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聊聊经济学的故事13-1982 届MBA的诞生

  提起MBA,一般人大概首先会想到的是与高薪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工商管理硕士。然而遗憾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要谈到的却是1982年发生在拉丁美洲,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三个债务国——墨西哥(Mexico)、巴西(Brazil)、阿根廷(Argentina)身上的悲惨故事,它们的国名英文缩写恰巧正是“MBA

 

  1982812,一个恐怖的消息迅速蔓延开来:墨西哥几乎耗尽了全部外汇储备,已经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国债务的本金和利息。经过紧张的谈判,墨西哥政府终于和美国以及国际金融界达成了重新安排墨西哥所欠的巨额国际债务的协议。这项协议规定墨西哥停止偿还外国商业银行贷款的本金,但保证继续支付到期利息;重新安排墨西哥所欠债务的还款期限;包括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向墨西哥提供紧急贷款;有关商业银行通过“共同提供贷款”的方式向墨西哥提供新的贷款,以满足为现有贷款支付利息的需要。

 

  对于像墨西哥这样一个经济条件和借贷信誉较好的国家也会陷入债务危机之中,是热衷于向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提供贷款的国际金融界所始料未及的。这个国家和她的众多国际债权人显然对所发生的事情毫无思想准备。因为,直到危机爆发前一个月——19827月,墨西哥政府债券的利息回报还仅仅略高于世界银行这种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债务人所发行的债券的利息。这意味着投资者们相信,这个国家不按期还贷的风险几乎是不存在。

 

  在接下来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由于债权人的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向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条件变得空前苛刻了起来。投向和墨西哥类似的发展中国家的大笔贷款被重新评估,其中绝大多数被认为是不安全的——需要停止发放新贷款,并且对于原有的贷款也要加快收回。于是一场更为严重的国际债务危机爆发了。

 

  19829月,拥有900亿美元外债的第三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家巴西宣布,急需175亿美元的信贷来解决偿还困难。即使动用大量的外汇储备并且严厉消减赤字,这个国家也没有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困境。巴西政府提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解决方案:第一,1982年的到期债务先行停止偿还;第二,1983年到期的债务宽限6年再分12期偿还。巴西政府甚至威胁债权人,如果不同意上述条件,巴西将宣布国家破产!而发展中国家中第四大债务国阿根廷,由于198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失败之后,经济恶化,出口减少,国际收支状况迅速恶化。到19829月,这个国家即将干涸的外汇储备已经使西方的银行家们明白该国根本无力偿还年底之前到期的120亿美元的债务本金和利息。巴西和阿根廷在这一年的12月双双提出了就重新安排债务开始谈判。

 

  “1982MBA就这样诞生了。

 

  人们也许会奇怪,这样一场大灾难怎么会毫无征兆的突然爆发了呢?

 

  问题还的从1970年代由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提高石油价格所引发的石油危机开始谈起。当时,突如其来上涨了将近10倍的油价,使大量的石油美元为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贷款。于是,原本就握有大量从美国经济中溢出的“欧洲美元”的西方商业银行就迫切需要寻找使用这些资金的客户,以减轻为闲置的资金支付利息的压力。

 

  为了吸引客户,各家西方商业银行普遍开出了极为优惠的贷款条件。考虑到布雷顿森林解体后汹涌澎湃的通货膨胀水平,贷款的真实利率对于发展中国家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这就使得像墨西哥这样致力于工业化的国家能够获得数目惊人的廉价资金,来刺激本国低效率的经济实现高速增长。

 

  出于对经济增长的乐观信心,贷款的借贷双方都没有考虑到与此相联系的风险问题。甚至储户也没有任何兴趣区监督银行的贷款发放是否安全。对于拥有巨额财富的石油富翁来说,银行上一次大规模倒闭已经是50多年前的旧事;而外国借款人拒绝还债的消息,自从俄国发生革命之后也已经很少听到。

 

