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玉器之典藏(唐代)

玉器之典藏(唐代)

(2013-11-17 11:10:38)
唐代,镶金玉镯 
直径8.1、孔径7、厚1.9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1对。玉色洁白,纯净,以金合页将三段弧形玉连为一体,玉质滋润,细腻晶莹,三段弧形玉等长,内弧壁平整,外弧壁上下沿内敛,中部雕琢成三圈凸棱,每段两端均包以金质虎头形合页,并以两枚金钉从内向外铆固,虎头之间亦以铰链式和合页轴相连,其销钉轴可灵活插入或拔出,以便关闭或开启,其设计之精巧,可谓鬼斧神工。


唐代 镶鎏金嵌宝珠玉镯
直径7、孔径6、厚1.7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1对。玉色青白,纯净,玉质温润细腻,三段弧形玉均是内弧壁平整光滑,外弧壁上下缘内收,中部雕琢成三圈凸棱,其中两段弧形玉的一端以鎏金铜片,包钉在一起,不能打开,其外缘制作成花朵形,中部花蕾高凸,内镶浅紫色宝石,第三段弧形玉的两端与前两段弧形玉的另外一端之间,则以鎏金铰链式合页轴相连,其轴可以抽出或插上,以便玉臂环开启或闭合,两合页外缘均制成虎头形,头向相背,料珠镶双眼球,头顶各嵌一枚浅紫色宝石。


唐代 花卉纹玉盒
长4.5、宽3.5、高1.4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宫城遗址内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玉,表面呈浅灰褐色,盒盖盒身均琢成方形委角,有子母口可以扣合,盒内抛光,盒身,盒盖均剔地雕出花卉枝叶,在盒身,盒盖的侧面阴刻蔓草纹,盒盖,盒身顶端凸出部分各镂空一对互相嬉戏之鸳鸯,并作为盒之把手,盒身,盒盖下端侧面中部各钻一圆孔,嵌入金纽,以便开启玉盒

唐代 凤鸟海棠纹玉簪饰
长10、宽3.5、厚0.1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内兴庆宫遗址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青白色,薄片状。雕刻一束繁茂的枝叶。上端雕出形体较大的一只凤鸟伏栖在盛开的海棠花上,两面花纹相同,雕刻技法亦同上,枝茎上亦雕出小缺口,以便系之。
 

唐代 玉钗
左:长6.7、宽1.7厘米
右:长7.6、宽1.7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电缆厂唐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青白色,表面有粉白色沁。两件形制相同,均为双股钗,钗前端近锥形,后端顶部呈弧形,此之隋代玉钗后端更为宽大肥厚。通体抛光。

 

唐代 嵌金丝玉佩
底边长4.8、高4.5、厚0.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内的孙家湾村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色雪白,润泽。扁平体,平面近似桃形,底边平齐,两侧为对称的三连弧边形,顶部为三角形,正面阴刻出图案化的长茎蔓草纹,其内嵌以金丝,金线上尚有黑色颜料,上端钻一圆孔,钻孔使错金图案略有伤残,背面光素无纹。
 


   
唐代 胡腾舞纹玉铊尾
长10.5、宽5.1、厚0.9厘米
陕西省礼泉县唐昭陵陵园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乳白色,圆首矩形,两面边缘均削棱,正面雕出一跳胡腾舞的男子。舞者长发卷曲,高鼻深目,面带微笑,上着圆领紧身长袖衣,腰系长裙,裙下摆饰花边,足蹬高筒靴,屈肘扬右手,左手摁于臀侧,双手均藏于袖中,右腿腾起,左腿微曲,肩披飘带,舞于圆毯之上。圆毯周饰垂索,其内阴刻一“田”字,背面方形一端削低一层,所切的平面呈圆把形和长方形,并在其上钻出五个隧孔,以便将鞓末端与其固定在一起。






唐代 狮纹玉带
方銙背面长3.6、宽3.4、正面长3.4、厚0.7厘米
圆首矩形銙背面长4.8、宽3.4、正面长4.6、宽3.2、厚0.7厘米
圆首矩形铊尾背面长5、宽3.4、正面长4.8、宽3.2、厚0.85厘米
带扣扣环长径5.6、短径3.2、环面宽1、厚0.7、扣针长3.1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白玉,乳白色,此玉带由狮纹方銙13,狮纹圆首矩形銙,狮纹圆首矩形铊尾,玉玦各一,总计16件所组成,带銙,铊正面雕琢出各种形态的狮纹。




 
唐代 九环十四銙蹀躞玉带
复原长度1.5米 方銙长3.2、宽2.9、厚0.3厘米 附环长径2.9、短径2.6、厚0.3厘米
柿蒂纹方銙边长3、厚0.3厘米有孔尖拱形銙底边长3、高3、厚0.3厘米圆首矩形銙长5.5、宽3、厚0.3厘米玉带扣长径4、短径2.9、厚0.3厘米圆首矩形铊尾长8.6、宽3、厚0.3厘米偏心孔环直径2.7、厚0.2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白玉,微泛青色,此玉带由附环方銙九,柿蒂纹方銙二,有孔尖拱形銙三,圆首矩形銙,玉带扣,圆首矩形铊尾各一,偏心孔环八,总计25件组所构成,结构完整,形制规范,通体光素


