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70、171开头号段电话骗子多 不认识就别接

随着徐玉玉等诈骗学生悲剧的发生,网络和电信诈骗重新引起人们关注。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又有规律可循,“北京时间”就近两年的诈骗常用手段进行梳理,为大家提个醒。

网络:社交平台与网购是重灾区

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法分子也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实施诈骗,同时,网络诈骗的侦破难度远远高于其他诈骗方式,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北京时间”通过360互联网安全中心2016年第一季度研究报告中得知,虚假兼职是举报数量最多的诈骗类型,共举报869例,占比20.4%;其次是身份冒充466例(占比11.0%)、虚假购物388例(占比9.1%)、网游交易319例(占比7.5%)和虚假中奖293例(占比6.9%)。2016年第一季度,猎网平台共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诈骗举报4252起,涉案总金额高达2850.8万元,第二季度,猎网平台共收到手机端诈骗举报1876件,涉案总金额850.5万元。

社交平台:QQ盗号、微信复制难辨真假

不法分子在QQ、微信中的诈骗是“成功率”较高的方式之一。由于社交软件的隐私性与亲密性,人们更容易上当受骗。不法分子通过QQ盗号或微信复制,将自己伪装成受害人,在社交平台中以“出车祸、患重病”、“充话费”等各种各样的理由“借钱”进行诈骗。360安全报告中显示:通过对年龄分布分析,发现在社交网络受骗的用户有低龄化趋势,最小的年龄13岁,在17岁和21岁年龄段相对集中,年龄最多的集中在28岁。就最近山东等地发生的几起诈骗事件来看,大学生是最容易受骗的用户群体。

随着网络安全意识的提高,直接“借钱”的成功率不断降低,不法分子转战“视频”来提高自己的可信度。通过盗号,提前截取视频资料,与受害人进行视频聊天提高诈骗的成功率,实质上,不法分子只是利用技术手段在后台播放视频资料。

“画皮”诈骗是一种新型的诈骗方式,频繁发生在财会人员与公司高层之间,不法分子通过盗取财会或高层的社交平台信息,复制受害人资料,进行伪装,如不仔细辨认很难发现差别,以高层的身份“指示”财会人员转账到指定账户。“画皮”诈骗是在不法分子长期数据监控基础下进行的诈骗,“北京时间”提醒大家,不要运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工作交流,同时,发现账号有风险及时更改密码。

除此之外,QQ群也是诈骗的猖狂之地。利用QQ群以高薪招聘或兼职刷单等为理由,让受害人到指定地点面试,骗取受害人的“培训费、服装费”等。

网购:退款让人上当

网购逐渐成为购物的重要方式,不法分子也没有放过这片“天地”,所有以“付款失败”为由,要求买家“退款”的信息,都是诈骗信息。不法分子通过钓鱼链接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号与密码,盗刷受害人的银行卡。

海外代购的发展,也让不法分子“与时俱进”,不法分子开通微商、海淘网站或虚假店铺,通过打折、优惠吸引受害人,在受害人下单后,又以“加缴关税”等各种理由,要求付款,诈取货款后,不法分子销声匿迹。

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相对来讲,人们对互联网的安全防范意识还不够高,网站漏洞较多,使得网络诈骗屡屡得手。

电信:恐吓与诱惑同时存在

短信:陌生号码不要相信

短信诈骗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病毒链接,盗取个人信息和短信要求换张。在短信中,不法分子会放置一条链接,只要点开链接,个人的信息就全部暴露在不法分子的眼前,后期不法分子可能会针对个人信息进行诈骗。

诈骗短信

更常见的是,不法分子以各种各样的身份,编造各种各样的理由要求转账到某一具体手机号。如冒充公检法机关发送传票、拘留证明,为“配合工作”,要求受害人将账户里的钱转入“国家账户”;冒充房东,告知银行卡更换,要求将房租转至新账户内;冒充残联、民政局、教育局工作人员,要求残疾人、困难群众、学生及家长提供领取补助金、助学金的账号;冒充航空公司工作人员,以航班取消,提供退款、改签为由,让受害人转账。360安全报告中显示:通过对身份冒充类诈骗中的细节进行分类,发现此类诈骗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电话(63.2%)、钓鱼类短信(25.5%)和木马短信(11.3%)。

短信诈骗防范的最好方式是,所有有链接的短信不点不看,及时删掉。所有要求转账或提供账户的短信置之不理,不相信,不回复。

诈骗短信

电话:170/171谨慎处理

以170/171开头的手机号为虚拟手机号,很多手机卡没有经过实名认证,已被贴上“诈骗号”的标签,当接到170/171开头的手机号时,如果不确定,建议不要接听,以免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同时,以400为开头的电话,并非都是官方的客服电话,如果接到需要进行钱款操作的电话,也需要及时求证电话号码的真实性,不可轻易相信。

手机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对待自己的手机,一定要做好保护,防止手机中的个人信息泄露,同时,对待短信和电话要更加的谨慎,千万不要盲目相信陌生人的电话与短信。

提高警惕:保护自己刻不容缓

“北京时间”为了与大家一起共同提高防诈骗意识,针对性的提出四条小贴士。

1、中奖信息不要信。短信、邮件、微博、微信、QQ或网页等收到收到的各种各样中奖信息,大都为骗局,要及时敲醒心中警钟,不占小便宜,不吃亏。

2、违法犯罪不是我。在收到“公检法机关、银行、电信”等各种电话或短信提示,称“我”涉嫌洗钱、有传票等一2、系列违法犯罪事情时,不要慌张,切勿相信,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3、广东福建要留意。凡是接到广东福建等闽粤口音电话时,要多留一个心眼。“猜猜我是谁”和“我是某领导”等这种话不要好奇也不要相信。

4、预先支付都是坑。网上求职过程中,收到预先需要支付报名费、手续费、体检费等信息时,一定要向有关单位进行确认后方可进行操作。同时,网上发布的招聘代刷信誉、代抄文稿、招聘演员、押运员等信息大多不靠谱,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

公安部门近期也将原有的三个“一律”扩展为六个“一律”。

1.接电话,不管你是谁,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2.只要一谈到中奖,一律挂掉;

3.只要一谈到公检法税务活领导干部,一律挂掉;

4.所有短信,只要点击链接,一律删掉;

5.微信不认识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6.所有170开头的电话,一律不接。

“北京时间”希望与大家一起,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防诈骗的技能,在自己遇见或周围人遇见诈骗时,能及时辨别不上当,以免受到伤害与损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期我市高发电信诈骗案件类型!这个提醒真的很重要!
反电诈宣传
江苏省公安厅 安全防范 “清关费”背后的骗局
如何防止电信诈骗
盘点电信诈骗“吸金术” 防诈骗不能仅靠实名制
如何防范虚假信息诈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