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谦逊好学篇
 苏秦刺股

  股:大腿。

  苏秦,战国时期洛阳人,善于游说(shuì),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

  苏秦早年跟随鬼谷子学习,看到同窗庞涓、孙膑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他也辞别老师,想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但苏秦游历了好几年,也没有受到国君的重用。后来钱花光了,衣服也破烂了,苏秦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了家。到家后,家人见苏秦穿着草鞋,挑着一副破担子,面容憔悴,一事无成,都不给他好脸色。妻子正在织布,见他落魄,也不停下迎接;苏秦央求嫂子给他做顿饭,嫂子装作没听见,扭身便走,而且还在背地里冷嘲热讽。父母见他这么狼狈,狠狠训斥了一番,骂他没出息。苏秦面对家人的冷落,既惭愧又伤心,下决心一定要有一番作为,便不分昼夜地读书。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苏秦疲倦,忍不住打起瞌睡。为了不让自己睡着,苏秦便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每当瞌睡来了,就用锥子往自己大腿上刺,刺出的鲜血一直流到脚后跟。经过一年的刻苦钻研,苏秦终于弄清了天下大势和各诸侯国应该采取的军事、外交策略。苏秦高兴而又自信地说:“这次一定能成功游说君主了!”苏秦到六国游说,提出“合纵抗秦”合纵抗秦:指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纵向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因为六国位置纵贯南北,所以称为“合纵”。的主张,得到了燕、赵、魏、韩、齐、楚六国的拥护,成为六国的相国,名满天下。苏秦功成名就后,载誉回家,随行车辆浩浩荡荡,装满了财宝。消息传到洛阳,他的父母兄嫂特地跑出三十里外的地方,把路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了丰厚的酒宴,一个个俯首而待。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嫂子自知理亏,看到苏秦后匍匐不起。苏秦见了,笑着问:“嫂子,为何以前傲慢,现在却倒恭敬?”他嫂子羞愧得满脸通红,不过回答得却很诚实:“只因为现在你有钱有地位!”苏秦联想以前情景,不由慨叹说:“同样是一个人,富贵时人人敬畏,贫贱时却遭亲友耻笑。假如我在洛阳有两顷良田,那就不会发愤学习,也就恐怕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了!”于是他把金银财宝都分给了亲友。苏秦用锥刺股的学习方法我们没有必要效仿,但他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凿壁偷光