唐代 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带
复原长度1.5米 圆首矩形带銙长8、宽3.5、厚1.2厘米
圆形宝细銙直径3、厚1.2厘米玉梁宝细蹀躞饰上节长6、宽4.2、厚0.8厘米,下节畅.2、宽6、厚0.8厘米玉带扣长径4.8、短径3、厚0.6、扣针长3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唐窦皦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青白玉,部分泛浅绿,此玉带表框皆以青白玉制作,框内为“金框宝细真珠装”。它由圆首矩形銙四,圆形带銙八,圆形偏心孔环一,忍冬形蹀躞带饰和玉带扣各一所组成。玉表框在唐代文献中称为“玉梁”,该玉带玉质温润莹秀,制作考究,“金筐宝细真珠装”豪华富丽,工艺精湛
  

隋代 金扣玉杯
口径5.6、高4.1、圈足底径2.9、金扣宽0.6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隋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白玉,玉色纯净,玉质温润而富有光泽,杯作大口平唇,深腹,壁上阔下敛,平底,下有假圈足,口沿外一周镶金,白玉衬托金扣,黄白相映,富丽堂皇,造型优美。

  

隋代 镶宝珠金项链
周径43、垂珠长3.1厘米 重91.25克
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隋大业四年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项链由各镶10颗珍珠的28个球形饰所组成,金球分为左右两组,每组14个,各球之间用金丝编织的链索连接,在两组金球链索之顶端各有一方形金饰,内嵌“青金石”。项链下端有五件垂饰,居中为圆形金饰,其内嵌有红色鸡血石,鸡血石一周有24颗珍珠,左右两边各连接一四边内曲的方形金饰,其上皆嵌有蓝色珠饰,最下端挂一心形蓝色珠饰,其边缘的金饰作三角并行线凹入状。

 

唐代 花形玉簪首
长2.42、宽1.42、厚3.5厘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唐墓出土,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羊脂玉,月白色,微黄。整体雕刻,单面雕。器表雕刻两层,下层枝叶较为简单,上层花朵为两枝,相邻的花缘叠压,表现出花繁叶茂的形象

唐代 水晶坠饰
长4、宽2.6、厚1.2厘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南郊乡羊坊村史索岩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固原博物馆
形状不规则,上嵌水晶。水晶泛蓝,表面鼓起,上有几处凹痕。水晶之下为一鎏金底托,下部稍翘,上有一短柄,柄环已残。


魏晋时期 玉笄
长10、宽0.6、厚0.5厘米
青海省西宁市南滩砖瓦厂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色,玉质细腻温润,晶洁透亮。四棱柱长棒菜。一头大浑圆,一头小而尖。素面,通体抛光。


魏 镶绿松石金耳环
直径4.8厘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三营镇化平村北魏墓出土,现藏于固原博物馆
1对。金耳环内镶嵌绿松石与珍珠,错位排列,数量不等。


魏晋时期 玉纺轮
直径5、厚1.2、孔径0.5厘米
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出土,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所。
青玉质,侵蚀严重。扁圆体,中心穿一圆孔。素面

大理国(937-1253年) 琥珀塔
高4、底径2.9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深红色似枣红色,微透明,可依稀见其晶体内的冰裂纹,圆丘形舍利塔身上有锥形塔刹,底内凹似碗,圈足底。


大理国(937-1253年) 玛瑙念珠
枣核形珠最大件长3.2、直径0.9厘米
球形珠最大件直径1.8、最小件直径0.5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1组27枚,多圆球形珠,另有枣核管形,扁圆管形珠,其色以红白相间及褐白相间的多色珠为主,也有几粒为棕红,褐色的单色玛瑙珠

大理国(937-1253年) 孔雀石珠串饰
管珠长2、直径1.1-1.8厘米
枣核形珠最大件长2、直径1.4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1串12枚,形态各异,打磨,抛光较粗糙

大理国(937-1253年) 水晶杵
长6.3、球径2.1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晶莹剔透,杵形,柄作圆柱形,杵为多棱圆球状,杵为佛教施法之法器。


大理国(937-1253年) 观音石雕像
通高14、像高10.9、座最宽7.5厘米
云南省大理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大理岩,白色泛黄,表面光洁滑润,有蜡脂光泽,像身与座分别雕成,以木签相插接,为观音像,像后饰银质火焰状背光,观音坐于石台座上,口施朱色,眼施墨色彩,右手拈巾,左手抚座,身披的帔帛,佩挂的璎珞随身姿自然垂落,显得姿态优美。


