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资料]玉觽与玉冲牙
觽与玉冲牙,是古代一类形构相似或雷同的弯角形玉佩,文献记载两者的物名、渊源,功用、文化内涵有别,所见出土实物则多混而难辨,论者据物释名歧义纷呈,或认为两者器名不同实系一物。

  觽是古代一种锥形实用器,《说文·角部》:“觽,佩角,瑞耑可以解结。”早期服装不用纽扣,皆以绳带系结相连,解衣释服则多需借助于专用的一端粗阔、一端尖细的弯角形觽完成。躺的起源很早,一般认为是由原始的觽系动物的獠牙或质地坚硬的一端尖细的弯形骨角充当,后来才出现人工制作的弯角形或长条状骨质、玉石质的觽。文献所见的觽至迟可追溯至西周时期,《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毛享传:“觽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人君治成人之事,虽童子犹配觽,早成其德。”《礼记·内则》:“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左佩纷纷觽、刀、砺、小觽、金燧;右佩箴、管、线、纩、施……大觽、木燧。”郑玄注:“小躺,解小结也。觥貌如锥,以象骨为之。”可见早期的觽是成人或已婚少年佩于腰间用于解结的实用工具(亦称作事佩),后世逐渐演变成腰间佩饰而淡化了实用解结功能。缘于觽承载的上述原始解结功用,演变成腰间佩饰的觽又被人们引申赋予了标示佩戴者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隐讳内涵。
  
  玉觽则是以觽为祖型琢磨加工而成的弯角形玉佩,江苏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过一件被研究者认为是目前所见最早玉觽的弯角形器,体扁平,一端尖细一端粗阔平齐,中部略细,上下部位三出状或弧状镂空,末端镂孔可用于穿绳系结,琢磨加工工艺已十分复杂,表明至迟在史前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玉觽并已具备了佩饰功用。不过西周以前的玉觽出土物极少,上述良渚文化同类器的形制与后世玉觽差别较大,还看不出两者的沿袭承续关系,因而亦有人认为上述良渚文化出土物是与祭祀有关的一种礼器而并非后世所称的玉觽。

  西周时期的玉觽出土物不多,仅见的几例分布于江苏、陕西、山西等地,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的一件西周玉觽,被雕琢成一端宽大一端窄小但末端并不尖锐的弧状龙形,龙首嘴下方的须卷曲成圆穿孔用于穿系,体扁圆,制作考究,阴刻线打磨极精,显然是一件佩饰而非解结实用器。山西闻喜上郭墓地出土的西周玉觽,体弯曲成半圆形,体表阴刻双线螭龙纹。陕西长安县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弯角状玉衙觽,以阴线刻琢成上阔下尖的鸟形,鸟眼部透钻一圆孔,整器比例协调,线条紧凑而流畅华美,尾端尖细如锥,应具有配饰和实用解结的两种功用。

  春秋时期的玉觽大体沿袭西周同类器的特征,江苏吴县严山发现的春秋晚期吴国王室用玉窖藏器中有几件玉燃,形制大致相类,刻琢纹饰区别明显。一为蟠螭纹玉觽,弯角状扁平体,一端宽而平齐,一端呈尖锥形,上部浅浮雕蟠螭纹,下部素面,中间以双线绳纹界隔。一为人面纹、蟠螭纹弯角形玉觽,较宽阔的一端顶部四面雕琢有人面纹、蟠螭纹、卷云纹,下部素面。较宽阔的一端向外延伸出两对称足状物,形构甚是特殊。一为卷云纹弯角状玉觽,体扁平。春秋吴国玉觽出土物多而形构复杂,又有良渚文化出土的一件同类器遥相佐证,表明玉觽这一器类在这一地区的出现与流行应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湖北当阳曹家岗春秋楚墓中也出土过一件玉觽,器形呈一端宽阔一端尖细的羊首弯角状,体表阴刻卷云纹,琢磨有两个穿系孔,可视为春秋楚国玉觽的典型器。
  
  战国时期玉觽承袭前代玉躺的一些特征,但雕琢技法及器形有了变化,安徽长丰战国墓地出土的玉觽,体扁平,一端透雕成尖嘴状龙首,一端龙尾尖细,龙身饰斜线绳索纹,龙嘴后侧钻琢一扁圆孔用于穿系,整器虽呈弯弧状,已与西周、春秋之际的一端宽阔一端尖细的同类器形制明显有异。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收藏的两件战国玉觽,一为扁平体牛角状,体表用细阴刻线雕刻成龙形,龙身刻水滴纹、花蕾纹饰,一肢卷曲腹下;一为薄片状卷曲龙形玉觽,龙首、躯体部多处透雕,龙眼处透钻一小圆孔用于穿系,尾分叉,末端尖细,整器亦完全没有了传统玉觽的特征,成为一件器形活泼多变、做工精细考究、纹饰生动华美的艺术品佩器。浙江地区出土的两件战国龙形玉躺,体呈一端宽阔一端尖细的弯角状,龙的形构雕刻极简约,躯体中部向下切割出一长弧状槽至尾部,将尾分作两岔,龙首鼻部透钻一圆眼作穿系孔。战国玉躺形构的上述变化,主要与这一时期玉器加工工艺中透雕技法的日臻成熟及广为使用有关。

  西汉时期的玉稍进一步向制作工艺复杂化、形制设计多样化、纹饰构图装饰化的方向演变,是上层贵族社会里较为流行的一类腰间佩饰,解结已不再是其主要功用。目前所见的西汉玉躺出土物十分丰富,河南淮阳北关汉墓出土的一件蟠螭纹玉觽,头部宽阔,透雕成精细复杂的蟠螭纹,尾部细长尖锐,躯体部以细阴刻线刻绘边阑,其构图风格及雕琢工艺明显承袭了战国玉觽的特征。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的凤鸟形玉觽,体扁平弯曲成弧状,鸟首部大而宽厚,顶部钻一圆穿,尾部薄而尖细,器表阴线刻绘回首凤鸟纹,以双钩阴线勾勒尾翼轮廓。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的龙形玉觽,薄片状,龙张口回望,体呈“S”形卷曲,尾长而尖细,龙体周围环绕卷云纹,颈部外缘有一圆穿,整器透雕技法运用十分娴熟。江苏扬州甘泉“妾莫书”汉墓出土的龙形玉躺,体薄片状,为一端扁宽一端细长尖锐的弧状回首龙形,龙首透雕轮廓,龙体以细阴刻线勾勒边阑并填饰细双钩弧线,整器修长舒卷流畅,构图简洁疏朗。首都博物馆收藏的西汉风鸟形玉燃、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凤鸟形玉觽与上述扬州玉觽形制、雕琢技法基本一致,凤鸟回首形态及嘴、眼、冠、细长颈、长长的流线型弧状尾刻绘得更加比例准确、形象生动。江苏徐州石桥汉墓出土的一件玉觽与陕西西安张家堡汉墓玉觽大致雷同,仅龙首部透雕复杂一些。徐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西汉中晚期龙形玉觽,头部、躯体夸张变形,尾部卷曲上翘,与汉代早期常见的玉觽形制明显不同,已完全成为一种玉佩饰而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解结功能,表明西汉中晚期以来玉觽已显露渐趋式微、消亡的端倪。东汉时期的玉瞄未见发现出土物的报道,此时玉觽作为一种流传数千年之久的器型可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玉形制演变——玉韘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古佩饰玉的鉴定
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玉器精粹
汉代佩饰玉与佩玉思想研究 (四)
第一百一十六篇红山文化玉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