  西汉时,吴郡(今苏州市)有个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匡衡小时候家里贫穷,没钱上学,但他一点也不气馁(něi)气馁:失掉勇气。,总是抽空读书。匡衡白天下地干活,只有晚上的时候才能闲下来,可是因为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也无法看书。所以匡衡只能带着书,在中午歇晌的时候拿出来看会儿。过了几天,匡衡觉得晚上的时间这样白白浪费掉了,实在可惜,非常苦恼。一天,他正躺在床上,忽然看见东面墙壁上射进来一线亮光。原来邻居是个富户,每间大屋里都点着好几根蜡烛,这束亮光正是从邻居家透过来的。他看着看着,灵机一动,忽然想起一个办法来。他急忙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上凿了个洞。这样,匡衡每天晚上就可以借着这束亮光读书了,一直到邻居家熄灭蜡烛才恋恋不舍地上床睡觉。匡衡如饥似渴地看书,一段时间后,家里的藏书就被他读完了。匡衡眼看着没有书读,又开始着急起来。一天,他得知同村一个有钱的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就卷着铺盖到了他家,说要做雇工,但分文不取。这家主人感到奇怪,就问:“你不要工钱要什么呀?”匡衡挠挠头,羞涩地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把您家的藏书借给我看就行了。”主人听了非常感动,当即答应了他的要求。经过勤学苦读,匡衡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后来还当上了宰相,被汉元帝封为安乐侯。后人便用“凿壁偷光”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国时,吴国有一位文武全才的大将吕蒙。那吕蒙一开始就是个全才吗?并非如此!他原来只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但由于他勤奋上进,刻苦努力,才使他一步步成为一个非常有谋略的全才。吕蒙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无法读书,十五六岁时就跟着姐夫邓当行军打仗,因为屡建战功,很快就升为都尉。吕蒙没有文化,认不了几个字,每次向孙权报告军情的时候,只能自己口传或让人代笔,非常不方便。一天,吴主孙权把吕蒙和另一位将军蒋钦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现在身居要职,担子重了,应该多读点书,增加点学问,以备不时之需。”吕蒙认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就推脱道:“军中事务繁忙,实在抽不出时间。”孙权说:“我又不是让你们做精通经书、学识渊博的博士(官名),只是想让你们多读些书,了解一些过去的历史罢了。退一步说,你们的事情再多,能比得上我多吗?当政以来,虽然时间很少,但我还是常常抽空读书,觉得受益很大。你们两人这么年轻、聪明,怎么可以浪费掉大好时光呢?只要肯学,一定会有收获!想当年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的时候仍然手不释卷,曹操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不能自我勉励呢?”吕蒙听了孙权的教导后暗下决心,开始发奋读书。只要一有空闲,就孜孜不倦地苦读兵书。这样过了几个月,因吕蒙悟性过人,学识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一天,接替周瑜担任吴国都督的鲁肃来看望吕蒙,还以为他仍然和以前一样,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但鲁肃一和吕蒙交谈,发现他谈笑风生,滔滔不绝,而且见解精辟,不由十分惊讶:“我以为你只是有点军事方面的谋略而已,没想到你如今竟然满腹才华,有如此学识!看来,你再也不是从前在吴郡时候的阿蒙了!”鲁肃感叹地说。吕蒙自豪地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分别了这么长时间,老哥怎么还用旧眼光看人呢?”他接着向鲁肃提出了三条对付蜀国大将关羽的计策,鲁肃更加惊讶和佩服。孙权听说此事后,对吕蒙也大加赞扬。鲁肃病逝后,吕蒙接任了鲁肃的职务,成为吴国的水军都督,而且用巧计袭取了荆州,活捉了关羽。