大理国(937-1253年) 水晶佛像
高7、底座宽2.1-5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晶莹剔透,阿閦佛像,结跏趺坐,高鼻深目,身着袒右肩袈裟,右臂伸直置膝上,右手手心向上,平置腹前,结予愿印。


唐代 玉棒
长6.8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罗源洞张九皋墓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青玉,玉质莹润,颜色泛青,呈三菱形,三面磨光,与玉猪同出,可能也是玉握的一种。


唐代 玉猪
长5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罗源洞张九皋墓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青玉,以简练刀法刻出卧猪形态

唐代 人物抚鹿纹玉佩
高7.7,宽4.3,厚1.1厘米
江苏省无锡市南郊邓湾里顾林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无锡市博物馆
青白玉质,沁泽如甘栗,遍布牛毛纹,椭圆形状,中间较厚,边缘稍薄,通体以浅浮雕技法,琢刻人物抚鹿图,人物,侍童,神鹿错落有致,神情并茂,旁边以卷草云纹装饰,浑然一体。


南朝早期 玉马头
长4.7,宽1.3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白玉质,通体沁成褐色,表面带白斑,圆雕成马首状,形象生动逼真,颈部简化,较短,似可嵌入它物,可能为杖首饰玉。


南朝 水晶球
直径4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透明无色。圆球形,光洁透亮,有多处小疤痕。


南朝 玉珩
大件长18、宽3.5、厚0.4厘米
小件长7、宽2.5、厚0.4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2件。青白玉,光素无纹,杂有黄褐色斑点。一大一小,造型完全相同。呈扁平状云头形,上端呈弧形,中间雕琢有三个弧形,并钻有一小圆孔;下部两端圆弧形,上部正中和下部两个凸脊上各钻一小圆孔,以作系挂之用。

东晋 玉剑珌
长3.2,宽2.1,高1.9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白玉质,保存较好,内有长条形凹槽,两侧各有一小穿孔斜向与凹槽相通,便于固定,两面浅浮雕兽面纹,玉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同出一墓,同系一剑,系同块玉料琢刻,图像工艺稍逊,应是东晋时作实用玉。


东晋 玉剑璏
长9.1,宽2,高1.6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白玉质,局部有褐色沁斑,光洁滋润。形体扁平,修长,下面突出长方形穿孔,表面高浮雕一对螭龙纹,大小相配,嬉戏相对,并用阴线刻绘螭龙细部,形象较为生动

东晋 心形玉佩
长9.6,宽8.6,厚0.3-0.4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青白玉质,中间纯白,两边沁泽呈褐色,主体呈心形,顶端起尖,底部微孤,一面浅浮雕一游动的螭龙,中透圆孔,两侧透雕尽情嬉耍的龙,凤,并附以祥云,衬托出龙,凤的动态之美。


东晋 玉带钩
小长5.9,宽1.6,高1.9厘米
大长6.5,宽1.6,高1.8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2件。白玉质,质地光亮细润,保存完好,形态基本一致,大小略有不同,曲首弯钩形,以螭首作钩首,钩腹舒缓,钩腹中间琢磨二道突弦纹,形成三块叶形弧面。


玉钱、玉龟 五代
玉钱:直径2.5厘米
玉龟:长2.3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钱为白玉,表面微沁为棕黄色,一面仿铜钱刻“开元通宝”字样,另一面为素面,玉龟灰白色玉,表面有红色土沁。为立体圆雕,龟的形象雕琢细腻生动。


玉善财童子 五代
高8.8,宽4.5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玉,有棕黄色沁瑕。扁平圆雕,头大后脑突出,眉眼鼻口及耳廓内均以阴线刻成,内穿肚兜,外着无领袖米字纹天衣,下摆飘逸,足登高靴,立于祥云之上,双手叉腰,俯视凡界,底座为扁方形,中有长方形插孔,用阴刻与浮雕结合的手法,雕琢九山八海纹。


玉观音 五代
高4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玉,边缘有棕黄色沁瑕。观音头戴宝冠,身着天衣,结跏趺坐于如意云头之上。


玉钵 唐代
高4,口径8.7厘米
河南省伊川县鸦岭唐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色青中泛白,直口,圆鼓腹,圈足。钵内底刻饰网格纹,通体抛光。


玉鸳鸯、玉饰 五代
鸳鸯:长3.7,高2.6厘米
玉球:高1.8,直径2.1厘米
浙江省临安市玲珑镇康陵出土,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
白玉。鸳鸯由身,翅和尾组合而成,原本是用细铜丝将各部分连缀而成,尾缺失;玉球饰由上下两个半球组合而成,以铜丝串连,中空,外表刻莲瓣纹;球体下端用铜丝连缀一瓜子形下玉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1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部分3
想了解唐代玉器,看这一篇就知道了!
领略︱“汉代古玉”迷人的风采
中华文物典藏 玉器篇 魏晋南北朝(上)
漢代玉器学习资料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