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验证次生变化是鉴定古玉的关键
验证次生变化是鉴定古玉的关键

                            

                                    /筑玉听韵

     收藏者辨别古玉,一般从玉质、沁色、工艺、造型、纹饰等诸方面进行研判。归纳要领,笔者认为判断一件玉器是否属出土古玉真品,首先必须把握玉器久埋地下必然形成的最本质的变化,即“次生变化”。即是说,这些变化必须是在玉器入土埋藏以后才发生,玉材本身先天就存在的一些特征均不包括在内。“次生变化”定义为:玉器制作完成后,因长时间地暴露、更长时间地埋藏,形成风化,造成改变的一切作用和过程。

    次生变化的现象是表示玉器具有历史岁月的痕迹。具体可分为玉材质变、沁色和表面现象三个要项,任何一项都可进一步推论诸多风化现象,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印证。由此,鉴定古玉至少能找出几个鉴定要点和不可伪仿的地方,从而证明古玉的真实性。

  

一、玉材质变的鉴定

 

    玉材质变,即是玉材因受坑口环境下各种元素侵蚀而形成玉器的沁色;或因温度、湿度的影响,造成岩理改变,组成矿物晶形,本质是玉材的质变;外力因素或结构变化而造成玉器形状的改变;玉质的腐蚀与氧化形成的状态变异等。这些变化,使古玉演变成与新玉完全不同的质感。

    玉器入土的年代长短以及坑口环境的差别,会造成玉质的质变现象,表现为沁色影响形成的一切变化。这是鉴定古玉重要的鉴定依据。

(一)   确认是否为当代所常用的玉材种类。

(二)   古玉多为单色玉,经暴露或埋藏后才形成不同的沁色。

(三)   沁色扩撒呈现立体感,颜色层次与质变相互作用。

(四)   玉质常呈现像未蒸熟的米粒形态的白色颗粒,称为“饭糁”;白玉或出现类似豆花的“玉花”现象。

(五)   目视可见玉质通透的立体现象。

(六)   入过土的古玉容易产生温润的质感,像年糕或果冻状。

(七)   玉器受地压或地热影响而造成结构改变,使玉器形成状如冰裂的裂纹。

(八)   玉器受地热、石灰或石灰岩地质作用,造成局部或全部白化。材质化学成分未改变,但结构变得疏松,比重降低。白化程度愈深,玉质越难辨认,透光度越差。所谓“鸡骨白”、“象牙黄”等。

 

二、沁色的鉴定

 

    沁色是指不同的元素渗透到玉器内部而使器物内外形成各种颜色的现象。

    玉器成沁的原因是:玉器长久埋藏在密闭的墓穴或土壤中,受土壤、地温、地湿、环境物质大的影响,其本身分子发生质变,结构水流失,孔隙变大,土壤中的各类显色杂质逐渐侵入玉质内部,从而产生各种沁色,造成玉器外表和内部的改变。

验证自然沁色的方法:

(一)   玉器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造成蚀斑。

(二)   玉质相对脆弱的纹路容易形成沁纹。沁纹颜色较深,有别于裂纹的浅白色泽。沁纹多呈现凹陷现象。

(三)   玉器受沁,玉质的细腻质感不受影响,且越盘越亮。

(四)   全沁玉器相对少而局部受沁玉器较多。沁色有自然深浅的层次感,呈扩散形态。古玉难得不受沁。较好玉质“开窗见地”,呈现立体视觉效果。

(五)   彩沁的沁纹与玉器表面蚀斑应较为明显,颜色深浅层次自然,两种以上沁色会造成颜色覆盖现象,通常黑化覆盖红化。

(六)   检验沁纹的连续或切断,刀痕表面次生变化,以判断是否为老玉新工或老玉改件。

(七)   有沁色与质变的部位,一般比原玉质不易透光。

(八)   刀工繁复部位较平滑平面更容易受沁。这是因器表抛光程度不同,故而造成表面硬度与沁色上的些微差异的缘故。

(九)   受沁玉器表面因差异风化形成蚀斑、沁纹凹陷、沁色扩散、晶面暴露,甚至形成次生晶斑。但受沁再重,玉质的细腻感不受影响。

 