  洛阳纸贵

  俗话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的左思就是其中一位。左思是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写的《三都赋》风靡一时,洛阳的达官贵人竞相抄阅,赞不绝口。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一时间纸张供不应求,造成纸价飞涨,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但是小时候的左思是什么样的呢?左思小时候智力低下,说话结结巴巴,看起来好像痴呆似的。他的父亲心想,勤能补拙,让他多下点工夫就好了,于是手把手地教左思练字,然后让他一遍一遍地练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父亲累得腰酸背痛,但左思毫无长进,字仍然写得歪歪扭扭,不成样子。父亲一看,没办法了,又教他练琴。每天天不亮,左思就从被窝里爬起来练琴,但结果如何呢?左思倒是会弹琴了,可是一首美妙的曲子却叫他弹得支离破碎,家里人一听就捂耳朵。左思学什么都不行,他父亲认为无药可救,对他彻底失望,慢慢地对他不再上心,说:“我这个小儿子天性愚笨,真后悔生了他呀!”到左思成年,父亲仍旧对朋友说:“他虽然大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将来恐怕是没出息了。”左思听了非常难过,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就开始发愤学习,博览群书,知识越来越丰富。他练习写文章,用了一年时间写出了一篇《齐都赋》,显示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当左思看到东汉班固写的《两京赋》后,非常佩服,决心写一篇赞颂魏、蜀、吴三国都城的《三都赋》。这个消息一传出,舆论大哗,遭到很多人的嘲讽。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陆机也曾动过写《三都赋》的念头,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要写《三都赋》,拍手大笑,挖苦道:“毛头小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太不自量力了!”他还在给弟弟陆云的信中说:“京城里有个狂妄的家伙竟然要写《三都赋》,我看他写出来的东西只能当喝酒时用来谈话的笑料!”左思听后不怕嘲笑,反而更加努力。他到处走访搜集资料,潜心研究。冬去春来,左思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左思终于写成了文笔流畅、气势磅礴的《三都赋》。文章写成后,一些文人觉得左思是个无名小卒,根本就不屑细看,把文章贬得一无是处。左思气不过,就找到了当时非常有名望的文坛领袖张华。张华看完后爱不释手,连声称赞,又把这篇赋推荐给了颇有名气的皇甫谧(mì)。皇甫谧读了也是慨叹不已,欣然为《三都赋》写了序言。经过名人的宣传,左思的《三都赋》名噪一时,就连当时讥讽左思的陆机看完后也佩服得五体投地,知道自己断然不会超过左思,就停笔不写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左思的成功说明任何事只要下工夫去做,那就没有办不成的。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是东晋时非常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誉为“书圣”。他和儿子王献之在书法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两人又并称书坛“二王”。王羲之出身于书法世家,父亲王旷的书法在当时就颇具盛名。王羲之从小耳濡目染,对书法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7岁时,王羲之开始跟着卫夫人学习书法。他练习起来非常刻苦,从不偷懒,就连平时走路的时候都在身上比画着练字,天长日久,把衣服都划破了。一次,王羲之在父亲的枕头底下发现了一本如何运笔写字的书。他如获至宝,就偷偷地拿出来,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时间一长,父亲发现他老是一个人在聚精会神地看东西,想过去看个究竟。走近一瞧,看到儿子手中竟然拿着自己收藏的《笔论》,就问道:“你怎么偷我的书读?”王羲之光抿着嘴笑,也不回答。母亲替儿子开脱,说道:“是不是在学习运笔的方法呀?”王羲之点了点头。父亲觉得儿子年龄小,恐怕他学不了,就劝道:“儿呀,等你长大了我再教你。”王羲之急忙说:“我现在就要学,等长大了再学,那就晚了!”王旷看见儿子对书法这么痴迷,非常高兴,又把书给了他。不到一个月,王羲之的书法进步神速。卫夫人见了,既欣慰又感慨,说:“最近他的书法竟然达到了书法老手的水平。这样下去,他必定会有很高的成就,将来在书法上的名望肯定会超过我!”王羲之很仰慕“草圣”张芝,效仿他在池塘边练习书法,练完字就到池塘里涮笔。长年累月下来,原本清澈见底的池塘被染成了黑色,人们把王羲之用的这个池塘称之为“墨池”。王羲之夜以继日地练字,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为此还闹了一个笑话。一天,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练字,妻子给他送过来一盘馍馍和一碟蒜泥。王羲之觉得饿了,头也没抬,蘸(zhàn)着蒜泥就把馍馍往嘴里送。一会儿,妻子过来一看,只见王羲之满嘴乌黑,又生气又好笑,赶忙把沾了墨汁的馍馍夺了过来。王羲之这才发觉自己把墨汁当成了蒜泥,也禁不住笑了起来。经过不懈的努力,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渐渐出了名。朝廷得知后,便让他写祭祀天地的“祝版”。由于他笔力强健有力,墨汁竟然渗入木头,达三分之深,所以人们用“入木三分”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有力。王羲之33岁时,和朋友外出游玩,写下了名满天下的《兰亭序》,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特别喜欢鹅,爱鹅成痴,每天练字都要写“鹅”字。山阴有个道士很想得到王羲之的墨宝,知道他的爱好之后,就养了一群又大又白的美鹅,并故意把鹅放到王羲之时常经过的地方。一天,王羲之路过,看见这些惹人喜爱的白鹅,果然被吸引住,脚也挪不动了。他找到道士,问道:“你能把鹅转让给我吗?”道士笑着说:“我这鹅是不卖的,如果你想要的话,那就抄一本《道德经》来换吧。”王羲之没有推辞,立即答应了他的要求,然后把鹅换来了。

