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有“外婆” 后有“姥姥”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新闻背景
近日,上海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打碗碗花》,将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上海市教委回应,这是因为“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外婆”是方言。网友们热议:难道我们要改唱“姥姥的澎湖湾”了?
妈妈的妈妈到底应该叫什么呢?在我国,北方一般叫姥姥,南方一般叫外婆,书面语则写作外祖母。我们可以看到,外婆和外祖母都有一个“外”字,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父系和母系分得非常严格,所以古书里凡是写到母系亲属,前面都要冠个“外”字。“外婆”是有历史渊源的,有方言专家表示,“外婆”在学术层面上不算方言,没必要刻意改动。
如果说“外婆”是方言的话,其实“姥姥”也有方言之嫌。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北京方言词典》中,我们能清楚地查到“姥姥”这个词,它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儿童称老年妇女,如刘姥姥;二是反驳词,相当于“哼”“胡说”;三是用于坚决反对,有“任何人”的意思,如“姥姥来了我也不给”;四是指外婆。
这个问题涉及到现代汉语融合、演化的问题,假如《现代汉语词典》的参照制定标准是南方某地语言,那么照这个说法,“外婆”是普通话,“姥姥”反而成了方言。
在这两个语言体系里,“婆”和“姥”是非常鲜明而典型的分界。“姥”是北方对老年妇人的称呼,而“婆”则是南方对老年妇人的尊称。要追溯的话,实际上,“婆”的历史比“姥”还要出现得久远,“婆”来源于中国古汉语,而“姥”是北方语言经过满清等关外语言融合后的产物。所以,真要论起来,反而“姥姥”这个词才是后来者。
细心的人也许能注意到,北方的方言差异不大且相对好理解,但南方的方言往往很难理解,并且种类很多。这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或是吸收当地土著的语言词汇,或是当地土著学习汉语融入汉人,形成了不同的方言,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 潘卓盈/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话,打哪儿来?
【转丨林祉彤(演讲):保护方言就是留住乡愁】
“外婆”这个词不是方言
捞鱼 -(284)从对“外婆”称谓的争议想到的
你瞅啥?瞅你咋地!再瞅一个试试?试试就试试。
上海教育出版社回应“外婆改姥姥”:两个词没有绝对地域之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