”和“鴻德堂”几个大字。 教堂平面长方形,二层为礼拜用大厅,大厅为巴西利卡式,教堂外部形式采用中国传统的殿宇风格,局部处理中西结合。

入口处有方形钟楼,钟楼顶部为楼阁式,复蓋重檐四方攢尖质。外墙以青砖砌筑,并有仿木结构的红色混凝土柱,檐下绘彩画,室內中厅、側廊間采用券柱,门窗洞口一部份也采用半圓券。作为基督教堂,外观采用中国传统样式,较為罕見,留下了1920-1930年代中国基督教本色运动的痕迹。1994年该教堂被上海市列为保护单位。

教堂内景,两侧楼梯已围住,在宗教场所里还是虔诚一些比较好,拍来拍去多少是有些缺乏尊重的。

扫过马路,沿路遇到的最多的是老人,年轻人很少,而且多数是怀旧的团体组队来。大概年轻人都觉得没有什么好看的东西,还是逛逛商场实在吧,毕竟更为新奇时尚与世界接轨。

多伦路65号薛公馆---该建筑外墙为青砖砌筑,周围有较大的庭院,主体部分原来是外廊式建筑,形式上收英国王朝风格的影响,入口门廊呈现古典主义样式,抗战时期曾为侵华海军武官府驻地。在抗战电影当中,类似的电影电视剧都会在这种大露台上拍上那么一幕日本军官的身形,想来内心还是有些反感的,自己家的东西被侵占被伤害,这事不能忍,我们所痛恶的是罪恶的极少数人,也大可不必将一众言语上碾压。

多伦路68号大概是珠宝玉器之类的一家进出口公司在承租。

马路对面瞅一瞅

路两边的各式洋楼涂饰一新,门面洞开,皆为雅商、字画、古董、红木器具等,一路列过去,甚是风雅。不过走近这些店铺,都贴了搬迁公告,不知是官方授意还是个人行为,不过确实略感萧条了一些。

多伦路85号日式老住宅现神异岛饰品店,该住宅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形态处理简单,是日本洋风时期的住宅并带有东、西方建筑结合的特征,反映了日本从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演进过程的简化趋势。建筑为复式人字形屋顶,其上铺盖着小青瓦,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歇山式山墙、平拱木门窗,外墙立面采用现代式装修手法,外墙面为拉毛水泥。屋外前檐下设平台适合做家务使用。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310109945190000036 多伦路85号住宅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回头看一下

93号隔壁搭建的阳光房,门上贴了私人宅地,非请勿入,所以我就没进去

多伦路93号凤凰阁---建于1920年,广东茶商赵植初(英商杜德洋行买办)建造。抗战时期被日本人强占。1950年至1955年这里为曾是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教授的寓所,后移居北川公寓,整幢房屋归还房主,如今是陶瓷陈列馆。楼前为文学家、史学家、社会学家郭沫若先生的雕像。建筑前侧在拆迁,一堆建筑垃圾,目前是关闭状态。

门前的小平台,可以想象当年在街心踱步的某某,一根烟的功夫一笔大生意就成了。

多伦路119号,夕拾钟搂:名称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钟系青銅铸造,楼高18.15米。一座钟楼,风雨百年,人来人往,钟声依旧……

这栋路口的房子,产证为商铺,整栋外立面加内饰费用超过1000万。整栋三层,二楼三楼各带30平左右露台,三楼挑高5.6米。沿街无花园,可自住,可做公司会所 ,50年商铺产权,产证面积422平,售价4600万各付。欢迎实力客户购买。

内部简略一览
室内局部照片
露台二楼三楼都有
停车位
这栋房子就简略如此了继续走下去

马路对面的咖啡馆

它是上海第一家主题电影吧,可以看到老式电影机放映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电影。一杯咖啡,一盏充满怀旧情调的街灯,一只被岁月封尘的邮筒,就如同这条街上不变的老建筑。即使曾经在荒凉中放逐流浪,心中的圣堂仍始终坚定守护着。

 采用十里洋场上海西式小洋楼的装点为基调,配以众多20,30年代时兴的摩登年代的摆设实物加以点缀,整个咖啡馆揉杂了西式的风格,灰色砖墙上依稀留着疏落的藤蔓影迹;拱形的门檐外型,既大气又饱含洋味。老电影咖啡馆是多伦路上非常有名的老字号咖啡馆,坐落在一座小洋房内。店里的背投式电视不间断地播放着黑白片,从无声时代到三四十年代国内外的经典影片,当日的电影安排在门口的小黑板就能看到。有免费WIFI,安静惬意,适合聊天小憩。但咖啡小贵,店里不许拍照,大抵是来咖啡馆的人都不希望被打扰,求一个安静之所。