  祖莹藏火

  在北魏时候,有个名叫祖莹的小孩,聪明伶俐,又爱读书,8岁时已经能够背诵《诗经》、《尚书》,12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太学学习。祖莹读书成痴,从早到晚都捧着一本书,有时候连觉也不睡。父母看了非常心疼,怕孩子把身体累垮,就劝他多注意休息。祖莹口里答应着,但一读起书来就把休息忘得一干二净。父母多次劝说无效后,就偷偷地把家里的灯火藏了起来,以为这样他就可以按时睡觉了。一天傍晚,祖莹又去拿灯点火,找了半天却一无所获。祖莹一想,就明白肯定是父母藏起来了。为了能够读书,祖莹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在尚未熄灭的炉火中悄悄放上几块木炭。等家人都睡着以后,祖莹蹑手蹑脚地下床,来到火炉前,拨开炉灰,把仍在燃烧的木炭弄到火盆里,用它当火种,放点干树叶,一会儿火就燃了起来。为了不让父母看见火光,祖莹用被子、衣服把窗子遮住,不让亮光透出去。就这样,祖莹一直坚持看书看到半夜。后来被家人发现,他好学的名声便传了开来,赢得了“小神童”的称号。祖莹学习勤奋刻苦,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太学里的博士都非常喜欢他,称赞他说:“这里所有的学生都比不上他,这孩子将来肯定大有作为!”有一次,博士张天龙讲解《尚书》,选祖莹为试讲。第二天清晨,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到齐了,独独缺了祖莹。老师一看祖莹没来,便让一个同学去找。那个同学来到宿舍,见祖莹正睡得香呢!原来他昨晚看书看到半夜才睡觉。祖莹被叫醒后,迷迷糊糊地抓起床头上的一本书就往学堂跑。到了教室,祖莹把书拿出来一看,不禁傻了眼。原来他走得太匆忙,错拿了邻床好友的一本《礼记》。他原想回去换,但知道博士张天龙为人严厉,就没敢开口。于是祖莹只得眼睛看着《礼记》,嘴里讲着《尚书》,并不慌不忙地背诵了其中的三篇,一个字都没漏。老师和同学们发现真相之后,大吃一惊,非常佩服。后来,孝文帝听说了这件事,就把祖莹召了去,让他背诵五经并当场讲解。祖莹侃侃而谈,见解精辟。孝文帝听了,频频点头称是,对祖莹非常赞赏,提升他为太学博士。祖莹的文章文辞优美,自成一派,在文坛上与名士袁翻齐名,受到当时人的肯定和推崇。