    造成玉器沁色的原素很多,不易分辨。最常见的沁色有三种:

(一)   黑化:古玉的黑化或沁成黑色,俗称“黑漆古”或“水银沁”。其实水银不溶于水,本身不能侵入玉器内部。一般认为黑色沁是土壤中及陪葬物品的有机质侵入玉器内部发生碳化反应。含铁的有机物在腐烂过程中氧化转变为而二氧化碳而逸失,若有水银、朱砂这类剧毒物质存在,可抑制细菌腐烂速度,而使有机物得以保留,形成黑化。

(二)   红(黄)化:这类沁色多是褐铁矿类元素所造成,土壤中色三价铁离子侵入玉器内部,侵入量的多少,形成赭石色、红色、黄色等沁色。

(三)   白化:玉器经由长期的风化作用,分子结构发生质变,失去结构水,加之地温等外部条件影响,在矿物组织上引起次生变化,在器表或孔隙中附着白色松散的粉末,或是外表转变成一层白色多孔隙的表层。白化程度可分为三类:粉化、再结晶、取代转化。白化的古玉比重变轻,硬度降低。

 

 

三、表面现象的鉴定

 

    古玉的表面现象,是玉器表面经长年的氧化作用,酸碱地质的化学元素侵蚀以及地热、地压等外因作用造成的一切现象。

 

   玉器老化的表面现象有:

(一)   氧化作用。玉器经由长期暴露和埋藏,会造成表面不规则的“波浪”状高低起伏的现象,称之为氧化现象。

(二)   沟纹风化。玉器埋藏过程中,水分子容易凝结在沟纹中。这些水分在碳酸气中那个容易变为强酸碱性,加速形成沟纹中的风化作用,形成次生透闪石或阳起石以及蛀孔现象。

(三)   蚀斑。玉器在埋藏过程中,受土壤中化学元素的破坏和侵蚀,造成表面有斑块的现象,藏界称为“土咬”。比较严重的斑块也称为“唐烂斑”。

(四)   蛀孔。古玉材质时常含有软弱的包体,如白云石、水镁石、滑石等;或者细粒闪玉之内有粗颗粒闪玉斑晶。这些包体或斑晶极容易风化,产生不同大小的孔洞,称为蛀孔或蚀孔。蛀孔周边显有一层白圈,或是蛀孔之内填满砂粒(燧石)和坚实的胶固体,这几种现象是不可能以人工作假的。

(五)   钉金沁。玉器表面经由侵蚀而产生点状又有沁色的蚀斑。这中现象也是差异风化的一种,比较脆弱的“石基”或“包体”处最先风化而形成。

(六)   斑晶。富镁的透闪石和富铁的阳起石是一种固溶体,在同时产生的时候会溶在一起,而不会同时兼有透闪石和阳起石。闪玉在充满碳酸气而潮湿的环境中,容易溶解并沿着玉器表面借表面张力或毛细管作用攀升而上,经年累月,于玉器表面因次生作用而生成透闪石和阳起石。有时还未长成菊花形之前,仅有稀少的几粒针状粗晶,称之谓“斑晶”。藏界说古玉含有云母或石英的光泽,就是这种次生斑晶所发出的光泽。

(七)   变形。玉器入土后因质地结构本身变化或受到地热地压等长期作用,造成外形改变,可以确定为古玉的特征。

 

    古玉鉴定乃是上手玉器依赖知识和经验与自由心证的冲突。需要鉴藏者凭借自己的学识,寻找到现世古玉中的特性,融会贯通于知识的积累,从而断定真伪。对上手玉器仔细观察,大胆设问,小心求证,掌握次生变化的要项和内容,然后再依靠造型和纹饰进行断代,让古玉还原其真正的历史面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古玉藻状沁的探讨
看懂玉器界的行话 古玉篇
钙化、蚀斑和蛀孔——辩别出土古玉真伪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八(下)
古玉几个不可仿的特征
古玉的土蚀土咬痕迹,是鉴定真伪的重要线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