多伦路100号

景云里---建造于1924年,只有坐北朝南的3排三层小楼,是上海很普通的石库门,上世纪初期建造的砖木结构的老式石库门楼房群,曾被称为“上海第一里”,也曾是20年代上海总工会所在地。当你细看门牌,会发现不少门牌旁的纪念牌:11号住过茅盾、冯雪峰、叶圣陶,23号住过柔石……还有鲁迅。景云里的居民对于那段历史都非常自豪。

多伦路145号---约建于1920年。这是一幢独立式的东南亚殖民地风格建筑,从建造年份推算,表现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1837~1901)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这类外廊式建筑,是上海开埠至20世纪初,在各种建筑类型中最先引入沪埠的一种西洋建筑。

多伦路145号住宅,该宅占地面积684平方米,花园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是坐北朝南假三层,砖木结构,西式花园住宅。这是一种由英国建筑师理查德·诺尔曼·肖创始的风格。

其特征注重装饰,追求色彩与材料的肌理效果,出现了红砖清水墙或者用不同色彩的砖砌出线条的手法。特别是该宅受安妮女王时代的影响,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演变趋势由简洁到丰富,由强调秩序感转向追求装饰效果。

该宅外廊的立面构成,由连续的列柱转化为连续券,进而发展为连续的券柱式构图,并出现了多种券式的混合使用。随着建筑立面的演变,建筑平面也由最初方形的简单分割渐趋于布置合理并有丰富的变化。

该宅曾作为左翼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学生宿舍。

解放后,一度误认为多伦路145号为左联会址,1989年10月,由虹口区人民政府、虹口区文化局及社会筹资,在多伦路145号修缮落成了左联纪念馆。

后确认多伦路201弄2号为左联会址,2001年左联会址纪念馆迁回多伦路201弄2号原址。

这一路上边走边参观,不下三十几个景点:钱币馆、山根会所、红木馆、日本茶艺馆、陈大朴艺术馆、旅游礼品馆、藏书票馆、民间藏馆、瓷器收藏馆、东方一绝、三百砚斋、名人展馆、夕拾钟楼、钱庄、大理石艺术馆、画廊、西安艺术品店、内山书店、水晶工艺品、苏韵阁、围棋馆、老电影咖啡馆、公啡咖啡馆、恒丰茶庄、名人茶艺馆、良友画廊名人墙、古陶瓷收藏馆、龙珠轩、集报馆等等。

在曲尺型的街道上,颇具特色的旧书摊,怀旧文物古玩小店,咖啡馆有增无已,以小本经营的店铺虽因街上人气不足,生意不一定很理想,但店家大都抱着文人式的乐天态度,恬然等候着同道中人的光临。如欲用最短的时间重温旧上海的人文风情,亲自走一趟多伦路就可以了。

就因为这条小街不同寻常,集中了许多文化名人的纪念地和许多优秀建筑,区政府投资改造成了现今闻名中外的文化名人街。

在多伦路文化街上,沿街“永安里”的一侧围墙上改建成了展现历史文化名人的“版画墙”。一幅幅版画新作再现了鲁迅、郭沫若、叶圣陶、沈尹默、矛盾等文化名人的风采,成为多伦路文化街上新增的一道文化景观。 在这里,通过情景再现,让每个观众重返历史现场,使历史成为对每一个人的诱惑和召唤;在历史因素缺席的地方,则通过暗示和象征,提示历史的可能性。

无论这个城市将来如何发展,多伦路的故事都已经深深的融入到城市的记忆深处。时过境迁,人们仍然需要多伦路,是因为人们需要不断与多伦路产生跨越时空的对话,以加强和巩固人们在情感上与这个城市的联系,这种不断进行的对话和互动,使这个城市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感轨迹和心理轨迹,成为城市文化的积淀。

节选当初建立之初的背景资料:任何历史,都只能是当代史;任何对于多伦路的诠释、再现、重塑,注定都只能是一种想象。对于历史的不同想象方式,决定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对待历史态度和观念;也决定了对于未来的态度和观念。

多伦路的改造不是要建仿旧一条街;也不是在空间形式和建筑样式上对过去旧上海作一种惟妙惟肖的重现。它强调尊重历史已经发生的变化,当这种变化已经发生以后,如果刻意地企图重现所谓历史真实,反而是对多伦路历史的一种新的背弃和破坏。

想象多伦路,是通过建立一种关于多伦路历史的想象方式,试图让这段历史成为活的资源,积极参与到今天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去,让历史在人们的想象中复活,通过人们的参与,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与历史建立新的联系。