  牛角挂书

  隋朝末年出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名叫李密。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他年轻时勤奋读书的事。李密是隋朝名门之后,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皇宫侍卫。一次,隋炀帝杨广从他身边经过,指了指李密,问道:“这个左顾右盼的小子是谁?”身边的官吏答道:“是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隋炀帝皱了皱眉头,说:“怎么这么不老实,把他的职务免了!”就这样,李密因为皇帝看他不顺眼,被罢了职。李密也不恼怒,在家发奋读书,决心出人头地。一次,李密骑牛去拜访朋友。为了不浪费时间,他就把《汉书》挂在牛角上,一边赶路,一边手不释卷地读书。宰相杨素骑马经过,看到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称赞,走上前打招呼说:“这是哪家的书生呀,学习这么刻苦用功?”李密回头一看,原来是宰相大人,急忙跳下牛背,一边行礼,一边回话说:“小人李密,见过大人。”杨素笑了笑,问道:“你在看什么书?”“回禀大人,是《汉书》,正看到项羽的传记呢。”李密答道。杨素非常欣赏,同他谈了一会儿话,更觉得李密前途无量。回到家后,杨素对他的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学识、才能都在你们几个兄弟之上。以后要是有什么要紧事,可同他商量。”自此,杨玄感有心结识李密,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后来,由于隋炀帝暴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李密揭竿而起,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反隋大起义,成为瓦岗军的领袖之一,在推翻隋王朝的统治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仲隐拜师甘为奴五代南唐的时候,有一位画家仲隐,以画花鸟而闻名。仲隐家境富裕,从小学画,年轻时便小有名气,但他从不自傲,总想精益求精。当时,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花鸟画家郭乾晖,特别擅长画鹞子。他画的鹞子栩栩如生,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仲隐听说后就登门拜访,想拜他为师,学习画鹞子。郭乾晖为人保守,轻易不肯以画作示人,更不会把画画技法传给别人。因此,仲隐几次上门求教,都被拒之门外。仲隐意志坚定,不愿放弃。一天,听说郭家召奴仆,仲隐灵机一动,就改名换姓,到郭家当了仆人。来到郭家后,仲隐勤快、朴实,恭恭敬敬,样样都干。一闲下来,仲隐就找机会看郭乾晖的画作。当郭乾晖画画时,仲隐也躲在一边细心观察他画画的技巧,并牢记在心。郭乾晖不知真相,见这个“仆人”老实厚道,慢慢就喜欢上了他,作画的时候也不回避。这样过了几个月,仲隐就慢慢地掌握了郭乾晖的一些作画技巧。一天,仲隐画性大发,实在忍耐不住,就在墙上画了一只鹞子,非常形象逼真。其他的仆人看了都赞不绝口,把这件事告诉了郭乾晖。郭乾晖一听,感到非常惊讶,亲自过来一看,也觉得是上乘之作。他想一般仆人可画不出这样的佳作,想到仲隐平时老在自己身边转悠,不禁心生疑窦。细细打量了仲隐一番,郭乾晖猛然一拍大腿,说:“难道你就是上次来拜师学画的仲隐?”仲隐一看瞒不下去,就老老实实地承认了,并再次恳求收他为徒。郭乾晖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深受感动,说:“像你这样虚心好学的人,世上能有几个?我今天就破例一次,收下你了!”仲隐听了,好不欢喜,急忙跪下行礼。自此,郭乾晖精心教导,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仲隐。仲隐也更加努力,终于成了著名的花鸟画家。

  放牛娃王冕

  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叫王冕。他7岁时死了父亲,靠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勉强读了三年书。10岁时,家里再也供不起了,王冕只好告别了学堂,做了放牛娃,给邻村的地主放牛。王冕求知欲强,读书心切,每次出来放牛都趴在学堂外面,听同龄的孩子们读书。当他们读完几遍,王冕也就记住了。有次听得入迷,王冕竟然把牛都忘了牵,结果让牛把别人的庄稼给糟蹋了,受到了田主人的严厉斥责。但他还是坚持不懈,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因为家里穷点不起灯,王冕一到晚上就跑到附近的庙里,坐到佛像的膝盖上,借着神坛前的长明灯,一直读到天亮。庙里的佛像都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夜里更显得非常恐怖。王冕虽然是个小孩子,但一点儿都不在乎,神态安详,像是没看见一样。一天,王冕正在湖边放着牛,忽然乌云密布,下了一阵大雨。大雨过后,天空放晴,湖里的荷花被雨水冲刷后,粉花绿叶,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煞是好看。王冕看得出了神,心想:“这么美的景色,要是能画下来该多好呀!”王冕把平时积攒的钱全都拿出来,买了纸笔、颜料,学着画荷花。一开始,画得不好,也没有神韵。王冕毫不灰心,天天画,并细心观察荷花的万千姿态。三个月后,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像,惟妙惟肖,就像真的一样。大家见了他的画都赞不绝口,争先恐后地来买,甚至高价相求。王冕也由一个放牛娃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画家。王冕不仅画画好,学问也好,于是声名鹊起,许多人都推荐他去做官。但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全都婉言谢绝,只图个逍遥快活。王冕之所以能从一个放牛娃变为有名的大画家,跟他的刻苦勤学、自强不息是分不开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古文100篇+译文(上)
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学典故(8)
国学讲堂(766):自出机杼
祖莹
祖莹偷读 李泌赋棋——《三字经》里的典故丨文兴书舍
文史 | 吕蒙正的“不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