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上网来】张慎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

张慎霞(1967-),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原社科系,获法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科社理论、思政课教学与研究。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人民论坛》《经济纵横》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3部;主持省部级教研、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淄博市社科成果奖6项,获学校教学成果奖2项;获山东理工大学第五届、第八届、第九届教学优秀奖,山东理工大学奥琦伟优秀教师奖。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研究

摘要:在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基础上, 以“大思政”理念为指导, 以课程建设为导向, 山东理工大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覆盖所有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优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形成了合力育人的“大实践”格局;制订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的基本规范;建立起实践教学运行的一系列保障制度。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实践教学全覆盖的得失与取舍问题;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 如何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问题;学生实践成绩评定的科学性问题。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6-0064-04

一、理念与思路

1. 坚持“大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重要工作, 必须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思政”是指全校上下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生活、学习全过程。这需要学校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整合全校乃至社会资源, 大家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才能取得成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上好思政课不仅要依靠马克思主义学院、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 而且需要学校其他部门及各学院的配合, 特别是学生工作人员和专业课教师的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就必须依靠学校统筹规划, 提供组织制度保障、提供条件保障、整合指导教师队伍、整合实践基地等等。可见, 只有在“大思政”框架下才能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

2. 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首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体力, 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1] (P96) 。高校都有许多学生社团, 一些社团会组织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红色考察等活动。尽管这些活动内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 目的也相通, 但是如果是纯粹的社团实践活动还不能等同于教学活动。
其次, 它是“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实践形式。高校教学中的生产实习或实训、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实验课就分别属于这三种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应该属于社会实践的形式。
再次, 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每门课程都有其教学目标与任务, 有规定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必须依据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以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理解运用所学的思政课理论知识, 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坚定四个自信,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 选择课程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首先,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是国家的要求。中宣部、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联合发布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 要求高校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要围绕教学目标, 制定大纲, 规定学时, 提供必要经费。2008年两部门又共同发布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明确“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2]。《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进一步要求整合各方面资源, 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 “制定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 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3]。可见, 思政课实践教学一开始就是按课程建设要求的。
其次, 只有进行课程化建设才能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的落实, 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与教学质量。本来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一种教学活动, 按照课程来建设, 就应满足课程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标准、教学保障等。只有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才能把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实际操作中, 可采取两种课程建设形式:一是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 由学校教学机构组织实施;二是安排课内实践环节, 由各门课程分头组织实施。事实上, 许多高校的改革都采取了这两种形式, 这也是专业实践教学采取的较成熟的两种形式, 值得借鉴。

二、实践方案及实施情况

在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基础上, 以“大思政”理念为指导, 以课程建设为导向, 山东理工大学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考虑到学生的喜好、资源整合的优势、教学的实效性、教学组织的效率等因素, 学校选择开设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该课程的开课时间选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结课之后, 在学生大二的暑假进行;共2周时间, 计2个学分。既然是一门实践课, 就要按照课程的基本要素来建设。具体而言, 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明确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 坚定“四个自信”,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与理论教学相比,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一是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国情, 了解社会现实, 体验和印证理论知识, 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二是培养学生利用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知识体验和运用, 将所学内容内化为个体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 构建教学内容。

在深入研讨, 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结合我国重大民生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关注的国内外经济与社会焦点问题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六大类, 以选题指南的形式发布给学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进行选择, 也可以结合所学专业自拟题目, 在指导教师帮助下确定选题, 以确保选题符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

3. 规范教学过程。

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体上按三个阶段实施, 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工作流程, 规定了具体任务和时间节点。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 从春季学期的期中开始启动一直到期末完成。主要是实践选题的征集、实践指导任务的分工落实、学生实践团队的组建、实践地点的确定、对学生的培训、实践策划书的撰写与审阅等。第二阶段是学生外出实践阶段, 原则上在放暑假后的前两周进行。指导老师以QQ、微信等各种方式保持与所指导学生的沟通与联系, 掌握各团队的进展情况, 随时答疑, 期间还会随机到部分团队现场指导。要求学生记实践日志, 随时把团队实践情况展示到QQ群或微信群中, 一方面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另一方面也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第三阶段为评价、总结阶段。外出实践完成后, 学生要以团队为单位撰写调研报告, 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践过程的表现及调研报告的撰写情况进行评价, 登录成绩, 并进行相关教学材料的归档。在年度实践教学结束后, 各指导小组要进行认真总结, 并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总结大会上进行交流。

4. 制定教学评价标准。

学生的实践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 分别制定了两套评价标准。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全程参与、注意安全、遵守纪律、团队合作等方面;结果评价主要是针对调研报告而定的, 包括撰写的规范性、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过程评价以辅导员老师为主组织评价, 结果评价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老师为主进行。成绩评定实行“两级制”, 分“合格”与“不合格”, 只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都合格, 总成绩才合格。