多伦路208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广东省人陈仲箎建造。该建筑的外观为欧洲文艺复兴样式。西立面主入口门由四根简化的爱奥尼式柱子支撑。

二楼露台围栏处理呈几何化特征。北立面窗型围以  罗马样式的窗饰。北入中门头带有层层叠涩的砖砌拱券,受罗马建筑的影响。该建筑被市政府授予优秀历史建筑。

多伦路210号,挂牌解放军411医院康复医学科。抗战胜利后,这里是白崇禧的公馆,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多伦路210号的白公馆里度过的。白崇禧(1893—1966年)广西临桂人,回族,毕业于保定军校,与李宗仁合称“李白”。陆军一级上将,有“小诸葛”之称。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历经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失败后退撤台湾。

在白公馆东面,四川北路203弄35号是原汤公馆,现在是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展览馆。抗战胜利后,这里是汤恩伯公馆。后为陈仪居住。1949年初,陈仪策反汤恩伯起义未果,反被出卖,在此地被捕,在台湾被害。


多伦路215号---1924年由广东商人李观森建造。后曾被汪伪南京维新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和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怀念侵占。该建筑为砖木结构,陡峭多坡菱形瓦屋顶,假三层。

东、南入口处屋顶设三角形山墙,并退出阳台,西南角设八角形尖塔,上下二层窗间饰罗马柱。该建筑1999年被市政府授予优秀历史建筑称号,现为中国共产党四大史料陈列馆,内部左侧有办公。

在门卫大叔的紧盯之下,实在是没有深入的必要,毕竟都是走马观花的看客。


这里是真正的市井,正是被这白色建筑背后小里弄的一大丛开到天上的红色花所吸引着走进去一看究竟的。正是午睡时间,弄里基本没什么人,和弄外多伦路上热闹的游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纪家花园,1918年的砖木三层新式里弄,总共有15栋之多,入口有国家电网的变压设施。

当年的大字,不管如何,老房子中的纠纷一直都是被各路买家诟病的东西,真正的产权清晰的东西总是很抢手。

多伦路240号,又名考拉花园旅舍,电影《花样年华》的重要拍摄场景,它将上海的风情映进了许多人的心里。原来的招牌已经换了,改成了新的业态,这种老建筑里面资本为王,很难有持续很久的公司,这栋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屋高15米,假三层,面向西,混合结构,建筑面积900平方米。

镂空的椭圆形宅标精致地点缀在外立面的窗饰和栏杆上,有强烈的标志性。该宅西立面造型仿古罗马建筑中横三段,即台基、门窗或柱廊、檐部,柱子及各段的 比例严守古典主义的法则,强调水平方向,层间上下檐追求平衡,装饰力求古朴,但还带一些现代气派。

燕山别墅,1938年建造的砖木三层结构,弄堂过于狭窄逼仄。

多伦路250号孔公馆---1924年建造,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西班牙风格的砖木结构2层楼住宅,孔祥熙这幢住宅在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间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

在室内外墙面上使用釉面墙砖,屋顶有两座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圆顶。抗战期间,这里被日本占为知恩院,人称东洋庙,是日本上海神社的组成部分,还做过日本海军陆战队总司令的府邸。抗战胜利后,为孔祥熙在上海的三处寓所之一。 

孔祥熙(1880-1967年)山西太谷人。孔子第七十五代孙,中国“四大家族”之一。早年经营钱庄,1901年留学美国。历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财政部部长、行政院院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总裁。1948年赴美定居。1967年病逝于纽约。

说到这里就要提及一下了,另有一处在租的商用物业,沿街,1400平,院子1000平左右,露台200平,月租金50万。图示如下:

诚邀实力客户租赁。一笔带过以后我们回到多伦路。

这条街就到头了,拍完就删了这些照片,无力存储,因为不是一个太过喜欢回忆的人。

最后的最后,除了前面那套出售的房子外,我们推出这套房子供有需要的财主选择。

多伦路48号老洋房1-4幢,但是在一本产证上6个卫生间20多间房,产证建面884.99平,办公性质,另建部分裙房共达1500平左右,附送面积可达3000平方。
露台一览
过道
客厅1
客厅2
客厅3
客厅4
餐厅
主卧
次卧1
次卧2
次卧3,现在已装修好
次卧4
景观
厨房
卫生间
多伦路,南邻四川北路商业闹区,北傍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明珠轻轨线。小街短而窄,街路曲且幽。多伦路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夜漫漫,犯困了,睡觉,记得来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申城记忆 | 春风十里,多伦路走起!
魅力上海游记17一一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漫步上海多伦路名人文化街,领略百年上海滩,上个世纪的海派文化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这6条上海最美老街,充满老上海情怀,你逛过几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