  银行显然过分相信外国政府会将所获得的贷款投资于创造现实生产力的项目上。但遗憾的是,大部分投资在一开始就被用于了根本不可行的项目或者见效缓慢的长期建设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资金被从原来的投资项目中抽出,用于其他非生产目的,譬如说为富有的墨西哥人、阿根廷人、巴西人在美国购置房地产。于是,不断膨胀的,又没有偿还保证的债务气球为日后债务危机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墨西哥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以稳定著称的内向型经济国家。虽然经济增长率和总体经济规模令人失望,但却有着良好的银行信用。1970年代末期,正当国际石油价格进入疯狂的上升螺旋时,在这个曾经盛产白银的贫穷国家发现了储量惊人的油田。由于对未来的收入产生了“暴发户式”的预期,墨西哥成了握有大量闲散资金,尤其是石油美元的西方商业银行进行争夺的风水宝地。大批贷款源源不断地涌入,使这个国家的经济陷入狂热的膨胀。

 

  按照持重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为这个国家勾勒现代化道路模式:只要股份牢牢的控制在墨西哥人的手,墨西哥政府就会放手让他们去向外国银行大胆地贷款借债,以进口昂贵的机器设备。在美元不断贬值的岁月里,虽然墨西哥以美元计值的外债规模像火箭一样直上云霄,但乐观的金融家们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国家的经济到头来竟会出现偿还困难。

 

  那些满心希望用借来的美元为墨西哥的经济起飞提供资本积累的人们显然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墨西哥把所借来的外债主要用于满足为国内市场提供产品的部门的资金需要。因为这些部门能够提供近乎垄断的高额利润。而出口部门却因为利润微薄而无法获得必要的追加投资。由于这个国家无法赚取足够的美元来偿还她那不断膨胀的债务,于是与经济发展相映成趣的现象也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借新债还旧债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了。

 

  当然,如果能够保证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贷款,那么这种从长期上看将会为墨西哥人的现代化进程带来无穷的好处的政策也算是明智的举动。但这种策略从短期上看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来自墨西哥以外众多无法控制和预知的因素,譬如说美国联邦债券的利率和受欢迎程度,可以轻易的改变这个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命运。

 

  当你无法再举借一笔新的外债来维持原来阔绰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原本信誓旦旦要向你提供融资保证国际金融家也会变得谨慎起来。当迟疑变成肯定之后,那座原本灯火辉煌的国民经济大厦也就会因为失却了外国资本的支持,而变得像沙滩上的城堡一样——在追讨债务的浪潮中轰然粉碎。

 

  对于这样一个国家的经济而言,所谓的坏消息并不是繁荣的终结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国民经济以近乎崩溃的速度进入旷日持久的萧条。这个过程发生的是如此之短,以至于绝大多数人发现,自己拥有的一切美好的未来,只在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些原本衣食不愁的体面绅士竟在转眼间就堕落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整个过程有些像热气球上升的上升冒险——在气球突然爆炸之后,筐里的人们所面临的局面决不可能仅是丧失了上升的势头,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不动。原本为气球的浮力所抵销的地心引力转眼之间便会峥嵘毕露,用重力加速度无情地撕扯每一位冒险家的身体。此时,对于那些惊慌失措的人们来说,不粉身碎骨也就是世界奇迹了。

 

  1982年的墨西哥就是这样一个悲惨世界。

 

  西方商业银行从来就没有考虑到,如果外国客户在借取了超出其日后偿还能力的大笔款项之后,有朝一日会拒绝偿还,而债权人甚至无法通过起诉对方来获得部分的补偿。于是有大量闲置资金的西方银行将太多的鸡蛋放在了发展中国家这个貌似稳定的篮子。在这些问题集中爆发之前,那些天天阅读统计数字的银行家却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那么,这种偿还困难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对于债务人来说,在一个信用经济社会中,无法按期偿还到期借款只能意味着一件事——破产。在随后的破产清理中,债务人的所有财产将被清算和清理以清偿债务。在这个过程中,债权人的权利的保障来源于债务人通常所剩无几的财产。

 

  现在,由于“破产”的是国家,债权人当然也无法要求成立一个国际法庭来对这个“杨白劳”进行破产清算。这样,债权人的希望就只能是寄希望通过耐心的与债权人谈判,就还债规模和期限,以及利息等条件方面达成妥协,实现债务重组。