5. 建立教学保障。

学校成立了由教务处、团委、党委宣传部, 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组成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和组织实施学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两支队伍作为指导教师, 各学院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 成员由该院辅导员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组成。把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思政课实践打通, 把各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践基地与思政课实践基地打通。由教务处统一组织下达教学任务, 按照学校有关文件计算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 指导教师现场指导的费用由专项经费支持。
每年实践教学前, 领导小组都要研究制定当年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以教务函的形式发布。方案包括前面提到的指导任务分工、参考选题、实践过程各阶段的任务要求、流程与时间节点、评价办法等。从2010年、2011年在4个学院试点到2012年的5个学院、2013年的11个学院、2014年的15个学院, 2015年暑假思政实践课覆盖全部2013级本科生, 从2013级开始, 思政实践课进入本科培养计划, 成为本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截至2018年暑假, 思政实践课在本校进行了5年的试点后, 作为必修课已运行了4年。

三、探索成果与不足

1. 优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形成了合力育人的思政课“大实践”格局。

山东理工大学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四个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推动, 注重顶层设计, 整合校内外资源, 合力育人。思政课教师队伍和学生工作教师队伍有机整合起来, 共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优势和辅导员老师的学生管理优势, 做到优势互补, 相互支撑。各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践基地与思政课实践基地的打通, 自然就为思政课实践与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可能。由于指导老师相同, 实践的内容与目的相通, 思政课实践与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同时进行是水到渠成, 理所当然的事。如果学生暑期有专业实践, 思政课实践指导老师会与专业实践指导老师及学生沟通, 尽量把两个实践结合起来做。实践选题既要符合思政课实践要求, 又要与学生的学科专业相结合。这种联合起来做的实践活动, 加深了思政课老师、专业课老师、辅导员老师之间的相互理解;同时这种合作也使老师们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与学习状况。思政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的“授课”内容虽然不同, 但“育人”目标是一致的。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的加盟与助力, 能够更好地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更好地实现“以德树人”。
在思政课“大实践”格局中, 思政课实践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做, 关键是要结合得好, 否则就存在徒有虚名而不能实现思政实践教学目标的风险。特别是思政课实践与专业实践要结合得好, 就需要思政实践指导老师与专业实践指导老师互相理解和支持。一方面, 思政实践选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学生专业实践的内容, 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实践有帮助;另一方面, 专业老师也要站在育人的高度, 从课程思政的角度, 支持思政实践教学。就目前本校实施的情况看, 要达到这种状态还任重道远。

2. 制定了作为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的基本规范。

按照课程基本要素加强建设, 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目标, 构建起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体验式、开放式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 使大学生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中自主体验、自我教育。实践教学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考核总结阶段三个步骤, 从教学任务下达、落实到成绩的评定、实践教学材料归档, 每个环节都有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和时间节点, 成绩评定有明确标准。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可操作性强, 大大增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在课程基本规范中, 老师们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评价标准存在争议, 主要是对结果评价标准与办法存有争议。结果评价是要求学生根据确定的选题以团队名义写一篇调研报告, 对调研报告的写作规范有明确要求, 实践准备阶段也对学生作了简单培训。部分老师认为, 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老师不应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指导学生如何做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 这对大学生甚至指导老师的要求都过高了。

3. 建立起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的系列保障制度。

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的保障体系, 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建立组织领导制度, 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运行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教学管理制度,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制定了经费保障制度,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体系;建立实践教学组织指导制度, 形成稳定的“两结合”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立考核评价制度, 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上述制度的建立, 基本形成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体系, 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进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在上述保障体系中, 实践基地与学生的实践经费相对不足是短板。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过程中, 大家反复考量与争论的是实践教学全覆盖的得失与取舍问题:是集中人、财、物到部分学生身上, 把一部分学生参加的实践做强、做细, 出所谓的“精品”和“标志性成果”呢?还是覆盖所有学生, 但显得“粗耕简作”呢?最终学校达成共识, 选择全覆盖。因为全覆盖更能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 (2017年本) 》中也要求“实践教学原则上覆盖全体在校学生, 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4]。通过打通各类实践教学基地, 利用各种资源联系实践单位解决实践场所问题。采用就近实践, 住宿学校, 或请实践单位解决住宿等办法减少交通和住宿费用。学校会逐步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 支撑和保障实践教学全覆盖。

参考文献

[1]周德昌.简明教育辞典[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2]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科〔2008〕5号, 2008.

[3]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Z].教社科〔2015〕2号, 2015.

[4]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 (2017年本) [Z].教社科〔2017〕1号, 2017.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丨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总第 6 0 2 期

丨作者:张慎霞 穆文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打造新时代“大思政课”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思考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途径探索
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情况总结
论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创新研究
构建思政课三维立体化教学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