 

  在这个所谓的“双赢”中,受损失的还是债权人,只不过不大可能对债权人产生毁灭性的后果而已。因为如果债务国政府打算拒不还债的话,那么全部债务只能被作为坏账勾销,冲减商业银行有限的坏账准备金以及资本金和所有者权益——银行即使不破产也会元气大伤。而债务重组后,至少部分债务还存在,只要大多数债务还在支付利息,那么至少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损失就还是可以忍受的。

 

  在这种国家性的支付困难中,由于牵涉的银行往往有上百家,这些银行又与其他无数家银行存在着复杂的资金交换关系和业务往来,从而形成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流动。这种流动本身由于有存款货币的创造性存在,具有极大的杠杆性。而这个看似荒谬的金融天平平衡的条件就是银行间相互业务精密的支付链条不被打破,否则危机到来时,完蛋的就不会仅仅是几家倒霉的银行,而将使整个金融界,进而使整个经济瘫痪。这就是支付困难。这一点,凡是经历过1974年联邦德国赫克斯塔特银行突然倒闭所产生的灾难的银行家们都记忆犹新。

 

  1982年的债务危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极度强化了投资者对金融资产安全性的考虑。

 

  在发展中国家良好的借贷信誉被破坏之后,原来那种向他们提供廉价资金的慷慨也就荡然无存了。即使是在局面稳定下来之后,大多数西方商业银行也在筹划如何能够更为稳妥地从发展中国家抽身,为此哪怕承担必要的损失也被认为是可以接受。这种企图在各种重新安排债务的回购协议和债务转换的发展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例如1987年底,墨西哥政府在美国政府和J.P.摩根银行的协助下制定了一项债务交换计划。具体办法是墨西哥政府以20亿美元的现金向美国财政部购买100亿美元利息为零,期限20年的国库券,并将其存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作为墨西哥发行100亿美元新债券的担保,再按照50%的折扣将对墨西哥的200亿美元旧债券转化为新债券。

 

  表面上,这是墨西哥以较小的现金填平了较多的债务。但是从深层次上看,这反映了墨西哥外债的债权银行竟然不安到了这种程度——以至于宁可放弃50%的债权,也要获得偿债的保证。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表明了人们对于拉丁美洲债务的忧虑程度,或者说反映了国际金融界对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的消极态度。

 

  1980年代初的国际债务危机给美国带来了什么意想不到的好处,出于对资金安全性的考虑,当国际游资不再不问青红皂白大量流向发展中国家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就成为了吸纳它们的理想场所。因为美国政府不会拒不还债;而如果美国的借款者破产,还可以通过完备的法律程序追偿其中的一部分债务。这种安全保证显然为在1982年国际债务危机中,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商业银行所求之不得。

 

  这次大灾难使很多原本很有前途的国家陷入了衰退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曾经被认为是生机勃勃的拉丁美洲,在这次危机中声名扫地,除了毒品贩子猖獗的哥伦比亚和巴拉圭等少数几个国家,整个大陆都陷入名副其实债务危机。

 

  尽管拖欠贷款的问题已经通过修改借据——放宽时间和减免利息,而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当一笔贷款到期之后,债权人立即向该国提供更大一笔新贷款以维持到期债务的还本付息的义务,从而实际上推迟了还款期限。但作为交换条件,债权人坚持这些国家必须“整理他们的房间”。譬如说,中断原有的经济计划,消解巨额预算赤字,强行冷却过热的经济,严格控制政府开支等等。这些避免灾难加剧的努力虽然暂时控制住了局势,但却使这些国家陷入了更严重而且漫长的经济衰退,从而为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之间的恶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1986年,墨西哥的人均国民收入比1981年下降10%,在每季度超过70%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势下,仅仅4年,人均实际工资就比危机之前下降了30%。整个1980年代在拉丁美洲和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成了“失去的10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批提前还贷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主权债务危机系列:19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
真正的致富三法则之一
不良贷款部分清偿还款顺序探讨
贷款减免与利息挂账
破产申请受理后,公司对债权人个别清偿是否有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